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年律师谈:法律人如何写好一篇文章?


以“无讼作者”身份在无讼APP发布文章,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从无讼读者到无讼作者,再到有1348个粉丝、121篇文章的无讼专栏作者,笔者感受到无讼带来的写作乐趣与成就。

身边很多同事、同学会很惊讶地提到:通过无讼检索一个问题,竟然看到了笔者的文章,觉得对自己遇到问题的处理很有思路启发与参考价值,还问起“如何写一篇好文章”。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笔者认为,谈不上如何写一篇好文章,但至少可以谈一谈写好一篇文章该如何去做,毕竟“写好文章”是作者的事,一篇文章“好不好”是读者说了算。

因此,笔者通过本文,谈法律人如何写好一篇文章,既是分享经验,也是与各位法律人共勉。

一、问题意识:勤思考

(一)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法律人为何要写作”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青年律师都会抱怨,写代理词、答辩状、诉讼方案、法律意见书已经思维枯竭,没有时间和精力再花费到平时写作上;在庭审的时候侃侃而谈没问题,但到需要写下来的时候就殚精竭虑,会表达和会写作是两件事。

为什么要写作?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写作就是培养问题意识的过程,从而通过积累提升思考能力。

即便一个很普通的合同纠纷,其中也有值得研究的争议焦点,之所以产生纠纷就是因为双方对合同的效力,亦或是合同的履行,再就是合同的解除意见不一致,在不一致的争议内容上,一定存在可以研究分析的问题,这就是问题意识的开始。

勤思考要求我们不能放过任何一个值得研究的理论/实务问题:首先,从法律规定或理论观点出发,检索与案件相关的所有法律、司法解释、各省高院出台的适用规定等等;其次,考虑不同立场上的问题解决方法,同时分析多种情况的应对;最后,总结出一个普适性的方法或者路径,以供学习和参考,这就是写文章的思考过程。

作为法律人,尤其是青年律师,很多案件处理的经验可能都不充分,只能在学习法律规定、指导案例、生效判决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这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不同案件细节稍有不同,裁判结果就可能不同,那么通过自己的分析,写出一篇文章总结经验与观点,既有助于案件的处理,也有益于全面思考问题,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个点或者一个面。

法律人的写作就是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有所突破,将点变成面,面延伸得更加立体。

为何说写作可以培养问题意识呢?

法律人的职业生涯中,不会仅遇到一个案件,也不会仅仅遇到一类案件,会有很多角度、很多领域的问题亟待解决。虽然分析的结果是针对个案的,但是解决的过程是能力的积累。通过文章的形式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总结,促进二次思考。同时,能够更加敏锐地捕捉有价值的问题,提炼其中的精髓,是非常高效的成长过程。

(二)写作可以带来什么?

在这里,笔者谈到写作可以带来的收获绝不是功利角度的获取,既非金钱,也非名誉,只从对于法律人职业生涯可以获得的益处角度来阐释。

我们都知道逻辑思维对法律人的重要性。不论是处理案件还是思考问题,都是必不可少的,写作便可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最初写作的时候,可能是针对某一个案件,通过检索报告的形式分析这一案件的思路以及处理过程,而实务问题的处理过程一定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上的。

形成一篇算是说得过去的文章,至少在逻辑上不能有硬伤,即最低也要能说服自己,更好一点儿的话,则能通过理论分析自圆其说;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利用勤思考的习惯促进我们揣摩问题。

这样的过程类似于做数学题,用一种做法得出答案,但是结果不太确定,那么就用另一种方法再演算一遍,总之反复确定方法和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定稿一篇拿得出手的文章。逻辑思维能力就在这样反复的刺激与练习中不断提升。

写作中发现问题、勤思考,除了可以加强逻辑思维的能力,其实还有助于发现自身的缺陷,就像写在黑板上的演算过程,必须经得住台下同学的推敲,文章也是一样。发表的文章自然会有读者学习、研讨,遇到文章存在的问题,评论中会毫不留情地提出,作者就有必要在这一过程中深入思考,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互动由此建立,同时有助于双方比肩进步。

因此,可以这么说,写作的过程会促进我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有一定积累之后,问题意识会提升,能够更加敏锐地发现值得研究的问题。不仅局限于热点话题,即便是比较冷门的领域,也有值得分析的问题。尤其在实务领域的争议焦点,通过法律法规分析、指导案例引导、裁判观点梳理,既是提升自己,也是经验分享。

二、理论基础:重积累

(一)理论功底的加强

为什么经常有人说“看过那么多好文章,自己却写不好一篇文章”?

