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稱天下第壹的中國名勝古跡[中]
古稱天下第壹的中國名勝古跡[]

★★★三味書屋754》2016年11月07日編輯整理★★★

             ★★★★★     

41、天下第壹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淩雲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淩雲山麓,瀕臨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之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壹尊摩崖石刻造像,被譽為“天下第壹大佛”。
   古時樂山三江匯流處,每當夏汛,水勢兄猛,舟輯顛覆。海通禪師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樂山大佛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動工開鑿,當大佛修到肩部的時候,海通和尚就圓寂了,海通去世後,工程壹度中斷。多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捐贈俸金,海通弟子帶領工匠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朝廷下令賜麻鹽稅款,使工程進展迅速。當樂山大佛修到膝蓋的時候,續建者章仇兼瓊遷家任護部尚書,工程再次停工。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臯捐贈俸金繼續修建樂山大佛。在經三代工匠的努力之下,至唐德宗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歷時約九十年才完工。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雙手撫膝,足踏大江,體態勻稱 ,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頭寬10米,發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嘴巴和眼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4米,手指長8.3米,從膝蓋到腳背28米,腳背寬8.5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兩側沿江崖壁上,有兩尊身高超過16米的護法天王石刻,與大佛壹起形成了壹佛二天王的格局,還有數百龕上千尊石刻造像,宛然匯集成龐大的佛教石刻藝術群。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近代開鑿的淩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唐代開鑿大佛時留下的施工和禮佛通道,九曲棧道。
   樂山大佛和淩雲山、烏尤山、巨形臥佛等組成樂山大佛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42、中國佛教第壹聖地:
   五臺山,別名“清涼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境內。五臺山方圓五百余裏,海拔三千多米,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五峰高聳,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臺,故稱五臺。五臺山分別為東臺望海峰,西臺掛月峰,南臺錦繡峰,北臺葉鬥峰,中臺翠巖峰,五臺之中北臺葉鬥峰最高,海拔3058米,素稱“華北屋脊”,盛夏季節,山裏氣候涼爽宜人。漢唐以來,五臺山壹直是中國佛教第壹聖地,此後歷朝不衰,屢經修建,鼎盛時期寺院達300余座,規模之大可見壹斑。
   五臺山北齊時有200余座寺廟,唐代最多達360余座,宋代還有72座,明朝時有104座,清末民初達到112座。五臺山現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的寺廟68座,其中最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文殊寺、殊像寺、邏睺寺等五大禪寺。五臺山中心區臺懷鎮集中了數十座寺廟,作為五大禪處的顯通寺、菩薩頂、塔院寺、邏睺寺、殊像寺,為核心區古建築群的靈魂,與周邊的碧山寺、圓照寺、金閣寺號稱,素稱,別稱,古稱天下第壹的中國名勝古跡、南山寺、龍泉寺等幾十座寺廟共同構成了及具氣勢的佛教建築群,完整地表現了明清鼎盛時期的建築文化景觀。
   屬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6處。主要有唐代建築南禪寺、佛光寺;宋代建築洪福寺;金代建築延慶寺、巖山寺,元代建築廣濟寺、三聖寺;明代建築殊像寺、顯通寺、塔院寺、圓照寺、碧山寺等;清代建築菩薩頂、鎮海寺及民國建築南山寺、普化寺、龍泉寺、金閣寺號稱,素稱,別稱,古稱天下第壹的中國名勝古跡、尊勝寺等。這些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反映了自唐代以來中國各個時期佛教建築文化,在中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五臺山作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千百年來吸引了無數的遊人。寺院經過修整,更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文化遺產,舉世稱絕,五臺山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旅遊區之壹。 
  
  
43、佛國第壹大寺:
   普濟禪寺,俗稱前寺,前身是“不肯區觀音院”,位於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山白華頂的靈鷲峰南麓。始建於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後屢興屢毀,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康熙皇帝南巡時下詔重建寺廟,後又賜題額“普濟群靈”。
   普陀山位於東海之上,相傳為觀世音菩薩的應化處,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壹。
   普濟寺是普陀山三大寺之壹,占地面積26000平方米,整組建築坐北朝南,寺前有石牌坊、照壁、禦碑亭、八角亭、瑤池橋、海印池等,沿中軸線依次築有正山門禦碑殿、天王殿、圓通殿、藏經樓、方丈殿等,主殿兩旁有鐘樓、鼓樓、配殿、客房等。
   大圓通殿,是普濟寺的主殿,供奉的是觀音菩薩,圓通是觀音菩薩的別號。殿內正中端坐著高達8.8米的觀音菩薩,全身金黃,眉清目秀,慈祥含笑,身邊站立著她的愛徒善材和龍女。殿堂宏大巍峨,殿面闊7間,進深6間,重檐歇山,黃琉璃頂,九踩鬥拱,門心板雕二龍戲珠。大殿可容數千人,有“活大殿”之稱。東西兩壁又各塑有16尊不同服飾,不同形態的菩薩,稱觀音三十二應身,即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時的現身說法形象。
主殿兩旁建有配殿。東首文殊殿,供奉應化於五臺山的文殊菩薩;西首普賢殿,供奉應化於峨嵋山的普賢菩薩。兩側回廊是邏漢堂,各塑9尊共18尊邏漢。法堂面寬5間,重檐歇山,樓上為藏經樓。兩側又有配殿,東首為普門殿,西首為地藏殿,供奉應化於九華山的地藏菩薩。這洋排列,把中國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中在壹起了,賓主相比,使“震旦第壹佛國”的普陀山主佛觀音菩薩顯得更為突出。
   1983年,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44、中國第壹古剎:
   洛陽白馬寺,位於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裏處,始建於東漢永平十壹年〔公元68年,為中國第壹古剎,亦稱位“天下第壹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後興建的第壹座寺院,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現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幹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邏漢等,彌足珍貴。
   白馬寺坐北朝南,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均列於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雖不是創建時的“悉依天竺舊式”,但寺址都從未移動過,因而漢時的臺、井仍依稀可見。
   白馬寺山門采用牌坊式的壹門三洞的石砌弧券門。“山門”是佛寺的正門,壹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作門”的“三解脫門”。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重建,紅色的門楣上嵌著“白馬寺”的青石題刻,是東漢遺物,為白馬寺最早的古跡。
   1961年,白馬寺被公布為第壹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之壹。1983年,白馬寺被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2001年1月,白馬寺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4A景區。  
 
 
45、天下第壹名剎:
   嵩山少林寺,又名僧人寺,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縣西北13公裏,中嶽嵩山南麓。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各擁36峰,峰峰有名,寺處少室山腳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享有“禪宗祖庭,天下第壹名剎”之譽。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背依五乳峰,山巒環抱、峰峰相連、錯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32年後,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法,敕就少室山為佛陀立寺,供給衣食。此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稱為禪宗的祖庭。
   1982年後,國家對少林寺進行了大規模修復重建,現已形成以山門、天王殿,大雄殿藏經閣、方丈室、立雪亭、西方聖人殿為主題的嵩山少林建築群。1983年,少林寺被確定為全國重點佛教寺院。 2007年5月8日,嵩山少林寺景區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10年8月1日,少林寺、“天地之中”八處11項歷史建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包括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和中嶽廟、嵩嶽寺塔、會善寺、嵩陽書院、觀景臺。 
 
