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巧借“导学案”进行“先学后教”

如何巧借“导学案”进行“先学后教”

——兼评徐丰老师执教《说屏》

刘春文

20101026,越城区“先学后教”初中语文“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专题研讨活动在袍江中学举行,徐丰老师向我们展示了《说屏》课堂教学。

从整个导学案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色。

一、变“教学目标”为“学习目标”,呈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导学案”呈现的是学习目标,是基于主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及文本内在的知识体系,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是为主体的学习设置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2.比较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性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及区别,学写说明文片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呈现学生从学懂、学会、到应用的整个过程,课堂上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反思,认同,体会,内化,最后达到一个体验性目标。

二、变“强行介入”为“体验整合”,还原阅读原生态

教师拿到一个文本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再频频投放问题,在滔滔不绝的讲解中,试图将课堂引向深入。然而教师解读要深入,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原有的解读能力却一定是滞后的。教师往往“强行介入”,显然在无意识中干扰了主体的认知规律,违背了“个体的期待视野”,脱离了主体的“公共期待视野”。

课前预习,老师布置明确的任务,让学生搜集屏的相关资料,在课堂进行交流,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教师在上课时检查预习环节,让学生交流搜集的成果,有的学生展示了自己亲手做的“屏”。与此同时,教师也展示了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这个过程比较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主体的积极性,也丰富了语文学习的资料,拓宽了主体学习的空间。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读,扫字词;二看,理知识”这两个环节设置不错。学生在自读过程中,掌握了字词,对于较难的教师再帮助疏通并强调。在“理知识”的过程中,老师组织学生读了课文之后,将自己了解到的一些知识写在“我的认识”这个方框中,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学生的回答基本围绕“屏的作用、屏的分类、屏的设置”等几方面,教师再次强调了文章的脉络就是围绕这三方面展开。其实此环节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疏通了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三、变“问题统揽”为“问题引领”,呈现主体的思维过程

王荣生教授认为,文本解读有两个依据,一是要依据体式,二是要依据学情,学生懂的不教,只教学生不懂的。因此,教师要通过精心筛选问题,并要注意层层递进,逐层引领学生认识到自身在文本阅读中没有关注到、感悟到的内涵。相对传统的由教师的问题统揽整堂课,现在我们提倡问题从学生中来,这无疑是对的。教师的提问也是一种引导,有时正是教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思维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在第三个环节“三问,解困惑”中,老师让学生记下“我的困惑”,并提示学生可以从文章的语句、作者的情感上来思考,接着组织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确定23个问题,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选派一位代表提出。值得表扬的是,有些学生的问题本身就不错,如:为什么题目不是“屏”而是“说屏”?第一段中的“屏风”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你从哪里看出来?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古诗句?在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的同时,教师补充“作者对屏的感情怎样?你从哪些字词句可以看出来”。这样,引导学生在不断品的过程中,思维一步步地深入。

四、变“简单作文”为“当堂巩固”,提供主体借鉴“蓝本”

《浙江省学科教改建议》中明确初中语文的片段作文,提倡在课堂上完成。但课堂写什么?怎么写?这始终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问题。老师设置了一个“拓展延伸”环节:先提供给学生一个关于沙尘暴的说明片段,让学生朗读第一段后,与《说屏》的第一段比较,然后让学生比较二者在语言上的不同,最后明确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性说明文的不同。再链接陈从周的身份是桥梁建筑学家,同时也是画家,这也直接形成了文本的语言风格和语言特色。

但这堂课似乎有些遗憾。老师一味地渲染了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生动的一面,忘记了说明文的生命在于它的科学性。接着学生在课堂练笔的环节中,就出现了文体归属的争议。练笔的内容是:试着对照《说屏》第一段,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就以下对象(圆规、我们的教室、蜗牛、家乡的石桥)写一个片段。学生写完后,当堂交流,教师及时点评。其中有位学生写的片段语言很美,但脱离了说明文的语体特点,教师在课堂上大为赞赏并极力表扬。细细思考问题的症结,可能是教师选择第一段进行仿写,这个蓝本本身不够典型,偏重了文艺性,而弱化了科学性。

其实,阅读的整个过程始终是关注学生解读文本的心理过程。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还原阅读的过程体验,并且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来体验学生的理解过程。建构主义认为,一个新的完整的有效的阅读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平衡——干扰——不平衡——同化与顺应——再平衡。

科技作品到底教什么?备什么?学什么?有什么?怎样才能“先学后教”?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堂课至少让我们看到尝试者探索的轨迹,启发我们进一步反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课堂教学评价方法
谈谈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浅谈思维导图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提升说明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和青年教师谈备课
《松鼠》说课稿2(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