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中国四大茶道流派

★★★三味書屋754》2013年10月17日編輯整理★★★

                   ★★★★★ 

“茶道”是一種以茶爲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爲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爲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國四大茶道流派。貴族茶道生發于"茶之品",旨在誇示富貴;雅士茶道生發于"茶之韻",旨在藝術欣賞;禅宗茶道生發于"茶之德",旨在參禅悟道;世俗茶道生發于"茶之味",旨在享樂人生。
       貴族茶道
       雅士茶道
       禅宗茶道
       世俗茶道
NO.1 貴族茶道
    由貢茶而演化爲貴族茶道,達官貴人、富商大賈、一豪門鄉紳于茶、水、火、器無不借權方和金錢 求其極,很違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權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閩工夫茶即貴族茶道,發展至今日漸大衆化。
    茶雖爲潔品,但當它的功能被人們所認識,被列爲貢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員,再是達官 貴人。“小家碧玉”壹朝選在君王側,還能保持質樸純潔麽?恐怕很難。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爲貢品的記載最早見于晉代常據著的《華陽國志· 巴志》,周武王發聯合當時居住川、陝、部一帶的庸、蜀、羨、苗、微、盧、彭、消幾個方國共同伐纣,凱旋而歸。此後,巴 蜀之地所産的茶葉便正式列爲朝廷貢品。此事發生在公元前1135年,離今有3000年之久。 
    列爲貢品從客觀上講是擡高了茶葉作爲飲品的身價,推動了茶葉生産的大發展,刺激了茶葉的科學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國社會是皇權社會,皇家的好惡最能影響全社 會習俗。貢茶制度確立了茶葉的“國飲地位”,也確立了中國是世界産茶大國、飲茶大國的地位,還確立了中國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進入宮廷,也便失去了質樸的品格和濟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貢茶坑苦了老百姓。
    爲了貢茶,當此時,男廢耕,女廢織,夜不得息,晝不得停。茶之靈魂被扭曲,陸羽所創立的茶道生出壹個畸形的貴族茶道。條被裝金飾銀,脫盡了質樸;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濟世活人。達官貴人借茶顯示等級秩序,誇示皇家氣派。
    貴族們不僅講“條”,也講“真水”,爲此,乾隆皇帝親自參與“孰是天下第壹泉”的爭論,"稱水法"一錘定音,欽定北京玉泉水爲天下第一泉。爲求"真水"又不知耗費多少民脂民膏。相傳,唐朝宰相李德裕愛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壇封裝,從無錫到長安"鋪遞",奔波數千裏,勞民傷財。此後因一雲遊和尚點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勞,浮位乃洱”。 
    貴族茶道的茶人是達官貴人、富商大賈、豪門鄉紳之流的人物,不必詩詞歌賦、琴棋書畫,但一要貴,有地位,二要富,有萬貫家私。于茶藝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無不求其“高品位”,用“權力”和“金錢”以達到誇示富貴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損“皇權至上”,有負“金錢第一”。
    貴族茶道有很多違情背理的地方,但因爲有深刻的文化背景,這一茶道成爲重要流派香火綿延,我們不得不承認 其存在價值。作爲茶道應有一定儀式或程序,貴族茶道走出宮門在較爲廣泛的上層社會流傳,其富貴氣主要體現在程序上。其變種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傳的閩潮功夫茶 
 NO.2 雅士茶道
