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的毒蛇
     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的毒蛇

★★★三味書屋754》2013年10月16日編輯整理★★★

                   ★★★★★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擬眼鏡蛇
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名字由來:
   西部擬眼鏡蛇(拉丁學名:Pseudonaja nuchalis),體長約1.5公尺,屬中大型毒蛇。體色爲黃褐色至深灰黑色,頭部爲橢圓形,當其興奮或發怒時,頭會昂起且頸部擴張呈扁平狀(狀似飯匙),背部會呈現壹對美麗的黑白斑,看似眼鏡狀花紋,因此而得名。
分布範圍:
    分布于澳洲地帶。其實,除了西部擬眼鏡蛇外,世界上的很多毒蛇也都分布澳洲。澳洲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毒蛇種類。這是因爲澳洲大六並不與其他大六連接,形成四面環海、長期“與世隔絕”的狀態,又具有這合物種繁衍的氣候,因而那裏的生物種類也比較獨特。澳洲地帶的蛇由于隔絕進化,毒性極強。澳洲的蛇有壹半以上是毒蛇。
外形特征:
    西部擬眼鏡蛇有著眼鏡蛇科共有的主要特征:上颌骨較短,前端具有鈎牙,鈎牙之後往往有1至數枚細牙,系前鈎牙類毒蛇,蛇毒液含神經毒爲主;本科蛇類不愛活動,頭部呈橢圓形,頸部擴張時呈扁平狀,從外形看與無毒蛇不易區別;頭背具有對稱大鱗,無頰鱗;瞳孔圓形,尾圓柱狀,整條脊柱均有椎體下突。另外,西部擬眼鏡蛇的體色爲黃褐色至深灰黑色,背鱗列數爲21縱列。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南部棘蛇,又名死亡蛇
學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南部棘蛇又名死亡蛇,膚色淡褐、淡紅或灰色,綴有深色箍環,蛇身粗厚,體長約45-60厘米,生活在澳大利亞大部、巴布亞新幾內亞及附近壹些島嶼上,多在沙地上生活,有完美的保色以及劇毒液,不過危險性不及虎蛇和眼鏡蛇科大毒蛇。
形態:
    死亡蛇的頭部扁平,呈三角形,身體窄直,全長大約有70至100厘米。普遍的死亡蛇都呈淺啡色,身上有很多深褐或者黑色的斑紋縱橫交錯。它們的牙是澳大利亞當地所有毒蛇之中最長的。
分布範圍:
    死亡蛇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東部及南部海岸地帶,泛指昆士蘭州、新南威爾士、維多利亞州及南澳大利亞壹帶。在北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與及南澳大利亞的西部附近,也可以找到死亡蛇的蹤影。
生活習性:
    壹般死亡蛇都聚居于澳大利亞東岸的森林、草原與及石楠草原等地方。死亡蛇是僞裝高手,憑著它幼條式的斑紋,它可以隱藏于草地及寬葉之間,而不被察覺。
飲食及繁殖:
    死亡蛇主要進食小型的哺乳類動物及鳥類。不過死亡蛇的捕獵方式與其它蛇類不同,風格比較消極,它們會躺在某個地方靜待它們的獵物出現(很多時候可能會等上數日)。另外,在繁殖方面,死亡蛇亦與壹般蛇類大相徑庭。死亡蛇是胎生(嚴格來說是卵胎生)動物,每年在季夏之時,雌性的死亡蛇都會生産大約十至二十條幼蛇。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學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東南部 - 塔斯梅尼亞島 
資料:體長約1.2公尺。棲息于沙丘、海灘、草原等地, 以兩棲類、鳥類和小哺乳動物爲食,胎生。
毒性:
黑虎蛇分泌強烈的神經毒素、凝固劑、溶血素及蛇類特有的肌肉毒素,其毒性能跻身世界最強烈的蛇毒之列。被黑虎蛇所咬後,除了傷口劇痛之外,從傷口附近延伸的毒素更會令足部及頸部出現痛楚,身體感到麻痹、出汗,隨即開始呼吸困難及局部肢體癱瘓。
治療方法:
被澳洲壹帶毒蛇所咬的治療方法,大致上相同。壹般而言,爲了有效抑制蛇毒在淋巴系統擴散,治療初步都會使用“壓力穩定法”(Pressure Immobilization Method)。治療時會在被咬的傷口附近縛上寬闊的繃帶,並把整個肢段(手或腳)都緊緊包裹著,並以木板加以固定。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壹種虎蛇
學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東部 
