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5
第三节 档案中成著的传记资料

  档案中的成著,指已经定稿的书,如业已修成的玉牒、传表,或者是已成稿的文章,如国史馆编纂的个人传记,已完成初稿、修订稿的。本节只叙述两种成品,即国史馆的传记和宗人府的谱牒。

(一)国史馆传稿的史料价值
  庄吉发在前述文中说:“国史馆所纂列传体例的严谨,传稿的履经重修或复辑,以及传记资料的丰富等等,清史稿实望尘莫及。”他是从国史馆传稿与《清史稿》列传比较而言,其实所讲的也正是国史馆传稿的优点。体例严谨,反复修订,为的是成品的高质量,具体地说是为传记文翔实可信,这或许可以认为是国史馆多数传稿的特色。我们还是借用庄吉发文中的资料进行说明。庄文以国史馆冯子材传稿的初辑本与《清史稿》冯子材传作对比,国史馆传稿云:“冯子材,广东钦州直隶州人。初聚徒于博白县,由归善勇目,从提督向荣征贼。”《清史稿》传则谓:“冯子材,字翠亭,广东钦州人。初从向荣讨粤寇,……”《清史稿》对冯子材的历史是从参加向荣部与太平军作战开始,不提他前面的活动,而国史馆传稿写他的出身,起始是博白地方的小股“盗匪”的头目,以勇目归附于清军。不讲其出身,是为尊者讳,隐瞒事实真相,由此可见国史馆传稿尊重史实,翔实可信。庄文又举出耆英传的例子,《清史稿》的耆英传,在记叙其道光四年的事迹时,惟云“送宗室闲散移驻双城堡”。国史馆耆英传稿复辑本的同年内容是:“四年三月,新定双城堡京旗移屯章程,上念其生计维艰,命耆英前往履勘。寻奏,查双城堡中左右三屯,有奉天旗下留养二百余户,如令此项闲丁帮种地亩,可省京旗雇觅人夫之费,从之。七月,兼正黄旗护军统领,转兵部左侍郎,充国史馆清文总校。”不仅说明了他去双城堡的意义和作用,还交代了他的兼职及职务的变动,情节丰富多了。我们阅读《清史列传》和《清史稿》,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前书内容详细,后书简单。前书的传记相当部分来自国史馆传稿,因此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传稿内容的丰富性。庄文所举的事例与我们的印象相结合,证明国史馆传稿具有内容翔实的特点,加之它的可信度较大,因此它的史料价值较高。
  国史馆传稿所涉及的人物,据《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文献传包传稿人名索引》著录,有一万五千人之多,这大约是包括了正传、附传、附见人物在内的,这个人数多于其他传记成著。《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是从三十三传记专著中作出人名索引,计有万人,尚比国史馆传稿的传主少五千人,即少了一半。这么多人物的传稿,被《清史列传》、《国史列传》等书收进不少,不过未刊行的仍多,所以对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一史馆的内容翔实的众多的传稿,需要重视对它的利用,人物传记的研究者倘若不能充分发掘这类宝藏,未免有太多的遗憾。
  使用国史馆传稿,有一部很好的工具书值得在这里作出说明,以兹提高传稿的利用效率。台北故宫博物院编印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文献传包传稿人名索引》,1986年梓刻。此书将该馆所藏传包、传稿整合编次,一一列出人名;人名依姓氏笔画及点横竖撇为序;遇有同姓名者,增列别号、籍里,旗人则以旗籍区分,妇女即加注父、夫之名;姓名后书写传记所在的传包、传稿的编号,一人有数个传包、传稿者尽行记注,以免遗漏;凡在《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有著录的人物,在其名字前面加三角符号以为标识。兹将其《凡例》和四画文姓人名索引复印件附录于后,请读者对照阅览,即可明了其编辑方法,以便去该馆利用。(【附录35,3页;原书凡例、6-9页】)编辑此书颇下了一番功夫,单与《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人名索引核对,就见其用力之勤,而这并非此书所必做的事情,但是做出来了,对读者大有用场,因为知道档案外的传记之所在,利用者可以去寻觅,以便对照阅览。人名下提供收藏品的编号,欲读某人的传稿,查到人名,即可按编号索取传稿,方便得很。利用者持此一册在手,查阅资料会迅速得多。