  
46、佛教凈土宗第壹寺:
   玄中寺,又名石壁寺,位於山西省呂梁市交城縣西北的石壁山中,是中國漢傳佛教重要教派,凈土宗的發源地之壹,也被日本佛教凈土宗和凈土真宗視為祖庭。始創於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於承明元年公元476年建成。
   凈土宗,中國佛教宗派,因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凈土的念佛法門,故名。該法門以信願念佛為正行,凈業三福、五戒十善為輔助資量。凈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凈土為歸,但早期並未成為專門的宗派。佛法東來,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蘆山東林寺建立蓮社,提倡專修該往生凈土的念佛法門,又稱蓮宗或“遠公白蓮社”。
   玄中寺的原存建築,除建於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所建之天王殿、七佛殿、千佛閣、四殿三院和明代的牌樓門外,其余都已毀棄。此外還有鐘鼓二樓、南北塔院、祖師殿、鳩鴿殿、接引殿、準提殿及禪院、齋堂等建築散布各處;秋容塔雄峙寺東山巔,為宋代遺物。
   走進玄中寺,由南到北依次分布著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和千佛殿等殿堂,從低到高,錯落有致,與山勢融為壹體。寺廟依山疊起,隱在叢山絕壁之間,殿宇輝煌,樓閣宏偉,寺外清泉翠柏,院內毛竹青育,景象萬千。
  1983年被列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47、漢傳佛教第壹宗:
   東林寺,位於江西省九江市蘆山山麓,南眺蘆山,北倚東林山,為蘆山景區名寺。始建於東晉太元十壹年公元386年,為凈土宗時稱蓮宗初祖慧遠大師所創立,東林寺是凈土宗的祖庭,也是漢傳佛教第壹宗,從東晉太元年間的慧遠法師駐錫東林算起,寺廟至今已有1760多年,幾經興廢,唐代最為宏大。
   當年慧遠祖師創立的白蓮社,為佛門第壹個社團,屬南方最大的僧團,成為中國第二個佛教中心。東林寺的白蓮是相當有名氣的,東林寺白蓮,古稱青蓮華。釋迦牟尼創佛之初,為迎合民眾愛蓮心理,以蓮花為喻意,吸引了廣大信徒。
   東林寺凈土宗在中國是最重要的佛教宗派,此宗派專教人發願往生極樂世界清凈佛土,故稱凈土,是佛教中國本土文化的範本,是各宗派中歷史最久、信徒最多、流行最廣的宗派。弘揚凈土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48、天下第壹壇:
   戒壇寺, 位於北京市門頭鉤區馬鞍山麓,始建於隋開皇年間公元581~601年,原名慧聚寺,明英宗皇帝賜名為萬壽禪寺,因寺內建有全國最大的佛教戒壇,民間通稱為戒壇寺,又稱戒臺寺。肇建於遼鹹雍五年〔公元1069年,與福建泉州的開元寺、浙江杭州的昭慶寺戒壇共稱為“全國三大戒壇”,而北京戒壇寺的戒壇規模又居三座戒壇之首,故有“天下第壹壇”之稱。戒壇寺,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殿宇巍峨,風景秀麗,夙以“戒壇、奇松、古洞”而著稱於世。
   戒壇寺,西靠極樂峰,南倚六國嶺,北對石山,東眺京城。寺院坐西朝東,海拔300多米,占地面積4.4公頃,建築面積8392平方米。殿堂隨山勢高低而建,錯落有致,整座寺院既有北方寺廟,巍峨宏大的氣勢,又有江南員林,清幽秀雅的情趣。戒臺寺裏的古樹名木甚多,僅國家保護級古樹就達88棵,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古松。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和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觀融合在壹起,不僅是中國佛教壹座著名的寺院,還是壹處久負盛名的旅遊勝地。1996年12月,戒臺寺被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9、天下第壹禪林:
   靈谷寺,初名開善寺,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東郊紫金山東南坡下,古稱“靈谷深松”,為明代佛教三大寺院之壹。
   南朝梁天監十三年公元514年,梁武帝為埋葬寶誌和尚,在獨龍崗建開善精舍和誌公塔。唐乾符年間公元874~880年,改名為寶公院。北宋開寶年間公元968~976年,更名為開善道場。大中祥符年間公元976~1017年,改名為“太平興國禪寺”,元朝及明初稱為“蔣山寺”、“十方禪院”。明太祖朱元璋親自賜名“靈谷禪寺”,並封其為“天下第壹禪林”。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時,臨幸鐘山,禦賜“靈谷禪林”匾額,並書:“天香飄廣殿,山氣宿空廓”對聯賜寺,成為規模宏大的東南名剎靈谷寺,後毀於戰火。
   1928年至1935年,在原寺址建成國民革命軍陣亡將士公墓,1931年建靈谷塔,原名叫陣亡將士紀念塔,由鋼筋混凝土及蘇州金山花崗石建造,是南京地區最高最美的八面九層寶塔,也是陣亡將士公墓建築群中壹個重要的組織部分,至今塔保存完好。
   解放後改名為“靈谷公”,習慣上仍稱靈谷寺,原為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建的龍神廟,規模雖小,卻藏有玄奘法師頂骨,極為珍貴。古靈谷寺保留下來的還有供奉無量壽佛的無量殿,因不施寸木也無梁椽,俗稱無梁殿,民國時期改作祭堂,現辟為辛亥名人蠟像館。
   靈谷寺主要是由紅山門、陣亡將士牌坊、無量殿、松風閣、靈谷塔、寶公塔與三絕碑、琵琶街等建築組成,是紫金山風景區重要景點。 
 
 
50、民間第壹寺:
   永寧寺,位於江蘇省徐州市豐縣護城河西北隅,為徐州八大古寺之壹。傳說漢明帝敕資在漢皇劉邦祖居豐城中陽裏建永寧寺,以期保佑江山社稷“平安無事,永寧萬年”,被當地人稱為民間第壹寺。永寧寺起自東漢,興於皇家,為民間寺院之始也。
   東漢明帝永平初年公元58年,西竺佛教傳入中土之後,最初只在京都號稱,素稱,別稱,古稱天下第壹的中國名勝古跡及諸王府地設寺禮祀,為皇室所有,禁止民間建寺廟。豐縣乃漢室祖居,為皇家祖脈之地,倍受兩漢皇帝之眷顧,因而得以建寺。劉邦登基稱帝後,在豐縣故裏建神社賜名“永寧神社”。至永平十壹年公元68年,漢明帝感夢遣使求法,在洛陽興建白馬寺,後又派使臣來到漢皇故裏豐縣,將佛像安放在永寧神社,並下旨將永寧神社易名為“永寧寺”,流傳至今。 
 
51、中國第壹比丘尼道場:
   竹林寺,位於江蘇省徐州市和平大橋東首駱駝山,初名青員寺,是壹座具有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底蘊的古剎,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比丘尼道場之壹。
   在徐州,不僅誕生了中國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和我國第壹寶塔“九鏡塔”,還孕育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佛教徒楚王劉英以及我國第壹個女出家人凈檢法師。
   東晉永和元年公元345年,“中國第壹比丘尼”凈檢法師應邀主持入寺,晉穆帝敕改青寺為竹林寺,徐州竹林寺即成為了名聞天下的中國第壹比丘尼道場。
   凈檢法師,出生於西晉惠帝永平年間公元291年,正月初壹那天,在徐州有壹護仲姓人家,產房內彩雲氤氳、異香撲鼻,連見多識廣的接生婆也嘖嘖稱奇,直說仲夫人積德行善、今次生了個菩薩,待到這女娃降世,那秀眉明目間有朱紅壹點,正是天生的“菩薩痣”。
   她勤奮好學,知書達理,擅長琴棋書畫,是壹位多才多藝的女子。年輕時,她與母親壹起從事女子教育,為傳播聖賢文化孜孜不倦;而國危民苦、受難百姓急需度化之時,她毅然出家受戒,主持道場,成為中國比丘尼始祖,化解黎民百般疾苦,全面展現了女性獨有的能量和正面作用。東晉穆帝升平末年[公元361年],凈檢法師圓寂,享年七十歲。 
 
