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鲁艺精神就是抗战精神-微信精选-沈阳日报

见证了从东北鲁艺到东北音专,再到沈阳音乐学院的历史变迁,秦咏诚秉承“鲁艺精神”,先后创作出抗日交响诗《二小放牛郎》,爱国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

鲁艺精神就是抗战精神




著名音乐家秦咏诚,14岁起开始发表音乐作品,1952年考入东北鲁艺(1953年改为东北音专,沈阳音乐学院前身),毕业后留校任教,1986年担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几十年间,他见证了从东北鲁艺到东北音专,再到沈阳音乐学院的历史变迁,秉承着“鲁艺精神”创作出了抗日交响诗《二小放牛郎》,以及《我为祖国献石油》《我和我的祖国》等经典爱国歌曲。



1975年12月秦咏诚于大港油田采油队第九站


在秦咏诚的眼中,鲁艺精神就是抗战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激励下,他呕心沥血地培养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音乐人才。尽管秦咏诚先生今年6月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鲁艺精神”却如永恒的星辰辉映着遥遥晚空,他那贯穿爱国主义教育的经典之作直到今天依然久唱不衰。

  

8月下旬,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前夕,记者到北京走访了秦咏诚的家,聆听他的夫人乐平秋老师讲述秦老生前的爱国创作,以及与沈阳音乐学院那份难以割舍的情结。


根据儿时的记忆创作出交响诗《二小放牛郎》

1933年秦咏诚出生于大连,对生长于海边的他来说,大海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海边生活留给了他无法磨灭的印记。在这里秦咏诚目睹了日本殖民统治下人民所遭受的屈辱,亲身感受过当亡国奴的滋味……那时,大海的味道是苦涩的!从那时起,他幼小的心灵就已经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同时也充满了对祖国要强盛壮大的渴望。这发自心底的爱国信念为他日后倾心于“祖国题材”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后来在哥哥的影响下,秦咏诚萌生了对音乐的兴趣,从痴爱到痴迷。1947年10月他顺利考入了关东社会教育工作团(简称社教团,旅大歌舞团的前身),被分配到音乐组,除了担任钢琴伴奏,还打过小军鼓,学过小提琴,吹过双簧管,唱过合唱……



秦咏诚与夫人乐平秋年轻时合影


1952年秦咏诚从已经工作了四个半春秋的文工团考入东北鲁艺音乐部(沈阳音乐学院的前身),开始正规专业的学习生涯。东北鲁艺音乐部的前身是延安鲁艺音乐系,1953年改建为东北音乐专科学校(简称东北音专),时任校长是著名作曲家李劫夫。在音乐的海洋里,秦咏诚如鱼得水,尽情畅游。

  

作为音乐创作的源泉,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民歌、说唱、戏曲等)是鲁艺的一门重要课程,这门课程作为鲁艺光荣传统被鲁艺的后人一直传承到今天。东北民歌、西北民歌包括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民歌,东北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评剧、京剧……这些五彩斑斓、各具个性的旋律以及各地民族歌词中所体现出的风土人情、生活实践、情感表达等都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这些沉淀、积累,都润物细无声般潜入他的记忆,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像囤草积粮一样化作了殷实的财富。



上世纪六十年代,秦咏诚在家中创作


乐平秋告诉记者,在东北音专的学习期间,以至于后来的创作中,劫夫对秦咏诚的影响很大,“虽然劫夫没有正式给他上过课,但是他们之间的接触比较多。”那个时候秦咏诚经常参加劫夫给作曲系学生开设的讲座,他用心分析劫夫的作品,劫夫作品中的“大气磅礴”和“娓娓而叙”让他深刻地领悟了塑造音乐的根本。“所以说劫夫对他的‘悟’大于‘授’。”乐平秋说。

  

1956年,东北音专作曲系研究生班毕业后,秦咏诚留校任教。1959年,秦咏诚根据儿时目睹的日本殖民统治下中国人所遭受的屈辱,创作出了抗日交响诗《二小放牛郎》。交响诗是一种单乐章的交响音乐体裁,其内容总是联系着某一诗意形象或具体情节。乐曲采用奏鸣与回旋相结合的曲式,以人们耳熟能详的抗战歌曲《二小放牛郎》为主题旋律,展开情节,塑造形象,描绘场面、烘托感情,极具引人共鸣的艺术魅力。后来不仅成为著名的抗日音乐作品,也是在青少年中普及交响乐知识的好篇章。


