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 華 十 大 徒 步 古 道
     中  華  十  大  徒  步  古  道

 ★★★三味書屋754》2014年01月14日編輯整理★★★
                    ★★★★★ 
古道,指古舊的道路等。《古道歇棚記》載:“古道者,古來人世跨空移時、運往行來之途;貫朝穿代、紉憂綴樂之線。
   中華十大徒步古道爲茶馬古道、夏特古道、太白古道、劍門蜀道、徽杭古道、陰平古道、雲台古道、京西古道、旌德古道、梅關古道。在中華文明幾千年的曆史煙塵中,曾經存在這樣壹些古道,它們夾在古代荒蠻的山水之間,充滿未知的危險和詩意。沿著它們,張骞曾經出使西域、文成公主遠嫁他鄉、成吉思汗遠征歐洲大陸……這些道路委迤過崇山峻嶺、大漠黃沙、蒼茫草原。這些道路承載的,不只是馬背上的貨物而已,還有路的這端與那端的文明。以下是戶外人士伏羲傳人等根據徒步經曆和相關資料整理的十大徒步古道,考慮到可徒步性和實際現狀,所以絲綢之路、唐蕃古道、樓蘭古道等不在其中。  
 
NO.1、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國西南地區,以馬幫爲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間國際商貿通道,是中國西南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馬古道是壹個非常特殊的地域稱謂,是壹條世界上自然風光最壯觀,文化最爲神秘的旅遊絕品線路,它蘊藏著開發不盡的文化遺産。 
   茶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邊疆的茶馬互市,興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戰中後期最爲興盛。茶馬古道分川藏、滇藏兩路,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西亞、西非紅海海岸。
   曆史上的茶馬古道並不只壹條,而是壹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它是以川藏道、滇藏道與青藏道(甘青道)三條大道爲主線,輔以衆多的支線、附線構成的道路系統。地跨川、滇、青、藏,向外延伸至南亞、西亞、中亞和東南亞,遠達歐洲。三條大道中,以川藏道開通最早,運輸量最大,曆史作用較大 。
   川藏茶馬古道始于唐代,東起雅州邊茶産地雅安,經打箭爐(今康定),西至西藏拉薩,最後通到不丹、尼泊爾和印度,全長近四千余公裏,已有壹千三百多年曆史,具有深厚的曆史積澱和文化底蘊,是古代西藏和內地聯系必不可少的橋梁和紐帶。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于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産區思茅、普洱,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裏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壹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産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曆史。 
   陝甘茶馬古道,由明代陝西商人與古代西北邊疆的茶馬互市形成。而此時所謂的茶馬古道主要的運輸工具是駱駝。而茶、馬,指的是販茶換馬(這裏的茶和馬均是商品)。之所以用駱駝是因爲明朝時要有數百萬斤茶葉要販運(從四川到西北),到清朝時達到了數千噸,馬不能勝任,所以用駱駝。由于明清時政府對販茶實行政府管制,販茶分區域,其中最繁華的茶馬交易市場在康定,稱爲---蹚古道,因此陝甘茶馬古道是當時唯壹可以在國內跨區販茶的茶馬古道。
