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侃:从寒门走出的搬砖名将(武庙七十二将系列)

李大嘴 大嘴读史

——史料摘译——

原文: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晋书·陶侃传》

译文:

陶侃在州府中无事的时候,常常早上将一百块大砖搬出厅外,晚上又搬进厅内。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干,他说:“我正要致力中原,太优逸闲适了,恐怕难当大任。”

在大好河山被折腾得千疮百孔时,他应运而出,东征西讨。

出身寒门的他,一步一步,辛苦走来,最终位极人臣。

他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他用自己的努力书写了一部曲折的官场升迁史。

他就是东晋名将陶侃。

为什么叫陶侃“搬砖名将”呢?

这源于《晋书》中记载的一个小故事。

在陶侃担任广州刺史的时候,正是他被当权派王敦排挤、远离政治中枢的低潮期。

他每天把一百块大砖搬进搬出,劳心劳力,身处南国,却以北伐中原为己任,激励自己,不要丧失斗志。

一个五十多岁的人尚且如此努力,老天又怎会不额外眷顾。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陶侃后来能够成为东晋帝国的实权人物,不能不说和当年的搬砖无关。

在东晋政治中,有一个很特殊的名词,叫做“门阀政治”。简单的说,就是做官要讲门第,要比祖宗。

想在官场上出人头地,祖上少说也要相当于省部级干部(两千石)。没有家世背景的,对不起,官场不适合你,不欢迎。

陶侃的家世如何呢?

陶侃的爸爸陶丹在三国时期,担任过东吴的扬武将军,没什么家族势力,和陆、顾、朱、张四大家族比起来,完全不够看。

倒是陶侃功成名就之后,《陶氏宗谱》为名不见经传的陶丹编造了一个身份——东吴太师、庆国公。

先不说东吴根本就没有太师这个官职设置,就说人家陆逊、顾雍、朱然这样的人也才封侯,连《三国志》也上不了的陶丹被封公爵?只好呵呵了。

只说明一个现实:陶侃走仕途不是一般的困难。

最初,陶侃只是庐江郡寻阳县(今天的江西九江附近)的主簿,典型的小官小吏。

陶侃走出官场的重要一步,和一场倾家荡产的接待有关。

当时,一个叫范逵的省级领导路过寻阳,尽管那时候陶侃家里很穷,依然打肿脸充胖子,热情接待。

为了买米,陶侃的老妈把头发剪下来卖了;为了取暖,陶侃把屋柱子砍了当柴火;为了喂马,陶侃把席子拿出来当饲料……当范逵离开的时候,陶侃又哭着喊着追着送了一百多里地。

史书中记载了陶侃和范逵分别时的一段对话。范逵说:“卿欲仕郡乎?”你想到省里去当官吗?陶侃很坦诚地回答:“欲之,困于无津耳。”谁不想啊?没有门路罢了。

有些过意不去的范逵,觉得陶侃也确实是个人才,于是不管见到谁,都把陶侃大夸。

就这样,一纸升迁令,陶侃离开寻阳县,来到了到庐江郡(今安徽合肥),完成了从县城到省会的跨越。

不要以为一条金光大道就此在陶侃脚下铺展,政治圈子的思维定势不是那么容易打破的,陶侃在官路上走得很辛苦。

一方面,他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了不少人的看法,也升了官,还到首都去转了一圈,但另一方面,因为门第的关系,陶侃始终是大多数人看不起的对象,根本融不进这个圈子。

所以,在对陶侃的评价中,有“此人非凡器也”这样的夸赞,更多的是“奈何与小人共载?”这样的鄙视。

陶侃转了一圈,黯然回到庐江郡,做了一个负责选拔人才的小中正。

好吧,在门阀政治横行的当时,这个官跟赋闲没啥区别。

也许,这就是寒门出身的官员最正常不过的经历。

本来,已经44岁的陶侃,这一辈子可能就这样过去了,但这时候一次事变导致一个人出现在陶侃的生命中,为陶侃的人生带来了奇迹般的转折。

这次事变是“张昌之乱”,这个人就是刘弘。

张昌是个蛮人,因为不堪压榨,在荆州组织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叛乱。而刘弘正是朝廷派去平乱的主将。

刘弘亲自点将,任命陶侃为平叛军参谋长(长史),先期组织力量平叛。

被憋得发慌的陶侃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他以高涨的热情抓住了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大发神威的他,甚至在刘弘的主力部队赶到之前,就大获全胜,斩杀数万叛军,基本上完成了平叛,刘弘来只需要做些收尾工作就完事了。

