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俞大綱文會網 || 戲劇論述
國劇簡介

  一、 國劇之沿革及其藝術價值

  「國劇」,在習慣上原稱「平劇」,因為它的藝術形式較其他地方戲劇為高,一般認為可代表近百年來的中國戲劇,因稱它為國劇。

  國劇並不是北平土生劇種,它的主要聲腔是把流行於南方江西及安徽的「二黃腔」,流傳到湖北後,又結合了流行於北方的「西皮腔」,綜合而成的獨立戲曲,因之又被稱為「皮黃腔」,它的原始蘊育地區,是江西、安徽、湖北等省,實際上是長江流域的地方戲。

  二黃腔約在清乾隆五十五年(一七九○),被介紹到當時首都北平,開始由安徽藝人,隨後由湖北藝人帶藝入京。成為皮黃合奏局面建立了平劇的雛形。當時在北平盛行已久的戲曲,「弋陽腔」和「崑腔」,已不太受觀眾的歡迎,各種地方戲曲,如四川及陝西的「秦腔」,乘?這一空隙,湧入北平,「皮黃腔」也是在這一檔口,跨進了北平,紮住了根。

  由於平劇來自民間,又屬新興劇種,形式尚沒有達到十分完整。到北平後不斷吸收崑曲、弋腔、秦腔等的精華,逐漸豐富了內容,提高了藝術形式,直到同治光緒時期(一八六二-一九○八),達到了輝煌成熟的階段,高踞全國各劇種之上,獨霸中國劇場。這其中當然是由於不在少數的舞臺藝術家各有優異的貢獻,同時也得力於宮廷的提倡,慈禧太后便是喜愛平劇的一人。

  民國以來,平劇的發展雖然失去宮廷的支持,卻並沒有停滯,觀眾基礎更形擴張,成為全國性的最高娛樂享受,各大都會幾乎至少擁有一二所、到四五所的演出劇場,如北平和上海都有逐日演出。它本身的表演程式,也由於名角的努力,一方面提煉,一方面創新,無論音樂、舞蹈,以及美術方面,全在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新的成就。

  近二十年來,由於政府的竭力倡導,一直承襲著這份文化遺產,本省現有五所訓練青年演員的學校與團隊,經接受過嚴格訓練的藝人,把傳統的表演技術和舞臺經驗,傳授給青年戲劇工作者,平劇在臺灣也已紮下了根,而且茁壯起來,有了成果。

  中國戲劇是在歌舞發展到相當高度的成就後才形成的,它的基礎建築在音樂和舞蹈上,這一基礎可以遠溯到唐宋時代大規模的宮廷樂舞—大曲。憑藉這份歌舞傳統作為表演手段,再結合文學、美術等因素成為表演故事的戲劇形式,自元代雜劇、明代南戲,一直到國劇一脈相承。它不同於西方的歌劇和舞劇,並不偏重於舞蹈,也不偏重於音樂,而是結合音樂與舞蹈,在適度的限度下發揮戲劇功能,以之表達人物的感情、思想、美化舞臺語言及動作,加強戲劇效果。此外,更把人物造型(服裝和化裝術)、道具等嚴密的構成一個完整有機體的、特殊的舞臺藝術形式。

  平劇形式有異於西方劇場,應予指出的:第一、平劇屬於一種?詩劇場(Epic Theatre),一般而論,戲劇是表演而非敘述的,而敘述則是平劇的重要成份,演員出場自報姓名,更說出他所作所為,完全採取獨白的方式,這種形式,觀眾對於人物的把握,極為便利,編劇家也獲致表現人物身世的自由。

  第二、平劇是一種游離劇場(Theatre of detachment),這種方式,目的在使觀眾游離出來,要他們感覺戲就是戲。平劇在莊嚴中羼入滑稽,悲劇中羼入喜劇成份,以拉遠觀眾的距離,以及丑角的運用,全出於游離作用。至於以音樂化的語言,舞蹈化的動作,均有助於游離。這種游離效果,特別可以引起教化與娛樂的雙重功能。

  第三、平劇是一種象徵劇場。它不需要佈景,一切姿態和動作都是象徵性的,人物性格也是象徵的,這在臉譜上表現得最明顯。由於這一象徵性,使它的舞臺完全脫離了時、空的限制,創造出無限的時間延展和無限的空間流轉,沒有任何外界事務可以限制它。

  第四、平劇的道德性極高,所表演的在強調人性的光明面和人生的大道理,寓教化於娛樂中,極具移風易俗的效果。

  基於平劇具備以上四項特質,又融入大量非戲劇成分,除了音樂與舞蹈外,臉譜與服裝的美術成分,演員姿態的雕塑成分,有時還加入雜耍和特技表演,構成了集娛樂與藝術於一鑪的戲劇形式。同時又把戲劇回到演員本身,這在世界的劇場發展史,幾乎找不到近似之例的。

  二、類別與內容

  中國傳統戲劇的類型很難於嚴格區別,無論形式與內容,往往混合悲劇與喜劇,寫實與浪漫劇等成分構成的,如果勉強的概括而言,似應屬於詩劇的類型。這是指它的形式是結合舞蹈、音樂和詩而言,內容則既屬敘事,卻又帶有濃厚浪漫的,象徵性的,抒情的色彩,傳統戲劇如此,國劇自不例外。

  國劇內容大部份取材於歷史故事及民間傳說,這類戲以表現古人生活精神為主,充份反映中國民族的集體感情和倫理道德意識,著重於歌誦具有高貴情操,行為典範的歷史及傳說人物及其事績,像代表忠義的武將關羽,孝婦趙五娘,安貧守節的婦女王寶釧,忠於愛情的男女青年梁山伯、祝英臺等。這些人物的自我犧牲的高貴情操,通過舞臺塑造的鮮明形象,給予觀眾以強烈感受,情感得以清濾,進而影響廣大觀眾的社會人格。這種戲劇型表演性的社教功能,實不下於文字的、說教式的經籍。