   滇藏茶馬古道大約形成于公元六世紀後期,它南起雲南茶葉主産區西雙版納易武、普洱市,中間經過今天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和麗江市、香格裏拉進入西藏,直達拉薩。有的還從西藏轉口印度、尼泊爾,是古代中國與南亞地區壹條重要的貿易通道。普洱是茶馬古道上獨具優勢的貨物産地和中轉集散地,具有著悠久的曆史。
   茶馬古道中的滇、藏路線是:西雙版納-普洱-大理-麗江-香格裏拉-德欽-察隅-邦達-林芝-拉薩。到達拉薩的茶葉,還經喜馬拉雅山口運往印度加爾各達,大量行銷歐亞,使得它逐漸成爲壹條國際大通道。這條國際大通道,在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NO.2、夏特古道:
    夏特古道地處古烏孫高原腹地,位于昭蘇縣西部,南與新疆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和溫宿縣接壤;向西與哈薩克斯坦國毗鄰,是古“絲綢之路”的要塞重關。古道堪稱世界級景觀,是集冰川、森林、草原、湖泊、河流、溫泉等爲壹體的唯壹古道,也是探險、考古、療養、休閑、觀光等世界上少有的旅遊勝地,更是中外攝影家們和諸多影視導演竟相矚目的壹塊“塞外寶地”。
   夏特,清代稱沙圖阿滿台,位于昭蘇西南部的汗騰格裏山下,是伊犁至阿克蘇的交通驿站。
    夏特古道北起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的夏特牧場,南至阿克蘇地區溫宿縣的破城子,它溝通天山南北,全長120公裏,是北疆通往南疆的捷徑,是絲綢之路上最爲險峻的壹條著名古隘道。夏特古道承載著太多太厚重的曆史,有過太多太炫目的輝煌。2000年前秦漢的和親公主從這裏遠托異國;1300年前唐玄奘從這裏翻越3500米的哈達木孜達坂,到達天山南麓的佛國龜茲·····上個世紀初期,芬蘭探險家馬達漢,由新疆的阿克蘇出發,路經夏特古道回國,1944年~1946年他擔任芬蘭共和國總統,不知在成爲總統後的馬達漢有沒有曾經在夢裏重回夏特···上世紀中葉,英勇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築路軍人先後打通了兩條跨越天山南北的通道,險峻的夏特古道逐漸被人遺忘···荒涼,有時也是壹種美;靜默,或許是生命的另壹種傾訴···
   夏特古道是聚考古和探險爲壹體的高危的徒步探險線路,穿越途中,支離破碎的木紮特的冰川,冰縫、冰河,以及洶湧的南木紮爾特河都會給探險者構成極大的威脅。加上馬匹無法通過木紮爾特冰川,探險者只有靠自己背負所有的裝備食品,在高海拔山區行軍對體力也是壹個嚴峻的考驗。
   隨著新疆南北疆公路的貫通,這條古道早已經無人問津,人們從南疆的溫宿縣到北疆的昭蘇縣要走近2000公裏漫長的交通線。由于古道地質條件複雜,衆多的高山垭口、激流、冰川使得修通貫穿古道的公路成爲壹代人的夢想。
NO.3、太白古道: 
    太白山古道風景區地處秦嶺山脈主峰太白山北麓,其入山口位于太白縣鹦鴿鎮柴胡山村,該村距太白縣城45公裏,與西安相距140公裏。李白、杜甫、韓愈、蘇轼、于右任等曆代名人曾多次由此古道登臨太白山,其足迹遍及太白山的山山嶺嶺,留下了大量贊美太白山景色的絕妙詩篇。從太白山古道登山口進入,沿途每隔十裏壹座廟宇,現在自下至上分別還留有下白雲、上白雲、大殿、駱駝樹、鬥母宮、平安寺、明星寺、放羊寺、小文公、大文公等廟宇或遺址,至海拔3767米的太白山頂則爲拔仙台神廟。這條古道,步移景換,植被分帶鮮明,第四季冰川遺迹比比皆是,松林、石海、石河、冰鬥湖等景觀令人歎爲觀止,“古風古路仍依舊,今景今韻邀君登”。 
NO.4、劍門蜀道:
    劍門蜀道四川有“四絕”——九寨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劍門之險。前三者已成旅遊勝地,惟獨劍門雄關,卻像被人遺忘的角落。但是,它壹直是日本以及東南亞遊客的心儀之地,也曾是鳳凰衛視“千喜之旅”尋訪文明之旅的壹個驿站,是什麽吸引了人們虔敬的腳步,是什麽使它成爲曆史畫卷中凝重的壹頁? 