    虎蛇屬眼鏡蛇科(Elapidae)爬蟲,學名爲Notechisscutatus,産於澳大利亞。其毒液含凝血劑和神經麻痹劑,常使人斃命。向人攻擊之前,頭和頸部膨脹成扁平狀(眼鏡蛇的方式)。虎蛇爲常見種類,澳大利亞南方地區的沼澤地數量極多。體呈多種顔色,壹般有褐色和黃色條紋。平均體長1.2公尺(4尺)。體長約1.3~1.6米。蛇身厚實,頭部寬大,身體呈淺暗橘黃色或茶色,並伴有黃綠色、灰色或橘褐色箍環,生于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半幹旱區域。虎蛇攻擊性強,含劇毒液,是致人死亡的主要蛇種棲。 同時也是傳奇遊戲中的壹種怪物。
習性:
虎蛇,屬爬行綱,蛇亞目,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有毒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並不那麽危險。虎蛇以食鼠爲主(也食蛙類、鳥類等),虎蛇其貌不揚,形狀色澤奇特、渾身被鱗,頭頸高翹、軀尾擺動、快速行進、尋偶鳴叫、泅水過渡、實在難以逗人喜愛。虎蛇喜居蔭蔽、潮濕、人迹罕至、雜草叢生、樹木繁茂、有枮木樹洞或亂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牆,且餌料豐富的環境,這些都是它們棲居、出沒、繁衍的場所。虎蛇喜棲于墓洞中,洞口可見稀稠成粒的糞便,這樣我們就知道洞中有沒有蛇了。
分布:
虎蛇主要分布在海岸、濕地或溪澗等地帶,它們有刻意占據領地的習性。壹些居住了大量蛙類或其它獵物的地區,更是虎蛇經常聚居的集中地。另外,虎蛇所占領的島嶼上亦有不少海鷗聚集生活,虎蛇亦會捕食這些海鷗的幼兒,不過亦有不少體型較大的虎蛇會被海鷗啄擊致盲。
分類:
虎蛇雖然盛産于澳洲南部,但實際上它們的分布相當廣泛。以下介紹幾個主要的品種:
壹般虎蛇
    特征:頭部較爲巨大,身體亦較爲粗壯,強健的肌肉令它們在移動或享受日光浴時可以更有效地壓平身子,更爲靈活。通常體長接近壹米,有多種體色,基本上以棕色、灰色、橄榄色爲主,有時也會發現身體沒有虎紋的種類。鱗片突出,像重疊的盾牌,尤其是頸部附近的鱗片,更爲密集。
西方虎蛇
    特征:強健的體型及巨大的頭部,最長長度達兩米。背部的體紋呈鋼青色及黑色,與黃色的條紋組成虎紋,間中亦能找到沒有明顯體紋的種類。腹部呈黃色。
查佩爾島虎蛇
    特征:是虎蛇屬中最巨型的品種,平均長度達兩米,背部紋理呈橄榄色至黑色,腹部同樣較爲淺色。這品種在幼蛇階段就已經有完整的交錯體紋。
帝島虎蛇
    帝島虎蛇(KingIsland)及另壹種塔斯曼尼亞虎蛇(Tasmaniantigersnakes)亦是虎蛇的主要品種,二者形態較爲相似。它們的幼蛇階段較爲幼小,成長後體長可長達1.5米。背部體紋呈黑色並與較淺色的體紋交錯成虎紋,在某些情況下黑色的體紋會被黑色或灰色的斑點取代,形成黯澹的體紋,甚或沒有明顯體紋。
半島虎蛇
    特征:平均體長約有1.1米,體型在虎蛇屬中較爲細小。嘴部附近的鱗片呈白色,背部體紋呈黑色。在袋鼠島壹帶,半島虎蛇有多種體色,體紋組織亦較爲豐富。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環海蛇
學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東北部 
    體長約兩米(m)。毒牙細小,壹次分泌的毒液量少,也捕食鳗魚等。它的右肺幾乎占據了身體的右半部分。它可以潛入10丈深的水裏,它那象漿壹洋的尾巴有利于迅速遊動到達目的地。它屬于水六兩棲蛇類。不局限于近海而可生活與遠洋中,因此分布非常廣泛,不僅遍及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熱帶海域,還遠及東太平洋各地直到美洲沿海,它們也是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蛇類。主要以魚類爲食,卵生。
第五名:MainlandTiger Snake
中名: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虎蛇同樣有強健的體型及巨大的頭部,最長長度達兩米。背部的體紋呈鋼青色及黑色,與黃色的條紋組成虎紋,間中亦能找到沒有明顯體紋的種類。腹部呈黃色。棲息于樹林、草原, 以鳥類、小哺乳動物爲食,胎生。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東部虎蛇
學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澳大利亞的大型毒蛇,在十大毒蛇中排名第四 毒液含凝血劑和神經麻痹劑,常使人斃命。向人攻擊之前,頭和頸部膨脹成扁平狀(眼鏡蛇的方式)。虎蛇爲常見種類,澳大利亞南方地區的沼澤地數量極多。體呈多種顔色,壹般有褐色和黃色條紋。平均體長1.2公尺(4尺)。體長約1.3~1.6米。蛇身厚實,頭部寬大,身體呈淺暗橘黃色或茶色,並伴有黃綠色、灰色或橘褐色箍環,生于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島半幹旱區域。虎蛇攻擊性強,含劇毒液,是致人死亡的主要蛇種。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幾內亞 