  國劇也有表現生活片段的戲,這類戲大多是割取小市民及農村的生活片段,作為描摩的對象,而以輕鬆活潑的風格出之,洋溢著喜劇的氣氛,習慣上稱為「頑笑戲」,大半由丑角與花旦主演。像小放牛描摩村姑和牧童的調笑逗樂情況,充滿著民俗風情和青春氣息,鮮活的刻劃農村淳樸的生活面。像拾玉鐲雖只是「雙姣奇緣」的一段戲,但形式上是一齣非常完整的小型喜劇,描寫小家碧玉的日常生活操作,做針線活、餵雞等,以及表達情愛的心理活動,巧妙的運用虛擬的、細膩的手法來拱托中國少女特具的嬌羞,灑落著生活與情趣。其間點綴著丑角身份的劉媒婆,在趣味上、劇情上、畫面上全收到莫大的效果。

  這類頑笑戲,還有不少帶有諷刺意味的,像「荷珠配」描寫一個丫環冒充她失蹤的小姐,和小姐的愛人結婚,取得官員夫人的身份製造了無數的笑料,充份嘲弄社會身份並不能代表個人的本質。小姐的父親。為了生活困難,又不得不承認冒充的女兒為親生女兒,以求解決衣食問題,加強的譏諷了身份的虛偽性。其他類似「荷珠配」富有諷刺意味的頑笑戲還很多,這兒不過舉作一個例而已。

  國劇還有一部份神話戲,這類並不一定由於迷信觀念而產生的,內容以良善戰勝邪惡為主題,良善(以神祇為代表)基於保衛百姓,邪惡(以妖魔鬼怪為代表)則是為害於百姓的。中國的神祇,多半是對民族有大功大德的歷史人物,死後被奉為神祇。至於從印度介紹來的佛教神祇,民間崇奉的心理,也只是認作救苦救難,降福降壽的祈禱對象,與佛教教義,並沒有大關聯。因之,戲劇中出現的神祇,是神格化的人,也是人格化的神。

  以上所述只就國劇內容加以概括性的分類,計為:(一)、敷演歷史及傳說中的人物及其故事,表現的大多數是意念化的理想人物,富於高貴情操而帶有悲劇性格,故事結局雖則大都是喜劇化的大團圓,只是對觀眾心理的一種補償作用。這類戲多數是以老生、青衣為主,表演重唱工。(二)、描寫小市民的生活片段,以輕鬆幽默來表達生活情趣,這類戲較為接近社會真實。大多以丑角、花旦、小生為主,表演重唸白和做表。(三)、是夾雜神話性的戲,內容以良善戰勝邪惡,神祇戰勝魔妖為主,不注重故事情節,以武打取勝,由武生、武旦主演。這類戲包括「吉慶戲」,演員扮演神仙人物,以歌舞來謝神、釀災、祝壽,只是徒具歌舞形式,缺乏戲劇內容和戲劇結構的戲。國劇劇目極多,內容龐雜,這裏所舉的例,只是較為常演的及較為典型的劇目,當然不夠全面,分類也不夠新奇,只可說是大致如此。

  三、唱詞、板式與唱唸

  國劇的唱詞是由七字或十字的整齊句式所組成,每兩句為一單元,成為一組,分為上下句。每句的腳韻必須同屬一部,上句用仄聲字,下句用平聲字。連綴兩句,多到二十多句成為一段唱段。這種整齊句式唱段的結構,是由中國詩的系統發展而來的。七字句歌唱時分為三個小音節,成為「二,二,三」式,十字句成為「三,三,四」式。每一個小音節唱完,略加停頓,每一句唱完,通常加音樂間奏,有時也可不加。在語氣不足時,可加襯字,音樂有所需要時,可加襯句,襯句是指用三個字或四個字組成的小音節,垛接起來,以增加唱腔推進的力量,如用於十字句「三,三,四」句式,即變為「三,三」加「三,三,四」的句式了。因此襯句又稱垛
句。

  這種整齊句式的基本組織,看來好像很簡單,由於舞臺藝人不斷的加工改進,充份運用襯字垛句,在不妨礙基本格式的原則下,適當的長短句,也常出現,增加了句式的靈活變化。同時藝人們就字造腔或以腔就字,在快慢、長短、輕重、抑揚之間,唱腔也漸趨於複雜。但無論如何,唱腔的創造與發展,總是在固定曲調所允許的範圍之內,要求更能精確的傳達人物思想感情,加強戲劇情緒,豐富戲曲音樂的表現力。

  國劇的腔調以二黃和西皮為主,同時容納了崑腔、吹腔、梆子,及一些地方小曲,如南羅、柳枝等腔。崑腔早在明代中葉已形成,它的音樂結構及表演形式的藝術成就都非常高,給予國劇的影響極大,其中音樂曲牌和舞臺身段方面,國劇吸收得不少。很多崑腔劇目,至今仍保留於舞臺上,像金山寺、遊園驚夢等,不過歌唱部份,雖依照原來曲譜,發音吐字,已不完全遵用原產地的吳音了。

  國劇主要曲調西皮和二黃區異之處,在於伴奏樂器胡琴定絃不同,西皮曲調胡琴定絃,裏絃定在6上,外絃定在3上。二黃曲調胡琴定絃,裏絃定在5上,外絃定在2上,這在聽覺感受上,可能產生不同的韻味,在整個平劇音樂的風格上,並沒什麼不統一之處。

