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痹病与脾的关系

“痹病”泛指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闭阻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关节肌肉酸痛、重着、麻木、肿大灼热、僵硬、屈伸不利,甚至累及脏腑的一类病证。“痹病”是风湿类疾病的总称,包含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疾病。痹病的成因气血营卫虚弱是内在条件,风寒湿热外袭是外在因素,经络气血痹阻是痹病的基本病变。痹病属本虚标实,本虚涉及脾胃、肝、肾等脏,标实有风、寒、湿、热、痰、瘀等。然脾胃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百病皆由脾胃虚弱而生”,痹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及转归均与脾胃的各种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故本文试将脾胃与痹病的关系阐述于下:

一、痹病的症状与脾的关系

《难经》有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气充足,邪不易侵,脾胃素虚之人,或因饮食失节,或因劳倦内伤,或外受寒湿之邪,均可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津液输布异常,湿痰瘀内生;或使气血生化乏源,营卫失于调和,筋骨血脉失去调养,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着于筋脉而发为痹病。痹病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以脾虚为基础,包括脾、肝、肾等脏,标实又以湿、痰、瘀为难治。其临床症状多呈现虚实夹杂、痰瘀虚互结的特征。其中实证以痰湿壅盛,瘀血痹阻为主证,临床表现多为四肢僵硬、沉重、酸困、麻木、关节肌肤肿胀等关节变化为主,脾虚气机运行不畅时,易致痰湿壅盛,停滞于肢体,则出现肢体重着、浮肿、手足沉重、活动不便;阻滞于关节,出现关节肿胀、麻木;迁延日久,脾气虚衰,正虚邪恋,瘀阻于络,津凝为痰,痰瘀痹阻,出现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屈伸不利。虚证以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为主,临床表现除一般的关节局部疼痛肿胀以外,还常见因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萎弱不用。此外,在伴见症状中,早期多伴倦怠、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恶心欲吐、食少纳呆、便溏、舌淡苔腻等脾虚湿困、胃失和降的症状;后期则伴贫血、面色萎黄、爪甲色淡、少气懒言、身体羸瘦等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的症状,而这些均为与脾胃的盛衰关系密切。

二、痹病的治疗与脾的关系

本病是正虚与外邪双重作用的结果,但正虚是病本,是发病的关键。正虚突出表现为脾胃虚弱,多挟湿,而湿多由脾胃虚化生而成;挟风,风之源在血虚;挟疲,疲之因多气虚;而气血之源又在脾胃。病变的主要部位在四肢关节,此又为脾脏和阳明经所主,故治疗上需注重健脾运湿,益气养血,治本为主,兼以祛邪。因此,从脾论治痹病显得尤为重。故临证治疗组方用药时,常于治疗痹病的抗风湿药中酌加健脾祛湿之品,健脾袪湿之品既能顾护脾胃中土,又能祛除湿邪,化生气血。临证针对脾胃虚弱气血两虚的特点,常用补益脾胃、益气养血之法,常用生黄芪,既可补益脾气,又可利水,其用量可达100克以上,随病人体质、病情差异加减;白术补脾气、复脾运兼燥湿利尿及既长于利水渗湿又兼具健脾之功的茯苓,此类药既补益气血,补而不腻,又兼利水渗湿之功,一举两得。另外,在攻邪时不可专用辛燥克伐之品祛邪,过用辛燥发散之类,耗伤阴津,易导致邪气未去而正气已伤。本病历时长,易反复,缠绵难愈,因此治疗中多用虫类、祛风胜湿藤蔓类药物治疗效果颇佳,然对脾胃甚为不利,久服则脘腹不适、纳呆、甚则胃脘疼痛,健脾益胃药物既能顾护中土,又能祛除湿邪,化生气血,可谓一举而多得,故将健脾益胃法贯穿于痹病治疗的始终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此外,西医用于治疗风湿病的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在治疗过程都会引发不同程度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因此,在治疗痹病的过程中务必时时重视脾胃的调护。故临证在选择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清热解毒药时,需十分慎重,尽量选用微寒或甘寒之品,金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虎杖、生甘草等,慎用苦寒之品,如龙胆、黄芩、黄连、黄柏之类,虽有医家取用此类药,然毕竟易于伤及脾胃中焦,故应减少使用,如病情需要,亦应中病即止。

编辑:屈应辉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临床学院研究生,师从风湿病专家吕新亮教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镔痹证辨治经验
健脾和胃
「龙江学派中医外科」(五)白郡符从脾胃论治外科疾病经验
“调理脾胃”是养育小儿的王道
脾胃虚弱:湿气重、齿痕舌、便溏腹泻、肚子胀,实用中成药大总结
白术】治脾第一药,轻松化解脾胃小毛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