因为好文章共同的特点是理论功底深厚。尤其是法律人的文章,理论功底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论是对法理的认知,或者是对法条的剖析,都能一定程度体现理论功底。如果没有法理、法律规定的支撑,通篇是朴素的法律感觉,不敢说是不是好文章,但一定是缺乏好文章的要素的。既然行文,那么就需要有扎实的理论支持,而对于不常写作的法律人来说,理论知识有时比较匮乏,会受到朴素的法律感觉干扰,有时不知如何抓住重点,即便自身有一定理论知识,也不知道如何倾注在文章中。

这里笔者例举杨圣坤一篇名为《法律经济学视角下的默示条款》的论文:将“法律经济学”这个名词用在合同默示条款的探析中,让人眼前一亮,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究竟何为法律经济学视角下的默示条款是读者想知道的。但是对于一般读者而言,法律经济学的概念很晦涩,确实需要一定理论基础才能够理解,是不是要有一定涉猎才能读懂这篇文章呢?换句话说,能否有所收获是不是取决于读者的学识呢?作者的理论功底深厚就体现在这里,他通过自己的分析,将法律经济学视角下的合同默示条款一层层剥开,沿着法律经济学的进路,从实证角度出发,简化传统的规范性默示条款理论。“效率”贯穿分析的过程,既在合同默示条款中体现了法律经济学的效率,也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效率”,深厚的理论功底将深邃的概念内容抽丝剥茧,传达给读者。

写出一篇像样的文章,首先就需要作者理论功底经得起考验。法律的很多内容都是可以融会贯通的,就像合同法中的合同默示条款和法律经济学理论一样,虽然看似是不相关的领域,但是如果理论功底深厚,在自己能够驾驭这两个理论知识的内涵与外延的情况下,是能够发现背后的联系的,并且最重要的是,作者将不相关的内容剥离开,便于读者理解;再如,合同法、票据法、公司法,这些不同领域的内容通过理论联系在一起,用于解决某一个实务问题,这是读者想要学习和把握的,此时作者的理论功底就尤为重要,既不能牵强附会,也不能浅尝辄止,那么就需要作者将理论通过引用、评析等方式展现出来。很多文章都是从一个较为特殊的角度入手,分析前人观点与理论,将理论问题从实证角度剖析,提炼出对法律人处理实务问题有用的内容,展现在文章中,形成“笔者认为”的观点。整个过程都是法律人理论功底的体现,有助于向读者传达信息与价值。

(二)法律思维的培养

自始至终,笔者都认为法律思维的培养,是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是法律人,写的是法律类的文章,就应该有扎实的法律功底和法律思维,不应当受到朴素的法律感觉干扰。

当然,笔者深谙一个观点,就是很多时候朴素的法律感觉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毕竟法律学习是十八岁以后进入大学阶段的事情。而生活的学习,以及朴素观念的培养,则是从幼时起的,道德、伦理、是非观点很多时候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包括在处理案件中,处理当事人的观点和支撑观点的相关证据材料,会不知不觉将法律思维抛之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正义观,尤其是分析一些热点、特殊的案件的时候,例如:江歌案件,360水滴直播事件等等。摒弃了法律思维的写作内容不值一提。

正因为如此,老师才会教导我们,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受到朴素的法律感觉的干扰,只要是法律问题,都要提醒自己用法律思维、用逻辑进行判断、分析。这就要求我们遇到法律问题首先应该想到理论和法律规定,尤其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如果遇到记忆模糊的情况,就翻开法律规定或者相关理论书籍,寻求最准确、直接的规定;如果需要分析一个真实的案例,就需要研读相关材料,不能仅仅靠新闻内容分析,例如:360水滴直播事件,新闻总是带有倾向性和鲜明立场,而作为法律人写作,必须先查阅相关合同文本,通过360水滴直播网站了解这一事件的真实经过和内容,再用法律思维去思考,用法律规定去分析。再如:在总结婚姻关系中房产归属的问题上,虽然我国《物权法》是以登记为准,但是这个问题不仅在《物权法》中有规定,还有《婚姻法》中也有规定。实务问题总是复杂的,结合法律规定及实务中遇到的问题,一步步分析,通过法律思维进行总结,亮点凸显在特殊问题的分析过程,这样才符合一个法律人的写作要求。

(三)学无止境的过程

写到这里,一定需要强调——法律写作是学无止尽的过程,虽然笔者已经写到第一百多篇文章,但是在法律人的文章中,笔者认为自己还是小学生的水平。越是看过法律大家的著作,越是感受到自己的文章“一无是处”。不论是理论功底,实务能力,还是语言组织,结构安排,法律大家的文章总会让我自惭形秽。然而就这样停止写作的步伐吗?不是的,更应该努力学习,吸收更多、更好的内容帮助自己提升。法律人的写作就是在不断否定中成长,也许之前一直坚持的一个观点,由于新的规定更替就需要改变,那么写作的过程也是这样,不断汲取新的养分才可以不断迭代。

