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李佩甫谈第九届茅奖获奖作品《生命册》:让认识照亮生活-微信精选-中国文艺网


微信ID:中国文艺网(china-wyw)


 “我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感情很复杂。在小说中,我把人当成树,这样的土地很难生出栋梁之材是有原因的。


  曾有一段时间,我像狼一样在城市里走来走去,我的领地在哪儿?多年后我找到了,这就是平原。


  只有认识照亮生活才能写作,我需要充电了。”



李佩甫近影


“写好的时候和写痛的时候,都有一种指甲开花的感觉。”采访李佩甫,他这样形容写作《生命册》的感受。指甲开花,一种奇妙的美与锥心的痛,因为这是用50年的生命积累写出的心灵自省书。《生命册》是继《羊的门》《城的灯》之后,李佩甫抒写“平原风土人情”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被誉为“平原三部曲”巅峰之作。有人说《羊的门》是官场小说,也有媒体宣传《生命册》是力透纸背的商场小说,但李佩甫说:“归结为什么什么小说没意义,我写的是生活,生活包含着一切内容。”


虽然李佩甫一再强调,小说中的平原已不是现实中的平原,是在脑海里经过发酵、浸泡、长期酝酿之后虚拟的平原。但这块平原仍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让那些从中国中部乡村走向城市的人有着或多或少的认同感。小说中主人公吴志鹏是“一个背着土地行走的人”,当金钱与权力让时代超速运行时,他将何去何从?李佩甫从中原文化的腹地出发,以都市和乡村、历史与现实互证的方式,追溯城市和乡村时代变迁的“心灵史诗”。


背着土地行走的人

“我是一粒种子。


我把自己移栽进了城市。”


《生命册》开头不长,李佩甫却冥思苦想用了一年时间才写定。“每次写作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就像建房子,我得从第一块砖来考虑。作品的第一句话对我来说是致命的,我必须找到它。”


这个开头,的确为全书定下了调子:把人当做植物来写。“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他背后都是有背景的。我要写一个人的生命史、成长史,写植物和土壤的关系,从而写出这个土地上的一群人的生命状态。”


在李佩甫小说中,有两类人物特别吸引人:一种是“乡村教父”,他们有一套乡村式的哲学体系,质朴却实用,四两拨千斤地协调着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利益分配,比如《羊的门》中的呼天成;一种是“于连”式的年轻人,比如《等等灵魂》中“逃离”乡村、艰难地进入城市的农村青年冯家昌。这两类人物,在《生命册》中都得到了“进化”,化身成为死后还不断以“白条”帮人的老姑父和吃“百家奶”长大的孤儿吴志鹏。


《羊的门》中,李佩甫写的是平原上生长的人草一样的生命状态;后来创作《城的灯》,是想表达平原上的人逃离乡村后对灯的追逐,灯在这里是迥异于乡村的、现代都市生活的象征;《生命册》则是将人作为树来写。吴志鹏就是平原上成长起来的一株树,他被从乡村移植到城里,有着种种的不适应。他有能力在城市健康成长吗?能够成为村人享受荫庇的所在吗?李佩甫在《生命册》中着力强调的是,吴志鹏这株树绝不是孤立的:“他身后背着六千亩土地和三千双眼睛,他走上社会、从农村进入城市时有相当复杂的背景,是带着歉意的,他的困境从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正如在平原这块土地上,没有一片树叶是干净的,因为风的缘故。如果在俄罗斯,如果在中国的南方,可能就不是这样。只有在平原上,风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吹来,到了这里缓和下来,带来的大量尘埃落在了这块土地上,所以它的树叶不可能是干净的。”


吴志鹏从小生活的村子叫“无梁村”。对于这样一个容易让人产生联想的名字,李佩甫这样解释:“我对生我养我的家乡感情很复杂。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可能是五千年的锁链。在小说中,我把人当成树,这样的土地很难生出栋梁之材是有原因的。这是一部自省书,是要拉开距离看看我们生活的土地。”


过程不可超越

李佩甫老家在河南许昌,位于豫中平原。正是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写作领地:“我熟悉、热爱这个地方。一个作家只有在最熟悉、最有感情的领域写作,才能出好作品。曾有一段时间,我像狼一样在城市里走来走去,我的领地在哪儿?多年后我找到了,这就是平原。我用了12年的时间写‘平原三部曲’,尤其是《生命册》,几乎把我整个对平原的认识都砸进去了,但感觉仍然不够。”


《生命册》实际的写作时间是五六年,但李佩甫说这部作品准备了50年。“过程是不可超越的。50年看下来,你才能清楚中国农村为什么是现在这样。”


看到城里坐在路边吃饭的农民工,李佩甫常常觉得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个。李佩甫虽然是工人家庭出身,却和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有的亲戚都是农民”。小学一二年级时,每个礼拜六小李佩甫都要背上书包到姥姥家,就是为了吃四顿饱饭。那时农村比城里条件好些,至少能找到吃的。“当年吃饭,就是亲戚领到地里,偷几块红薯,掰几块玉米,烧一烧,外边焦了,里边还不熟,吃得一嘴黑。”


