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680期:郑子太极拳的拳理与运动法则


作者/吴啸 ⊙ 编辑/张宏婉


导读郑子太极拳是中国台湾最受欢迎、学习人数最多的传统太极拳之一。本文的提出是将此具传统渊源但对中国太极拳同好较陌生的拳种,通过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由源起、拳理、运动法则到对传统太极拳的贡献,予以客观的梳理,并提供了一个不同视角的审视。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冀能引发其他传统太极拳各就其内涵的运动理法深入探讨和交流。


郑子太极拳的拳理与运动法则

 

1 郑子太极拳创始人——郑曼青

 

郑曼青(1902-1975),名岳,字曼青,自号莲父,别署玉井山人,又号曼髯,浙江永嘉(今温州鹿城区)人。自幼聪颖文采灿然,诗、书、画无一不精。19岁由罗瘿公推荐,受聘于北京郁文大学讲授诗学。1928年(27岁),获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推荐执教于国立暨南大学,兼任上海美专国画科主任。1931年(30岁),与黄宾虹等创办中国文艺学院,任副院长。迁台期间,曾任蒋宋美龄的国画老师,与张大千等国画大师齐名。郑曼青内科伤科多得自皖中九代名医宋幼庵所传,而外科则多属释道行(俗姓边)所授;后于1945年任全国中医公会第一任理事长。1932年在沪正式拜太极宗师杨澄甫习拳,经年得其大要。

 

1946年起任国大代表,1949年迁居中国台湾,1960年创办时中拳社。1964年赴美客居纽约9年,并授生徒。其间奔波于中国台湾、香港、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美国和欧亚的学生数约数万人,在台湾更是学习人数最多的太极拳拳种。历年来盛行不衰。

 

1975年3月,郑曼青逝世于台北。综观其一生,兼擅五艺之长。彼自云以教授太极拳为五艺中他最高兴做的事。国民党主席林森曾赠与“郑氏五绝”之匾,五绝是指诗、书、画、医、拳。近代草书大家于右任,称誉他为“五绝老人”。

 

生平著有《郑子太极拳十三篇》(1948)、《太极拳浅说》(1956连载于新生报)、《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1967)、《唐诗箴度》《玉井草堂诗集》《曼青词选》《曼青写意》《曼髯三论》《女科新法》《谈癌八要》《骨科精微》《老子易知解》《学庸新解》《人文浅说》《论语释旨》和《易全》等。

 

2 郑子太极拳的源起

 

郑子太极拳,原名为“简易太极拳”,主要是取《易经·系辞传》所谓“易则易知,简则易从”的简易之义。及至《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一书问世,才正式冠以“郑子太极拳”的名称。

 

此拳的来历,是郑曼青在1938年主持湖南省国术馆时,为了国术训练课程,每两个月调训四十名全省各县国术馆长及教官,亲自教授。然因考虑每梯次学习时间太短;决定删繁就简,以资推广。

 

《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之会冠上“郑子”之名,并非为矜奇立异。可从自序上:“今者,澄师已归道山。……因罄举所秘,笔诸于书”,发现端倪。郑子个性保守,谨尊师承并恪守武术传统。但他又是极端聪慧的才子,能发人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所以,他除因机缘得到杨澄甫的精微口诀外;也以他的智慧来剖析杨式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和学练杨式太极拳的法则。若是仍冠杨式之名,但内容加入宗师秘传和自己心得,是有攀附杨家盛名和可能引发同门争议的顾虑。

 

“郑子太极拳”的精华,绝不是套路,而是他十三篇心得所构成的心法。他自诩这是练太极拳的秘笈,犹如兵家秘笈的孙子十三篇。心法指经典以外传授之法;而以心相印证。心法也是指理解太极拳的方法和修行太极拳的方法,更是对杨式太极拳的拳理和练法,在穷理彻知其要后,所指引的方便法门。这心法是他“发前修之秘,与自研而加粹者”;纯系为个人创见,这也是贯穿表现在郑子太极拳拳架的内涵,故乃冠名‘郑子’。”

 

抗战胜利后,因杨澄甫宗师已归道山。郑曼青除得杨家的功、拳、剑、推手、散手之外,深恐拳艺有失;特邀师兄张钦霖(1896-1969)南下相传,张乃另传授之以左家内功。这系张钦霖在太原三清观得自左莱蓬所传的道家功法。其中包括有动功、外修的金丹功法和内修的九转玄功、持修功诀等。郑子聪颖过人,自得此中秘要。而其拳架的外型,也由原本近似杨家的中正安舒开展大方,转为浑朴自然,貌似松柔,实为意气偕行而内蕴劲力。这完全契合其书法锋毫不露、形具神着、不厌其拙的笔意。

 

3 郑子太极拳的核心:拳理

 

