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海粟:用一生播植油画艺术
刘海粟(1896年3月16日-1994年8月7日),原名刘盘,字季芳,号海翁,室名艺海堂、存天阁。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刘家凤之子,武进西营刘氏第十九世。。现代杰出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与乌始光张聿光等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后改为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49年后任南京艺术学院院长。早年习油画,书法学康有为,苍古沉雄。兼作国画,线条有钢筋铁骨之力。后潜心于泼墨法,笔飞墨舞,气魄过人。晚年运用泼彩法,色彩绚丽,气格雄浑。历任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教授,上海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英国剑桥国际传略中心授予“杰出成就奖”。意大利欧洲学院授予“欧洲棕榈金奖”。
罗丹模特儿
名称:花港观鱼  1935年作
材质、形制:油彩
尺寸:55×45cm
此幅《花港观鱼》作于1935年,正是海粟老人早期油画风格的成熟时期,他大胆地采用了红绿的冷暖色调对比拉出作品的张力,有力的黑色勾线则控制着这种色彩的激情,从而使画面更具结构性。相较那些更早期的作品,《花港观鱼》无疑更成熟,也更具有整体的美感。据刘海粟研究专家沈虎介绍,此作曾长期悬挂在海粟先生的家中,正是画家的得意之作。
http://www.liuhaisu.org/sc_lhszp.asp
刘海粟:用一生播植油画艺术
http://liuhaisu.artron.net/
作者:尚辉
第一代油画家是中国最早自觉接受西画的一代学人,处于中土美术的前沿地带,由中而西首先解决的是观念的转换,也就存在新观念的确立和转换的程度问题;其次在中西观念碰撞与冲突中怎样对待中国画?应该说,这些困惑与迷惘是贯穿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重大命题和线索,它们显然在第一代油画家身上体现得最为集中和鲜明。
向西方寻求复兴中国艺术的道路使第一代西画学子共同抱负着中西融合的理想,或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土文化,或用传统文化同化现代主义,或用西方文化的观照方式表现中国的文化情感,这些切入点的差异,正揭示了民族审美心理在接受异质文化时所表现出的种种不同反应。与林风眠的中西互补和徐悲鸿的以西融中相较,刘海粟则是以中融西,他完全用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心理去同构后期印象派和野兽派,因此他的中西融合只是吸纳西画某些表层语言,或者说是后印象派、野兽派粗暴、刺激色彩、线条的有限植入,在观念上并无深层的转换。
刘海粟的确是那一代人中最早回归传统的西画家,他是在1923年那场有关传统的大论辩中开始关注民族美术传统的,并在那一年的上海美专增设了中国画科,实行中西分科制,而他自此也开始了以中融西的文化选择。应该说,刘海粟是那一代西画学子中对中国画作出最系统研究的人。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他先后就有《中国画派之变迁》、《中国山水画的特点》、《何谓气韵》、《中国画家之思想与生活》、《中国画与诗书》、《中国画之精神要素》、《院体画与文人画》、《中国绘画之演进》、《中国绘画上的六法论》和《中国画学上的特征》等等大量的研究性文章发表及讲演。如果说徐悲鸿倡导写实主义,对中国画失之于以偏盖全,他的画论只讲到“外师造化”和对芥子园画谱导致的中国画摹袭病症的纠偏上,“外师造化”之后如何进行语言的提纯,怎样对待笔墨,如何“中得心源”?这些有关中国画创作中最根本的问题,他几乎都没有涉猎;那么,刘氏对于写实主义的反对,恰恰显示了他对于传统认识的深刻性:“譬如欧洲封建社会艺术末流的学院派的风格,不问其是否合乎于中国前代艺术的特质,就盲目移植过来……所以,你无论如何吸收、模仿,并对中国艺术毫无助力的,这其实是对于自己民族艺术的本质是没有认识的缘故。”
