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两般秋雨庵随笔》

读《两般秋雨庵随笔

 

    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遍涉古籍,在他珍藏的众多典籍中,清代梁绍壬所著《两般秋雨庵随笔》格外钟爱。书的天头地脚,密密麻麻地留下了他的圈点和批注。在所有读过的书中,此书成为他批注最为丰富的一部。

   不仅如此,这本书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了文人骚客枕边必备,怀中常存之物;甚至时至今日,自称“五百年以内天下文章第一”的李敖也屡屡引用此书。

   一本书之所以叫好,就在于它的独特之处,即可读之处。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语言,独特的题材,独特的情节。我们看了太多的书,都是百口一词,千人一面,难免使人精神疲劳,拂袖而去。

   《两般秋雨庵随笔》全书共八卷,近一千余篇,其中篇幅大多短小精悍,有的三言两语,竟自成篇。写法自由灵活,体制编排不拘一格,经史子集,纵横交织,杂感随想,交相辉映,考据辨析,说解典故,娓娓道来,妙趣横生。

   对于《两般秋雨庵随笔》,正如古人所说:“糊涂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明白,狭隘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旷达,忧郁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愉快,笨拙的人读了它将会变得灵巧,愁闷的人读了它将会欣然起舞,有病的人读了它将会霍然而愈。”既如此,确实是不可不读了。下面是我七年前的两篇《随笔》之随笔,也算凑个热闹。

 

奇事

 

   世界上有许多奇巧的事,它反映了事物的一种偶然性。偶然性存在于必然性之中,但它又是必然性的一种反映,起码它是一种存在。

   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件奇事:一年前住在大洋岸边的一个小学生放到水里一个漂流瓶,第二年这个瓶子被大洋彼岸的一个姑娘拣到,她按瓶中写明的地址打了电话,小男孩收到了。漂流瓶在大洋大海中漂漂荡荡、曲曲折折,千回百转之后,居然能躲过各种危险,而抵达大洋彼岸,可说是件奇事。

   《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了两件奇事:宋牧仲《筠廊偶笔》记载:有一个人在归州香溪得到一块石头,像斗一样大。剖开后得到雌鸳鸯一枚。后来他又经过此溪,而且再得一石,剖开竟得雄鸳鸯一枚。于是他就用这两块石头雕琢成了一对石杯,并当作宝物珍藏起来。

   作者还说在他幼年时,听到一位有学问的人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人有得块宝石,上有山有树的形状,背面题有杜甫的一句诗:“石出倒听枫叶下”。其人对这块石头极为珍爱,一直随身携带着。有一天他乘船过黔州某小溪,偶而在船的蓬窗前把玩,一不小心石头掉进了水里,于是停下船催人打捞。过了好长时间,果然捞到一块,拿来乍一看,大小竟与先前的那块一样,细看,纹路却截然不同,却是背面也有一句诗:“摇橹背指菊花开”。再下水搜寻,竟又把先前失落的那块石头也找到了。

   丢在河里的石头能找到已是奇事,居然还能找到一块同样形状、大小,又有对仗的诗句,成为珠连壁合的一双,更是奇事,有人会相信吗?

   这类奇事是确有其事还是有人杜撰的,已无人考证。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种偶然的存在也有可能。它的意义在于,从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一种意境,一种超越自然和想象的东西,确切地说,是在追求一种美。

 

讽刺诗

 

   讽刺题材在现代诗中,无外乎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的犹如利剑,直指要害;间接的虽比较迂回,也恰似一剂猛药。

   古代也有讽刺诗,也是这两种手法,如《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讽刺诗》一文所揭示的。它主要是从艺术角度探讨讽刺诗的写法,应有所启迪。

   作者写道:“讽刺之诗,意不可不露,亦不可大露,故不宜赋而宜比兴”。如《咏蝉诗》云:“莫倚高枝纵繁响,也应回首顾螳螂。”蝉在树上高枝纵情高唱,却忘记了还有螳螂在树下等待着捕捉它的机会。蝉是应当回头看看的,如果忘乎所以,会白白地丢了小命。

   其实,也是隐喻人的,在你成功的时候,还应有遭受挫折的准备,在你得意忘形之际,可能还有人在暗中算计着你呢。当然在螳螂捕蝉的时候,它也可能忘记了还有“黄雀在后”。

   还有《咏瀑布》诗:“流到前溪无一语,在山做得许多声。”是说这瀑布在山中的时候曾经轰然作响,惊天动地,不可一世;可一旦环境变了,流到平地,汇入小溪,就悄无声息而几无一语了。

   有的人不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而且前后判若两人。若是有真本事,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适应,都能叫得响。

   咏铁马》诗:“底事丁冬时作响,在人檐下不平鸣。”这一定是匹老马,昔日在战场上跟着主人驰骋疆场,左冲右突,奋勇杀敌——何等威风。而如今却拴在屋檐下,没了用武之地,只有鸣不平的份儿。容易让人想起:“廉颇老亦,尚能饭否?”

   咏夏云》文辞很优美,寓意也深刻:“无限旱苗枯欲死,悠悠间处作奇峰。”地上的无数禾苗已经旱的快要枯死了,而那带雨的云彩却没有丝毫的怜悯之意,还在悠哉游哉地自我陶醉,而对“旱苗枯欲死”无所动心。

   我最欣赏的还是那首《咏蚊诗》:“性命博膏血,人间尔最愚。囋肤凭利喙,反掌损微躯。”是痛恨那些贪官污吏的——一针见血,形象生动,极为贴切。就是在今天,某些人读了此诗,也会胆战心惊。贪官们拿“生命博膏血”,是以生命为代价的,所以“人间尔最愚”。我最欣赏“微躯”一词,这种人原本就像蚊子一样地渺小。正如文中所说“贪谗之吏,读此能无凛乎?”一首讽刺诗写到如此深度,怎不令人拍案叫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话文章】杨逸明|晚风随笔(11—15)
立秋读诗: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
8首经典讽刺诗,首首言辞犀利
10句经典讽刺诗,刺世疾邪,不平则鸣!
【禅茶一味||千山暮雪】明月山随笔
秋雨随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