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国宝《富春山居图》的前世今生

清朝初期, 江南小城宜兴住着一户名叫吴洪裕的官宦人家。一天,吴府上下一片慌乱,原来老爷吴洪裕病危了。寝室里,烛光摇曳,一家人围在病榻前,焦急地等待着老人的遗嘱。 吴洪裕气如游丝,眼睛死死盯着枕头边的宝匣,家人明白了,老爷临死前还念念不忘那幅心爱的山水画。 有人取出画,展开在他面前。 吴洪裕的眼角滚出两行浑浊的泪,嘴唇颤抖,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个字:烧。 说完,慢慢闭上了眼睛。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老爷这是要焚画殉葬呀!

要烧掉的画就是国家一级文物——《富春山居图》。 对于这幅画,吴洪裕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 自从从父亲那里得到了这件宝贝,他就爱不释手,恨不能随时随地带在身边。 吴洪裕还专门修建了“富春居”小屋,用于安放《富春山居图》。

有人会问:既然吴洪裕那么喜爱这幅画,为什么还要烧毁它呢?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说:吴洪裕在弥留之际悟出了一个道理,此画藏在家里是祸不是福! 想想看,要是它被贼人惦念上了,那家人还有安宁的日子吗? 再说,把画传给谁? 与其一家人为争夺此画闹得鸡犬不宁,四分五裂,倒不如早早把它烧了,了却后患。 更多的人则认为:吴洪裕太喜欢这幅画了! 他烧画是想把画带到阴曹地府里去,让它永远陪伴自己!《富春山居图》究竟是一幅什么样的画? 竟然让吴洪裕迷恋到要焚画殉葬的地步?

无用师卷

《富春山居图》是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山水画大师黄公望晚年的力作。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号一峰,江苏常熟人。 他自幼聪明伶俐,工书法,通音律,善诗词,少有大志,中年时受人牵连入狱,曾饱尝磨难,年过五旬隐居富春江畔,师法董源、巨然,潜心学习山水画,出名时,已经是古稀老人了。 扎实的文化功底,坎坷的人生经历,皈依全真教后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使黄公望把“毕生的积蓄”都融入到绘画创作中。 他呕心沥血,历时数载,终于在年过八旬时,完成了这幅被后人称为山水画“第一神品”的长卷——《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采用传统的“三远”并用构图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富春山初秋时节的迷人景色:峰峦陂陀,秋水长天,林木恬然,沙渚悠远。 黄公望把富春山美丽的风光勾勒得令人心醉神迷,真可以说是:一峰一状,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万端。 难怪历代画家都把能目睹此画当作人生一大幸事呢!对家人来说,吴洪裕“焚画殉葬”的遗嘱就如同“圣旨”,尽管他们怀疑吴洪裕是不是因为神志不清醒才做出这样荒唐的决定,却没有人敢站出来反对。 这幅在吴府里已经传承了三代人,被吴家老少视为传家宝的《富春山居图》,在众目睽睽之下被丢入火中,火苗一闪,画已点燃了!

就在它即将被付之一炬的危急时刻,从人群里猛地蹿出一个人,抓住画用力一甩,愣是把画从火里抢救了出来,他就是吴洪裕的侄子吴子文。

画虽然被救下来了,却在中间烧出几个连珠洞,断为一大一小两段。 没有别的修补办法,只能装裱成两幅画了。 前段画幅虽小,但比较完整,被后人命名为“剩山图”;后段画幅较长,但损坏严重,修补较多,被后人称为“无用师”卷。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从此一分为二。吴洪裕想永远独占《富春山居图》,宁可把宝画烧毁,也不想让它流传后世。 可是吴洪裕并不知晓,除了他收藏的这幅《富春山居图》外,当时还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图》流传在世。

说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图》,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明代著名书画家沈周。 自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问世起,它就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对象。 到了明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著名画家沈周手里。 得到了这件宝贝,沈周欣喜若狂,把它挂在墙上,一遍又一遍地欣赏,看着看着,就看出问题来了。 难道画是假的?不,画是真迹,但画上却没有名人的题跋。于是,沈周开始策划由谁来为画题跋了。沈周一时冲动,根本没有去想这样做的后果。 像这样的珍宝,藏都要藏在最隐蔽的地方,怎么能大张旗鼓地张扬呢,那不是等于招贼吗? 果不其然,没等他找到名人为画题跋,画就莫名其妙地丢失了。 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晚。 千辛万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 沈周不愧是大画家,愣是凭借着记忆,又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在民间流传了数百年,1996年出现在北京瀚海拍卖会上,北京故宫博物院以1000万元高价收藏了这幅名画。 时到今日,沈周背摹的《富春山居图》已经和黄公望的真迹一样,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剩山图

