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台客电影的逆袭
台客电影的逆袭
小清新已经过气了,这个时代即将被台客占领。几个月前[阵头]于台湾地区电视台首播,复制年初3.5亿(新台币)院线票房的盛况,创下7.14的收视成绩,吸引约326万人观看,超越[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和[赛德克·巴莱]的电视首播收视纪录。从[海角七号]到[艋舺]到[阵头],一拨台客风潮就这样哗啦啦席卷而过。
阵头


所谓台客电影
在[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眷村少年们就把本省籍的帮派成员称为“台客”,这大概是影视作品中关于“台客”最早的表达。“台客”一词原本就是在以外省人为主的眷村中,对品位与言行粗俗的本省人的歧视性称呼。一边嚼着槟榔一边操着台湾腔浓重的普通话,顶着爆炸头戴着金项链穿着夹脚拖鞋,撇着双腿跨在摩托车上旁若无人地大声放着音乐,就是台客的典型形象。
1990年代末期,随着小S等部分外省籍艺人开始在电视上公开使用“台客”一词,“台客文化“开始正式成为一种次文化。同时,蔡康永在所主持的《两代电力公司》上,对”台客“一词进行了重新诠释,赋予其”有生命活力、有本土特色“的全新含义。伍佰、张震岳、罗志祥、黄立行、陈升等艺人,亦开始以”台客“自居。“台客“一词原本针对本省人的歧视性意味被颠覆,而成为一种跨越族群、用于揶揄或自我揶揄的名词。
本文所谓的“台客电影“,同样无关省籍,而是指台湾本土色彩浓郁的草根电影。[海角七号]以降,就有[艋舺]、[父后七日]、[鸡排英雄]、[阵头]、[龙飞凤舞]等,这批电影质素虽各有高低,但无不深深扎根于宝岛的土地上,以本土的历史、文化、现状、人伦为叙事的对象,秉持视角上的庶民立场,而且无不放低姿态迎合普罗大众,从而获得了极高票房,可说是商业价值与台客精神的一场成功联姻。
其实台湾影史上并不乏台客电影,五六十年代的台语片时代就有大量本土气息浓郁的作品,如李行执导的带动台语喜剧片风潮的[王哥柳哥游台湾]等。80年代,浓郁的台客风味更是许多新电影作品成就艺术的主因,如侯孝贤的[风柜来的人]中对海岛风情和惨绿少年的描摹,王童的[稻草人]对日据时期农村生态的黑色演绎,同时,朱延平的许多商业片中亦不乏台客元素。90年代之后,台湾电影的表达日趋私人化,现实被逐渐架空,再加上现代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吞噬,本土文化逐渐从银幕上消弭,算来仅有[热带鱼]、[黑狗来了]等寥寥几部电影仍带有台客的基因。

俗辣的台客镜像
[海角七号]开场,范逸臣饰演的阿嘉在台北街头砸碎了自己的吉他,口中怒吼着:“我操!我操你妈的台北!”之后骑上摩托车一路南下回到家乡恒春。虽然这句被奉为经典的台词实则矫情十足,但不可否认的是,阿嘉把吉他砸向台北都市、又回归恒春乡下的那一刻,宣告了台湾电影台客时代的到来。
[海角七号]用很长的篇幅叙述阿嘉骑着摩托车从台北来到恒春的路途,从而在空间上与现代都市拉开了距离,直到由田中千绘带领的模特队所坐的大巴被堵在低矮的古城门口,故事就此来到了宝岛的南部。焦雄屏分析这批电影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故事几乎都发生在中南部地区,除了[海角七号]国境之南的恒春,还有[父后七日]里山明水秀的彰化,[阵头]里台中的九天玄女庙、屏东的东隆宫,[爱的面包魂]、[龙飞凤舞]、[宝岛漫波]中的高雄等。关于台北和高雄有这么一个贴切的比喻,“台北像个西装革履的男性,文雅、时髦、规矩、矫情,而高雄则像个一身短打的台湾南部乡亲,热情、豪爽、草根、世俗。”从经济发展上,南部要远远落后于北部,但相对而言,南部保留了大量的乡土和民俗文化,这也是台客电影大多把故事放在南部的原因。
除了场景地本身的台味,更重要的是台客电影们均选取了大量本土文化的符号,以浓烈的台味影像建构起影片的在地性。
说起[海角七号]中的台客符号,“代表”洪国荣首当其冲:花衬衫、爆炸头、蛤蟆镜,口中喊着:“我是代表会主席,最大的兴趣,就是吵架、打架、杀人、放火。”粗俗不堪但又率直纯良;茂伯、马拉桑、小应、劳马、大大等这一群“破铜烂铁”,操着五花八门的中文、闽南语、客家话、原住民语,编织成一片喧闹的在地乡音;茂伯用手中古老的月琴演奏着《南都之夜》,让人想起《月琴》中“抱一只老月琴,三两声不成调,老歌手琴音犹在,独不见恒春的传奇”的民谣唱词;劳马佩戴的原住民饰品,友子送给乐队成员的民俗挂件,马拉桑贩卖的原住民小米酒,都承载了已经被遗忘的原乡文化。
海角七号