    古代的“士”有機會得到名茶,有條件品茗,是他們最先培養起對茶的精細感覺;茶助文思,又最先體會茶之神韻。是他們雅化茶事並創立了雅士茶道。受其影響此後相繼形成茶道各流派。可以說,沒有中國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中國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緣,可以說沒有古代的士便無中國茶道。
    此處所說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謀取功名撈得一官半職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個拿一份工資的學差,而不是指範進壹類中舉就患神經病的腐儒,嚴監生一類爲多了一根燈草而咽不下最後一口氣的庸儒?quot;那些笃實好學但又囊空如洗的寒士亦不在此之列。
    中國的“士”就是知識分子,士在中國要有所作爲就得 “入仕”。榮登金榜則成龍成風,名落孫山則如同草芥。當然不壹定個個當進士舉人,給個“地師級”、“縣團級”官兒做做,最起碼的條件是先得溫飽,方能吟詩作賦並參悟茶道。這便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特點。 
    中國文人嗜茶踏在魏晉之前不多,詩文中涉及茶事的漢 有司馬相如,晉有張載、左思、郭噗、張華、杜育,南北朝有鮑令晖、劉孝綽、陶弘景等,人數寥寥,且懂品飲者只三、五人而已。但唐以後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幾乎沒有,不僅品飲,還詠之以詩。唐代寫茶詩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還有李白、杜甫,陸羽、盧金、孟浩然:劉禹錫、陸龜蒙等;宋代寫條詩最多的是梅堯臣、蘇城、陸遊,還有歐陽 修、蔡襄、蘇轍、黃庭堅、秦觀、楊萬裏、範成大等。原因 是魏晉之前文人多以酒爲友,如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一個中山濤有八鬥之量,劉伶更是拼命喝酒,“常乘壹鹿車,攜酒一壺,使人荷鋪隨之,雲:死便掘地以理”。唐以後知識界頗不贊同魏晉的所謂名土風度,一改“狂放嘯傲、棲隱山林、向道慕仙”的文人作風,人人有“入世”之想,希望壹展所學、留名幹秋。文人作風變得冷靜、務實,以茶代酒便蔚爲時尚。這一轉變有其深刻的社會原因和文化背景,是曆史的發展把中國的文人推到這樣的位置:擔任茶道的主角。
    中國文人頗能勝任這一角色:一則,他們多有一官半職,特別是在茶區任職的州府和縣兩級的官和吏員近水樓台先得月,因職務之便可大品名茶。貢茶以皇帝爲先,事實上他們比皇帝還要“先嘗爲快”;二則,在品茗中培養了對茶的精細感覺,他們大多是品茶專家,既然“窮春秋,演河圖,不如 載茗壹車”,茶中自有“黃金屋”,茶中自有“顔如玉”,當年爲功名頭懸梁、錐刺股的書生們而今全身心投入茶事中,所以,他們比別人更通曉茶藝,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茶藝,著之以文傳播茶藝;三則,茶助文思,有益于吟詩作賦。、李白可以“鬥酒詩百篇”,一般人做不到,喝的酷叮大醉,頭腦發脹,手難握筆何以能詩?但菜卻令人思勇神爽,筆下生花。正如元代賢相、詩人耶律楚材在《西域從王君玉乞茶因其韻》中所言:
    啜罷江南一碗茶.枯腸曆曆走雷車。
    黃金小碾飛瓊雪,碧玉深歐點雪芹。
    筆陣兵陳詩思奔,睡魔卷甲夢魂賒。
    精神爽逸無余事,臥看殘陽補斷霞。
    茶助文思,興起了品茶文學,品水文學,還有茶文、茶學、茶畫、茶歌、茶戲等;又相輔相陳,使飲茶升華爲精神享受,並進而形成中國茶道。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氣候的中國茶道流派。茶人主要是古代的知識分子,“入仕”的土爲主體,還包括未曾發迹的土,有壹定文化藝術修養的名門因秀,青樓歌妓、藝壇伶人等。對于飲茶,主要不圖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脫俗的境界,于鬧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點什麽。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間,在乎風月之間,在乎詩文之間,在乎名利之間,希望有所發現,有所寄托、有所忘懷。“雅”體現在下列幾個方面:
    一是品茗之趣
    二是茶助詩興
    三是以茶會友