    古代川北三條蜀道:金牛道、陰平道和米倉道,最重要的金牛道就是劍門蜀道。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大劍山(劍門山)中段,依崖砌石爲門,故名劍門關,並在大小劍山之間架築飛梁閣道,劍閣也因此得名。劍門關峭壁如城牆,獨路如門,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成曆代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古蜀道的咽喉。從鳳州到劍州的110裏路段,原有橋閣90000余間,都是在懸崖絕壁上架成,而今已蕩然無存了。只是前些年在古劍門關的遺址上重新修建了壹座城關,成爲它身後千年古道的壹個嶄新標志。 
    劍門關下,就是詩仙李白慨歎:“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的劍門蜀道。這北起西安,南至成都的滄桑古道,曾是中原通往西南的咽喉要道,而處于劍門蜀道中心,位于四川廣元的這劍門關,乃“壹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兵家必爭之地,凡有志于蜀中稱王者,必先攻下這個天險。“打下劍門關,猶如得四川”,從三國孔明建關設尉起,劍門關就是壹個異常雄險的古戰場。橫亘在蜀道上的劍門關,是壹座座綿延百裏的礫岩山峰,所謂“劍門無寸土”就是指劍門那寸草不長的特大礫岩,從正面看,這石壁恰似銅牆鐵壁的天然城郭,把自秦嶺而來的千裏群山橫阻于此,也阻斷了自中原而來的步履;從側面看,則如排天巨浪,洶湧澎湃;從背面看,像壹群飛馳的駿馬,讓壹切來犯者望而生畏。
    這雄險的關隘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古代的四川盆地是壹個內海,在白垩紀地殼運動中海水下跌,海底石隆起,形成了堅硬的礫岩山體,這山體有七十二峰,峰峰像劍,大小劍山兩山對峙,狀似壹道門,故稱劍門。劍門蜀道就從門縫中蜿蜒穿過。
    三國時期,孔明北伐中原時路經此地,見地形易守難攻,便在此建關,劍門關由此而來。今在劍門關,還可見峽谷關口上有飛梁閣道,這是爲送軍需而修;而三國關樓則氣勢雄偉,上有三層箭樓,飛檐翹角上懸有金铎,锒铛聲響,晝夜不息。現在的古關樓是1989年重建的。
   劍門關上的七十二峰見證了千百年來的血雨腥風。曆史上沒有任何兵家從正面攻下劍門關,唯有1935年紅軍在李先念指揮下,強渡嘉陵江,迂回後關門,奇襲營盤嘴,攻克劍門關。在數不清的戰役中,三國姜維鎮守劍門關的故事流傳千古,當時蜀漢大將軍姜維僅以三萬人馬拒魏國鄧艾十萬大軍于關外。由于《三國演義》在日本等東南亞國家深入人心,“劍門關”便成爲人們千裏迢迢,緬懷曆史的勝地。
 
NO.5、徽杭古道:
    徽杭古道西起徽州績溪縣伏嶺鎮,東至浙江省臨安市馬嘯鄉,位于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北側,北靠黃山,南依天目山,全長25千米,是古時聯系徽州與杭州的重要紐帶,保存最完整的壹段是績溪縣境內的盤山石階小道,是徽杭古道的精華所在。據史料記載,這條古道早在唐代就已修成。徽杭古道是曆史上徽商與浙商交流貿易的重要通道。徽杭古道附近的重要景點有:障山大峽谷、胡氏宗祠、清涼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江南第壹關等。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壹丟。”黃山市古稱徽州,由于地窄人稠的生存缺陷,注定了徽州人要向外部世界拓展生機,早在東晉時代,徽州人就已遠赴異鄉,奮迹商場了,故自古有“無徽不成市、無績不成街”的說法。徽商多是小本起家,尤其吃苦耐勞,所以絕大部分徽商出行選擇的是乘船或徒步,壹代代的徽州人販運鹽、茶、山貨,走出了壹條條飽含風霜的經商之路,徽杭古道即其中之壹。
    徽杭古道是繼我國“絲綢之路”、“茶馬古道”之後的第三條著名古道。