太极拳本源于易理,拳理与技艺结构是藉由太极的思想体系所转化而成的。而这里面,就包括了“思维理念”与“拳架体系”两者的统合。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引用了宋朝周濂溪的太极图说。藉由太极的思想体系,构成太极拳运作的法则而具体转化为拳术;形成“道”“技”一体的独特系统。郑子在《自修新法》卷首的凡例中指出,“理论为此拳传授心法的枢机”。这句话就点出,若不从理法上去探求郑子太极拳的根本,恐怕是舍本逐末!换言之,郑子太极拳的拳理也是思维构成的产物,而拳架则是具象的体现。

 

因此,单仅探求拳架的技法特色是不够的;也就是说,试图从长期的修炼,求得以技达道是绕远路。郑子的创见,就是藉由掌握太极阴阳开阖的动态均衡(DynamicEquilibrium)义理,作为破解太极拳的核心理论!动态均衡是指一个系统的各种变量,随时间推移而变化所追求的均衡状态。变量当然包括肢体结构和重心、动量和对手。变化是指太极阴阳相生、相克和互为其根的相对而统一的运行方式。均衡在力学概念,是指两力方向相反而相等或多力的合力为零的状态。太极拳里的阴阳对待,也就是动静的对待。静的意涵,并非不动的意思,而是看是否合乎常理,所谓的循理为静;反之,气则是逆理,属动。动态是指因外界刺激引起的非定向的随机活动,其意涵是要随时变通。而“动态均衡”,就是在阴阳消长的变化中能时时调整到最佳位置的意思。郑子太极拳以动态均衡为理论核心,是融合道家知虚履实的“无为而自然”和儒家“致中和”的双重概念。

 

再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讲,人体的均衡态是指调节身体空间定位或反映身体动作,以维持身体在空间的稳定能力,包括了静态平衡与动态平衡两种。“静态平衡”是要静力达到平衡(不再移动或转动),因此重心越低,越容易平衡。动态平衡则是要维持人体在活动状态下的重心与姿势稳定;重心是灵活的、有机的或所谓滚动的。这种追求动态平衡的方法,“近乎”所谓中定。只是“近乎”,距离“正确”仍有很大的差异。此中的玄机,就在重心如何在静态和相对于动态下的均衡。郑子云:“重心即太极拳所谓中定,中定不能离乎丹田。”又云“中即时中,定无常定,不失中定,是为定力”。若要再更明白的说——实现太极动态均衡的方法,即是依循《道德经·七十七章》所指出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全部的核心机密。太极拳动态均衡的“秘诀”也就是对重心的“加”和“减”,并保持恒动而已。故而,郑子太极拳就是基于系统动态均衡的拳理,以恒动不息的重心和太极的基本性质,“依乎天理”且“因其固然”《庄子·养生主》。

 

4 郑子太极拳的运动法则

 

4.1根本基础:虚实分清

 

杨澄甫指出“分虚实”是太极拳第一要义;

 

“分虚实”“去双重”,这应该是太极拳不分门派最具共识的基本法则。郑子特地指出“如无虚实即无阴阳”,在《十三篇》的“述口诀”篇中,更标注“至要至要”!为什么?其实,我们若自我严格检视,就会发现:(1)全身负担只放在一只脚上吗?(2)是僵硬的金鸡独立?还是在动态均衡下的状态(单脚站,身躯可以像坦克车炮塔,可灵活的转动方向)? (3) “虚实变换”是如何转换的?虚和实,是截然没有介于其中的灰色(例如:20%虚,80%实等)。

 

郑子太极拳视此为纲宗,当然也就有相应的练习功法。基础就是《十三篇·别程序》的“自胯至踵的一贯之劲”和左家功法的“鸟申”。鸟申的要诀,当然不同于习见的金鸡独立。“鸟申”要能站活了,才能算入得郑子太极拳的门槛。否则,摆个三十七式拳架,但一动就露馅了。若是对照郑子的行拳影片,仔细留意每式的余势转折,就更能体会重心虚实转换的奥秘,故能绵绵不绝。

 

4.2运动方式:重心与圆弧

 

郑子云:“太极拳亦可谓之为注重人体重心之运动”,又云“圆而神通……与吾拳有息息相通者”。人体的重心大约是丹田位置,拳架的位移是改换重心;不是身随步换,也不是只动丹田。太极拳与其他运动类似,都是要求能控制身体重心,只是要求得更精密(动态均衡的中定)。然而,习见的太极拳要不是藉手脚移动身体(手舞足蹈,违反不动手的原则),要不就成了木偶人(缚手绑脚,僵硬呆滞)是为通病。

 

其次,运动路径是圆弧,绝非直线。当然此中细节很多,圆弧和直线都是结果的表征。在《十三篇·劲与物理》中有许多详细的剖析,值得反复推敲。例如上步,绝不是直线而上;脚步的路径是直的,然身体必有起伏、旋动。在拳架中说的“旋正”,即寓有深意。

 

4.3检验方法:体用合一

 