而他的中国画也得益于他那传统功力深厚的中锋运笔和以书入画的书法意趣。“我觉得中国画的最大特征,就是一个'意’字,所以古人一谈作画,便要提到'意在笔先’这句话。……'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一词,可以说就是'意’字的最高境界。……就物象的具体表现来看,中国画中不论人物、山水、花鸟,都是强调'以形写神’,反对'刻意求工’、'描头画角’地去平均对待一切细节的。”“中国画第二个特征就是笔墨,……形神、意境不能单独存在,一定要通过笔墨才能表达出来。'用笔’,就是用具体的线去表现画面……用墨着重表现面的功夫……所谓墨分五色,就是要以单纯的黑白深浅来表现非常复杂的自然。”对笔墨观念的自觉意识,使他积极地回归到传统文人画的审美判断,但也排斥了他对于西画有益养分的吸纳,当骨法用笔被他奉为超越一切形式因素的神明时,这种高度独立的笔墨程式必然对包括以面的形式出现的色彩在内的其他绘画因素产生强烈的抵御性。因此,刘氏的大泼彩要待他过渡到大泼墨、适量减弱线因素作用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能出现,他的以中融西的切入点,就是在泼墨中填入后印象派、野兽派那种刺激、粗暴的、非理性的色彩。“我的泼彩黄山是从泼墨的基础里出来的,没有泼墨也就无所谓泼彩。我大胆涂抹,不是故意的,而是不知不觉的在中国画中运用了后期印象派色块、线条的表现方法。”“有些国画的皴法、焦墨山水,花的线条、勾勒、运笔,黄山和荷花的泼彩、运笔,在一定程度上,我感到有塞尚、高更、凡·高、莫奈、贝纳尔等强烈的色彩和简练线条的影响。”刘海粟的大泼彩,如《曙光照乾坤》(1982·纸本泼彩)、《奇峰白云》(1988·纸本泼彩)和《黄山人字瀑》(1981·纸本泼彩)等作品,或用线或用墨,浓郁厚重的石青、石绿、朱砂和纯清的水,大片大片地泼向画面,色墨水互为渗化,相生相发,充满了乾坤氤氲、气势张力和狂暴的动感。虽然这些泼彩是局部简单的,并未对中国画笔墨结构带来质的变革,但他那泼辣奔放、雄肆奇倔的个性,通过浓重鲜明的大泼彩给淡雅静谧的文人水墨画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为中国画怎样融入色彩提出新的命题。
时代赋予的使命,使刘海粟这样一代人用毕生精力去播植油画,他们因而也成为中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一代美术教育家。作为异质文化的一种话语形式,油画的传播与移植在与东方文化相互碰撞和冲突的同时,也开始经受中国文化与民族审美心理的整合。就刘海粟特殊的文化结构和历史境遇而言,这种文化冲突与整合构成了他复杂多变的心理过程。一面是叛逆心理,向西方寻求复兴中国艺术的道路,确立欧洲的造型观念。另一面则是回归心理,挥之不去传统艺术的情结,传统文化结构、性格和民族审美心理像磁力一样对他造型的眼睛予以矫正、修复,在这种困扰与矛盾中,形成了其文化心理的游移、往复、曲折、兼容和互换。实际上,正是这种游移、往复、曲折、兼容和互换的文化心理,才最终确立了刘海粟的艺术观念,他一生的创作实践和心路历程无不体现了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刘海粟个案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揭示了用民族审美心理同构西方现代艺术和以中融西合璧之路的探索经验、价值和意义。
刘虬:光明是父亲刘海粟心中永恒的方向
近日,“沧海一粟——刘海粟艺术回顾展”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举行,几天来观者如潮。人们在为刘海粟艺术成就惊叹赞美的同时,也被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因为筹备展览,刘海粟的三儿子刘虬先生也来到西安,记者和他的谈话从那个艰难的岁月开始。
我父亲是一个很开明的人
刘海粟的五个子女中,只有一个小女儿刘蟾继承了父亲的衣钵,而其他四个子女都没有学画,刘海粟的三儿子刘虬说自己没有学画,其实跟时代有关。
记者:一般情况下,父母都希望子女能继承自己的事业,刘海粟先生当时没有要求你学画吗?
刘虬:没有,他从来没有要求过,我父亲是一个很开明的人,他尊重子女们的想法。
记者:父亲在美术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你自己就没有想过学画吗?
刘虬:其实,我成长的那个环境真的是不允许的。我的少年、青年时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刚好是父亲事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学画的环境,我当时年龄小,看到父亲的遭遇是那样,也就没有学画的兴趣了。
记者:那个时候你们家是个什么样的状况?
刘虬:很困难。先是反右,后面紧接着文化大革命,父亲被打入牛棚,父亲、母亲和我们几个小孩就住在一间黑暗的潮湿的旧宅,我们没有任何经济来源,那个时候别说收藏他的作品,朋友亲戚跟我们家的来往都受到限制。
记者:这样的条件下,刘海粟先生有没有终止过创作?
刘虬:没有,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也正是父亲最可贵的地方。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在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创作的环境,你能想到他怎么坚持画画的吗?
记者:卖画为生吗?
刘虬:哪里还能卖画啊,他被打入牛棚后,拿着他作品的人都是有造反嫌疑的。为了不让别人发现,白天不能画,只能在晚上画,当时没有纸、没有画笔,他就在地板上画。晚上将床挪开,在床下的地板上作画,然后再将床挪回原地,第二天晚上接着画。他从来都没有放弃过。
记者:父亲画到什么时候停止?