    太攀蛇,學名Oxyuranus Scutellatus ,英名,Coastal Taipan,科名:蝙蝠蛇科(Elapidae)。在世界上有兩個亞種,爲澳大利亞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scutellatus)以及新幾內亞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canni),這兩者可以體色來分辨,前者體色爲褐色,頭部顔色稍淡,後者體色爲烏黑色或褐色,並有壹條沿著背脊的橘色條紋;此兩種有壹個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狹長棺木型的頭部,使其外表看起來十分凶狠。  
生態習性:
太攀蛇是行動快速的哺乳動物殺手,日夜均會活動,毒性強烈,每咬壹口釋出的毒液已足夠殺死150人,本種蛇也是新幾內亞南部蛇吻致死的主要元凶;卵生,每次産下3~22枚卵。體長約兩公尺。棲息于樹林、林地,以小哺乳動物爲食。
形態特征:
    太攀蛇分爲澳大利亞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scutellatus)以及新幾內亞太攀蛇(Oxyuranus scutellatus canni),前者體色爲褐色,頭部顔色稍淡,後者體色爲烏黑色或褐色,並有壹條沿著背脊的橘色條紋;此兩種有壹個個明顯的特點,就是狹長棺木型的頭部,使其外表看起來十分凶狠。太攀蛇身長爲2-3.6米,在澳大利亞可能是最大型的毒蛇。
種群分布:
    大攀蛇主要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幾內亞。內陸太攀蛇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中部幹旱的平原與草地。
第二名: King Brown 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學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型態特征:
    體長爲1.5~2.7米,身體爲褐色或紅色,有平滑的鱗片、寬闊的頭部及大眼睛。
生活習性:以蛙、蟾蜍、小型哺乳動物和其它蛇類等爲食,卵生,每次産下11-16枚卵;或卵胎生,每次産18-22條幼蛇,日夜均會活動。資料:體長約兩公尺。棲息于樹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爲食,胎生。
種群分布:
    澳洲(不含南部)及新幾內亞南部。棲地範圍相當廣,從熱帶森林到沙漠均有分布。這是澳洲分布最廣的毒蛇。本種在新幾內亞南部也曾有發現紀錄,但據最近的研究顯示,這些蛇有可能是另壹個新品種。棕伊澳蛇毒性很強,位列世界毒蛇前三名之內。棕伊澳蛇壹旦受到威脅,在發動攻擊前會先撐平窄窄的頸部皮摺及擡高身體前部。
第一名:[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細鱗太攀蛇 
學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別稱:內陸太攀蛇、內陸盾尖吻蛇
分布:澳洲中部 
    以前叫做內陸盾尖吻蛇,學名細鱗太攀蛇,它還有沙漠猛蛇、內陸泰攀蛇、內陸泰潘蛇、凶猛太攀蛇、大斑蛇等別名。 內陸太攀蛇的形體比普通太攀蛇要小,成蛇也僅爲2米左右(合9英尺),內陸太攀蛇的頭部扁平,略尖,眼睛相對較大。內陸太攀蛇有灰色到黃褐色的鱗片,這些鱗片有時會鑲有細黑邊。軀幹部爲褐色或橄榄綠色,腹部爲黃白色,而頭部則爲黑色或有黑色斑紋,毒牙長7.0—13.0毫米。
區域分布
  內陸太攀蛇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中部幹旱的平原與草地。
    棲息分布
  內陸太攀蛇棲息于人迹罕至的幹燥平原、草原、荒漠及幹枯河床等地。它們常棲身于鼠穴(洞穴原來的主人經常會被它們吃掉)、較深的地表裂縫或凹洞,有時也寄居于石縫和牆洞中。
   食物
  內陸太攀蛇以蛙、蟾蜍、小哺乳動物爲食。內陸太攀蛇經常在河灘地上幹硬的泥巴裂縫中獵食齧齒類及小型有袋動物。
生活習性
    性格
  內陸太攀蛇的性格比較溫柔,如果妳不捕捉它們,它們是不會輕易被激怒。只有它們被激怒時,才會迅速咬妳幾口。然而幸運的是,這種蛇主要吃老鼠等壹些小型哺乳動物,如果人類也在它們的菜單名目裏,我們的麻煩就大了。
    本性
  當太攀蛇采取防禦狀態時,會將它的身體高高擡離地面。




《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全世界最毒的十种蛇
世界十大毒蛇是?(按照毒性排名)
天下毒蛇尽归澳,为何澳大利亚毒蛇这么多?
电影《毒蛇俱乐部》
世界最毒十大蛇类,毒性深的吓人,第一名简直是生化武器
电影《毒蛇俱乐部》-她返回人间的时间到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