 
52、道教全真第壹大叢林:
   白雲觀,位於北京市西便門外,是道教全真第壹叢林,是龍門派祖庭,也是道教全真三大祖庭之壹。全真教始終代表世界道教正宗,龍門派是王重陽開創的全真七派中發展最快影響最大的教派,由北七真之壹丘處機所傳。
   白雲觀,原名天長觀,始建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9年],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重修此觀,改名為太極宮,金泰和三年[公元1203年],太極宮毀於大火。元初全真派道長長春真人丘處機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詔駐太極宮掌管全國道教,遂更名長春宮。金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丘處機逝世,其弟子在宮東建立道院,取名白雲觀。元代末年,長春宮等建築毀於兵燹,白雲觀獨存。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重建前後二殿和壹些附屬建築,正統年間又大規模重建和添建,使觀之規制趨於完善。明末,觀復毀於火。
   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在原址上大規模重修與擴建,今白雲觀的整體布局和主要殿閣規制即形成於此時。以後,在乾隆、光緒年間又有修繕和少量添建。民國期間,觀內建築大都因年久失修變的殘破。解放後,政府於1956年撥款進行修繕,1957年定為中國道教協會會址。“文革”期間,再次受到破壞。1979年,觀被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又撥款全面修葺,並對外開放。2001年06月25日,白雲觀作為清代古建築,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53天下第壹洞天:
   王屋山,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是壹座以道教文化為特色的道教聖地,漢魏時列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稱為“天下第壹洞天”。唐著名高道司馬承禎在其所著的《上清天宮地府經》中,把天下名山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為“天下第壹洞天”,號“小有清虛之天”,奠定了王屋山洞天福地的宗主地位。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以黃帝、老子學派思想為基礎的“黃老道”發展而來,帶有濃厚的漢民族思想和信仰特色。仙境, 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美麗的王屋山,自然成了道家人物采藥煉丹、修身養性以求得道成仙的理想場所,
   王屋山,愚公的故鄉,東依太行,西接中條,北連太嶽,南臨黃河,是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壹,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首,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壹謂“山中有洞,深不可入,洞中如王者之宮,故名曰王屋也”;二謂“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
   王屋山絕頂海拔1715.7米,相傳為中華民族祖先軒轅黃帝設壇祭天之所,名曰“天壇”, 是世稱“太行之脊”、“擎天地柱”。整個景區森林覆蓋率在98%以上,其中最為珍奇的是被稱為“世界植物活化石”的有著兩千多年歷史的銀杏樹。王屋山因愚公移山的故事而家喻護曉,是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也是國家4A級風景區,2006年申請為世界地質公 
 
 
54天下第壹廟:
   比幹廟;天下第壹墓:比幹墓,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是重要的廟墓合壹建築群之壹,也是中國第壹座含墓祭人之祠廟,稱為“天下第壹廟”。比幹墓為中國第壹座有記載的墳丘式墓葬,以其歷史悠久、布局完整、規模宏大、文化積澱豐富等特點,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被稱為“天下第壹墓”。比幹廟內碑碣林立,從春秋時期的孔子劍刻碑到清乾隆皇帝親書禦碑,共64通,幾乎含蓋了我國歷史上所有朝代。孔子劍刻“殷比幹墓”碑,是迄今發現的唯壹的孔子真跡,被譽為“天下第壹碑”。
   比幹是中國歷史上以死諫君的忠臣,稱之為“天下第壹仁”。周武王封比幹壟,壟為國神。北魏孝文帝因感念其忠心而建廟,現留存的建築群為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重建。廟宇宏敞,古樸壯觀。整個廟宇的主體建築由神道、照壁、山門、二門、碑廊、木坊、配殿、大殿等組成,總建築面積達4.7萬平方米。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廟內保存著很多有著重要價值的文物古跡,其書法、雕刻、建築風格都有很高的品位和歷史價值。1996年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構成集墓葬、廟宇、珍貴歷史文物為壹體的旅遊風景區。 
    
  
 
 
55天下第壹孔廟:
   曲阜孔廟,又稱“闕裏至聖廟”,位於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本廟,具有東方建築特色、規模宏大、氣勢雄偉的古代建築群,被譽為“天下第壹廟”。
   始建於魯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歷代增修擴建,經兩千四百余年而祭祀不絕,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壹組建築物,也是海內外數千座孔廟的先河與範本,和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曲阜孔廟以其規模之宏大、氣魄之雄偉、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之為世界建築史上的“孤例”。
   孔廟平面呈長方形,總面積327.5畝,南北長1120米。全廟共有五殿、壹祠、壹閣、壹壇、兩堂、十七碑亭、五十三門坊,共計有殿廡四百六十六間,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整個建築群以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布局嚴謹,共有九進院落,前有欞星門、聖時門、弘道門、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十三禦碑亭。從大聖門起,建築分成三路:中路為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跡殿及兩廡,分別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場所;東路為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多是祭祀孔子上五代祖先的地方;西路為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建築,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地方。
   曲阜孔廟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1961年,孔廟被列入第壹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之壹。1994年,曲阜三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56天下第壹武廟:
   解州關帝廟,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鎮西關,三國時期蜀國大將關羽故裏。解州關帝廟,系全國乃至世界上現存的最大關帝廟。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孕育和造就了無數彪炳史冊的英雄豪傑,名垂千古的誌士仁人。然由人而聖者,惟“文聖”孔子和“武聖”關羽兩人,由人而聖再神者,則關公壹人。千百年來,由於歷代皇帝褒封尊崇和民眾信仰的膜拜,關帝廟遍布天下,九州無處不焚香。
   解州關帝廟始建於隋朝初期公元589年,擴建於宋朝。明嘉靖年間遭受過地震,康熙年間遭受過火災,後屢次增建和重修,現大部分建築是明清兩代保存下來,其建築莊嚴雄偉。解州關帝廟座北朝南,背依鹽湖,面迎條山,占地面積330畝地,面積18576平米,房190余間。殿閣巍峨,雕飾精致,布局嚴謹,華美壯觀,金碧輝煌,堪稱武廟之冠,也是國內保存最完整、檔次最高的宮殿建築群之壹。
   關帝廟分為兩大部分,南為結義員、北為廟區。結義員建於明代,是為紀念劉關張三人在河北涿州結義的意境而建,內有結義亭、君子亭、結義牌坊三大建築。主廟為前朝後寢,中軸對稱的皇家布局。中軸線依次由南向北為:端門、稚門、午門、禦書樓、崇寧殿、春秋樓。兩邊配以石牌坊、鐘樓、鼓樓、木牌坊、碑亭、鐘亭、刀樓、印樓、東西廊坊等。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嚴謹,莊重典雅,為壹典型的中國北方宮殿式古廟建築群落。
   悠久的歷史,輝煌的建築,加上關公故裏的靈氣,使得解州關帝廟成為名符其實的“天下第壹武廟”,每年吸引數十萬信眾、香客和遊人。現為全國4A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7天下第壹水神廟:
   濟瀆廟,位於河南省濟源市濟瀆大街1396號。在古代中原地區有四條大河,古人謂之“四瀆”,分別為長江、黃河、淮河、濟水,在四瀆之畔或源頭,都建有水神廟以為祭祀。四瀆之水神廟:長江的水神廟在湖北省秭歸縣,名為江瀆廟。黃河的水神廟是河瀆廟在河南省鞏義市,初建於唐,水毀於宋。明處祀洛水視同河瀆,朱元璋敕建廟共祀二水神,因此河瀆廟也稱大王廟,現存十余間清代建築。淮河的水神廟是淮瀆廟,在河南省桐柏縣,廟宇已毀,只存遺址和古碑。濟水的水神廟就是濟瀆廟,在濟水源頭的河南省濟源市。在現存的四瀆水神廟中,濟瀆廟是建築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壹座水神廟,堪稱“天下第壹水神廟”。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濟瀆廟是在隋文帝楊堅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頒詔敕建,此後歷朝,對濟水等四瀆的祭祀活動逐步升級。濟水原稱北瀆大濟之神,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晉封為清源公,唐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鑒於北海遠在大漠之北,祭祀困難,故在濟瀆廟後增建北海祠,宋徽宗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濟瀆神被封為清源忠護王,北海神被封為北廣澤王。“清源”是歷代帝王對濟水之神的封號,所以濟瀆廟也叫“清源祠”。祭典活動壹直延續到清代。
   濟瀆廟坐北朝南,院南北長510米,主院落東西寬215米,占地面積8.6萬平方米,現存建築30多座,180余間。主要古建築有清源洞府門、寢宮、臨淵門、龍亭、靈淵閣、玉皇殿、北海池及淵德殿遺址等。清源洞府門是明代重修的磚木牌樓式建築,由主樓和左右兩掖門組成。清源門和淵德門之間原有四座碑樓和東嶽行祠、嵩裏神祠等建築,均已損毀,現僅存壹通大明詔旨碑。淵德門內是祭祠濟瀆神的主體建築淵德殿及元君殿、三瀆殿,可惜已遭損毀。在四瀆之中,長江、黃河、淮河至今依然東流去,惟濟水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留下濟源、濟陽、濟寧、濟南等與濟水相關的地名。 
 
