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间文化守望者

            ——梁澄清与《咸阳民俗志》

安升先

20171218日下午3点半,梁老师打电话说我发到他邮箱的《咸阳民俗志》第6章《社会民俗》修改稿无法打开,晚上我又重新发一次,电话问他能否打开,没有回音,打开微信,却发现一条噩耗:咸阳民间文化大师梁澄清走了!我顿时惊呆了,这怎么可能呢!数小时之前,我们还......,怎么......?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愿承认这是事实。直到11点,群里唏嘘、哀叹、悼念之声几乎爆满。“斯人己逝,咸阳文化失去一位大家,咸阳文坛少了一位真人,咸阳民协痛失一面旗帜,咸阳文艺少了一位伯乐,朋友圈中缺了一位直人,民间文化少了一个好人!”、“愿您一路走好!!!”等声音不断,我才不得不面对现实,陷入巨大悲痛之中,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和先生一起搞民间文化有数十年了,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从记者岗位转到文化部门工作,同先生一起到民协共事。先生当时是市群艺馆领导,刚搞完民间文艺十大集成这一浩大文化工程。我则是个民间文化的热爱和追随者。先生为抢救、发掘、继承、弘扬咸阳民间文化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被授予全国文先进工作者。担任过陕西省民协副主席,研究馆员,陕西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理事长,陕西民俗学会副会长,咸阳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陕西作协会员,陕西书法家协会会员。

  先生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民间文化事业,一再强调,民间文化,根在民间。他长期深入民间采风,记录整理最原始、原汁原味的民间文化,从口头文学、顺口溜、歌谣、谚语、民间故事,到剪纸、泥塑、锣鼓、舞蹈、音乐、小戏......,几十年间,先生多次深入民间,在田间炕头,树荫下,粪堆旁,听不识字的老汉讲故事,同土生土长的老太太拉家常,跟愣头青小伙谝闲传,编写十大集成的办公室就设在农家院子,屋瓦长满酸酸的土坯房里,才发现了走街串巷终生以钉锅为生的李登峰,为他整理歌谣出版专辑;即使在退休多年后,许多旧友新朋仍然隔三岔五去找他,同他谈写作,说字画。他为志书编写作序,他为村谱出版贺喜

他为申遗项目寻找传承人,他为草根百姓仗义执言......几十年间,先生青丝变成银发,圈内的人记住了咸阳民协那个笑眯眯、亲切和蔼的白头发老头,国内外的不少人却知道了咸阳有个剪花娘子库淑兰、乾县有个钉锅的民间诗人李登峰、咸阳牛拉鼓、乾县蛟龙转鼓、旬邑唢呐、礼泉小戏......一一名声大振。几十年间,先生培育扶持了一大批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创新者、行业领军人物——剪纸的、泥塑的、敲鼓的、说书的、唱戏的......

形而下是先生的处世哲学,为人随和低调,作风务实,从不张扬。他以独具的人格魅力团结同龄人,挖掘民间文化的丰富矿藏,他以甘做人梯的宽阔胸怀带领年轻人,继承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业内人士赞誉先生是咸阳民俗文化的一座丰碑,年轻人尊崇他是引路导师、相马的伯乐。我送他的挽联是:

关注民间文化,倾注毕生精力,无怨无悔

培育草根新人,植根故乡沃土,尽心尽力

先生已出版专著16部,有《咸阳风物传》丛书,《民间文化十大集成》《民间文学三大集成》散文集《俗眼望莲》,《子夜听风》等。

后来,我因受聘参与一所民办大学的创建和管理工作,中断了与先生的合作。2014年我的文集《草根情结》出版时,先生为我作序,对其中的民俗部分大加赞赏。便邀我一起参与新《咸阳市志》民俗部分的编写。为了解旬邑唢呐,他坚持乘坐班车去,那时,咸旬高速没有通车,摇摇晃晃多半天,他和车上的当地人攀谈了一路。在旬邑两三天时间里,我真切地感受是,他到旬邑就像回到自己的故乡一样熟悉,许多人热情地接待他,招呼他,如同见到久别的亲人。,

去年10月,他又组织我们编纂《咸阳民俗志》。待1221日《咸阳民俗志》编纂工作启动,他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制定了详细大纲,搭好志书骨架的四梁八柱。有10章的大目,还有较为具体的章节细目,连编纂要求、方法、凡例、任务、人员分工、完成时间、及各人的手机号码等详细情况,都考虑得十分周全,印发各位同仁。先生给自己的任务并不轻松,除统稿前言后记外,亲自攥写民间娱乐民俗;口传文学生活民俗(合作)等。

连续三天,先生带着大家在市图书馆旁边的饭店逐章展开热烈讨论。每天都是一两点才吃午饭,回到住宿房间接着开始。晚饭过后已经8--9点,寒冬的街道华灯绽放,路人稀少,大伙儿随着从头到脚包裹严严实实,行色匆匆的路人回家。最后一天,竟然到了晚上10点,大家仍然意犹未尽。次日,先生又带着大家到图书馆借阅、复制资料。其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令人十分感动。

今年夏天,他发现部分初稿,不够接地气,又冒着酷暑炎热,带领大家到三原柏社村、彬县程家川、泾阳安吴青训班、旬邑马家堡、武功手织布、秦都红色记忆博物馆等地实际采风。司机因不熟悉情况,被泾阳交警贴罚单,他忙前跑后想办法解决。73岁高龄的先生精神矍铄,步履矫健。我十分羡慕先生健康的身体,吃得香,入睡快。一路谈笑风生。带头下到马家堡荒草丛生的百米深沟,查看当年鲁迅师范办学的土窑洞。坐到武功农家纺车前纺线线......