    清代大商人胡雪岩年少時也曾沿著古道肩挑背扛進浙經商,艱難求生。他要翻過這座山頭,把貨物送到杭州,才能賣個好價錢;這擔貨物賣掉了,就會有第二擔、第三擔……更多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了出來,少年的生意越做越大,不僅徽州,甚至上海、京城也有了分號,他成了全國第壹大商人。徽杭古道在杭徽公路通車前,是徽州人尤其是績溪人通往滬、杭的捷徑,比繞道昱嶺關近百余裏。在徽杭古道上,每隔5裏就設壹個茶亭,供過往路人休息。過去與績溪相毗鄰的昌化人用自己紡織的棉織品沿古道到績溪換回糧食與棉花,古道成爲兩地人的生命線。時至今日古道還是當地老百姓的壹條重要交通渠道。
NO.6、陰平古道:
    陰平古道自古以來就是險要崎區之路,曆代除了當地農民行走之外,就只有必要的戰爭需要才用此道。明代將領付友德曾帶兵走過此道,紅軍長征時,李先念曾副食紅軍走過此路,後來人民解放軍青川時曾走過此道。陰平道上最險要的去處是摩天嶺。其嶺北西坡度較緩,南面則是峭壁懸崖,無路可行,當年鄧艾就是從這裏裹氈而下,度守摩天嶺直插江油關而滅蜀的。如今嶺南已開辟了曲折小道,當地人叫“九倒拐”。
    在摩天嶺上,海拔2730米處,有壹大草坪,其草特異,每年夏季,遍開紅花,山風吹過,像壹面巨大而鮮豔的紅旗在山上招展。有人說這草原來是開紅花的,自從紅軍在這裏打仗後,革命先烈的鮮血染紅了這塊土地,這些草才開出紅花來。因此,當地農民便把這片草坪取名叫“紅花草地”,實際原名叫“大竹垭子”,可見人民群衆對紅軍的懷念和感激之情。
    摩天嶺之巅曾有諸葛亮孔明廟,由于多年失修,如今廟已倒塌,只存牆垣。當年的孔明碑也曾立于此地,《龍安府志》記載:“摩天嶺今有孔明碑,字迹磨滅不可識。”《三國演義》第117回說:“鄧艾,鄧忠並二千軍及開山壯士,皆到了摩天嶺。方才整頓衣甲器械而行,忽見道旁有壹石碣,上刻'丞相諸葛亮題’。其文雲:'二火初興,有人越此,二士爭衡,不久自死’”。這當然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把諸葛亮神化了。但諸葛亮是曆史上卓越的軍事家,他或許也預見到魏軍從陰平道攻蜀的可能,在摩天嶺設防戍守,這是諸葛亮天才的表現。李先念1935年在這裏打仗時曾見過此碑,在他的回憶錄中有所記載。如今雖然碑已無存,但也明碑確確實實曾經在這山巅上曆經過千余年的風雨。
   折轉九倒拐,過摩天嶺橋,便到了南天門,此處群山環抱,深谷幽壑,流水淙淙,鳥語蟬鳴,大有登臨仙境之感。南天門之下有壹石壁,像壹屏鏡,據老年人講,在這塊石壁上,鄧艾曾寫下“鄧艾過此”四個大字,只要用水洗其壁,便顯出字迹,水幹字隱。可惜被修公路時毀掉了壹部分。
陰平古道沿途還有許多鄧艾留下的遺迹,如鄧艾磨刀的磨刀石,蓋印的印合山,鄧艾士兵歇息時抖鞋土的鞋土山,鄧艾丟失衣服的落衣溝,鄧艾練兵的射箭坪,幾乎每處都有可以探尋的遺迹,也有許多傳奇故事。
NO.7、雲台古道:
    雲台古道(修陵官道)是壹條早已被廢棄的古代商道,位于目前5A級景區雲台山風景區。據說這條古道修建于公元908年的宋代,是當時山西通往汴梁都城最近的壹條大道。可以想象,當時這條古道有多麽繁華,在沒有大型工具、機械設備的時候要想挖開這樣壹條山縫,鋪設這樣壹條道路要耗費多大的力量。
    那裏有風景如畫的高山草甸,行走雲台草甸,壹望無際之間,感受壹份廣闊的豁達。有年代久遠的古驿站,沿途可以看到峻峭的太行山風光,古官道就從雲台山的高山草甸穿過,在古官道上,官道寬大約有3米,青石條鋪地路面,在坡陡處還有防滑的石條坎,路邊還跺有等距離的大石塊防止路基塌陷,路邊還保留著不知道哪朝哪代的古驿站。
NO.8、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京西之山,統稱西山。群山之中,遍藏烏金。元、明以來,京城百萬人家,皆以石炭爲薪。加之這裏出産石材,琉璃的燒制更是聞名京城,于是,拉煤運貨的駝馬成群結隊,日複壹日、年複壹年地在山路石道上來來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區,再遠至內蒙古、山西地商旅道路。京西古道以“西山大路”爲主幹線,連接著縱橫南北的的各條支線道路,其中的中道、南道、北道爲其主要組成部分。遠古的烽煙、民族的交往、宗教的活動、築城戍邊以及古道、西風、瘦馬等數不清的神奇故事,散落或留存在古道兩側,它是那個時代經濟、文化的具體象征,從中我們可以深刻感受到時代的變遷和曆史的足音。