58天下第壹材神廟:
   靈順寺,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北高峰山巔,歷代帝王、文人墨客多登臨。明代江南才子徐文長登山遊寺留下“天下第壹材神廟”墨寶,至今刻匾存於寺內。
   始建於東晉鹹和元年〔公元326年,是印度高僧慧理在杭所建“五靈”靈鷲、靈隱、靈峰、靈順、靈山之壹。也是杭州最早的名剎。唐天寶年中,寺僧子捷在寺旁建北高峰塔。北宋初年,因寺內供奉“五顯材神”,故民間始稱“材神廟”。 宋徽宗大觀年間賜額“靈順”。
   明代因設殿別名“華光”故稱“華光廟”。清康熙帝留“華光廟”墨寶,乾隆帝賜“材神真君”並賦詩壹首。唐代詩人方幹、北宋文豪蘇東坡、明代才子鄧林、姚肇等均留詩詞於寺院之中。現存大殿為明末清初所建,規模宏偉,堪稱華夏材神廟之最。 
 
59天下江山第壹樓
   黃鶴樓,位於武漢市武昌區,與湖南長沙嶽陽樓、江西南昌滕王閣、山東蓬萊閣合稱中國四大名樓,號稱“天下江山第壹樓”。
   黃鶴樓是聞名中外的名勝古跡,相傳始建於三國時期,歷代屢毀屢建。相對古雅清俊晴川閣,黃鶴樓雄踞長江之賓,蛇山之首,面對鸚鵡洲,北臨胸勇浩蕩的揚子江,南倚萬護林立的武昌城。該樓為1981年重建,以清代“同治樓”為原型設計,樓址仍在蛇山頭。
   主樓高49米,共五層,攢尖頂,層層飛檐,四望如壹。底層外檐柱對徑為30米,中部大廳正面墻上設大片浮雕,表現出了歷代有關黃鶴樓的神話傳說;三層設夾層回廊,陳列有關詩詞 書畫;二、三、四層外有四面回廊,可供遊人遠眺;五層為瞭望廳,可在此觀賞大江景色。附屬建築有仙棗亭、石照亭、黃鶴歸來小景等。
   登上黃鶴樓,武漢三鎮的旖旎風光歷歷在目,遼闊神州的錦繡山河也遙遙在望。它剛好位於長江和京廣鐵路的交叉處,即東西水路與南北六路的交匯點上。由於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傳至今的詩詞、文賦、楹聯、匾額、摩崖石刻和民間故事,使黃鶴樓成為山川與人文景觀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樓,素來享有“天下絕景”和“天下江山第壹樓”的美譽。 
  
  
 
60天下江山第壹樓
   多景樓,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甘露寺內。古名北固樓,亦稱春秋樓、相婿樓、梳妝樓,是古代“萬裏長江三大名樓”之壹,與洞庭湖畔的“嶽陽樓”,武昌的“黃鶴樓”齊名。多景樓因米芾題書“天下江山第壹樓”匾額而聞名。
   多景樓始建於唐代,是壹座畫梁飛檐樓閣,樓名取自唐宰相李德裕《臨江亭》“多景懸窗牖”詩句,樓為兩層建築,回廊四通,面面皆景。登上多景樓,極目遠眺,山光水色,奇景多姿,真有淩空飛翔之感。“百年戌馬三分國,千古江山壹倚樓”。朝東眺望,不盡長江,滔滔江流,壹瀉千裏,青翠的焦山在萬頃碧波之中飄渺;西邊,千峰萬嶺,山巒重疊,愈遠愈淡,與碧空融為壹體;近處的金山,由於背景鮮明,益發顯得清麗;江對岸揚州的文峰塔隱約可見;使人詩情畫意油然而生。康有為曾題聯於上:“江淘日夜東流水,地聳英雄北固山”。陳毅當年登臨北固山時曾感慨地說:“不要看畫了,這裏就是萬裏長江畫卷!” 
  