相比起[海角七号]中对与台客元素的点缀式使用,[艋舺]则如同焦雄屏所言,完完全全是一部“夸大的土台客的历史”。[海角七号]中的马如龙从代表转行做老大,但仍然一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衬衫,一双走起路来咔咔咔响的木屐,一派飞扬跋扈的台客风姿;他周围的那群半大少年们同样着花衫、夹脚拖、金链子、纹身、改装机车,呼喇喇地在庙口、夜市、红灯区、舞厅来来去去,挂满各个角落的大红灯笼把个艋舺映射得红彤彤一片,通篇均是一种极为生猛华丽俗艳的台客美学。
艋舺

[艋舺]中有两场80年代帮派老大的葬礼,成为全片台客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同年上映的[父后七日]更是用了整部电影的篇幅呈现一场葬礼。[父后七日]依托编剧刘梓洁的同名原著,对于台湾乡下传统丧葬文化的繁文缛节进行了黑色喜剧式的揶揄,正如阿梅旁白所言:“我这一生最最荒谬的一场旅程已经启动。”在送父亲从医院返家的救护车上,司机问女儿阿梅:“小姐你家是拜佛祖还是信耶稣的?”得知家中是烧香拜拜的后,就把“哈里路亚”的录音带换成了“阿弥陀佛”;孝子孝女无论何时接到法师指令,都需跪到灵前放声大哭,哪怕口中还含着牙刷;王议员送来的一堆罐头塔,却在烈日的暴晒下纷纷炸成一地糖水;用色情杂志做陪葬品,哭到呼天抢地也不忘保持妆容的职业孝女,穿着道士服却念着没人能听懂的诗句的道士……种种台客文化的荒谬与可爱,让外人大开眼界。2009年的[一席之地]中对于台湾的丧葬文化亦有表现,高捷饰演做纸扎陪葬品的师傅,陆奕静则饰演具有通灵体质的看墓人,虽然被现代感极强的莫子仪和路嘉欣稀释了戏份,但仍然因其台客性而观赏性十足。
父后七日

如果说[海角七号]、[艋舺]、[父后七日]等作品中的台客文化还是一种无意识的艺术诉求,但几部电影的成功,却让台客文化从2011年初的[鸡排英雄]开始,成为电影创作者们刻意经营的商业元素。台客所诉求的是“本土”,而非“乡土”,所以台客电影也不是非得发生在南部乡村,但即便在大都市之中,台客故事的发生地也总是远离繁华的中心,正如[鸡排英雄]中的八八八夜市。夜市象征着台湾都市中最典型的庶民文化,也是外来的观光客深入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口,在[台北一页]中,喧闹的夜市也是男主角在远赴巴黎前必须去凭吊的一个地点。蓝正龙饰演的夜市自治会会长,穿着打扮一如[艋舺]中的少年们,并光明正大地以“土台客”自居。除了充满炸鸡排、牛排、鱼丸的夜市文化,爆炸头花衬衫的台客装扮,[鸡排英雄]中还加入了大量台客符号,如贯穿始终的闽南语歌谣《望春风》、阿华从小浸淫的布袋戏文化、游行队伍中出现的八家将。虽然表现得有形无神,却仍拿下过亿新台币的票房,可见民众对台客文化的热衷。
鸡排英雄