    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爲文人的參與才使茶藝成爲壹門藝術,成爲文化。文人又將這門特殊的藝能與文化、與修養、與教化緊密結合從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響,又形成其它幾個流派。所以說是中國“士”創造了中國茶道,原因就在此。
NO.3 禅宗茶道
    僧人飲茶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叢林修持,由“茶之德”生發出禅宗茶道。僧人種茶、制茶、飲茶並研制名茶,爲中國茶葉生産的發展、茶學的發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勞。日本茶道基本上歸屬禅宗茶道,源于中國但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明代樂純著《雪庵清史》並列居士“清課”有“焚香、煮茗、習靜、尋僧、奉佛、參禅、說法、作佛事、翻經、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參禅”之前, 這足以證明“茶佛一味”的說法是于真萬確。
    和尚飲茶的曆史由來已久。《晉書·藝術傳》記載:
    敦煌人單道開,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 藥有松、桂、蜜之氣,所飲茶蘇而已。
   這是較早的僧人飲茶的正式記載。單道開是東晉時代人, 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氣味的藥丸,飲壹種將茶、姜、桂、桔、棗等合煮的名曰“茶蘇”的飲料。 清欽是宋代以後的事,應當說單道開飲的是當時很正宗的茶湯。 
  壺居士《食論》中說: 
  苦茶,久食羽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 
  長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盧金所說的“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與韭菜同食,能使人肢體沈重,是否真如此,尚無人驗證。作者壺居上顯是化名,以“居上”相稱定與佛門有緣。 
  僧人飲茶已成傳統,茶神出釋門便不足爲怪。  
  陸羽生于唐開元二十一年(733),瓜瓜墜地便落于佛的懷抱。《天門縣志·陸羽傳》載: 
  或言有借晨起,聞湖畔群雁喧集,以翼覆一嬰兒,收畜之。
NO.4 世俗茶道
    茶是雅物,亦是俗物。進入世俗社會,行于官場,染幾分官氣。行于江湖,染幾分江湖氣;行于商場,染幾分銅臭;行于清湯,雜幾分脂粉氣;行于社區,染幾分市儈氣;行于家庭,染幾分小家子氣。熏得幾分人間煙火,焉能不帶煙火氣。這便是生發于“茶之味”以“享樂人生”爲宗旨的。“世俗茶道”,其中大衆化的部分發展前景看好。茶是雅物,亦是俗物。
    當它進入官場,與政治結緣,便演出一幕幕雄壯的、悲壯的、偉大的、渺小的、光明的、卑劣的曆史活劇。
    唐代,朝廷將茶沿絲綢之路輸往海外請國,一借此打開外交局面,都城長安能成爲世界大都會、政治經濟文化之中心,茶亦有一份功勞。 
    唐代,文成公主和親西藏,帶去了香茶,此後,藏民飲茶成爲時尚,一此事在西藏傳爲曆史美談。
    唐代,文宗李昂太和九年(835),爲抗議榷茶制度,江南茶農打死了榷茶使王涯,這就是茶農鬥爭史上著名的"甘露事變"。
    明代,朝廷將茶輸邊易馬,作爲殺手銅,欲借此“以制番人之死命”,茶成了明代一個重要的政治磋碼。
    清代,左宗棠收複新疆,趁機輸入湖茶,並作爲一項固邊的經濟措施。
    茶是個靈物,隨國家政治的舉措而升沈起伏,輝煌過,也晦氣過。
    史書記載,1044年(宋仁宗慶曆四年。西夏景宗天授禮法延詐七年八家與夏議和,宋封元是爲夏國王,並每年給以“銀七萬兩,綱十五萬匹,茶葉三萬斤。”
宋朝國人將茶貢給朝廷,朝廷又將它貢給西夏,以取悅強敵。茶負載的不是友誼,而是對強權的屈服。 
    在我國清代,官場欽榮有特殊的程序和含義,有別于貴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在隆重場合。如拜谒上司或長者,仆人獻上的蓋碗茶照例不能取飲,主客同然。若貿然取飲,便視爲無禮。主人若端茶,一意即下了“逐客令”,客人得馬上告辭,這叫“端茶送客”。主人令仆人“換茶”,表示留客,這叫“留茶”。