  一般來說,二黃曲調較為端莊凝重宜於表達悲愴,西皮較為輕快活潑,宜於喜悅情緒,其實也不盡然,二黃平板也具瀟灑和娟媚的情致,西皮曲調也可以用來表達悲憤哀怨。在情緒表達上,兩種曲調全具備多樣的功能,並不能嚴格區分。大致可以說,不論西皮二黃,在?述時,多半用字多腔少,節奏較快,比較接近語言的板式,如「二六」、「流水」板。在抒情時,多半用字少腔多,音樂性較強的慢板。表現激昂情緒時,多用高亢的「導板」和快節奏的「快板」。節奏中庸的「原板」,和可快可慢的「散板」和「搖板」,則各種情緒,均可表達。當然,這些全不是絕對的,不過很可以說明國劇的板式節奏是極為重要的。

  二黃和西皮的板式節奏,基本上可分為一眼板(二拍子)、三眼板(四拍子)、無眼板(記譜時常記為四分之一拍)和散板四種。屬於一眼板的有原板和二六,三眼板的有慢板和快三眼,無眼板的有流水和快板,屬於散板的有導板、回龍、搖板、散板。其中二六、流水和快板,只西皮有。快三眼只二黃有,其他板式西皮二黃裏全都有。這些唱腔板式,除導板和回龍外,全可成為獨立唱段,也可互相配合,組織為成套的唱段,使得音樂語言,更具變化,更具氣勢和格局,用來完整的表現人物性格,感情和思想。

  國劇的唸白,對於表現人物的功能,並不下於歌唱,尤其是劇情推展,唸白所產生的效果,較歌唱更為顯著。唸白除用來對語外,常運用的還有獨白,人物由獨白介紹自己的身份,敘述遭遇,有時更進一步道出心理反應和內在世界。大多數劇目的表演方式,人聲部門,也是白多於唱。

  唸白分為京白與韻白兩種,京白以北平口語為基礎,在音節上加以美化,使能悅耳動聽,通常用於市井小民和智識較低的人物,滿族和古代異族人物,無論貴賤,大都使用京白。韻白以湖北語調值為基礎,四聲高低對比較為京白鮮明,也就是較為音樂化的舞臺語言,用於身份或知識較高的人物。

  基於上述,國劇的唱唸,基本上是從日常口語出發,逐漸加強音樂性,由京白,而韻白,而歌唱。歌唱部份,也是從接近語言的板式,逐漸加強音樂性而構成的。國劇唱唸可以說是既能?述,又能抒情,具有體系的舞臺藝術語言。

  四、角色

  中國傳統戲劇的舞臺人物,一向分成各種類型,分類標準主要是依據人物的性別、年齡、性格而來,稱為「腳色」。較古的劇種,「腳色」類型相當複雜,平劇已把它簡化,歸納為生、旦、淨、丑四大類,每一大類再分為幾項小類。

  (一)生──指男性人物而言。根據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分為老生、小生、武生三類。

  老生表演的是中年和老年的人物,性格大多數代表人性的光明面,也就是屬理性的人物,身份從平民到王侯將相都有。老生唱唸和舞臺動作,以凝重收斂為貴,像三國戲「空城計」中諸葛亮,在凝重收斂中透露一股沉著和蒼鬱之勁,充份表現出老成謀國的忠貞精神,在服裝上的八卦衣、綸巾、羽扇,卻又顯示他的機智與飄逸,塑造了典型的舞臺形象。 這類老生以唱工為主,另有以唸白和表情為主的老生,像「四進士」中宋士杰,刻劃一個退職的官衙書辦,充滿?俠義氣息的老人。這類角色,原來另屬「末」行,現在併入老生行了。中年、老年而擅長武藝的人物,稱為文武老生,像「定軍山」中的老將黃忠,「戰太平」中的中年武將花榮等,表演要具唱唸工夫,還要能使用武器,作舞蹈性的打鬥動作,神情做派,也以凝重收斂為貴,突出人物淵淵大將的氣局。

  小生表現青年人物,依據身份、性格等分為官生、窮生、巾生、雉尾生等類。官生代表青年官員,形象上穿官衣、戴紗帽,氣派華貴端重,唱唸動作,也要求配合身份,流露華貴端重氣息,像「三堂會審」中王金龍,「販馬記」中的趙寵窮。窮生代表落魄的青年讀書人,神情動作,要表現寒酸而不失書卷氣,像「鴻鸞禧」中的莫稽。巾生也屬讀書人,身世較寬裕而特具風流瀟灑的性格,像「拾玉鐲」的傅朋。雉尾生代表有武藝的青年將領,如「群英會」的周瑜、「轅門射戟」的呂布,動作與處處流露英武氣概和驕矜自許的神情。雉尾生兼重唱唸,發音與小生相同,真假嗓間用,有時也運用武功,有打?動作,卻不歸納在武生類。

   武生表現的人物,不分年齡、身份,以擅長武藝為主,童年神祇如哪吒,青年勇士如十一郎,中年武將如趙雲,全以武生來表現。武生必須具備堅實武功,用矯健的翻跌動作,靈活的武器運用,來表現人物的英勇。武生分「長靠」「短打」二門,長靠大多數表現武將,人物的裝束模仿古代戰士的纓盔鎧靠,背插象徵軍中令旗的靠旗。長靠武生的動作要穩健沉著,威而不猛,才能表現出大將的威儀風度。短打代表英雄型人物,像水滸傳中的武松等,穿緊身服裝,動作要敏捷矯健,刻劃英雄的勇猛形態。