刘弘见到陶侃之后,说了这样一句话:“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我当年是羊祜大人的参军,他说我以后可以继承他的位子,现在来看,你就是今后接替我位子的人。

刘弘的这一句话,开启了陶侃的传奇。

没有刘弘就绝没有陶侃。

在刘弘的手下,或许是陶侃这一辈子最舒心的一段日子。

刘弘对包括陶侃在内的有功之臣照顾有加,对陶侃更是信任满满。

在不久之后的“陈敏之乱”中,刘弘把陶侃推上了江夏太守的位置,独挡一面。

有人向刘弘递小话,说当年在寻阳的时候,陈敏和陶侃既是老乡,又是同事,这万一陶侃反水,事情可就不妙了。

陶侃为了提高自己的被信任度,让儿子和侄子去到刘弘身边,意思是:我没问题,你要是担心,我儿子和侄子就是人质。

刘弘自始至终就没有半点怀疑的意思,说了一句“匹夫之交尚不负心,何况大丈夫乎”,挥挥手,把两个“人质”又送了回去。

事实证明,陶侃对得起刘弘的这份信任,因为他的严阵以待,陈敏之乱完全没有波及到刘弘所在的荆州。

乱世出英雄,但乱世也经常会躺枪,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运气,好在这方面,陶侃不缺。

在刘弘去世之后,陶侃的母亲、当年那个剪下头发让儿子招待上级的女人也去世了,陶侃不得已中断了正处于上升期的仕途,回家守丧。

当陶侃再度复出的时候,局势又不一样了。

江州刺史华秩举荐陶侃,让他担任战略要地夏口的军事长官,还提拔陶侃的侄子到自己身边做参谋,拉拢人才的意图很是明显。

但陶侃的侄子去转了一圈,认为华秩这个人不值得投靠,自说自话跑回来了,陶侃大怒,坚持让侄子去华秩那里报到,但侄子阳奉阴违,跑到后来称帝的琅琊王司马睿阵营去了。

华秩是司马睿阵营的反对派,后来被灭,而因为侄子任性的举动,“乃与华轶告绝”的陶侃稀里糊涂地站队正确。

成功不能缺少运气。

华轶败亡之后,荆、湘一带又发生了一连串动乱。

兵权在手的陶侃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危机。

大权在手的王敦在用荆州刺史做诱饵,让陶侃平乱,而当陶侃打生打死地平乱成功之后,王敦却对陶侃的势力起了吞并之心,对陶侃动了杀机。

客厅外的伏兵一触即发,王敦却犹豫不决,陶侃很牛掰地说了一句话:“使君之雄断,当裁天下,何此不决乎!”然后起身上厕所去了。

王敦最后还是没敢发动。

其实,并非王敦不敢动手,只是因为陶侃的亲家周访重兵在握,王敦投鼠忌器罢了。

但事先说好的荆州刺史没了,陶侃被王敦一脚提到了遥远的广州。

看起来是吃亏了,但命保住了,更何况,局势看不清的时候,跳出来旁观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广州与南京相隔千里,陶侃一边在广州搬砖,一边关注着朝廷的局势。

王敦先后两次叛乱,陶侃先是派军队北上勤王,又让儿子积极参与讨逆行动,虽然没有出太大的力气,但立场绝对正确。

等王敦失败之后,陶侃终于如愿以偿做到了荆州刺史的位子。

经历了太多的变乱,陶侃和豪门没什么瓜葛的寒门出身,反而成了有利条件。你没什么根基,这才让人放心。

紧跟着又是苏峻叛乱(这叛乱实在太多)。

实在无人可用的朝廷终于又想起了陶侃,而陶侃通过平乱,完成了从地方大员到朝堂实力派的升华。

这时候,陶侃已经七十岁出头了。

后来,陶侃又是平乱,又是收复襄阳。

如果陶侃再年轻二十岁,或许他还能创造更多的辉煌。

十一

平心而论,陶侃并不算是高明的战略军事家,但他作战经验丰富,战术技巧一流,一生征讨平平稳稳。

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乱世,寒门出身的他能走到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

陶侃一路走来,走得不快,但每一步都很扎实。

自己的努力,把握机会的能力,再加上些许的运气,这或许就是成功的秘诀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陶渊明的曾祖 东晋镇国柱石 权臣王敦都敬畏三分的寒门名将
“特立独行”的东晋名将,寒门出身的陶侃如何脱颖而出?
名将陶侃何以让皇帝放心
做好小事 成就大业
陶侃
谁说穷人不能当官,他不光当了官还当了大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