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诊断学讲义——第一章 绪论

.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历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

  诊法,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 闻、问、切       “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 官、四肢、二阴、皮肤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情况,了解病情的诊察方 法。“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 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诊察患者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 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问诊”是医生询问患者有关疾病的情况、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异常感觉及疾病的发生 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患者的脉搏和肌 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探测脉象变化及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 情况的诊察方法。

   (二)诊病

  诊病,亦称辨病,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 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的思维过程。

      对疾病做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讨论的主要内容。因此,中医诊断 学只是就疾病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做初步介绍。

 (三)辨证

  “证”是中医学特有的诊断概念。在中医学的历史上及现代文献中,对

“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症状为证,如 “痛证”“厥证” ;或称病为证,如“痹证”“淋证” ;亦有证与证候混称。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

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病理性概括,是指机体对致病因素做出的反应状

态,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做的结论。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型、证候、证素等概念。

  证名: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成一个诊断名称, 这就是“证名” ,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 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

  证型: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或约定俗成的证,可称为      “证 型” 

  证候:证的外候。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 ,即证为证候的简 称。但严格地说,证候应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 征。

  证素:证的要素,包括病位和病性,即任何复杂的证都是由病位、病 性要素组成的。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 的诊断思维过程。

   中医诊断学主要是介绍历史上各种辨证的分类方法,以及由各种辨证  方法综合而形成的辨证统一体系、辨证思维的技巧、常见证型的概念及其 临床表现。

 (四)病历

  病历,又称病案,古称诊籍。是对患者的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 情况的翔实记录。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形成 了以象思维为特征,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采用 直观比较的方法从总体上看待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构成了天人 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 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 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 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揣内

  外,指因疾病而表现出的         “症” ,包括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 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故      《灵枢·论疾诊尺》说:“从 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外部的征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

   (二)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 ,语出        《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微,指微小、局部的变  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的、微 小的变化,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局部的细微变化常可反映出 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这些微小的变化, 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中医对脉、面、舌、耳等的诊察,都是这一原理的 体现。

 (三)以常衡变

  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 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辨别、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意思就是通过对 色、脉的诊察比较,来揣测推断正常与否。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 察比较,才能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用以诊断病变,均含有

这方面的原理。

   (四)因发知受

  “发”指人在疾病中出现的证候表现,“受”指感受的邪气和机体的反应 状态。因发知受,是根据机体在疾病中所反应的证候特征,确定是寒是 热,是风是湿,这种寒、热或风、湿,不是根据气候变化或气温、湿度高 低做出判断。各种外来的邪气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邪正斗争的 结果。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中医学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这种统一 不仅存在于机体自身结构与功能方面,而且存在于对自然界与社会的适应 调节能力方面。

 (一)整体审察

  整体、联系的观点,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由于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 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协调, 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便表现为身心健康的状态,当内外环境不 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

 (二)四诊合参 

  “四诊合参” ,是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考虑所收集的病情资 料,有利于得出准确的诊断。

 (三)病证结合

  在中医学中,“病”与       “证”是密切相关的不同概念。   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发展变化规律所做的概括,证是对疾病当 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所做的结论。病注重贯穿于整个疾病的基本病理变 化,即从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纵向把脉病情;证着眼于疾病某一阶段机 体反应状态的病理变化,即从横向认识病情。辨病的目的是从疾病全过 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本质,把握疾病的基本矛盾;辨证的目的则重在从 疾病当前阶段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位置与性质,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由      “病”与 “证”对疾病本质反映的侧重面有所不同,所以中医学强调要     “辨 病”与 “辨证”相结合,有利于对疾病本质的全面认识。

  (四)动静统一

  由于疾病是发展变化的,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人体的正 气不断地与邪气进行抗争,以期恢复机体阴阳的动态平衡,症状的有无、 轻重的变化,往往提示着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转归。





四、学习中医诊断学的方法

 (一)注意中医诊断基础理论的学习

  中医诊断基础理论是中医诊断和辨证思维的基础,中医诊断学是中医 基础理论的延伸和连接临床的桥梁,二者密不可分。

 (二)注重中医临床思维的培养

  中医思维方法是中医理论体系与临床实践的核心,从运用四诊收集病 情资料进行分析开始,到再观察、再分析,最终形成病、证判断结论完整 的认识过程,是在中医思维指导下完成的,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 跃,是医学理论知识和科学思维的综合运用。

 (三)强化临床实践与技能训练

   中医诊断学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临床病证错综复杂、千变万 化,不可能像书本上所描述的那样单纯、固定,患者也不可能照章陈述, 如果没有临床的实践与严格的技能训练,即便相关知识背诵得滚瓜烂熟, 但在临床实践中依然无法正确理解患者的表述,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 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有可能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存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临床的入门之道
中医误诊常见的4个原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3.第三节、中医诊断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司外揣内,见微知著,已常衡变,因发知受”理解吗?
中医诊断的三大原则
中医辨证的思维方法与内容--国医大师周仲瑛讲中医临证技巧(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