  武生也演擬獸類動作的戲,像「西遊記」中的孫悟空──一個通靈性人性化的猴子,演員要模仿猴類的生活動作,加以有意義的組合,表達孫悟空的機智與正義感。除猴戲外,還有模擬動作兇悍的豹戲,如「金錢豹」。這類模擬獸類的動作戲,經過名優不斷的提煉,尤其是猴戲,成為中國舞臺表演藝術特色的一種。

  (二)旦──指女性人物而言,依據年齡、性格、身份分為老旦、青衣、花旦、花衫、刀馬旦、武旦等角色。
老旦代表老年婦人,身份不拘,從貧苦婦人到貴婦、皇太后,全由老旦扮演。老旦重唱工,接近老生而行腔較為花俏,略帶女性化,嗓音貴高亢而帶炸音,低音則要求沉著寬醇,動作要穩重遲緩符合老婦人生活動作。不同身份的人物常從不同步法中顯示,像「釣金龜」中貧婦的康氏,「四郎探母」中貴婦佘太君,「打龍袍」中的李太后,舞臺步法,均有不同之處。

  青衣代表少年及中年婦人,具有堅強性格與高貴情操的理性人物,一般穿著平民服裝的黑色褶,故稱青衣,人物不限身份,從貧民到王妃全有,衣?依身份而不同,王妃穿女蟒,貴婦人穿花帔,說明青衣不以身份,而以年齡、性格為定。王寶釧在「彩樓配」中,身份是相府千金,穿花帔,在「探寒窯」中,是貧婦,穿青褶,在「大登殿」是皇妃,穿紅蟒,是一個顯例。中國古老社會要求婦女「幽嫻貞靜」,「動定有法」(見漢班昭的女誡),青衣表現的正是這一典型。青衣的表情要含蓄,合乎幽嫻貞靜的條件,動作要收多於放,符合動靜有法的法則,處處表露內在性格美,靜態的造型美。對青衣而言,掌握內心活動線和放鬆肌肉的表演技巧,是非常重要的。青衣重唱工,做表要沉著,表演程式原則上和老生相近,他們所表現的全是理性的化身。

  花旦代表性格活潑天真,以及風騷潑辣的幼年及青年女性,因之正反面人物全有。服裝多數穿短襖(有時加上背心),褲或繫裙。身份不拘,大多表現小家碧玉、丫頭和市井青年婦人。小家碧玉如上面提及過的「拾玉鐲」中的孫玉姣,丫頭如「西廂記」中紅娘,「花田錯」中春蘭,他們具有爽朗、活潑的性格,富於機智與正義感的極為可愛的人物。風騷潑辣型的人物,如「翠屏山」中潘巧雲,「烏龍院」中的閻惜嬌。花旦重唸白與表情,語言及動作,較接近真實生活,屬於較為寫實的舞臺人物。部份花旦戲?踏木製的「蹻」,其作用彷彿芭蕾舞用足尖作全身支點一樣,用以增強行動時的婀娜多姿。

  青衣屬於理性人物,花旦屬於感性人物,因性格不同而表現方法各異,青衣重唱工,花旦重做工,另有一類舞臺人物,性格上理性與感性兼重,因之,舞臺表現方法也隨之摻合新青衣花旦兩行,唱做並重,稱之為花衫。如「鳳還巢」中的程雪娥,以及神話戲「天花散花」的天女,「落神」的洛神。天女與洛神的動作更強調了舞蹈成份,以描寫超現實人物的飄逸姿致。

  武旦專以武藝見長,不重唱唸,多用以表現有武藝的女性,及神話戲中女妖。武旦對「蹻工」的要求,較花旦更為嚴格,此外,還需要極為矯健的身手,能跌撲、能翻、並能靈活自如的運用武器。

  刀馬旦間於花旦與武旦之間,代表性格活潑英勇而擅長武藝的女性,表演重唱唸,又要擅武工,像「楊家將」戲目中的穆桂英,表演上既刻劃了對愛情追求的風趣手段,又表達了保衛國土的愛國情緒。

  (三)淨──代表性格剛正、粗豪、或陰鷙的人物,不拘身份、年齡。這類人物,在行象上具有極度誇張的臉譜,以象徵他們的性格,使觀眾乍一接觸,立刻有強烈的感染。舞臺動作,也運用極為誇張的程式,來烘托人物。代表剛正性格的如關羽、包拯,以紅色和黑色的臉譜分別象徵忠義與剛直,動作雖誇大但不輕於動作,在肅穆中產生一種凜然不可犯的神威,塑造了代表中國民族道德意識的藝術形象。粗豪性格的如張飛、李逵,舞臺表演程式著重做表,要在粗魯豪邁中帶有嫵媚,有時採用接近花旦的身段,混合醜與美、粗與細構成可敬又可愛的形象。兇鷙性格有的屬於猛悍型的綠林大盜,象「審李七」中李七,有的屬於奸詐陰險的權臣,如曹操、司馬懿等,這些人物在臉譜上,舞臺表演程式上,全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表現他們的特徵。淨角分為「銅鍾」、「架子」兩類,「銅鍾」重唱工,「二進宮」的徐延昭為代表,「架子」重做表,上舉粗豪性格型人物大多屬於此類。

  (四)丑──男性稱為丑,女性稱為彩旦,性格上忠厚與奸詐的都有,語言、動作全帶有滑稽性。身份與年齡不拘。

  丑分為文丑與武丑,文丑中代表知識份子的又稱「方巾丑」,方巾是讀書人戴的帽子,方巾丑是指受過教育的人物。方巾丑大半屬於反面人物,像「?英會」的蔣幹,做了許多愚蠢的事,還自鳴得意,使人看了發笑。「審頭刺湯」中的湯勤,刻劃陰險卑鄙的小人,一派斯文?處處流露猥瑣的滑稽形態。