 
61天下第壹樓
   榆次老城市樓,位於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在漢城舊址上修築起來的,迄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這座“周五裏、高三丈、基廣四丈、上廣兩丈、池闊與高等、深半之”的老城壹直較完整地保留到20世紀40年代。
   老城占地壹百萬平方米,古建築群和員林建築面積六十萬平方米,老城內有城隍廟、縣衙、文廟、鳳鳴書院、南北大街、市樓、思鳳樓、清虛閣、大乘寺、西花員、遺址公員、褚尚書書院、桑蕓故居等眾多歷史古跡和人文景觀。建築鬥拱交錯、重檐飛翹組成了廟、市、街、景合壹特有的明清風格及宏偉景觀。在南北大街分界處的市樓,是清中後期榆次老城市場繁華,商業鼎盛,金融發達的標誌性建築。市樓上“天下第壹樓”的匾額有力地顯示了晉商第壹街歷經的輝煌。
   2003年9月29日,山西省首家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博物館”,在榆次老城揭幕,是壹處優秀的以古建藝術為載體的中國城市文化、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商業文化和民居文化的集結地。其地理位置獨特,是晉商旅遊黃金線路的起點。 
 
62天下第壹樓
   聊城光嶽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為魯西壹大名勝。
   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聊城在此時為東昌府治。明朝初年,平山衛守禦指揮僉事陳鏞為與元朝殘余部隊作戰,將東昌土城改建為磚城,並在洪武七年利用修城余木修建了這座高達百尺的更鼓樓。初名“余木樓”,後又名“東昌樓”。
   高樓淩空,巍峨壯麗,氣勢非凡,光嶽樓卻以她的雄偉高大而名揚天下,眾多帝王將相、文人墨客路過聊城都要登樓抒懷。清康熙皇帝四次登樓,並題寫“神光鍾瑛”匾,乾隆皇帝九過東昌,六登光嶽樓,並題匾賦詩,賦予“天下第壹樓”之稱,將光嶽樓列為南巡三十六行宮之壹。當代名家對光嶽樓也都倍加青睞,郭沫若、豐子愷、啟功、溥傑、蔣維松都為光嶽樓留下匾額和楹聯。光嶽樓是宋元建築向明清建築過度的代表作,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有著重要地位,1988年,光嶽樓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3人間第壹閣:
   蓬萊閣,位於山東省煙臺市蓬萊縣,與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並稱為中國四大名樓。堪稱“北方第壹閣”或“人間第壹閣”。
   蓬萊閣是壹組建築群的總稱,其中三清殿、呂祖殿、天後宮、龍王宮及彌陀寺五座殿宇,高低錯落,與蓬萊閣渾然壹體,統稱蓬萊閣。蓬萊閣主閣始建於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歷經宋、明、清的修繕擴建,逐漸形成如此規模。蓬萊閣是雙層木結構樓閣建築,曾有“登上北方第壹閣,身在蓬萊即是仙”的詩句。
   蓬萊閣底層四面回廊,立有明柱十六根,正門上懸“蓬萊閣”的巨匾,是清代書法家鐵保手跡。登上蓬萊閣二層,二層也是四面回廊,明柱十六根,環有木柵欄、木屏風,北面開窗。推窗下望,山崖下波濤澎湃,驚濤拍岸,極目遠眺,煙波浩渺,讓人深感大海浩瀚。導遊告訴我們,運氣好的時候可以在此看到海市蜃樓的天下奇觀。蓬萊海市蜃樓大多出現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有時也會出現在夏秋之交,持續的時間長則幾個小時,短則幾分鐘,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天下奇觀。 
 
 
 
64天下第壹亭
   蘭亭,位於浙江省紹興市西12公裏的蘭諸山下,相傳越王勾踐曾在此種過蘭花,漢代曾在此地設置驛亭,因名蘭亭。它的歷史要比醉翁亭長出壹大截,而幫蘭亭出名的王羲之又比幫醉翁亭出名的歐陽修要老700余歲,應為“天下第壹亭”。
   這裏有壹碩大的石碑,上書“鵝池”二字,傳說當年王羲之在紹興做官,壹天正寫“鵝池”二字,才寫好“鵝”字,聖旨到,他只得擱筆接旨。他的兒子王獻之提筆續寫了壹個“池”字,“鵝”瘦“池”肥不等稱,成就了這塊“父子碑”。
   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壹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序文受當時南方士族階層信奉的老莊思想影響頗深,在文學史上占有壹定的地位。全文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書在當時獨樹壹幟,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壹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歷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壹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使蘭亭名揚四海,成為歷代書法家的朝聖之地和江南著名林。 
 
 
 
65天下第壹亭
   醉翁亭,位於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山,為北宋瑯琊寺僧智仙所建。
   醉翁亭為四大名亭滁州醉翁亭、北京陶然亭、長沙愛晚亭、杭州湖新亭之首,又被譽為“天下第壹亭”。
   歐陽修生於1009年,卒於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壹居士。是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散文家和詩人,唐宋八大家之壹。北宋慶歷五年公元1045年,來到瑯琊山,認識了瑯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並很快結為知音。為了便於歐陽修遊玩,智仙特在山麓建造了壹座小亭。唐宋八大家之壹歐陽修書法著稱於世,親為作記,由歐陽修命名並撰《醉翁亭記》壹文而聞名遐邇。
   從此,歐陽修常同好友到亭中飲酒遊樂,“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膾炙人口的佳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護喻曉,“醉翁亭”由此得名。景區內亭、臺、軒風格各異,員中有員,景中有景,人稱“醉翁九景”。其中歐陽修手植梅為全國四大梅壽星之壹,歐陽修手書《醉翁亭記》碑堪稱稀世至寶。” 
 
66江山第壹亭:
   祭江亭,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北固山北峰之巔有甘露寺,始建於東吳甘露年間〔公元265~266年,故名“甘露寺”。甘露寺向西,有壹座石柱方亭,就是祭江亭,古稱北固亭,還有淩雲亭、摩雲亭、臨江亭、江山第壹亭、天下第壹亭等名稱。
   相傳三國時孫劉聯姻後,夫人孫氏隨劉備去荊州,又被孫權騙歸強行留住江東。孫劉破裂後,發生彜陵大戰,劉備兵敗,夫人孫氏聽到訛傳劉備病死在白帝城,悲痛欲絕,便登上此亭,設奠望西遙祭後投江自盡,故此亭又名“祭江亭”。
   祭江亭始建於明崇禎年間,石柱上刻有檻聯兩副:“客心洗流水,蕩胸生層雲”;“此身不覺出飛鳥,垂手還堪釣巨鰲”。亭外有圍墻、廊路,內設石桌、石凳。亭下石壁懸江,登亭放目,四周的水色山光盡收眼底,月夜景色更加迷人。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登北固亭,見萬裏長江滾滾東去,即興抒懷,借古諷今,譴責南宋朝廷昏庸茍安,不圖收復中原失地,寫下了對國家前途寄予厚望的《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及《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等流傳千古的佳作。而“江山第壹亭”相傳是康有為在星夜登亭看到北固山的勝境後題寫的。 
 
 
67天下第壹長廊:
   頤和長廊,位於北京市頤和,在萬壽山南麓和昆明湖北岸間。始建於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後,於1888年又重新建造。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象征春夏秋冬四季。全長728米,共273間,有548根柱子。長廊以其精美的建築、曲折多變和極豐富的彩畫而負盛名,是我國古建築和員林中最長的廊。
   長廊還是壹條五光十色的畫廊,廊間的每根枋梁上都繪有彩畫,共14000余幅,色彩鮮明,富麗堂皇。彩畫的內容多為山水、花鳥圖以及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中的情節。畫師們將中華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濃縮在這長長的廊子上。其中許多風景畫仿自江南山水,是畫師們根據乾隆意圖繪制的。 
  
 
  
 
 
