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破解北宋灭亡的地理死结

破解北宋灭亡的地理死结

 

    冷月无声/

 

    北宋灭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北宋在立国之初,就不得地利,一是选错了首都(汴梁无险可守),二是抵御胡马南下的战略基地幽云十六州落于敌手。这种先天的不足,一直困扰着北宋的战略家们,最终成为北宋灭亡的地理死结。

 

    1

 

    公元976年初,宋太祖赵匡胤巡幸洛阳。此时大宋王朝已经统一了除北汉以外的整个中华,实现了晚唐以来二百多年未有的大一统局面。尽管北方仍有强邻契丹,但北宋开国十六年来,国力日强亦是不争的事实,大臣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承接汉唐的盛世即将到来。

 

    然而,一手开创北宋基业的赵匡胤却有着一份难得的清醒与忧患。一次君臣宴饮中,赵匡胤突然提出迁都洛阳。理由是:“现在的首都汴梁是一片平原,四战之地。把30万大军驻扎在这里,我们想调兵打别人固然方便,别人来打我们也很方便。辽国的骑兵两天就能跑到黄河边上。现在国内的战事不多了,我们不必再在京城附近养这么多兵。如果要防备辽国军队侵袭,我们迁都洛阳或长安,利用山川形势拱卫首都,就能节省很多兵力,这是汉、唐时代的老办法”。

 

    然而大臣们却普遍予以反对。气得赵匡胤索性住在洛阳不走了。最后,赵匡胤的弟弟——后来的太宗赵光义亲自跑来劝说,针对洛阳、长安利在有险可守的说法,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史书记载赵匡胤对这句话是默然不答。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左右说:“晋王(即赵光义)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5个月后,赵匡胤在烛影斧声中突然辞世,迁都之议遂就此作罢。

 

    赵匡胤提出迁都绝非心血来潮,此议未能付诸实施,是北宋的重大遗憾。如果当时真的将国都迁至洛阳,或许北宋一直受困于北方边患并亡于外族的悲剧命运就可以避免。

 

    从地形上看,洛阳坐拥山川之险,“河山拱戴,形势甲于天下”,历史上素为建都首选,号称“九朝古都”。正因为如此,宋太祖才有了迁都洛阳的念头,其出发点乃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建都于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冗兵,减轻国家的负担。后来范仲淹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他说:“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

 

    而开封地处黄河南岸的平原之上,是无险可守的四战之地,作为经济中心一点问题都没有,但作为政治军事中心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如果仅从自然条件上比较,洛阳和开封作为国都的优劣是显而易见的,而满朝文武一致反对迁都,显然有其他原因。

 

    一是汴梁乃当时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南粮北运的必经之地。五代时,汴梁先后为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四国之都,不但城高池深,而且商业繁荣,颇具帝都风范。朝中群臣俱在此安居多年,当然不愿迁都。

 

    二是洛阳(包括长安)由于唐朝后期的连年战乱,城市凋敝,经济困难,军粮不济,实难作为国都。

 

    三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早有谋位野心,此君作了十几年的开封府尹,培植了大量的亲信势力。迁都之议对赵光义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所以他当然要竭力反对。而大臣们不明就里,也帮他制造舆论。5个月后,正值壮年的赵匡胤诡异死亡,从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赵匡胤死后,志大才疏的太宗赵光义上台,只不过他当初他那句“在德不在险”于国于民都狗屁不值。既然开封无险可守,保障首都安全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兵力以代替山河之险。开封一带常驻军数十万,甚至多达百万,城里城外连营设卫,大量冗兵云集,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了北宋十分之九的财力。赵匡胤“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的预言应验了。

 

    2、

 

    除了国家首都在地理上的巨大缺陷,幽云十六州未能收复也是北宋灭亡的一个地理死结。

 

    幽云十六州北与胡地相接,有高山深谷、险关要塞及长城相守,南部又与华北大平原相连,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历史上,幽云十六州历来为中原农耕民族所具有,并且是赖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基地。从春秋时的燕、赵开始,这里每每成为阻击南下胡马的主战场。故幽云十六州在北方防御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重大的战略意义。

 

    公元936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反唐自立,向契丹求援,作为条件,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契丹。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不仅开了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割地于异族的先例,而且给后代子孙带来了无穷后患。石敬瑭刚死不久,没有幽云十六州阻碍的契丹军队即长驱直入,俘虏了晋出帝,后晋随之灭亡。

 

    此后,收复幽云十六州始终是每一个中原王朝梦寐以求的理想。

 

    公元 959年,周世宗柴荣北伐,收复了幽云十六州中的宁、莫、瀛、易四州,但却因为柴荣病重而收兵,一个月后,柴荣病逝。这次主动出击虽未获全胜,但毕竟收复部分失地。

 

    宋朝开国后,太祖赵匡胤至死不忘收复幽云,曾在内府库专置“封桩库”,打算用金钱赎回失地,不成则作为进攻的军费。然而天不假年,赵匡胤英年早逝。

 

    之后,宋太宗赵光义也有收复幽云十六州之志。然而,志大才疏、昧不知兵的赵光义两次北伐均告失败,而且赔光了柴荣、赵匡胤两代帝王积累的军事家底。以后的北宋皇帝再不敢言收复幽云十六州。

 

    由于北宋没有幽云十六州的战略屏障,北部边防长期无险可守,契丹铁骑可以轻易驰驱于坦荡如砥的华北平原,昼夜之间即可饮马黄河。为了防备强悍的契丹骑兵,宋朝只得部署重兵,处处设防。甚至深掘河沟、大量种树来防备契丹骑兵的冲锋。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军队的膨胀和财政的负担。

 

    3

 

    这种地理上的巨大缺陷是难以弥补的。先天的不足,再加上后天的懈怠,导致北宋无力阻挡外敌的入侵,公元1127年开封被金军攻陷,北宋灭亡。回望这段历史,教训何其深刻。但历史的悲哀在于,哀之而不鉴之,令无数的后人枉自悲戚,徒唤奈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太祖赵匡胤的终生憾事
开封的弊端难道宋朝皇帝都没注意吗?
赵匡胤如果坚持这个做法的话,历史也许就是另一个走向了
以宋代“四京”为例,浅析古代“陪都”的历史价值和重要意义
后唐、南唐,与唐朝是什么关系?
北宋为何不定都洛阳或长安,而是选择开封?有三个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