  一般文丑大多數代表淳樸市井小民,像「鴻鸞禧」的金松,「女起解」的崇公道,全都是忠厚人物。這類?色重唸白,白口接近口語,吐屬幽默,兼會各地方言,動作輕快而滑稽,逗人喜愛,和觀眾的關係最密切。 在戲劇效果上,卻產生游離作用,他們常站在觀眾立場上,對劇中人物作批判,雖則引起觀眾共鳴,卻從戲劇中游離出來。同時悲劇中,常運用丑角來沖淡悲劇氣氛,也產生游離作用,像描寫謀殺親夫的「雙釘記」中,除女主角色潑辣型的花旦扮演外,其餘的配角,一概由丑角扮演,是個典型的例。

  運用丑角來嘲諷人生的小型喜劇,為數極多,像「打麵缸」諷刺人類的好色,「雙背凳」嘲弄怕老婆的人物,以及前述揭露人物身份虛偽性的「荷珠配」,全屬富於幽默、機智的喜劇。

  武丑代表有武藝、機警和風趣人物,他們的行動矯健靈活,口齒伶俐而且發言滑稽,在武戲裏產生跳躍性的輕快感。

  彩旦代表滑稽性的女性,像「採親家」的鄉下婦人,刻劃鄉下人進城探望親家的窘態,語言粗魯,舉動滑稽,卻流露著可愛的淳樸氣息。同時把城裏親家母的浮華生活,虛偽態度,從強烈的對比中做了尖銳的嘲弄。

  五、音樂──文武場面

  國劇樂隊、分為管絃樂部份,稱為「文場」。敲擊樂部份,稱為「武場」,整個樂隊,稱為「場面」。

  文場管絃樂有胡琴、二胡、月琴、弦子、笛、笙、吶等。胡琴、二胡是拉絃樂器,月琴、弦子是彈絃樂器,笛、笙、吶是吹奏樂器。這些樂器的主要任務以伴奏歌唱為主,有時用來陪襯動作,渲染氣氛,或代表效果,如雞聲、馬嘶等。

  伴奏二黃,西皮腔唱歌時,以胡琴為主,胡琴的音響瀏亮,宜于伴奏。旦角歌唱時,除胡琴外,另輔以二胡,取其柔媚多姿。角色唱曲子時,則以吹奏樂器伴奏,大多數用笛。慷慨激昂的曲子,?眾齊唱時,則用嗩吶,哨吶有時也用來伴奏二黃調,大多用於生角唱演神話戲或表達激宕的情緒。月琴、弦子和笙,則用來陪襯樂器,月琴、弦子可以增添加跳躍性的節奏感,笙可以增加清越之姿。

  胡琴、笛子、嗩吶全可用來演奏樂曲曲牌,其作用在配合動作,渲染劇情,製造氣氛。「拾玉鐲」孫玉姣一系列餵雞的動作,都是用虛擬表演手法,按照胡琴曲牌的旋律,和節奏表現出來的。「貴妃醉酒」全劇的動作完全在不同的胡琴曲牌中進行,成為一套旋律豐美的襯托動作,增加環境氣氛的背景樂曲。笛子和嗩吶也常用來吹奏樂曲,在一定的情況下,有固定的牌子,如宮廷場面上多用「朝天子」。飲宴、拜賀多用「萬年歡」。軍中主帥升帳,多用「水龍吟」等等。

  武場敲擊樂主要樂器有板、單皮鼓、大鑼、小鑼、鐃鈸五種,單皮鼓和板由一人演奏,其作用為控制節奏,也可列鼓、板為一體。有時參入堂鼓和?鍋(小型的鈸),加強特殊效果時才增加。

  大鑼音響宏亮強烈,宜用於嚴肅、激烈的場面,老生及淨的戲,多用大鑼為主體。小鑼音響清脆文雅,宜輕鬆、詼諧場面,青衣、花旦、丑角的戲多用小鑼為主體。但也要根據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所處的環境,及劇情要求來使用,身份高貴的用大鑼,一般平民用小鑼。性格豪邁的用大鑼,文雅的用小鑼。官衙軍帳中用大鑼,宅院菴堂中用小鑼。情緒平靜時用小鑼,激宕時用大鑼。總之,鑼鼓的運用,有其介紹身份、性格,表達情緒和配合環境及劇情的戲劇功能,不只是突出中國戲劇的風格而已。

  應特別提出的是鼓、板,它是整個樂隊的指揮,掌握著管絃樂和打擊樂的進行,一方面要配合演員的動作,也要在演員唱唸時作節奏的節調和襯托。

  國劇鑼鼓的結構形式相當多,大致近一百種,運用起來極為複雜,這裏只能概括其用途,說明它的主要作用:
  (一)用不同鑼鼓形式,來指示唱的板式和速度,術語稱為「入頭」,如「慢長錘」是原板或慢板或二六的「入頭」。「快長錘」是快板、流水板、搖板的入頭等。

  (二)用來配合身段動作,給以鮮明節奏,同時製造氣氛。如人物上下場、起霸(描寫武將整頓戎裝一系列的舞蹈化動作)、趟馬、開打等動作,全有一定的鑼鼓來配合。

  (三)運用在唸白的開頭與收尾,或句與句之間,加強語氣,烘托語勢,其作用有類文字中使用的標點符號。

  敲擊樂在中國戲曲藝術中有其特殊地位與作用,它是構成戲曲表演形式一個主要部份,把舞臺表演手段唱、做、唸、打連貫統一起來。劇情發展的場與場之間,也起了連綴銜接的作用。這些多方面的功能,樹立了我國舞臺獨特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