然而,夏末秋初的一天,我去看他,得知先生大病一场,刚从医院回来不几天,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不过他告诉我,手术很成功。医生说不会有啥大问题。我清楚先生是唯物主义者,豁达大度,注重健康生活方式,从不惧怕死亡。甚至为自己健康的身体感到自豪。他曾对我说,春天他去长武,与84岁高龄的农业育种专家梁增基开玩笑:咱二梁今年都在门槛上,阎王不会叫咱吧!梁老风趣的笑道:叫也不去!

手术后,我便经常去看望他,每次敲开门,他都坐在书山字海中的电脑前敲击键盘。五、六十万字的巨著,多半年时间就完初稿,他夜以继日趴在电脑前字斟句酌审查,修改、删除、补充、协调,统一格式,校对标点,核实史料。还有各种应酬,上门求他指点的,咨询的、索要资料的,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还是公家的,个人的,年老的、年少的,先生都热情接待,一一应允,从不推诿。

每次我敲门进屋,先生起身摘下老花镜,移动脚步,从刚能容一个人的通过的书堆空间,端起茶壶为我沏茶,不管喝不喝,他都依旧,每每如此。问他身体怎么样?先生总是说,好着哩。我一再告诫他记着按时吃药,身体是本钱,健康压倒一切!

10月下旬,为了让梁老放松心情,缓解写作压力,礼宾杜三卫专程开车带我俩去白鹿原影视城游览,先生对着民俗村的白家祠堂津津乐道,对小说人物有谈不完的话题。在陈忠实“家”参观,在陈忠实塑像前合影。一天劳累奔波,多次劝他休息,他都说没事的,慢慢走!显然没了夏天下乡采风那么精神,虽有倦意,却还挺得住,心情也好。下午回到咸阳,三卫说梁老师头发长了,他一下车便直接去理发店。途中我们约定明年春天一起去青海湖,不想却再难如愿。

我频繁地去看他。送去绿油油的绿萝盆栽、黄亮亮的鲜菊花,想改变他由心斋单调环境和文字跋涉中的苦闷。每当这时候,先生则让我看他的墨迹:“人生真味乃事业,良骥无聊夜长啸,好女能叫石落泪,笔下泣血是文人。”

有时候我很矛盾,既怕他日夜工作累坏身体,又担心去多了打扰他的写作思路,耽误先生的宝贵时间。

15日上午10点半左右,我再次登门,先生刚浇完他门前那丛茂密的竹子,正在收拾水管。我问他早晨是否去锻炼,他幽默道:今早忒冷,撒个懒,没去。我抱歉道:又打扰你来了。他眯着眼睛满脸堆笑,一面招呼我坐,一面又去烧水,我坚决阻拦:家无常礼,不必见外。他随即落座问道:前几天带回的几部县志看完没?我告诉他看过并补充了一些内容,为节省你的时间,增加的文字标为红色。

他说《民俗志》初稿基本完成,已经送市志办审阅,序也写出,并告诉我,序言打破常规,写的很短,只有一页多。我劝他以健康为中心,不要太累太辛苦。他微笑着在一大摞宣纸中翻出一副他的墨迹给我看,1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是:

死里逃生应珍惜,冬去春来梦  空。丁酉病中得句。

我们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题。每次都这样。聊过去,聊现在;聊历史,聊现实,聊民俗,聊变化......我建议他抽出一些时间,整理自己坚持一辈子没有间断的日记,出一本激励后人的书。他坦诚告诉我,早有这个想法,且已经搞了三章,由于去年编纂《咸阳民俗志》而停笔。除此而外,他要在为时不多的时间里,在数百万字的作品里,精选部分再出一本书后,就此搁笔,算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交代,不想,先生的这个话,三天后竟然成了他的遗言,这个愿望难以由他来实现。

这次,先生还给我说了件很重要的事:稿件送审,并非万事大吉,要再修再改,精益求精,留给后人的文字,要经得起时间检验。他打算再加一章《民俗人物》,把库淑兰等大师级人物和那些一辈子潜心民俗文化研究整理的领导、著书立说的文化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热心热爱民间文化的民协会员都写进历史。

在我告辞时,他又回屋抱出四本县志,找出绳子帮我绑在自行车后架,叮嘱要我回家再翻再找。17日深夜再次修改完毕,立即发到先生邮箱,第二天下午,我在外面接到他的电话,说是邮件无法打开,要我重发。人生无常,万万没有想到,这次通话数小时后竟然成了永别。

吊唁大厅庄严肃穆,哀乐低沉,先生静静躺在玻璃匣中,咸阳市和各县区数百文化届自发来为先生送行。先生走得实在太匆忙,许多事没有来得及交代,先生走得实在太早,诸多民俗文化大事小情还等着他做。先生实在太累太忙,需要好好休息!

办公室门前先生亲手栽植的修竹依然郁郁葱葱,室内由心斋电脑前却再看不见先生。

安息吧!我的老师,我的挚友!

安升先

20171220夜于中宏星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怀念梁澄清先生
夷陵评论||名家名作:彭明吉报告文学《民艺专家王作栋》
咸阳花馍:蒸笼中的年俗奇葩
这几个地方,咸阳人动不动就想去
我为梁公有三哭
民俗艺术是民族的文化基因——广府民俗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刘介民(广东省民协顾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