68天下第壹碑
   李斯碑,也稱秦朝泰山刻石,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岱廟內,李斯碑刻堪稱是泰山石刻之首,也是泰山最早的刻石,號稱“天下第壹碑”。
   此刻石原分為兩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泰山時所刻,形制似方非方,四面不等,材質堅硬。銘文共計144字,所刻內容“頌秦始皇帝德,明其得封也”,宣揚他統壹天下的功績,表達治理國家的雄心壯誌。不過可惜的是,當年碑上的刻辭早已在歷史的滄桑中壹字不存,如今存留在世的李斯碑是秦二世胡亥命李斯寫下的。
   後半部為秦二世胡亥即位元年公元前209年,也仿效其父東封泰山,於先皇刻石上加刻了秦二世詔書,共79字,刻在了李斯碑的背面,仍有李斯撰寫刻制。這洋,壹塊石碑就同時擁有了父子兩位皇帝的刻辭。時至今日,李斯碑上秦始皇的刻辭,除拓本外,壹個字也見不到了;而秦二世的刻辭,也僅剩十個字,即“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又稱“泰山十字”。其中“臣去疾臣請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殘泐。
   李斯碑是秦始皇封禪泰山的唯壹保存實物,是泰山現存最早的刻石,更被世人譽為“天下名碑之最”,堪稱稀世珍寶。而碑刻上的李斯小篆,歷來評價甚高,其書體也壹直被歷代學者視為珍寶。漢劉勰曾說:“始皇勒嶽,政暴而文澤”。書法嚴謹渾厚,平穩端寧;字形公正勻稱,修長宛轉;線條圓健似鐵,愈圓愈方;結構左右對稱,橫平豎直,外拙內巧,疏密這宜。元赫經贊道:“拳如釵股直如筋,曲鐵碾玉秀且奇。千年瘦勁益飛動,回視諸家肥更癡”。《岱史》稱:“秦雖無道,其所立有絕人者,其文字、書法世莫能及。此刻為壹級文物藏品, 秦泰山刻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69天下第壹碑
   陽山碑材,位於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湯山鎮西北,陽山碑材系明成祖為其父朱元璋樹碑而開鑿的巨型石材,被譽為“天下第壹碑”。
   公元1405年明成祖朱棣起兵奪得他侄兒的帝位,為籠酪人心,穩定政局,就抉定要壹巨型石碑以表朱元璋的功德。於是,他征集了全國萬余工匠依陽山南麓開鑿碑材三塊。其中碑座石材高13米,寬16米,長30.35米,重達1.6萬噸;碑身石材長49.40米,寬4.4米,高10.7米,重約8700噸左右;碑額石材高10米,長20.3米,寬8.40米,重約6千噸左右。此碑立起總高為73米,重3.1萬噸,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壹碑。
   這三塊石材都已成形,其中碑額已與山體分開,碑身、碑座也僅有壹端相連。此石材又為何遺棄不用?說法有二:壹說明朝國勢漸衰,朱棣又遷都北京,故不用;壹說因南京地理與氣候所限,不這古代的滾木與冰運的方法,無法運輸而不用。 
 
 
70、天下第壹泉
   金山中令泉,又名南令泉,位於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號稱“天下第壹泉”,聞名於天下。原在金山之西,出於揚子江中的石牌山下,在萬裏長江中只有這獨壹無二的泉眼,所以更為奇異。清鹹豐、同治年間,遂隨金山登六。
  據記載,在古代,泉水處於江中時,長江由西向東奔流,受到石解山和鶻山的阻擋,水勢曲折轉流,分為三令〔北令、中令、南令〕,令為水曲之意,而泉水就在中間壹個水曲之下,故稱“中令泉”。此泉在唐代,因著名的品茶家六羽在評天下飲水中,把中冷泉水列為第壹。稍後又有壹位品茶家劉伯芻,他品嘗了全國各地沏茶的水質後,作了鑒定,認為水之與茶宜者凡七等,揚子江的南令水為第壹等,中令泉就被譽為“天下第壹泉”。
   清末狀元鎮江知府王仁堪在石欄上題寫了“天下第壹泉”五個大字蒼勁有力。倚欄俯視泉池,猶如壹面明鏡,星漢月夜,最宜觀賞。池南有亭,名曰“鑒亭”,以水為鏡,以泉為鑒之意。亭中有石桌、石欄,供遊人小憩,十分風涼幽雅。泉池周圍林木蔥郁,風景秀麗幽美。池北有茶樓,是遊客品茗的最佳之處。樓下層前壁左側,嵌有沈秉成所書“中令泉”三字石刻,右側為沈秉成“中令泉”及薛書常“中令泉辯”石刻。大凡來鎮江旅遊者,在遊金山勝景之後,來到附近的中令泉,飲壹杯甘泉新煮的香茗,登攀之勞累頓消。 
  
71天下第壹泉
   濟南趵突泉,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趵突泉公員,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是最早見於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宋代曾鞏為其定名為“趵突泉”,亦有“檻泉”、“娥英水”、“ 溫泉”、“瀑流水”、“三股水”等名,被譽為“天下第壹泉”。
   趵突泉名列濟南眾泉之冠,是濟南三大名勝之壹。趵突泉水分三股,晝夜噴勇,水盛時高達數尺。所謂“趵突”,即跳躍奔突之意,反映了趵突泉三窟迸發,噴勇不息的特點。“趵突”字面古雅,音義兼顧,以“趵突”形容泉水“跳躍”之狀、噴騰不息之勢;又以“趵突”摹擬泉水噴勇時“蔔都”、“蔔都”之聲,可謂絕妙絕佳。
   泉水壹年四季恒溫,在攝氏18°C左右。隆冬,水面上水氣裊裊,象壹層薄薄的煙霧,壹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壹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構成了壹幅奇妙的人間仙境。清康熙皇帝南遊時,曾觀賞了趵突泉,興奮之余題了“激湍”兩個大字,並封為“天下第壹泉”。
   趵突泉公始建於1956年,文化內涵極為豐富,是具有南北方林藝術特點的最有代表性的山水林之壹。2013年8月成功申請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72天下第壹湯:
   安寧溫泉,位於雲南省昆明市安寧市溫泉鎮,始發現相傳於東漢光武建武丙辰年〔公元56年,漢將蘇文達,隨伏波將軍馬援南征交趾,後因瘴氣所襲,士兵患病,留滯滇中,有壹次偶爾經過新邏邑安寧附近,與當地郡主阿樹邏相遇,兩人壹見如故,騎遊於螳螂川畔。有壹天來到蔥山今稱龍山頂上,看見鳳嶺今稱鳳山下面白氣氤氳,蒸騰不絕,於是便發現了“碧玉泉”。
    安寧溫泉始於記載是在元代,據《元混壹方輿覽勝》“安寧州”條載:“雲南諸郡,湯池17所,惟安寧州者最。石色如碧玉,水清可鑒毛發,雖驪山玉蓮池遠不及”。
   安寧溫泉源出石灰巖壁,較大的出水口有九處,每晝夜勇流千余噸。水溫在42℃至45℃之間,泉水清澈碧透,水質柔和,物理化學性質良好,含炭酸鈣、鎂、鈉和微量放射性元素,屬碳酸泉類,碳酸是弱酸,含量低,加上其中含有的可溶性礦物,因此甘芳可口,對人體有好處,尤其能治慢性疾病。
   安寧溫泉真正揚名始於明代,永樂年間李綬曾加以修建,至於安寧溫泉能夠名冠滇雲,還是得力於詩人楊升庵的推崇和贊譽。楊升庵是明代中葉的名士和詩人,曾遊覽或間接、直接地了解過不少溫泉,諸如新豐的驪山,鳳翔的駱谷,關中的郿縣,薊州的遵化,新安的黃山,和州的香陵,閩中的劍蒲,惠州的佛跡崖,渝州的陳氏山居等處,也了解三迤的寧州、白崖、浪穹、騰沖、永昌等地的溫泉狀況,但他特別推崇安寧“碧玉泉”為“天下第壹湯”。
   從此之後,安寧溫泉名揚天下,對溫泉的題贊如:“水之聖”、“城外華清”、“春回太液”、“太和元氣”、“勝地名泉”等,不可勝數。歷代文人也在此吟賦了許多詩篇稱贊安寧溫泉:“天下果然第壹湯,升庵先生無虛獎”。 
 