  六、臉譜

  舞臺上淨角和丑角的面部化粧,運用色彩和線條構成各種圖案,來象徵人物的性格和品質,稱為「臉譜」。

  臉譜導源於古代祭典舞所用面具,像驅逐旱魃的儺舞,早就使用兇獰的面具來突出惡魔的可怕。歷史傳說中北齊的蘭陵王面目秀美,作戰時常戴上威猛的面具,用以懾服敵人,唐代的「蘭陵王破陣舞」就是以舞蹈形式表現他的故事,戴著面具舞蹈的。

中國戲劇的舞臺表演程式,一部份承襲古代的舞蹈而來,面具的使用也被保留下來。國劇的神話人物,像加官、雷公、魁星,全帶?面具做舞蹈性動作。由於演員頭罩面具,在舞臺施展動作,究竟不自然,而且無法操縱面部肌肉和眼神的收放來表達現實人物的情緒,如是逐漸放棄面具,發展到用臉譜來替代面具,提高了面部化粧的戲劇功能。

  臉譜最大的作用是抓住人物的性格、特點,以誇張的手法;象徵的意味,從色彩及構圖上來介紹人物。角色一出場,觀眾立即從他的臉譜上,辨別出人物的品質是忠或奸,是善良或險惡。臉譜充分發揮了戲劇功能,也塑捏了人物的藝術形象。

  臉譜顏色的選用,主要是表現人物的性格和品質,下面舉例來作概括性的說明:

  紅色臉表現具有血性,忠勇耿直的人,如三國戲中的關羽。

  紫色臉表現具有血性,但較為沉著的人物,如「將相和」的廉頗,「二進宮」的徐延昭。

  黑色臉表現粗豪英勇的人,如張飛、牛皋、李逵。至於宋代名臣包拯,因為他嚴肅正直,鐵面無私,也用黑色臉譜來表現。

  藍色臉表現兇猛而兼工心計,倨傲不羈的人。如馬武、竇二敦。藍色臉多數帶紅鬍子,模仿廟裏塑的兇神形象而形成臉譜。

  黃色臉表現內工心計,勇猛而殘忍的人,如王僚、典韋。

  綠色臉表現性情暴躁,不受拘束的人,如夏侯德、蓋蘇文。

  金、銀色臉多用於神話人物。

  白色臉、大白粉臉是全臉皆用鉛粉塗蓋,表現性格陰險奸詐,居心叵測,表面上滿臉笑容,實際上笑裏藏刀,不以真面目示人,像曹操、司馬懿、嚴嵩等,受歷史批判的反派人物。

  小花臉是丑角的臉譜,用白粉在眼鼻間塗一小方塊,表現身份與品質不相稱,行為猥瑣的人物,如蔣幹、湯勤。但有時也表現淳樸的小市民,在服裝上與行為猥瑣人物兩樣。

  臉譜的施色構圖,從全臉一色的「整臉」,到圖案極為複雜的「碎臉」,層次遞進,類形繁多。圖案的由簡到繁不只是增加裝飾性的美觀,而是求更明確的刻劃人物的性格與神情。有時用同一類形的臉譜,表現性格相近的人物,由於身份與氣派不同,臉譜的勾法也就不相同。例如張飛和李逵,全是勇敢正直,快人快語,粗魯中帶有幾分嫵媚的喜性人物,臉譜同樣採用「花蝴蝶臉」,眼和嘴部則採用不同方式的勾法,形成張飛臉譜帶有大笑神情,李逵臉譜只輕浮?微笑,這是因為張飛具有大將身份,李逵不過是英雄型人物,對喜性形象的誇張程度因而不同。這一點足以說明臉譜藝術的精緻性和明確性。

  七、服裝與道具

  (一)服裝

  國劇舞臺人物的形象塑造,主要的是透過服裝來表現劇中人的身份、年齡,有時還暗示人物的性格。

  中國歷史悠久,舞臺所表演的故事,上自殷周,下迄明清的各個朝代,時間約三千年之久。由於每一朝代都有它的服制特色,舞臺人物的服裝,自然不能嚴格遵照某一朝代的衣冠制度,只能從服裝的樣式、圖案、色彩出發,來顯示劇中人的身份職位和渲染氣派,例如相貂蟒服,是宋代服制,而漢代的權相曹操也穿。紗帽官衣,是明代中國官員的服制,而「清官冊」中宋代的官吏寇準也穿,這無非是顯示人物的身份職位與氣派。但大致說來,國劇服裝是按明代服制為基礎,參雜唐、宋、元、明四個朝代的服制而製作的。再則為了適應舞臺舞蹈動作,更溶合了古代歌舞服裝的式樣,如誇張的水袖、靠旗和雉尾,均為結合舞臺舞蹈動作而設,為真實歷史服裝所無。這種加強美術施工的舞臺裝扮,對於人物造型的象徵意義,已為觀眾所熟悉,有好些歷史人物,已具有定型的舞臺藝術形象,如代表忠義武將關羽的紅臉、綠蟒,代表正直文臣包拯的黑臉、相貂、黑蟒,已被社會普遍公認。這些形象,實際上是演員,觀眾和服裝作家共同塑造的。

  國劇舞臺服裝的高度藝術成就,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應當溯源於唐宋的歌舞服裝,元明的戲曲服裝。四五百年前明代戲曲表演,已有類型化的服裝規格,包括文武有別,番漢有別,貴賤有別,貧富有別,老少有別,善惡有別,國劇只是在依據傳統規格,在各類型服裝的樣式,圖案及色彩上加以創新和發展。另一方面引入清代真實生活的服裝,像滿族婦人的旗裝,和一般平民身份女子穿?的襖、褲,經過美化後,在觀眾的感覺上與歷代服裝仍然統一的。

  下面把重要的舞臺服裝加以介紹:

  蟒 服:帝王及文武大臣最莊重的禮服,式樣是圓領,大襟,帶水袖。質料用緞,圖案繡龍或虎,下擺繡海水紅涯,顏色分黃、紅、綠、白、黑等色。皇帝穿黃蟒,侯爵及大元帥穿紅蟒,大臣穿綠蟒。 年老的大臣和年青將領穿白蟒。勇猛的大將和剛正的大臣穿黑蟒。

  女性貴婦人也穿蟒,圖案除繡龍外,有時也繡鳳。尺寸較男蟒略短,繫裙。領上加披雲肩,色彩用黃、紅二種,皇太后、皇后穿黃色,貴婦人穿紅色。

  官 衣:中級官員穿的禮服,樣式與蟒相同,質料用素色緞,胸前綴方補,補上繡有圖案。官衣顏色用紅、紫、藍、黑等色來區別官階的高低。

  穿蟒服和官衣時,腰間圍玉帶,男女一律。

  帔  :男女均穿?的常禮服性質服裝,式樣是大領、對襟、帶水袖,質料用綢或緞,不拘顏色,配合身份、年齡、性格為定,繡有各種圖案的花紋,花鳥均有,不繡圖案的稱為素帔。

  褶 子:一般男女的便服,式樣是大領、大襟、帶水袖,質料用緞及綢,可繡花或不繡花,不繡花的稱素褶。

  襖 褲:清代婦女的日常服裝,立領、大襟、紐絆、禿袖(無水袖),顏色圖案各種都有,多由花旦穿著,表演接近真實生活的戲。

  開 氅:武官及大臣的常禮服,式樣是大領、大襟帶水袖。質料用緞,繡各種圖案。顏色黃、白、黑各種都有,依據年齡、性格穿著。

  鎧 靠:武將的戎裝,式樣模仿古代鎧甲而加以變化,胸甲改為軟製,稱為「靠肚子」,腿甲分為二片前後張開,以便於舞蹈動作,增加造型美。老年將領穿黃靠,青年將領穿白靠或粉紅靠,性格粗魯的穿黑靠。質料用緞,全身繡有鱗甲紋,「靠肚」及兩肩多繡虎頭。女靠式樣男靠相同,下身綴有飄帶,圖案花樣也較華麗。鎧靠有硬與軟靠兩種,男女均同。

  靠 旗:代表將帥出征發號施令的令旗,插在背上,一共四面。式樣為三角形,緞地繡花,顏色和鎧靠相同,以誇張武將的英勇。

  箭 衣:簡便的戎裝,式樣是小領、大襟、紐絆、窄袖帶馬蹄袖,緞製,素色及帶圖案的均有,穿?時常外罩馬褂。模仿古代戰士的騎箭裝束,而參雜以清代服制。

  斗 蓬:小領、無袖,繞身一圈,行路和禦寒時穿著。男子多用紅色,女子各顏色均用,上繡圖案。

  茶 衣:大領、大襟、帶水袖,長度只到膝部。質料用布製,顏色用藍、褐色或米色,穿?間腰部繫腰包,書僮、酒保及一般勞作者用之。

  八卦衣:緞製,上面繡太極圖八卦,周圍鑲寬邊,腰間圍有繡帶,且有兩根繡帶 下垂,具有法術及智謀的人物所穿,漢代諸葛亮的典型服裝。顏色有黑色、藍色、紫色均有。一般軍師道人,有時也用之。

  古 裝:模仿古代繪畫中的女子服裝,髮髻梳在頭頂,上衣較短,裙子繫在上衣 的外面,有時上衣加雲肩,裙子上加飄帶。有帶水袖及不帶水袖兩種,因稱古裝。古裝是近代舞臺的創制,不同於一般舊有戲劇服裝,其實是更接近於歌舞服裝的舞臺服裝,多用於舞蹈性強的神話戲中的女神,如「天女散花」的天花,「嫦娥奔月」的嫦娥,以及新編的文藝劇目中的青年女性,如紅樓夢劇目中的林黛玉、尤三姐等。舊戲新排的「虞姬恨」
虞姬也穿古裝,這大約是除了增加造型美外,取其便於劍舞。

  根據上述,我們可以把國劇服裝分為三大類:(一)是模枋歷代服制而製成的歷史服裝,用以扮演歷史故事人物。如蟒帔、褶、開氅等;文官穿的官衣,武將穿的鎧靠,箭衣等。(二)是引自生活真實的服裝,如襖裙、茶衣等,用以扮演較近寫實性的人物,多用於花旦及丑角戲。(三)是歌舞服裝,完全配名大幅度舞蹈動作而製,如「洛神」的戲波衣,神話人物穿著。但第一、二類的歷史服裝,和接近生活真實的服裝也還是溶合歌舞服裝的一些特點而製成的。這種分類,符合前述三種類型的戲目中人物造形而設計的。至於取法於古代仕女畫的古裝,主要在突出女性人物的氣質和性格,與歷史服裝加強顯示人物身份者不同。細腰長袖,近於歌舞服裝,但所表現的是人間人物的飄逸風致,又與以古裝表現神話人物的純粹歌舞服裝兩樣,只能另屬一類了。

  (二)盔頭

  盔  :皇帝戴平天冠,主帥戴帥盔,關羽專用的盔稱為夫子盔。一般戰士戴倒 纓盔,盔的種類繁多,樣式製作各不同,以下略舉數例。

  紗 帽:文官所戴。圓形,前低後高,黑紗製。兩旁插有翅,細而長者,稱為相髫,宰相所戴。橢圓形翅的由較高職位的官員戴用。圓形翅由較低職位官員戴用。尖形翅由性格奸惡官員戴用,因此稱為奸翅。