《我和我的祖国》写出了内心的呼唤

“他这一生的创作,每当写海,写石油,写祖国的时候,都特别有情绪,所以就特别容易进入歌曲的情感里头,他是用真心来创作,写出的歌曲都是那样的纯真质朴,满满的真情实感,不掺入半点杂质!”回忆起丈夫生前的创作,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的乐平秋老人几度落泪。

  

1985年的一天,著名词作家张藜打电话给秦咏诚说:“我很喜欢你的《海滨音诗》,旋律很美,想为它填词,但这是首器乐曲,填得不好,你可不可以再创作一首?要同样情调的,但旋律不能雷同!”当时秦咏诚正好在北京中央教育行政学院学习。于是,一天下午张藜邀请他到家里吃饭。那天来到张藜家里已经是下午5点多了,张藜的妻子还在厨房忙乎,就在厅里等待晚餐的时候,一个旋律突然在秦咏诚的脑中响起,按张藜的要求,不是《海滨音诗》的“上行”旋律“51235……”而是“下行”“56543215……”。“就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一下就找到了主旋律,作曲的都晓得,找到了主旋律,一下子就能展开了,于是不到20分钟,他就创作出了《我和我的祖国》。”



上世纪六十年代,秦咏诚(前右一)与石油工人打成一片 

 

创作出来后,张藜一直把它揣在了兜里,一揣就是半年。一次张藜去广西,在路上就一直想词,以至于烟头把卧铺的枕头烧了个洞也没有察觉。到了广西,住进招待所,第二天一早起来,推开窗,眼前是一座大山,大山下是一条河,美景顿时打开了他的灵感,于是“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的词一下子就涌到了他眼前。

完成了《我和我的祖国》词曲创作后,秦咏诚把它收进了一盘带子,这盘带子有14首歌,唱片社把这盘带子给了当时最红的歌唱演员李谷一。李谷一当时就说,“我最喜欢《我和我的祖国》这一首”。果不出所料,这首歌被李谷一一唱而红,迅速流传开来。

  

“在《我和我的祖国》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的祖国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这正是秦老师对祖国深情的写照,每一句歌词都写出了他内心的呼唤,是他发自肺腑的声音。”乐平秋感慨道。


一个偶然的“通知”使他和石油结下一生的缘分

1964年,一个偶然的“通知”使他和劫夫有了一次面对面的接触,也正是这个“通知”使他和油田、石油工人永远地联系到了一起。

  

那是3月中旬的一天,沈阳音乐学院(东北音专于1958年正式更名为沈阳音乐学院)院长李劫夫接到通知,请他务必在3月20日到黑龙江省萨尔图地区报到。接到通知后,劫夫马上准备动身。当时劫夫已50岁出头,学院党委决定找一位年轻人陪他一起‘北上’。经劫夫提议,党委决定让30岁的教员秦咏诚陪劫夫前往。



1995年秦咏诚获得第三届中国金唱片奖特别创作奖

  

得到消息的秦咏诚当时正在发高烧,已卧床三天。劫夫到他家看望时,在嘱咐他安心养病的同时也做了决定,如果两天后秦咏诚能康复,就和他一起到萨尔图深入生活。似乎是天意,第二天,秦咏诚的烧退了,尽管身体还很虚弱,但起床走路不成问题。

  

于是,3月19日晚,秦咏诚和劫夫登上了去往哈尔滨的火车。第二天清晨,他们到达哈尔滨,转搭火车直奔萨尔图。4小时后,火车到达萨尔图。萨尔图是个不发达的北方城镇,现在是隶属于大庆市的一个区,道路两旁偶尔会出现一幢二层楼房,更多的是冒着黑烟的低矮“干打垒”。陪同的同志介绍说:“这可是我们大庆的‘特产’。这些房子是石油工人的住房,是用土堆起来的房子。”



1954年东北音专第一届毕业生合影,最后一排右四为秦咏诚 

 