被沈周丢失的真迹《富春山居图》,犹如石沉大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了消息。 后来,它又出现了,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收藏。 董其昌在晚年的时候又把它卖给了吴洪裕的爷爷吴正志,后来吴洪裕继承了《富春山居图》,这才出现了本故事开头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由于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太出名了,明清画家都争相临摹,除了沈周背摹的那幅《富春山居图》外,现在有籍可查的临摹本还有十余幅。 清乾隆年间,不知由何人临摹的一幅《富春山居图》和真迹《富春山居图》先后传入清宫,又上演了一场真假画卷之争。

故事从1745年开始。 那一年,一幅《富春山居图》被送入皇宫,乾隆皇帝见到后爱不释手,把它珍藏在身边,经常取出来欣赏,并且在6米长卷的留白处赋诗题词,加盖玉玺。 没想到,就在这幅《富春山居图》进入皇宫的第二年,也就是1746年,地方官员又呈上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图》!当然,这两幅《富春山居图》,一幅是真,一幅是假。 可是,两幅画都画得非常好,一时真伪难辨。 乾隆皇帝认定先进宫的那一幅也就是他在画上赋诗题词的那一幅是黄公望的真迹,后来者是临摹品。 由于后来者画得实在太像了,简直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乾隆皇帝不忍心丢弃,也把它收藏在内府里。在其后的一百多年里,一直没有人怀疑乾隆皇帝的鉴定——

直到清朝灭亡后, 学者们才提出了疑义,认为被乾隆皇帝鉴定为假画的那幅 《富春山居图》,才是真迹的后半段——“ 无 用 师 ”卷。 理由是: 那幅《富春山居图》是半截画, 有明显的火烧和修补的痕迹,和历史记载相吻合。

不知什么原因,假画《富春山居图》竟然蒙骗过了宫廷众多鉴别家的眼睛, 就连天下第一大收藏家乾隆皇帝也没能辨别出真伪,以假当真,细心珍藏,在6米长卷的空白处,几乎填满了题词和藏印,成为一大奇观;而真迹《富春山居图》却被打入“冷宫”。真迹《富春山居图》虽然蒙受了“不白之冤”,但是却因错得福,没有被皇帝在上面题词赋诗,加盖玉玺,保留了一个“干净之身”, 从而完好地保持了原画的风貌。 这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1949年,真假《富春山居图》和众多的故宫文物一起,被国民党政府运到了台湾,如今它们都被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有人会问:真迹《富春山居图》的后半部分现在在台湾,那么画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被后人称为“剩山图”的那部分又在哪里呢?

“剩山图” 经历了曲折的传承经历,1956年被浙江博物馆收藏,成为浙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经历了种种磨难和长久分离之后,真迹《富春山居图》终于有了下落,它的前半部分在祖国大陆,后半部分在宝岛台湾,一条浅浅的海峡又把它们隔开了。 人们期盼着有一天,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能够以完整的画面呈现在世人面前。 这一天何时才能到来呢?

上个世纪的最后一年,也就是1999年,海峡两岸的书画家共同发起了圆合《富春山居图》的活动,人们翘首期待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 1999年7月15日,海峡两岸书画家相聚在风景如画的富春江畔,在频频闪烁的闪光灯下,他们依照古代摹本,共同挥毫,临摹了长约65厘米、在“焚画殉葬”中被烧毁的那截画卷。海峡两岸画家把现场临摹的画卷与各自事先临摹好的《富春山居图》前、后卷连接在了一起,分隔在海峡两岸的《富春山居图》终于圆合了。

《富春山居图》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 2001年8月,富春江畔的华宝斋又宣布了一条让海峡两岸书画界欢欣鼓舞的消息:华宝斋依托独特的制版工艺和石印工艺, 选用传统手工生产的宣纸,按照原作大小成功地影印了《富春山居图》。

在苏州投资的台商张国鑫先生,听说了《富春山居图》离奇曲折的身世,决心用中国传统的丝织艺术再现《富春山居图》。 他聘请织造高手织造了全幅的 《富春山居图》。 经过18个月的精心制作, 织造师们共用了22万根经纬线,8亿6千4百多万个交织点,成功地织造出全幅的《富春山居图》。 在织造过程中,织造师们还对原画残缺部分进行了修复,把富春江两岸“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美景,完美地展现给了世人。 这幅珍贵的丝织画卷已经被浙江省博物馆永久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传世名画 百家佳作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中秋这天,沈周画完了《富春山居图》
元代大画家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简介
富春山居图传奇故事
历代名画哪家惨-富山春居图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