京西古道距今有數千年的曆史,它所蘊涵的厚重文化底蘊和燦爛的永定河流域文化疊聚成輝。京畿西山,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活動。門頭溝區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東瞰燕薊,具有重要的戰略和交通地位。從黃帝建都于阿,“披山通道”于西山開始,西山大路諸道,屢經修整,成爲頗具規模的官山大道。其中的絕大多數工程是民間組織募化籌資,由當地百姓進行施工的。亘遠的古道在門頭溝區依依蜿蜒盤旋,日久年深,構成了無與倫比的與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觀。從商旅通行到朝拜神廟,從攻防戰守到貿易往來,從古都興建到民族文化交流,這壹切,如果有什麽能夠跨越時間與空間而連接在壹起的?只有這些掩映于山中的古道。京西古道作爲壹種文化,愈顯珍奇,京西古道是京西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和曆史見證。 
NO.9、旌德古道:
    旌德古道在安徽省旌德縣,古時供傳車、驿馬通行的旌泾、旌績、旌甯、旌太4條縣際驿道,舊時均爲石板路,寬1.5~2米。縣際及縣內古道19條,其中:石板路12條,寬1~2米;土路7條,寬約1米。石板路的路面,大都橫鋪條石,少數則兩側鋪卵石,中間直砌條石,以便獨輪車行駛。經年累月留下的轍迹至今依稀可見。跨河石橋星羅棋布。道上涼亭遙遙相望,供行人躲雨遮陽、駐足歇息。1967年全縣涼亭、石卷洞尚有34座,後毀10余座。這些亭、洞多建于山腰、峽谷、橋頭,多以條石砌就,跨路而立,行人穿洞而過。有的亭、洞還備茶湯,供行旅解渴消乏。 
   這些驿道和古道,壹般選線合理,路線穩定。只有旌、泾古道三溪南灣石壁山壹段,原高懸山腰,險窄難行,又因地扼宣、徽咽喉,成爲兵家必爭之地。宋方臘起義軍曾在此與官兵激戰。明嘉靖十三年(1534),甯國府通判署旌德縣事李默,命比丘僧化緣募捐,鸠工開山鑿石,沿溪築路,始成通衢。通往甯國上坦的古道,宋、元、明三代均在烏嶺設置巡檢司。箬嶺古道地跨旌德、太平、歙縣、績溪四縣,軍事和交通位置極其重要。相傳東箬嶺古道爲隋末所開。     古時築路、建橋,經費多爲私人捐募。如康熙五十七年(1718)山洪沖毀石壁古道,嘉慶十年(1805)朱旺村朱氏捐銀5100兩重修南灣至藁口壹段。楊桃嶺古道,據績溪縣志記載爲明代旺川曹世科獨資修建,民國30年(1941)績溪上莊胡適夫人江冬秀回旌德江村省親時,捐銀洋1000元重修。有人除捐銀修路外,還捐田作爲養路經費。如乾隆四十六年(1782),喬亭劉孝元邀集鄉紳捐資修築春嶺古道,並置田十余畝生息,爲養路之資。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占領青陽時,縣政府派工兵挖斷旌太驿道,以阻止敵騎入侵。抗戰勝利後,南元呂賢澄、呂炳坤兄弟于民國35年募捐修複此路,並重建金竹圲劉家橋。民國29年11月10日,旌、績兩縣在古道基礎上,動工合修三溪至績溪手車道,全長50公裏。旌德至績溪縣揚溪古道,自鑿成以來,壹直是重要的縣際古道。績溪、歙縣缺糧農民常年百十成群,不遠百裏,來旌挑糧,絡繹不絕,直到1954年南雄公路績旌段通車時方止。旌德至太平驿道,清時榔村湯氏曾在霍家橋頭夜設路燈,爲商賈行人照明,可見當時交通盛況。   
 NO.10、梅關古道: 
    梅關古道:梅關古道位于距南雄市約30公裏梅嶺頂部。梅關古道爲五嶺(大庚嶺、騎田嶺、萌諸嶺、都龐嶺、越城嶺)之壹大庚嶺東段,大庚嶺橫亘廣東、江西兩省之間,全長200多公裏。梅嶺海撥只有400多米,但它處于大庚嶺之咽喉,地勢險要。在秦朝以前,五嶺之南屬南蠻之地,被古王朝列爲疆域之外,那時的嶺南車馬不通,人煙稀少。