  巾  :便帽,軟胎製,和盔冠紗帽用硬胎製成的不同,巾的種類,樣式較盔帽更為繁多,依據身份、年齡、性格、戴不同式樣的巾。像皇帝巾、宰相巾、員外巾、窮生巾、老人巾等等。

  鳳 冠:女性的大禮冠、后、妃、貴婦所戴,冠上滿綴珠玉,冠頂有三支翠鳥羽毛扎成的三支鳳,兩旁有珠穗,動作時搖曳生姿。

  雉 尾:冠上所插的兩根長翎子,原來用以表示番將及反面軍事人物的,後來不分番漢,也不分正反面人物,英勇的男女將帥,也有插戴的,用來增強人物的英姿,動作時翎子也產生顫動的韻律美。

  (三)道具

  國劇所用的道具種類極為有限,功用卻是多方面的。舉例而言,用途最廣的莫如桌和椅,同是一張桌子,可以當書案、公案、神案、飯桌等使用,只須更換桌上陳設的小道具,如書卷、筆硯、印匣、香爐燭臺、杯碗等即可變更其功用性質。

  桌子又可代表山丘、樓臺、牆坦、橋樑等一切高出平地的室外景與物。人物站在桌上,可當作登山、登樓。人物走過桌子,就可當作過橋、越牆。

  椅子除可代表可供坐息的土臺、石凳等外,也可代表住宅的門戶,像「烏龍院」中所顯示,也可代表?洞的門,像「武家坡」,「汾河灣」中所顯示。這類道具的使用方法,也兼具佈景的功能。

  道具可以結合動作產生空間轉換的功能,如搖動船槳表現行船,揮動馬鞭表現騎馬上道,船槳本身並不代表船,馬鞭也不一定代表馬,必須結合動作才能完成其戲劇任務,表現人物由甲地到達乙地的空間轉換。車旗(兩面方形繡?車輪圖案)、轎簾(兩塊長方紅綢用竹枝撐支),也有同樣作用。

  日常用具及兵器也可以充當舞蹈的道具,日常用具如打掃堂上的拂塵和納涼用的扇子全可充當舞具。「思凡」的舞姿,全由拂塵配合而成。扇子在人物造形及舞蹈動作上,更具多種作用,淨角使用特大形的摺扇以增添氣派,小生使用雅緻的摺扇來表現瀟灑的風度,旦角使用團扇與精雅的摺扇(紙製的和羽毛製的都有)來發揮多種舞蹈動作,像「紅娘」用團扇做各種撲蝶的舞蹈身段,「貴妃醉酒」用摺扇來豐富舞姿,並在一開一合之中,充份表現感情思想。

  作戰使用兵器如刀、槍、劍、戟等,在舞臺上已發展為重要舞蹈道具,每種兵器的使用方法不同,也形成各種舞蹈程式,其中也參合不少武術動作,術語所稱的「刀槍把子」,實際上也就是揉合舞蹈與武術的道具舞,其中保存?不少的古代健舞的成份。中國古代的軟舞和徒手舞漸已失傳,惟獨健舞和道具舞,在民間及舞臺仍十分突出。

  八、舞臺

  中國的傳統舞臺,一向採用方形高臺形式,除了背後一面有懸幔外,前方三面臨空,伸向觀眾席中,其形式與英國伊利薩伯時代劇場相近。觀眾三面環繞舞臺,密切結合了演員與觀眾,由情感交流增強戲劇效果,也製造了戲劇氣氛。

  中國劇來自民間,極富民眾性,這一形式的舞臺,無疑最適合於廣大觀眾的同時欣賞。中國最喜愛戲劇,舞論任何鄉鎮農村,每逢節日,必有戲劇演出。演出地點,通常選擇空曠廣場,搭設三面臨空的臨時舞臺,吸引大量觀眾扶老攜幼的環繞舞臺,度過狂歡的一日。

  清乾隆元年(一七三六)宮廷名畫家摹繪的宋代(十一世紀)民俗畫───清明上河圖,其中繪有這種方形高臺臨時舞臺,及三面環繞的觀眾欣賞演出的神態。這一現象,至今仍習見於各地鄉鎮農村。甚至都市的冷僻角落,也有搭設這種形式的舞臺,作流動性的演出,吸引無數的觀眾?足觀賞。

  民國以前,大都市的室內劇場,仍襲用方形高臺,三面臨空的舞臺,作為表演區,民國以後,才接受西方鏡框式舞臺,目前都市室內劇場已再找不到三面臨空的舞臺了,但儘管如此,舞臺的設置,仍襲用傳統式空蕩蕩的舞臺(Bare stage)臺上只陳設一桌兩椅,並無佈景設備或其他道具的陳設,(除極少數新編的劇採用簡單佈景外)。這完全是為了中國戲劇演出方式不是寫實的而是象徵的,寫實的佈景會破壞演員象徵性的動作,而無法取得風格上的統一。

  由於中國舞臺是方形而三面臨空伸入觀眾?的,因之表演程式與演員的舞臺部位,也是配合方形舞臺而設計的,演員的主要動作,常常在中央,左前方,右前方,同樣的做三次,以便三面觀眾全可以看得清楚,例如「貴妃醉酒」的「臥雲」動作就是在中、左、右各做一次。表現行路情況,演員也是在中央唱一句,再分別左、右前方各一唱,術語叫「扯四門」,也是同一理由。以後我們建造模範式舞臺,究竟應恢復三面臨空式,或鏡框式,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二黄小开门
曲艺>京剧文化
京剧曲牌简介
西皮小开门转大开门(京剧曲牌)胡琴乐谱
京剧曲牌经典选段
黄金陆:我为杨宝森先生操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