刘虬:画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去世前,他在医院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病床上他还坚持画画,直到手拿不起笔的时候。
他捐献的都是无价之宝
在谈话期间,不断有读者打断,因为刘虬和父亲容貌相似,被很多读者认了出来,要求他签名合影,其中有一位20岁左右的男孩没有要求签名,也没有要求合影,有点紧张地说:刘虬先生您好,我不懂美术,我只是想问您一个问题,看了刘海粟先生的生平简介和作品后,我觉得他是用自己的感情在创作,他的一生中,外在政治环境变化非常大,他的作品有没有受到影响?
刘虬很吃惊,尽管这个男孩说话时因为紧张断断续续,但他问的问题一语中的。刘海粟经历了大清王朝的灭亡、中华民国的建立、军阀混战、抗日战争、新中国建立、反右、文革、改革开放等将近百年的政治、经济变革,刘虬说,他的创作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他这样回答这个男孩的问题:刘海粟能坚持下来,因为他在创作的任何时候,都是将感情融入到创作之中,在他的心里,时时刻刻都有一种信念,那是对真善美的追求,他心中永恒的方向是光明,外面的政治环境变化再大,但他心中的方向是不变的,所以他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心。
记者:刘海粟先生一生经历了那么多波折,但身体状况却不错,他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刘虬:哈哈,他90多岁时到日本,有人就问过这个问题,问我父亲吃的什么药。其实他什么药也不吃,也没有什么保养秘诀,只是遇到什么事都看得很开,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他都不会改变自己对艺术的追求,不计较名利得失,身外之事都不在乎,身体就一直很好。
记者:说起不在乎名利得失,很多人深有体会,在临终前,他将自己毕生收藏都捐献给国家。
刘虬:他捐献的那些都是无价之宝啊,他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收藏,凡是遇到古代名家作品,他就不惜重金买下。
记者:收藏需要大量的资金,你们家当时的条件应该还不错。
刘虬:并不是很好,只能说很一般。别人可能都想到,以父亲当时的地位,按理来讲,我家经济状况应该是可以的,可是他的钱并没有用来生活,相当大一部分是买字画了,其他的都投资在美术学校了,我们家的条件非常一般。
谈起刘海粟的收藏,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馆长张培成总结了一句话:收藏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还需要眼力、魄力,有人有钱,但不识货,识货的未必肯出价买,刘海粟就具备了三个条件:财力、眼力、魄力。但是刘海粟收藏却不是为了自己,看到那些稀世珍宝的时候,他只是喜爱,只是为了他们不落入他人之手,只是为了更好地保存。
母亲是他身后的“保护伞”
夏伊乔这个名字在书画界也稍有名气,因为她是刘海粟的妻子,同时也是一位画家。现在,90多岁高龄的她已经卧病在床,但是多少年来,她曾经是刘海粟身后的“保护伞”。冯其庸曾写道:“夏伊乔用她自己的生命,保护了一位艺术大师,保护了一位国宝级巨匠。所以,在刘海粟老人的巨大艺术成就的背后,有着夏师母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贡献。”
刘海粟生活的几十年间,她在生活上照顾刘海粟,在创作上支持他,在感情上安慰他,从而牺牲了自己许多创作时间。她陪刘海粟十上黄山,在照顾好刘海粟画画之余,她才会端起画板抽空速写。学者文怀沙曾说,要真正理解刘海粟50岁后书画的神髓,就有必要理解艺术家夏伊乔为了做个好妻子所做的牺牲。
记者:在那段最艰苦的日子,母亲有没有抱怨过?
刘虬:没有抱怨过,反而是更加努力地支持他。那个时候,有多少文艺家忍受不了折磨撒手人寰,父亲能坚持下来,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母亲一直在支持他,不仅仅从生活上,还有精神上。父亲当时完全被否定,要是放在现在,有几个女人能坚持下来?
在展览现场,有一张是刘海粟为夏伊乔写“爱”字的照片,那是在夏伊乔78岁生日时,刘海粟给她的生日礼物,夏伊乔感动得流下泪来,多少年的辛酸苦辣,在这个“爱”之下全都化解了。
老猫*爱画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海粟的绘画艺术
艺术叛徒刘海粟泼彩精品《旭日江山图》欣赏
潮汕画派的确立和发展——林凯龙
UC头条:徐悲鸿怒怼刘海粟: 依我看有个人私怨, 更多却是画法引发的争论!
刘海粟从来就没认真地画过画
写意是中国画的精神所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