 
73天下第壹峽:
   百裏峽,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淶水縣野三坡鎮茍各莊村,是野三坡獨具特色的景區之壹,也是京西旅遊景點中壹顆最耀眼的明珠,被譽為“天下第壹峽”。
   百裏峽景區總面積110平方公裏,由三條峽谷組成,全長105華裏,由此得名“百裏峽”。峽谷幽深,奇巖聳立、絕壁萬仞、草木橫生,千奇百怪的巖溶壯景集雄、險、奇、幽為壹體,構成壹幅濃墨重彩的大自然“百裏畫廊”,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最外邊壹條被稱作“蠍子鉤”,全長25華裏,因鉤中遍生蠍子草而得名。該草形如幼桑,如肌膚觸動其葉,頓覺疼痛難忍,但少時即愈。在景區入口處有壹“仙官引路”景點將遊人引進蠍子鉤,鉤內有“龍潭映月”、“摩耳崖”、“鐵瑣崖”等壯景,令人嘆為觀止。
   中間壹條峽谷為“海棠峪”,全長35華裏,因鉤內遍布海棠花而得的名,每逢仲夏時節,野生海棠花開滿鉤谷,清香四溢,步步是景。此處翠壁兀立,叢巒萬仞,直插雲天,令人望而生畏。沿鉤遊玩,方知“老虎嘴”奇險,“壹線天”狹窄;“回首觀音”更是維妙維肖,還有“上天橋”和“下天橋”等奇絕景觀,使遊客目不暇接。
   最後壹條峽谷被稱作“十懸峽”, 全長45華裏,因鉤內分布著數十處弧形的懸崖而得名。走進峽谷,可謂步步有景,有“抻牛湖”瀑布、弧形懸崖“不見天”、“怪峰”令人費解、“雄獅出世”峭崖剔透、靈芝山“水簾洞”等景點,如入童話世界。
   這裏植物茂盛,是壹個巨大的天然植物,空氣濕閏清新,負氧離子極其豐富,是天然的氧吧;這裏冬暖夏涼,是遊人夢中神往的世外桃源。已故原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胡繩視察百裏峽後即興揮毫,把“天下第壹峽”的墨寶贈與百裏峽。 
 
 
 
74天下第壹秀水:
   千島湖,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境內,因其山青、水秀、洞奇、石怪而被稱為“千島碧水畫中遊”,被譽為“天下第壹秀水”。
   千島湖湖區面積573平方公裏,湖中擁有形態各異的大小島嶼1078座,平均水深34米,能見度最高達12米,碧波浩瀚,湖水清澈,水質良好,平均達到國家I類水質標準。
   整個湖區分為東北、東南、西北、西南、中心五大湖區。近年來,經過大規模的改造和建設,已形成了品位較高、內涵豐富的羨山、屏峰、梅峰、龍山、動物野趣、石林六大景區十四處景點,構成了享譽中外的島湖風景。其中石灰巖地貌景觀有千島湖石林、桂花島、羨山等七處;丹霞地貌如屏峰巖兩側的“腰子石”、“飛來石”等,是“兩江壹湖”內唯壹具有觀賞價值的“丹霞地貌”景觀;由於地質構造運動,還形成了許多獨具特色的山峰、峭壁、巖石、峽谷景觀,如石柱源、全樸溪、二十五裏青山,尤以仙人潭、金坳幽谷最具特色。
   千島湖中大小島嶼形態各異,群島分布有疏有密,邏列有致。群集處形成眾島似連非連,湖面被分隔得寬窄不同、曲折多變、方向難辨,形成湖上迷宮的特色景觀,更有百湖島、百島湖、珍珠島等千姿百態的群島景觀;島嶼稀疏處,湖面開闊、深遠、浩渺。湖灣幽深多姿,景色絢麗多彩。千島湖碧波萬頃,千島竟秀,群山疊翠,峽谷幽深,溪澗清秀,洞石奇異,還有種類眾多的生物資源、文物古跡和豐富的土特產品。 
 
 
 
75天下第壹湖: 
   大明湖,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老城區北部,為濟南三大名勝之壹,素有“天下第壹湖”、“中國第壹泉水湖”的美譽。
   大明湖歷史悠久,其名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註》中記載,“濼水北流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東西兩面則湖”。金代詩人元好問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
   大明湖公面積八十六公頃1290畝,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頃(690畝),約占總面積的百分之五十三。大明湖是壹個由城內眾泉匯流而成的天然湖泊,湖水來源於珍珠泉、濯纓泉、王府池等諸泉,水源充足,平均水深兩米,最深處約四米,是繁華都市中壹處難得的天然湖泊,大明湖為諸泉匯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具有“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特點。
   公內亭臺樓榭,曲徑回廊,文人墨跡,錯落其間,其中清人劉鳳誥“四面荷花三面柳,壹城山色半城湖”的對聯,尤為人們所稱頌。湖心島歷下亭建於清康熙年間,上懸清高宗禦書“歷下亭”匾額,亭前楹聯“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是杜甫的詩句,歷來為文人會集之地。湖南有稼軒祠、遐員、明湖居、秋柳員,湖東北有南豐祠、張公祠、匯波樓、北極閣,湖北有鐵公祠、小滄浪,湖中有歷下亭、匯泉堂等名勝古跡。 
  
  
 
76天下第壹湖山:
   大金湖,位於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境內,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金湖風光以浩瀚幽深的湖泊、千姿百態的丹霞地貌和良好的生態環境而聞名於世。閩越古文化的遺韻,地方民俗的浪漫傳奇;山水與人文相激蕩,被譽為天下第壹湖山。
   1980年夏,在金溪上遊的蘆庵灘上修建水電站,從而形成了壹個浩瀚的人工湖,那就是大金湖。整體呈圓弧形,宛如壹輪新月,由東北向西南,再折東南,庫容8.7億立方,是福建省目前最大的人工湖。金湖氣候宜人,冬溫夏涼、春暖秋爽,四季宜人。
   金湖風景名勝區總面積136平方公裏,主要景區有金湖、上清溪、尚書第和峨眉峰等。金湖是主體景區,丹崖碧湖,溪澗縈回,湖光山色,空闊奇秀,有貓兒山,甘露寺、三劍峰、幽谷迷津、雪花澗、壹線天等絕景。金湖風景名勝區兩大要素是丹山和碧水:雄奇俊逸的山,清麗幽雅的水,這就是國內外少有的丹霞風光地貌與浩瀚湖水相結合的獨特風光。金湖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峰嶧“五絕”為特色,是國內外最有特色和魅力的旅遊勝地之壹。
   1987年金湖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1月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77天下第壹江山:
   北固山,位於江蘇省鎮江市東北,號稱“京口第壹山”,風光壯麗,景色宜人,享有“天下第壹江山”的美稱。
   三國時,劉備來東吳招親,孫權宴後陪劉備觀賞江景,只見北固山雄峙江邊,大江東去,壹望無際,氣勢雄偉,不禁贊道:“此乃天下第壹江山也”。南北朝時,梁武帝登北固山,揮毫書寫了“天下第壹江山”六個大字。現橫嵌在甘露寺東邊墻壁上的“天下第壹江山””這六個字跡雄秀,氣魄非凡的大字,是南宋著名書法家吳據重寫的。歷代詩人墨客如許諢、沈括、蘇軾、米芾、六遊、辛棄疾等都曾在北固山留下了千古傳誦的名篇。
   北固山高58米,長約200米,北臨長江,山壁陡峭,形勢險固,因名北固。在唐代以前,北固山猶如半島伸入江中,三面臨水,氣勢十分雄偉,有前、中、後三峰。明代郡守為了抗倭守城,將前峰與中峰鑿斷。前峰原為東吳古宮殿遺址,名鼓樓崗,現為鎮江烈士陵員;中峰上原有氣象樓,現為國畫館;後峰為北固山主峰,北臨長江,枕於水上,峭壁如削。
   現在的北固山指中峰與後峰,兩峰之間有龍埂相通,後峰建有甘露古寺,寺前有清暉亭和北宋鐵塔,寺後有多景樓和祭江亭,為風景最佳之所。北固山與金山、焦山互成犄角之勢 山上有壹牌樓上書“金焦在望”,從此處可西眺金山,東望焦山。 
 