郑子云:“太极拳有体斯有用;如不能用。则体亦不足言矣。”体与用的涵义,若是以“体是拳架,用是推手”,这种说法未免失于偏狭。体用合一讲的是,“根本基础”和“运动方式”的整合应用。因此熊十力“体用论”说的“体用不二而有分,分而仍不二”,便是最好的说明。郑子更直接指明:“此拳术之体与用,犹影之不能离乎形者,倘学而不能致用,则其所裨于体者,且亦伪焉。”借用东汉书法家蔡邕谈书法,认为“力为体”。用力于笔,笔死矣!《曼髯三论》有:“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劲之所由生也,”郑子又云,“劲外柔而中刚,有弹性,乃真力也。”练拳何尝不是如此,追求的是不用力的松柔。若误以为郑子太极拳只讲松柔而无内劲,是大误解。郑子《十三篇》透露左家心法劲力的秘诀“劲由于筋”练法在“别程序”。如何检验呢?至少要做到,拳架中随时身中有劲。倘能掌握到前述理法, 劲一定上得了身。

 

5 郑子太极拳对传统太极拳的贡献

 

5.1善与人同

 

郑子首开风气之先,打破传统教拳要留一手的陋习,坦荡地将其得自杨澄甫的口诀和自己数十年的心得完全公开。许多杨家家传妙诀,如杨澄甫说的“余如不言,汝虽学三世,不易得也”,郑子《十三篇》的述口诀中,就具体举出十二则。其他秘要也散布全书各篇。细心拿《郑子太极拳自修心法》的拳架三十七式的分释说明,来比较约十年前写的《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的差异,都可以恍悟前述“郑子太极拳的运动规则”的原由。

 

5.2系统化解构

 

郑子是以系统思维把太极拳相关要素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进行综合整理和解构的先行者。诸如《十三篇》的“别程序”对如何练好太极拳揭示得很清楚:始自“人阶为舒筋活血之运动”;进而,“地阶为开关达节之运动”;终为,“天阶为知觉作用之运动”。每阶再细分三级,计为三阶九级。郑子又提示,“不可躐等,拾级而上,登峰造极,无难也!”

 

郑子从系统的结构去解构太极拳功能,并追求效能优化。他掌握太极拳控制作用的中心要素,作为结构的支撑点,形成结构中心。在此基础上,再以中心要素与其他要素的关联,形成系统的优化结构。举例说,“太极拳十要”很重要,但十个要素相加起来不等同于太极拳。因为太极拳不是线性系统,是个复杂系统。分解动作是学习的必要过程,但是统合成为一式,或一套拳架则是十分复杂的。换言之,过去我们学拳经验的“分解法”,并不适用于太极拳的学习。

 

就以“别程序”阶一级的第一动“舒腕”来说,这正是郑子太极拳特征的“美人手”。倘若仅是手型仿“美人手”手背筋不浮露、非立掌的表象,而无视“舒腕”是气行筋络由劳宫而达于指间的舒筋,必致倒因为果而腕筋不张。无怪乎郑子慨叹:“人亦不以此为秘要之谈;故得之者,至今犹属寥寥。”

 

5.3养生济世

 

练习郑子太极拳的意义不仅在养生与健身,它同时也是讲求“心性”的学问。郑子太极拳的运动法则让我们从虚实转化中洞悉人生的起复;从神求内敛中找到了稳重和包容;从日积有功中学到了恒心和毅力;从学吃亏中领悟专气致柔的道理。

 

郑子太极拳的内涵在养生上将意、气、形结合成一体,使人身的精神、气血、脏腑、筋骨均得到濡养和锻炼,达到“阴平阳秘”的均衡状态,所以能起到有病调养和“治未病”的作用。这正是《内经·素问》所说:“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是故,一代大家郑曼青将“吞天之气,接地之力,寿人以柔”这十二个字,称为是他练拳四十余年的心得总结。并鼓励后学说:“倘能笃而行之,决非等闲之运动可比。袪病延年,犹易事耳。”

 

参考文献

[1]郑曼青.郑子太极拳十三篇[M].中国台北:兰溪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79.

[2]郑曼青.郑子太极拳自修新法[M].中国台北:时中拳社,1977.

[3]郑曼青.曼髯三论[M].中国台北:中华书局,1974.

[4]吴国忠.太极拳内功心法[M]. 中国台北:神龙是听文化图书有限公司,1991.

[5]钱学森.智能的钥匙——论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6]吴啸.由理气象来了解太极拳[A].世界太极拳联盟.2010台北国际太极拳邀请赛论文集[C].台北,1990:40-45.

[7]吴啸.郑子太极拳是动态均衡的运动[EB/OL]http://cmc37taichi.blogspot.tw/2011/03/blog-post_11.html.


[本文来自《中华武术(研究)》2014年10期,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表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太极禅话慧馆   丙申猴年七月初九680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680期:郑子太极拳的拳理与运动法则(2)
【原创】到底是谁创造了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的根本
洪均生先生拳势规范动作赏析
太极拳的虚与实
[转贴]与郑曼青的37式太极拳有关的文字资料--杨式太极--太极论坛-陈瑜太极网-陈氏太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