    茶作爲有特色的禮品,人情往來靠它,挖門子搭橋鋪路也靠它。機構重疊,人浮于事,爲官爲燎的,“一杯茶,一包煙,一張‘參考’看半天”。茶通用于不同場合,成事也壞事,溫情又勢利,茶雖潔物亦難免落入染缸,常扮演尴尬角色,借茶行“邪道”,罪不在茶。
    茶入商場,又是別樣面目。在廣州,“請吃早茶!”是商業談判的同義語。一盅兩件,雙方邊欽邊談。隔著兩縷袅袅升騰的水氣打開了“商戰”,看貨叫板,討價還價,暗中算計,價格厮殺,終于拍板成交,將茶壹飲而盡,雙方大快朵頤。沒茶,這場商戰便無色彩,便無詩意。只要吃得一杯早茶,縱商戰敗北,但那茶香仍難讓人忘懷。
    茶入江湖,便添幾分江湖氣。江湖各幫各派有了是是非非,不訴諸公堂,不急著“擺場子”打個高低,而多少講點江湖義氣,請雙方都信得過的人物出面調停仲裁,地點多在茶館,名叫“吃講茶”。這不爲錯,茶道之宗旨就有“致清導和”一說。
茶道進入社區,趨向大衆化、平民化,構成社區文化一大特色。如城市的茶館就很世俗,《清稗類鈔》記載: 
    京師茶館,列長案,茶葉與水之資,須分計之;有提壺以注者,可自備茶葉,出錢買水而已。漢人少涉足,八旗人士,雖官至三四品,亦廁身其間,並提鳥籠,曳長裙、就廣坐,作茗憩,與困人走卒雜坐談話,不以爲忏也。然亦絕無權要中人之蹤迹。
    民國年間的北京茶館溶飲食、娛樂爲壹體,賣茶水兼供茶點,還有評書茶館,說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劍俠圖》、《三俠劍》等,顧客過茶病又過書痛;有京劇條社,唱戲者有專業演員也有下海票友,過茶瘾又過戲瘾;有藝茶社,看雜耍,聽相聲、單弦,品品茶,樂一樂,笑一笑。
 中國其他茶道
    峨眉派茶道概述
  茶道中的峨眉派,始于公元845年間(唐宣宗在位),由峨眉山昌福禅師(今眉山人)創立,創編茶道律譜《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壹書。到公元880年授僧人茶法62人,公元881年交由萬年寺隆元法師主持茶道律規。隆元法師是壹名峨眉山本地人,對茶的種植和制作都較爲精通,通過他的努力,峨眉茶道又溶入了壹些種茶法和制茶法,並獲得大量的民間俗家弟子的支持和修習。我們後來的當代人,大多都知道峨眉山曆代高僧幾乎都會種茶制茶,著名的中國名茶“竹葉青”、“峨眉雪芽”、“峨眉白芽”、“妙品”等,就是峨眉山曆代高僧自種自制的極品綠茶之系列産品。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 
  峨眉派的茶道精神可分爲三個時期來列出 
  第一個時期爲昌福禅師創立的慘禅悟道習茶法時期,昌福禅師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中明確提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是“智”,他在律書開篇律言中講道:“茶全禅性,禅全茶德。理究三通、四才、五天、六地、七人、八悟。學人得失均同,則無何。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沈之禮,再無何。學蒼生而愛蒼天,習凡塵而助衆物,明無何。人水合一,學人初道;人茶合一,學人能道;人壺合一,學人會道;天人合一,學人明道。”,這種概述表明昌福爲峨眉派首先提出了好學之人爲道的基本原理。  
                  峨眉派茶藝表演
  接著昌福禅師又在分律立法一中講道:“初爲水,晨練一草。次爲茶,晨練壹勞。三爲壺,晨練一事。四爲人,晨練一了。序式一:問茶,通虛則悟,也道。序式二:靜寂,清戒則還,也道。序式三:焚香,忘心則入,也道。序式四:鳴樂,凡塵則去,也道。序式五:滌壺,冥思則爲,也道。”這壹節爲慘禅悟道明確了首要的標准茶法思路。 
  在分律立法二裏,昌福禅師十巧妙地將修法之人的各種心態擺出,便于洗淨身心,他講道:“氣,生氣不生,則動。神,來神不解,則問。韻,承韻不著,則補。定,世定不平,則安。 
  分律立法三爲昌福禅對峨眉派的茶道精神集中體現地方:“智生于智,法式曰:智中大智還有智。智長于智。法式曰:智育成智再積智。智功于智。法式曰:智多養智放還智。智傳于智。法式曰:智能哺智化衆智。 
  在《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的最後一章的第六節裏,昌福禅師將世間萬物的性格包邏其中,表達茶道始于人道,還原于人道,他講道:“修及人物,厚人。修及草木,厚天。修及凡心,厚世。人有道,法有道。茶法,靜佛靜清也,還道乃人終。茶中品,人清靜,慘禅悟,千古文。”
