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质检二诗歌鉴赏谈写景手法

一、回顾质检二原题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春寻李校书  元稹

款款春风淡淡云,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江弄琼花散绿纹。

带雾山莺啼尚小,穿沙芦笋叶才分。

今朝何事偏相觅,撩乱芳情最是君。

1)本诗写景形象,景物如在眼前,试对其写景手法进行赏析,至少写出三种。

提问:

1. 柳枝低作翠笼裙  梅含鸡舌兼红气  江弄琼花散绿纹 这三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比喻: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

  拟人:春风款款  江舞浪花

2. 前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动静结合: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

3. 前三联调动了哪几种感官来描写景物?

   视觉:云白 柳绿  梅红

   嗅觉:兼红气 

   听觉:莺啼尚小

4、前三联用什么顺序写景

远景近景相结合: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则是近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

   5. “穿沙芦笋叶才分”句中哪个字展现早春芦笋的特点?

穿字形象地写出了春的活力,破土而出的芦笋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力量。

展示答案:

答案:(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柳枝似笼裙,梅花如鸡舌,江水像琼花,三个比喻从形态和色彩两方面比喻本喻,生动形象。动静结合。前三联写景,动景与静景交错出现。春风、江流、山莺是动静,柳枝、梅、芦笋是静景,动静结合,使春景别富生机。用多种感觉写景,全面而精确地写出了早春风物。云白、柳绿、梅红等是视觉,兼红气写的是嗅觉,莺啼尚小写的是听觉。远景近景相结合。第一联是远镜头,第二联则是近镜头,第五句是远镜头,第六句又是近镜头,画面有层次感。

    二、总结规律

1.  现在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来总结这首诗是如何写景的:(提问总结)

                   比喻————修辞手法

                   动静结合————表现手法

                   多种感觉————感官角度

                   远景近景————空间顺序

 

2.夯实基础(抢答)(穿插在总结中)

回顾高考大纲中要求掌握的九种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回顾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九个)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用典、对比、衬托、抑扬、象征、借景抒情、渲染、正侧、直抒胸臆、点面结合、托物言志、想象

写景顺序指的是什么?

  远近、高低、上下、内外

从以上可以看出,写景诗一般从这四个角度来写景,因此分析写景手法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下面我们通过几个经典试题来验证一下。

三、真题验证

1. 08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解析  《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2. 05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                                                            

                                                               

2)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雁引愁心去”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群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2)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下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 08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                                                                                                                                                                              

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解析 散曲前两句写远景,故能放眼“万里”,远山看似“数点”;而又紧扣秋景,故秋江澄澈,静如白练,秋山苍翠,青如蓝靛。三、四两句写近景,俯视江上轻帆,仰视庐山飞泉。大江宽阔浩瀚,故江帆显得如几片苇叶,惟其轻灵,故疾如飞箭;庐山巍峨高耸,故瀑泉仿佛千尺银河落地,惟因陡峭,故飞如闪电。五、六两句写云和月明灭之变,又是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云气飘浮,旋又凝聚渐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低空,这是暗;晚霞在天边消失,初月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仿佛是一把半圆形的团扇,这是明。结句写北塞鸿雁到来,点明秋季时令,使人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苍莽雄浑境界。

4.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通过以上真题的验证,我们可以看出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手法主要是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空间顺序、感官角度四类手法的运用,因此同学们以后在做此类的题型就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入手,做到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当然,欣赏诗歌写景的角度还有其他,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应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诗中写了哪些景,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一是作者运用哪些表达技巧写景的,这些技巧效果怎样;一是作者借这些景物表达怎样的感情。这些方面都必须具体阐述,才能恰到好处的回答提出的问题,才能多角度的赏析写景特色,才能写出全面准确的赏析文字。

四、课后巩固

1(陕西省西工大附中2010届高三第六次适应性训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南柯子·忆旧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①?

   【注】①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

1)这首词的上阙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试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你的依据分别是什么?

答案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②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前两句诗是视觉的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的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忧伤之情。“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故地重游既喜悦又感慨的复杂心情,“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的是词人站在荷塘边,突然想起来原来有一年,也是这个时候,他到过此地,在附近的酒家买酒喝,并乘着酒意还来观赏过荷花。他禁不住向着塘里的荷花问道:“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2.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0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1)请简要分析上阕景物描写的特点

2)本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其抒情手法。

答案  1)①动静结合。“坠叶”为动,明月是静。

②以声衬静。落叶的细碎之声,使夜的寂静特点更加突出。

③从视觉、听觉等多个角度对景物进行描写。

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练”的比喻使月光的洁白、静谧跃然纸上。

   2)写秋夜离人相思之情。

①间接(借景)抒情:词的上阕在秋夜寒寂静的画面中寄寓了词人深切的怀人之情。(或借人物描写抒情,

词的下阕通过描写主人的愁意、愁容、愁态,刻画了一个因思人而深夜难眠的人物形象。)

②直抒胸臆。词的下阕“酒未到,先成泪”“谙尽孤眠滋味”等,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忧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做好语文阅读理解题必背的语文知识术语
作文家教入门篇10
古代诗词鉴赏技巧
写作文时,怎样才能把自然中的美景再现出来?
三年级语文下册2《燕子》,用灵动的笔触描写出了燕子的可爱之处。
诗歌鉴赏题型技巧型答题模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