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岁月留痕——山西朔州新广武长城

2016年5月14日,我与同学驱车来到了朔州市山阴县的新广武长城。

广武长城位于山阴县境内,全长10公里,明洪武七年(1374)修建,万历三年(1575)重建。始于山阴县新 广武村,到代县白草口村,是如今保存比较完好的长城,属于成熟的驴行线路,在驴友里富有盛名。

可惜我们没有时间去驴行,只能在广武这里欣赏一下长城壮阔的景象。


新广武城位于山西省山阴县境内,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重建于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周三里有奇。新广武城所在地自古兵家必争,在汉代,这里归属雁门郡的阴管县管辖。阴管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东汉时雁门郡治即迁于此,可见此地地理位置之重要!该地依山傍险,雄踞雁门关前,汉王朝在此设县置郡,屯兵扼守,有效的起到了抵御匈奴南侵的作用。到了明代,为了防御蒙古族的入侵袭扰,明王朝从前期即开始了大规模修筑长城的工程,这项浩大的工程到了明中晚期更臻完备。在长城沿线的内外还散布着众多的城堡,新广武城就是其中一座,明边上的这种城堡平时屯种,战时出征,在和平时期还兼有易市、榷场的经济职能。但它的军事职能始终是主要的,正如《两镇三关制》所载的那样:“广武当朔州、马邑大川之冲,忻代崞峙诸郡县之要,凡敌由大同左右卫入,势当首犯。”这就说明广武城是当大同一线长城防线被突破后保卫中原的第二道防线!



这段古长城,属明内长城,也叫内边。西起忻州市代县的白草口河东,东至朔州市山阴县的新广武村,全长5964米。这段保留至今的长城,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巡抚都御史李景元所筑。白草口为唐雁门关即西陉关北塞,新广武为明雁门关即东陉关北塞。长城外砖砌,内土筑,高8~10米,上阔4 米(史载一丈五尺)。上有戍堡、敌楼,下有暗门。现保存完整的敌楼有“针扃”、“雄皁”等。楼有额匾,落款均为“万历丙午仲秋之吉,巡抚都御史李景元、兵备副使李茂春、左参将陈天爵、管粮通判蒲喜轮立”。敌楼多数筑于长城外侧,面宽10米,进深8米,总高15米左右。壮橹楼建于长城正中,前后两道门可将长城封闭。靠白草口一段,原垛口、女墙筑于石山上,现内无土墙,唯有砖垛口,巍然矗立于奇岩陡峰之巅,十分雄险壮观。暗门筑于内可屯兵、外可冲锋的地段。门洞砖券,高2 米,宽1 米,门置距外墙0 米处。长城顶部三层城砖铺面,可以走马。长城附近建有烽火台、兵营暖屋(现毁)。此段长城的位置,历史上称陉岭,是区分内外、捍卫中原的门户。据清乾隆年间《代州志》载,明万历二十三(1595)年,巡抚李景元筑雁门关边墙,“绵亘十五里,坚固精好,外护雁门,内巩省会,敌不敢窥焉”。从白草口至新广武的这段长城,正是明朝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也称“广武堡”,地处山西朔州市中华第一关、雁门关的北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形成了关外这座古城堡。素有“北门锁钥”之称的广武,犹如两个桥头堡,固守在绵延挺拔的雁山之下。时光悠悠,将千年历史浓缩在广武广武在厚厚的黄土层里,在起伏逶延的山岭上,在古城墙的残壁中,用心去领悟、去触摸那段沉淀在其中的春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朔州广武长城
朔州美景【100张】
明朝百年长城倒塌,文物保护何时能到位?
一辈子一定要来次广武长城,看万里长城最初的模样→
兵家必争之地广武城—山西山阴|列国志
长城天路6日自驾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