谈到学无止尽,想要写好一篇文章,不应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不与外界交流、脱离实际。只凭主观写不出什么好文章,重要的在于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这样的过程中,定期读一本书的节奏是不能被打乱的,每到一些网购平台打折促销时,笔者总要购入一部分好书,从理论上加深学习。有人说能够熟练掌握修改合同这一门技能,至少要修改过1000篇合同才能出师,写作也是一样,只有在不断学习中,才能发现不足与修正自己。做到每一本书都做笔记,很多分析能记住的就记下来,记不住那么多的情况下,就写下来,遇到类似的问题多思考多研究前人的观点,才能帮助自己更好地进步。

再就是实务问题、裁判观点的研究,不论是指导案例还是公报案例,哪怕最低级别的基层法院判决,只要与自己写的文章、探讨的问题有关联,那么就逐字逐句地学习分析。学无止境的过程虽然枯燥,但是总能从中汲取到有用的信息和观点,或引用或转述在自己的文章中,有助于自身成长的同时,也是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始。法律之海漫无边际,学无止尽的过程也着实苦水行舟。

三、写作习惯:常坚持

(一)坚持的理由

用伏尔泰的名言鼓舞大家:“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写作虽然算不上伟大的事业,但是作为法律人,终其一生都需要思考、学习和进步,写文章非常有助于发现问题,不断思考。

在这里,笔者一定要对所有想要写好文章的法律人说:如果不能坚持,最好就不要有开始,徒增烦恼。古语有云:“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的就是“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使功夫纯熟”,写文章也是一样,需要培养观察力、分析能力、敏锐发觉问题的能力、组织语言,甚至包括了检索能力等,岂是通过一两篇心血来潮发挥的文章就能做到的?写好一篇文章需要长期的思考与磨练,因此,从下定决心写好一篇文章开始,从决定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做到:坚持!

(二)坚持的履行

制定计划:执行

笔者认为,制定计划是所有需要坚持的事情的第一步,只有制定详细的计划,才能按部就班地执行,尤其针对一些“拖延症晚期患者”来说,计划只是开始。想要有什么样的收获,就要从确定有一个具体的目标开始。

笔者认为无讼APP是所有爱好写作的法律人的福音,从投稿、严格的审核到文章的发布,再到成为无讼作者的成就感,最后将能有一个无讼专栏定为长期目标,真的可以成为一个爱好写作之法律人的计划:从写好第一篇文章开始,从自圆其说到能够通过无讼阅读的审核,再到有三五篇拿的出手的文章,成为无讼作者,最后三十篇、四十篇,可以申请一个方向专栏的长期计划,读书、学习、写作相结合,在学与写的过程中进步,这些总是能够激励自己,让写作计划更具有执行力。

不怕困难:克服

写文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麻烦,例如:在案例检索过程中,要么样本太多,无法在短时间内筛选需要的案例,需要大海捞针般分析;要么样本匹配度不够,每一个案例都不能够完全反映需要分析的问题,而生效判决分析过程又不可随意改变;再如:一个被反复写过的话题,如何写出创新;再就是:一个小众的问题,如何以小见大写出普适性的内容。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难,如果样本太多,那么就耐下性子逐一分析,花时间、下功夫;如果样本匹配度太低就试试换关键词,不断研究扩大检索范围;如果一个话题被反复研究,有许多前人成果,那么就一篇篇阅读研习,从中汲取前人观点为自己文章所用,或者另辟角度或者总结分析;小众的问题如何写出普适性需要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归纳推理的方式,由一定程度的关于个别事物的观点过渡到范围较大的观点,由特殊具体的事例推导出一般原理、原则的解释方法。

法律人的写作过程,只有在不断“攀登”、“挑战”的过程中,才可以不断克服,不断前进,坚持就是胜利。

不找借口:行动

关于坚持,不论是写作还是其他事情,最好不要给自己找借口。写作是需要环境的,很多人都提到需要安安静静的空间,需要一台电脑,需要网络,需要书籍以供随时翻阅等等。不可否认,写作是这样的,嘈杂、条件不足的环境非常影响写作,如果出差在外没有合适的写作环境也的确很难下笔。

但是,法律人不同于其他,将学习法律、通过司法考试的意志力用在写作上,环境不佳并不影响,更重要的是不要为自己思考、写作找借口,在嘈杂的环境中可以带上耳机暂时逃离,出差在外的交通工具上更是很好的空间。没有人打扰的时候更加可以将精力花在思考问题上面,打开笔记本记录下所想所思,或者仅仅是草拟文章的结构,罗列需要分析的问题,以及通过无讼等软件查阅法律规定、检索案例,结束出差任务再慢慢将之前草拟的内容整理出来写成文章。