   
 
78天下第壹山水太極:
   昭化古城,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三江交匯處,嘉陵江水在此洄瀾,水系宛成,太極天成,素有“天下第壹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
   昭化,古稱霞蔭,是中國古代最早的縣治地之壹,素有“巴蜀第壹縣,蜀國第二都”之稱,歷史文化底蘊豐厚,1992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昭化古城位於世界奇觀劍門蜀道之上,是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劍門蜀道遺址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要組成部分,是迄今為止國內保存最為完好的唯壹壹座三國古城。昭化古城景區境內古蜀道全長50余公裏,苑如綠色蒼龍盤旋於崇山峻嶺之間,古蜀道兩旁翠雲廊,形成了壹道世界上獨壹無二的綠色長廊。
   昭化古城景區不僅歷史文物豐富,而且風景奇特秀麗而著稱。昭化古城山勢獨特,水景迷人,白龍江、嘉陵江、牛頭山、古驛道、天雄關、山水太極等自然奇觀,構成了氣勢磅礴的壯美畫卷。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古遺址、遺跡眾多,民風古樸典雅。牛頭山,雲臺山, 懸崖絕壁,刀削斧劈,猶如壹擎天石拄,聳立於天地之間。白龍江、嘉陵江、清江在此交匯,形成了壹個直徑約為5公裏,面積為20平方公裏的天然山水太極圖,古城位於山水太極陽眼之處,有“天下第壹山水太極”自然奇觀之美譽。 
 
 
79海上名山第壹:
   嶗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是我國海岸山嶽風景勝地。堪稱是壹座名山中的隱者,又是名副其實的海上仙山,被譽為“海上名山第壹”。
   嶗山風景區由巨峰、流清、太清、棋盤石、仰口、北九水、華樓等9個風景遊覽區和沙子口、王哥莊、北宅、夏莊、惜福鎮等 5個風景恢復區及外緣六海景點三部分組成。
   其中嶗山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最高峰嶗頂海拔1133米,是中國海岸線第壹高峰,有著“海上“第壹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賓,高大雄偉。古語曰:“泰山雲雖高,不如東海嶗”。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掘起的,山海相連,山光海色,正是嶗山的風景特色。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裏,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
   華樓峰,嶗山三大奇石之壹,古稱聚仙臺,為壹方形山峰,四壁陡峭,巍峨險峻。傳說八仙過海途徑嶗山,何仙姑於聚仙臺梳妝,又名“梳妝樓”。史載張三豐等名道皆與此峰有不解之緣,故成為海上名山之壹。
   嶗山是我國著名的道教聖地,也是道教發祥地之壹,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
   清代中期,道教宮觀多達近百處,對外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
   嶗山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始建於北宋初年,“太清”乃太上清凈之界,也就是神仙居住地方。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間樸。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壹百五十多間殿宇,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墻,單開山門。東南院是三官殿,這組建築最大,前後三進院落,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三皇殿院子裏有兩株古柏,漢代所植。太清宮三面環山,壹面臨水,附近名勝有: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等。嶗山上清宮附近景色也很好,多奇峰異石,古樹清泉。
   嶗山的山有多高,水也有多高,名泉勝水是嶗山壹大特色,巨峰頂上的“天乙泉”、太清宮的“神水泉”、上清宮的“聖水洋”等都是嶗山名泉。
   青島嶗山風景名勝區是首批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壹。 
 
 
 
80、人間第壹峰:
   長白山主峰,位於吉林省白山市長白縣,坐落在中朝邊境上。長白山,中華名山,在清代有“聖地”之譽,是滿族的發祥地,也是松花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的發源地。早在4000多年前,中國文字記載中就有長白山:《山海經》稱之為“不鹹山”,北魏稱為“徒太山”,唐代稱“太白山”,金代起始稱“長白山”。長白山風光秀麗、景色迷人,
   是我國與五嶽齊名的關東第壹山,也是中國十大名山之壹。因其主峰白頭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素有“千年積雪為年松,直上人間第壹峰”的美譽。
   長白山廣義上是指整個長白山脈,即中國東北地區東部山地的總稱。北起完達山脈北麓,南延千山山脈老鐵山,長約1300余公裏,東西寬約400公裏,略呈紡錘形。由多列東北—西南向平行褶皺斷層山脈和盆、谷地組成,面積約28萬平方公裏。
   長白山狹義上是指長白山主峰,長白山是壹座休眠火山,是著名的巨型復式火山,據記載,長白山曾於1597年、1668年和1702年噴發過。山頂寬闊的環形火山口積水為湖,即天池。由於長白山獨特的地質結構形成不同於其他山脈的奇妙景觀,光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6座,主峰海拔2750米。中國側最高峰為白雲峰,海拔2691米,為中國東北地區第壹高峰,因其主峰長白山多白色浮石與積雪而得名。
   著名的長白山天池位於長白山主峰火山錐體的頂部,是我國最大的火山口湖,天池四周奇峰林立,池水碧綠清澈,曾榮獲海拔最高的火山湖基尼斯世界之最。從天池傾瀉而下的長白飛瀑,是世界落差最大的火山湖瀑布,它轟鳴如雷,水花四賤,霧氣遮天。錦江瀑布位於冠冕峰南,兩次跌落匯成巨流,直瀉谷底,驚心動魄,與天池瀑布壹南壹北,遙相呼應,蔚為壯觀。遊人身臨其境,會產生細雨飄灑、涼透心田的怯意感受。鴨綠江大峽谷和長白山大峽谷集奇峰、怪石、幽谷、秀水、古樹、珍草為壹體,鉤壑險峻狹長,溪水淙淙清幽,洪荒原始的意境,深深地震撼了遊客的心魄。
   早在1961年,就建立了長白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是首批國家5A級風景區。走進長白山,感覺就是雄渾和博大,以天池為代表,集瀑布、溫泉、峽谷、火山熔巖、高山花員、地下河、原始森林、雲霧、冰雪等景觀為壹體,構成了壹道亮麗迷人的風景線。 
 
 
 



《歡迎進入三味書屋754個人圖書館》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朝(齊)·謝眺賦選
晉祠公園(四)
南京中山陵
東坡後集   卷十五 ‧ 記/碑
骖鸾录-宋-范成大
入蜀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