    昌福禅師創立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精神在佛門中廣爲使用,得法者很多。其人水合一、人茶合一、人壺合一、天人合壹的四大茶品、茶人、茶道、茶事理念,攬天地山水、人文性情于壹體。昌福禅師說:“得上苑之風,落上東之水,取下儀之器,集下沈之禮”,這應該是茶道的最高法境。有“合天地而惟一,成佛者之靈光”的特征。從這一觀點上看,昌福禅師對茶道理解是大氣而又現實的,只有得天地人和,才有格律談茶道,這個本位的法理都沒有,談茶可能就是一種小器。 
                          峨眉派茶藝表演
   再則,用昌福的觀點來看,要求別人怎麽處事爲人,不是茶道講的,教人怎樣用茶也不是茶道講的,評述自己靜心也不是茶道所要表達得全面的,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八個字讓多少人學到老死都沒有學通,那麽茶道應爲什麽理念呢?昌福禅師說:學蒼天而愛蒼生,習凡塵而助衆物。這裏說到“學蒼天”和“習凡塵”其意重在包羅萬象,所以昌福禅師在其宗法立五裏指出:“習茶,大庸者不能,大學者則爲之”,按他的意思應理解爲:茶道,不是誰都能學,也不是誰都能做到,好比“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一樣,不是用來做擺設好奇,不是喊出來標榜自己用的。 
  昌福禅師在借鑒原峨眉山道家學派的觀點上,更深度地將天視爲誠,將人視爲明,“因誠則明,因明則智”,這正好是的道文化的經脈之壹。在總結和綜合當時中國各家學派的文化精神基礎上,將峨眉茶道的精神立足于——智。這符合破除唐朝大量的道教神學——玄。 
                                 峨眉派茶藝表演
    第二個時期的峨眉派精神應爲果德和尚時期,果德和尚提出了動態的茶道精神,更易于修習和傳承。果德和尚在《茶之緣》一書中強調:“精神之道,貴于行,傷于停。動爲武形,停爲靜始。有形爲下,載形爲上。茶法無動無形,載之難卻。”果德和尚雖沒有直接標明他這一時期峨眉派的茶道精神,但我們多少能分清他是提倡以動載形,才能達到靜坐參禅的境界,如形都沒有了,何來靜心悟道的思想。其實,昌福禅師也提出了形的重要性,只是沒有這麽明確。那麽果德和尚的峨眉派精神應該是“造型”。 
  第三個時期的峨眉派精神是演哲大師時期,擁有書法繪畫大師稱號的演哲,對于茶道美學更是有相當的發言權,他說:“峨眉派,一年系日風彩,二年武藝誇張,三年舞蹈柔美,四年美術視野,五年茶葉氣息,六年書法神韻,七年衆生親切。”演哲爲當代高僧,他理解的茶道精神體現在唯美方面很是突出。1987年,他對峨眉派的接班人寬輕提出:“峨眉派要發展成綠色的、健康的、生態的、傳統的、專業的、藝術的和有身份色彩的隊伍。最終達到一門個性鮮明而又獨具匠心的茶道流派。” 
 
                                     峨眉派茶藝表演
  演哲大師曾問他的茶友:“攬盡三千佳茗,誰解個中真味?”茶友無言以答。後來演哲大師在修正《峨眉茶道宗法清律》時,將自己一生的品茶心得補了進去,他說:“古往今來,因茶生道而多能;因茶生佛而多善;因茶生心而多緣。正所謂靜心者——智、平心者——德、修心者——才、養心者——健、問心者——達。”這是演哲大師對茶與人之間的悟語。他還在《茶之緣》一書中寫入了“問茶與上與中與下,共聚一統時隱時現,忘家什、淡衣帛,出形入境,問得三春滿人間。”的品茶哲理。他提出的茶道精神爲:智、德、才、健、達五元素。後來金剛石將峨眉派的“造型”精神改爲現代語言:“峨眉派茶藝表演藝術,講求法度嚴謹,手眼一氣呵成,形神一脈相通,表演以形影相隨爲第一境界;以得心應手爲第二境界;以得意忘形爲第三境界。觀者需心平氣和、意無雜念、屏聲靜氣、調和呼吸,于一招一式中體悟行雲流水的杯中谒語,表演以配合精巧而至上,以動作連慣而至心,以群英共舞而至尊。” 
  2003年,經金剛石反複研究,放棄當今多數茶道學者們提出的“和、清、靜、寂”等等不太現實的現代人生活方式茶道精神要求。列出峨眉派的茶道精神就是“智、美”,不以傳統認識爲標准定論。前賢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列智和形爲核心精神,說明是有遠見的。爲人提供智慧或美感就足夠了,不必要求境界太高,那是容易出現曲高和寡的結局。 




《歡迎進入三味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日本,还有另外一种喝茶方式
'茶道'
茶道的分类
什么是茶道?
带你一起来走进,中国的茶道流派
【禅艺茶道】序2:一盏清茗酬知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