如果下定决心想做一件事情,办法总比困难多,尤其是法律人的写作,不要找借口也是坚持的一部分。

四、永无止境:多打磨

前不久,带领笔者走入无讼APP的伙伴向笔者分享了一篇名为《世间最划算的事是把精力投入兴趣》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提到,他去见凤凰网的主笔,作者拿出一篇颇为得意的作品让凤凰网的主笔分析,主笔一句话就说得作者无言以对:“你为什么想用这句话来当开头呢?”

这似乎也在拷问着我,我的文章开头总是即兴的,想到什么问题就开始动笔,修改的时候即便对内容大刀阔斧修改,也很少动开头,因为很多时候我的开头就是一句正确的废话。为何我们的文章中会有正确的废话?很多时候就是没多想,顺手就这么写了,缺少历练和打磨。

因此,写作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从选定主题到结构安排,有很多需要不断打磨的细节。

(一)好主题的选取

刚开始写文章会发现没有合适的话题,要不就是被很多人写过,写不出创新,要不就是过于小众,写不出普适性,那么好主题究竟应该如何选取呢?

笔者上文提到“坚持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好主题的选取也是需要培养的,一个被很多人揣摩过的话题,换一个角度,还是会有不同的行文。

因此,好主题的选取不一定是“没有人写过”,也不一定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而是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就如我们在处理实际案件过程中,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不论是律师、法官还是每一方当事人都会有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可以从裁判文书看,分析不同的裁判观点,提炼出合适的主题,也可以从法律规定去分析,确定符合主题的内容,多角度思考,总有不同的收获。

只要这个问题有研究价值,不论是在实务中还是理论上,写出来能够对读者和作者都有所裨益,那就值得动笔。哪怕不那么完善,也可以二次探讨。好主题就在日常的案件处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分享就是写作的目的。

(二)好结构的思索

一篇好文章一定需要一个好的结构,或者层层深入的分析,从最基础的概念性内容开始,类似法律规定分析、案例分析、裁判观点分析,再到普适性问题探讨的结构;或者由问题的提出开始,从实务问题出发,发现存在的问题,再通过案例检索、法律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样的结构。总之,笔者认为,不同的话题匹配不同的结构,所有文章不见得是同一种写作模式,尝试不同的结构,可能对于不同主题有更好的效果。

写作初期往往很难把握文章结构,或者说很容易陷入一种结构,难以有所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多思考,例如:新出台法律规定的探讨,肯定不同于实务问题分析,一般来说行文应当从理论开始,从理论延伸到实务问题;再如:一个实务中的热点问题,一般从问题的引入开始,如果文初就是理论,与实务问题的匹配程度不高,恐怕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作者也很难继续写下去,勉强写作,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因此,不同的主题对应不同的结构,这一点只有在写作过程中不断揣摩与把握。

不得不承认,即便是相声创作,也不是即兴发挥出的。郭德纲说过,一段好的相声作品是先需要在小剧场里精心打磨,才能上得了大舞台。写作也是一样,不论是法律类的文章还是纯文学类的文章,都是需要精心打磨的。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许我们有计划、有目标、能坚持、会学习,但是不见得我们能一蹴而就写出好文章。

布洛克谈写作,有这样的观点:“写作的唯一理由,是因为你想写,倘若不是这样,你完全可以放弃,去做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我们有写作的兴趣爱好,就不要对它抱有太大的功利性。计划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要过多拷问它功利层面的价值和意义,只要好好享受它带来的乐趣就好了。

因此,不断打磨自己的文章,提升写作能力,这才是从“写好一篇文章”到“写一篇好文章”的过程。

五、与君共勉:同进步

写好一篇文章,除了理论功底、语言魅力、引经据典、创新思维、总结到位,还有很多很多因素。只要一篇文章能够吸引读者、内容扎实、结论经得起推敲,那么坚持写作,在作者与读者的共同进步中,最终彼此都能有所收获。

进步需要积累与沉淀,更加需要坚持,从写好每一篇文章做起,终有一天我们都可以胸有成竹,下笔有神。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喻海松:办理网络犯罪遵循“先搞清技术原理再谈法律”的基本路径
揭开获奖的面纱:如何提高论文写作水平和获奖概率
年轻律师接待当事人失与得 ——初探律师收费奥秘
写好辩护词必备的三种基本功是什么?
浅谈如何写好信息,做好信息工作
法律论文写作之我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