到大庆的第二天开始,他们每天上午都上大课学习石油科普知识。10天后,大庆党委给大家安排下基层体验生活,劫夫、王莘(《歌唱祖国》作曲)和秦咏诚被安排在1205钻井队,就是“铁人”王进喜当队长的钻井队。他们在井队和“铁人”生活了两天,一起去井场,一起吃饭,一起开会。“在大庆井场,他和劫夫也想参加劳动,两人抬了一下钻杆,居然抬不动,虽然戴着棉手套,手却冻僵了。而石油工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却干得兴致勃勃。”乐平秋回忆说。

在1205队待了两天后,他们回到了招待所。简陋的设备、恶劣的气候条件、艰辛的劳动、高昂的情绪和冲天的干劲。一切不可能在这里都成为可能。这一切也激发了秦咏诚的创作欲望。第二天,大庆党委宣传部拿来一摞歌词,希望作曲家能谱曲。秦咏诚翻出薛柱国写的《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脑海里出现了“铁人”井队从玉门北上的情景。在“铁人”钻井队乘上列车勇往直前的快节奏里,激动的音符,石油工人豪迈和有力的情绪在秦咏诚脑海里快速跳动,呼之欲出。这天下午,在招待所饭堂里,只用20分钟他就把这首歌完成了。


鲁艺精神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秦咏诚创作了大量不同题材和风格的音乐作品——《祖国,向未来进军》(1977年)《为了祖国美好的明天》(1979年)《祖国,我为你歌唱》《我为走向振兴的祖国》《欢呼欢笑吧,我的祖国》(1980年)《祖国爱我,我爱祖国》《我的故乡在大陆神州》《侨心向祖国》《装扮祖国好春天》《祖国之爱》(1981年)《唱不尽心中赞美的歌》《同为祖国建天堂》(1982年)《一片爱的绿叶》(1984年)《我和我的祖国》《我魂牵梦绕的祖国》(1985年)《感受祖国》(1999年)《为祖国加油》(2003年)等歌曲,这些作品以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音乐语汇,包蕴了他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握;对现实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家乡、对祖国无限的爱恋。



乐平秋在家中 

 

经久不衰的旋律,见证了他对祖国的满腔热忱。诚如他的夫人乐平秋所说的那样,“他一生的创作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歌咏祖国真善美,爱国之诚重千斤。”

  

采访中,乐平秋缓缓拿出一张1956年东北音专作曲系研究生班的毕业照,照片中年轻时的秦咏诚在一众同窗中依稀可辨。“从1952年考入东北鲁艺那天起,‘鲁艺精神’就注定与他结下一生的缘分,后来无论是在东北音专学习还是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担任院长,‘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人民服务,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反映人民的生活、理想和愿望,为人民群众提供高尚美好的精神食粮’的鲁艺精神不仅贯穿了他的每一首作品,也影响了他的一生。”说完这句话,记者注意到,那一刻乐平秋忧伤的神情中掠过一丝自豪。记者看出,老人是在为丈夫为之奋斗一生的信仰而自豪,为这份“鲁艺精神”在今天依旧能绵延不断地传承下去而欣慰。



1972年在大庆第一口油井前,左二为秦咏诚 

 

乐平秋动情地说,秦咏诚“作为新一代作曲家之一,他亲身经历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深知,没有祖国的培养就没有他的一切成就,每当看到歌颂祖国的歌词,他就会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创作冲动。今天他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歌曲能一直流传下来,久唱不衰,他践行了一生的鲁艺精神能够传承下去,鼓舞着年青一代,这也是我最欣慰,最骄傲的。”说罢,老人抬起头尽量抑制着思念的泪水。听着她的叙述,那一刻,《我和我的祖国》激昂的旋律开始萦绕在耳边:“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记者仿佛看到了秦咏诚斗志昂扬、充满激情地指挥着学生们高歌的一幕……



沈阳日报、沈阳网记者刘胤宇

编辑:亚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家|浅忆《我和我的祖国》背后的故事
#我为祖国献石油,作曲秦咏诚老师也是我们沈阳音乐学院校友,前辈#经典歌曲百听不厌#手风琴@DOU 小...
沈音老校长秦咏诚昨日去世,你听过的这些歌都是他写的!
赣榆骄子---《我和我的祖国》曲作者秦咏诚
他创作了《亚洲雄风》等金曲,是徐沛东的黄金搭档,人生婚姻坎坷
【音乐单曲】海滨音诗(秦咏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