[鸡排英雄]的成功直接催生了呈现在地文化的“台湾人情系列”,而该系列的第二部就是[阵头]。阵头是台湾地区民间的一种民俗技艺,分为车鼓、大鼓阵、十八摸、桃花过渡等文阵和八家将、狮阵、龙阵等武阵,电影[阵头]就是取材于“九天民俗技艺团”的真实故事。本片基本全然复制了[海角七号]的故事脉络,叙事逻辑也一如[海角]般粗糙,但阵头文化的奇特和华美,尤其电影重点呈现的摄人心魄的鼓阵,使本片仍具备了极高的观赏性。阵头具备的在地性和民俗性,也让[爱的面包魂]、[电哪吒]、[宝岛大暴走]等作品都拿该元素来作为电影的点缀。
与[阵头]同期上映的[龙飞凤舞],则选择了歌仔戏作为叙述的对象,虽然票房不及[阵头]的一个零头,但作为[父后七日]的姊妹篇,艺术水准丝毫不输前作。电影由台湾著名歌仔戏小生演员郭春美担纲主演,整个故事都围绕郭春美的歌仔戏团展开,借由一个狸猫换太子的传统故事框架,铺展开一幅幅关于歌仔戏台上台下的风情画。
龙飞凤舞

虽然出现在电影中的台客元素,其实都是现代人或文化人对于台客时空的一种想象性建构,但却成功建立起一个与精英文化反向而驰、贴近草根庶民的立场,从而赢得了大众的集体认同,故而至今少有票房败绩。

传统与现代/在地与外来
[阵头]在展示阵头文化的同时,于剧情中设置了两条互相对抗的线,一条是阿泰与父亲的冲突,一条是年轻一代对于传统阵头的颠覆。第一条线索处理得粗糙不堪,不提也罢,第二条线索虽然同样的想当然,但却可以窥得台客文化面对而今世代的全新况味。
电影中由陈博正饰演的父亲阿西把阵头奉若神灵,少不更事的阿泰在八家将的头套上用笔画了胡须和眼镜,就能招来一顿毒打,阿西饭前必感谢太子爷、感谢众神灵,不能让太子爷淋雨,不能在太子爷身上装LED灯;阿泰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则全然没有这种宗教文化的包袱,抱着要做“不一样的阵头”的信念,对传统阵头进行了现代化的加工,电子音乐,现代舞步,甚至不惜采用“环岛”的狗血营销方式,向父辈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发起了挑战。
同样的,[海角七号]中的恒春有各种肤色的模特,有来自日本的乐团演出,有最为现代化的海滨酒店,即便是边缘的乡村也已呈现出全球化和现代性的端倪;[艋舺]中则设定了以Geta为代表的本省传统帮派和以灰狼为代表的外省新兴势力两组人物,前者恪守着最为朴素传统的江湖道义,而后者则举着”下等人的枪“全然颠覆了前者的世界;[鸡排英雄]中的冲突更为显性,一边是人情绵密的庶民夜市,一边是为了私欲而要拆建夜市的商人和政客,蓝正龙带领民众示威时更是直接打出了“发扬在地精神,保护八八八夜市”的口号。
但最终,[海角七号]中的月琴与吉他还是在台上共同演奏出《国境之南》;[父后七日]中的表弟小庄对于道士的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鸡排英雄]中的议员阿亮,因为一碗四神汤而唤醒了被金钱吞噬的良知和记忆,八八八夜市也由此被定性为观光夜市;[阵头]中的阿泰接过了父辈的阵头,也与父亲达成了和解。
所有现代、洋气、喧闹、时髦、试图颠覆传统的一切,都被消解在并不精致却充满着勃勃生命力的台客文化之中。这一番光影中的消解,是在全球化的风起云涌之中,对于台湾地区在地价值的宣扬和肯定,也勾起了迷失在全球化中的宝岛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深思。而民众对台客文化给予的回应,也注定了这一轮台客电影的逆袭,才刚刚开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来东往-海角七号
海角七号升级版
?华语歌手隐藏的惊艳之作,你一定要听听!
海角七号
钢琴曲丨《海角七号》插曲
台湾电影——《十七号出入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