    因爲梅絹是首率隊的拓荒者,後來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項王封爲十萬護侯,因此人們就把這壹帶稱之爲梅嶺。梅嶺在嶺南經濟文化發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嶺自越人開發後,成了中原漢人南遷的落腳點,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嶺生根開花,並向嶺南傳播開去。梅嶺既是古戰場,也是革命戰爭年代紅軍多次戰鬥過的地方,特別是陳毅同志帶領部隊在這壹帶堅持了三年遊擊戰,並在臨危之中寫下了壯志淩雲的《梅嶺三章》,使梅嶺的知名度更高。
    梅嶺得名的另壹說法是梅樹多梅樹,故稱梅嶺。梅嶺的梅花樹遍布嶺南嶺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庚嶺寒梅”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勝地之壹,梅嶺的梅花有兩個特點:其壹,據《南雄府志》記載:“庚嶺梅花微與江南異,花頗似桃而唇紅,亦有純紅者。嶺上累經增植,白者爲多。”其二,由于嶺南嶺北氣候的明顯差異,出現了南枝先開,北枝後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轼登梅嶺賞梅賦詩雲:“梅花開盡雜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嘗庚嶺寒梅煮酒,要看紅雨熟黃梅。”他從嶺上梅花到古道行人,從梅花開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動的描繪。
    梅關古道設關始于秦朝。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其策略是對北方築長城以防禦匈奴,對南方則開關道,積極開發嶺南。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嶺開山道築三關,即橫浦關、陽山關、湟雞谷關,打開了鈎通南北的三條孔道。橫浦關就築在梅嶺頂上,因此梅關在秦時稱橫浦關也稱秦關,後來橫浦關爲戰爭所毀。從漢至唐,梅嶺只有嶺之稱,而無關之名。宋嘉佑年間建關樓後,南雄曆代州、縣均有修葺關樓,使梅嶺關樓保存至今。
    梅關古道從梅從向南北兩邊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連廣東貞水,象壹條紐帶,把長江和珠江連接起來。梅嶺古道是全國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約6尺寬,路面整齊地鋪著鵝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叢,兩側山崖樹木蔥嚨,層巒疊翠。嶺下可見古人用來喂馬的飲馬槽,古道旁修建了壹座半山亭,又名來雁亭。過去沿途共有詩碑136塊,記錄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詩句,現存已不多。
    梅關古道始通于秦漢。唐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張九齡路過梅嶺,見山路險峻難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開鑿梅嶺,當時因發展經濟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張九齡負責擴展梅嶺古道。此項工程浩大,經過艱辛努力,終于開通了大庚嶺古道。在古道庚嶺新路口南山腳下古道上的六祖廟和有座“夫人廟”,它是後人爲紀念張九齡“爲官壹任,造福壹方”的功德和感戴張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業而建造的,當中還有個感人的故事。



《歡迎進入
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式大美 | 十大古道
張承榮等主編《隴蜀古道:青泥道研究論文集》出版(附:彭邦本/序一、馬強/序二)
中国最美的十大古道,有一条古道灭了蜀!
中国10大古道,等你来穿越
洪溪河水润宣砚
国庆出游推荐!人少又好玩的10个景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