从童年的饥饿岁月到现在的知名作家,50多年的漫长岁月,李佩甫这代人一步步艰难地走了过来。在生活与写作中,他对这块土地及这块土地上生活着的人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上世纪80年代,李佩甫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为此他专门写过一部长篇小说《金屋》,宁静安谧的古朴乡村,被这幢熠熠生光的“金屋”搅得人仰马翻,欲海横流;到了21世纪,李佩甫发现自己错了,这时他觉得贫穷才是万恶之源,尤其精神上的贫穷。“贫穷对人的伤害超过了金钱对人的腐蚀。”


《生命册》中,每一个人都走向了自己的反面:直爽侠义的“骆驼”变得贪婪狡猾,聪明好强的梁五方变成了靠敲诈勒索为生的流氓,博学高雅的杜秋月变得诡计多端,“爱惜羽毛”的范家福和夏小羽却陷进了权力和金钱的漩涡,追求真爱的梅村在“爱情”的无妄之灾中一次次枯萎……主人公吴志鹏在他生活的城市里,“看不到一张熟脸,也看不到祥和之气。几乎所有的头都是往前冲的,没有人愿意停下来,也没有人愿意回头看一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金钱?还是因为贫穷?即使物质已充裕了,但精神依然贫穷,灵魂仍在荒野上游荡。


生活和写作是两码事

有人从《生命册》里看到了现实。李佩甫说:“小说肯定是虚构的,作品中的我绝不是作家的我,但是你注意,我里头有一句话,‘趁天上的炸雷还没打下来,我对天起誓:我这里所说的每句话都是真实的。’这是艺术的真实。”


十多年前的一天,李佩甫到北京开会,朋友说有几个富商看过《羊的门》,想约他吃个饭。“那是一群30多岁就完成了物质积累的亿万富翁,每人开一辆奔驰,却并不张扬。后来,我开始关注这些人。再后来,听说其中一个跳楼自杀了,给我触动很大。他跟我小说中的人物完全是两码事,但至少给我提供了现实生活的素材基础。”或许这就是《生命册》中“骆驼”的原型,但李佩甫将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人与细节放在“骆驼”一个人身上。


有人说现在的生活比文学更精彩,在这个全民写作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故事发到网上,但李佩甫认为这不叫创作,顶多算是一个故事源。李佩甫更看重作品里边的思想与认识:“创作是要用认识和眼光照亮生活之后,以独一无二的表述方式在文本中键入意义。文学肯定有当前社会生活的影子,但文学不是生活本身,写作跟生活是两码事,作家的创作必须经过长期的思维浸泡与消化。也并非深入生活就能写作,有些生活要放上二三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用上。平时生活中我几乎不怎么记录,但我认为多年以后依然能在脑海里留下的东西才是最精彩的。”


中国作家要拿出自己的文本

在《生命册》中,李佩甫从风、尘、树、花写起,吴志鹏的经历与内心独白是树干,身后的巨大背景是树的枝枝杈杈,尝试在小说中呈现出一种“树状结构”。文中“见字如面”、“给口奶吃”等隐笔是藏在这部长篇小说里的内在导线,“见字如面”是父系记忆的引线,“给口奶吃”是母系记忆的引线,二者合起来就成了解读这部长篇小说“树状结构”的钥匙。


“我们这些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作家,在改革开放初期都曾大量吸收海外作家的各种营养。比如受马尔克斯影响,很多中国作家在一段时期之内,都会忍不住地用‘多年之后’这种表述方式。但中国作家要拿出本民族独特的文本是一个难题。当年我们中国作家好像已经快捉到那只鹿了,鹿就在眼前,但是突然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困住了一代作家。我个人的看法,就亚洲文学来说,中国当代文学并不差,但是比起马尔克斯这样的作家还有差距。在文本建设的意义上,中国作家要有所突破是有难度的。”


《生命册》表达的经验有50年跨度,李佩甫觉得40岁以下的人会很难读懂。但有一天一个年轻的记者突然打电话说,自己能接受,看了后很受触动。在今年《人民文学》杂志第一、二期上连载后,网上也有几十篇博客在讨论,都是有感而发。“我非常欣慰,年轻人能够读进去,我没想到。”


谈到下一部书的写作,李佩甫表示:“一部书需要长期的情绪储备和经验积累,不是生活本身的问题,是认识问题,只有认识照亮生活才能写作,我需要充电了。”



《生命册》内容简介:

来到城市工作后,吴志鹏不想再跟农村牵扯上关系,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处可逃,家乡无梁村的喜怒悲欢,已经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他被来自乡亲们的请求搞得心力交瘁,也因无力帮助他们而羞愧,终于放弃教职而“下海”。在城市,他跟着大学同学“骆驼”(骆国栋)一起打拼出一片天下。但在发觉到好友野心膨胀之后,他毅然离开了“骆驼”,并开始用客观的视角冷静地审视着“骆驼”所作的一切:投机、借壳上市、造假、利用别人,看着他“抢时间”。事情败露后,骆驼因为不想看着那么多好人受自己连累,最终跳楼身亡。把整个公司交给了他,他一下子变成了市价一百五六十亿的“厚朴堂”公司老总。可是,那个给了他生命给养的家乡,他却再也回不去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佩甫:黑暗王国的揭秘者
李佩甫谈《生命册》:储备五十年筑就心灵史
茅奖系列 | 李佩甫心中有个“好的故事”
真正的天堂,就是读书的模样----李佩甫
著名作家李佩甫:平原是我的写作领地
李佩甫获茅奖:多抽两根烟,中午吃一碗烩面庆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