(二)内府收藏的谱牒传记史料
  民间族谱,本书已作了专章的介绍,就中对玉牒也点到了,这里要说的是作为档案的谱牒,而且说的亦颇简略。
  本书作者在八十年代初利用《宗室玉牒》和宗人府有关宗室成员命名事务的档案,撰写《康熙十四子胤禵改名考释》,载于《历史档案》1981年第四期,从使用玉牒资料的亲身体会,深知玉牒对于人物传记研究的价值。清朝规定玉牒每十年一修(到第十年就修,而非隔十年才修),于是隔九年就有一部新的玉牒面世。如顺治十八年纂成玉牒,此后康熙九年、十八年、二十七年……陆续有玉牒的编纂。玉牒记录宗室每一个成员的简历,包括他的名字(原名、更名)、身世(血缘关系,即父母)、生卒年月日时、世爵官职、升降赏罚缘由、婚配及子女情况。由于玉牒连续修纂的特性,一个人,如果不是短命的话,他的生平载入玉牒,当不只一次,因此他的资料在不断增加。这些资料综合起来,如同前述履历差不多,所以根据玉牒提供的信息,可以刻画人物概貌。
  本章第一节第四目叙述传记文书形成时,说到宗室觉罗名册,即是宗室觉罗的族谱及其草本,其内容举二例以明之。《正黄旗第一族红名男册》对宜荣的登记是:“正黄旗第一族宗室宜荣,奕字辈,行一,道光十三年癸巳七月十八日子时,嫡母何佳氏巴崩阿之女所出。祖玉林,父敦亨。嫡妻关佳氏奎存之女,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卒。继妻张佳氏常祥之女,宣统六年十月十八日子时卒。”(宗人府全宗·宗室觉罗名册·户卷00001号)《正黄旗第一族红名女册》所载钰培第二女:“正黄旗第一族宗室钰培之第二女,溥字辈,光绪十一年乙酉十月二十九日亥时,嫡母关佳氏恩祥之女所出。于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选崇德氏世管佐领崇恩为婿,本月成婚。”(宗人府全宗·宗室觉罗名册·户卷00005号)上述男女各一人,他们的父母、行辈、生年、婚配诸方面,事实清晰。名册已呈现其半生历史。因系红名名册,登记者仍健在,故云半生,若是墨书名册,即可知上谱者的一生历史了。此类图籍,反映宗室成员之简况,同于民间的族谱,不必多叙。
  内务府所属人户要呈报家谱,本书作者检阅了制作于光绪三年、十二年、二十一年、二十四年、宣统二年的数十种,全系采用谱图法书写世系。其格式为:右书某旗某地某身份某人呈报家谱图,中间为世系图,左下写某人家谱,死者墨书姓名,生者红名,许多谱上盖有“管理三旗银两庄头处关防”的钤印。谱长约一尺五寸,宽约长度的一半。如《泰陵应差正黄旗易州红罗厂居住园头张顺承呈报家谱图》,表明张家是园头,在泰陵应差。谱上只写男性姓名,他家已传十世,至第八世人丁才多起来,详见附录三十六。(【附录36,1页;影印件】)再如《镶黄旗沙河居住屯领催毡匠申庆旺呈报家谱图》,申家是领催(小头领),承担毡匠义务,居住在沙河县,已传七代,人丁一代比一代增多。(【附录37,1页;内务府全宗·人事类·第7835项谱卷34影印件】)这些家谱的事主都是内务府庄头处管理下的人,身份和应役项目有所不一,其中有庄头、格退庄头、蜜户、格退蜜户、苇户、格退苇户、百长、领催、毡匠、一般的投充、格退投充等,居住分散在京畿各县,有东安、武清、通州、玉田、涞水、顺义、易州、沙河等县,亦有居于京城的。这类家谱,将谱主的旗籍、身份、职业和差役、居地、身世、世系关系交代明白,惟只书人名,对人物传记讲,材料少,比不上刚刚讲到的宗人府族谱。可是那些谱主是宗室成员,而这些是投充人,身份很低,他们因世代在内务府属下应役当差,所以才要他们呈报家谱,以免逃避差役。有这类资料的留存,对了解他们的历史还是颇有价值的。
  一史馆收藏从宗室成员到投充人的谱牒,使宗室及为皇室服役的人员都有了传记材料的留存。
  宗人府、内务府的谱牒与民间族谱,共同构成各色人等的家谱,各种人都有了具备家谱资料的可能,使传记材料深入到各个社会层面,令人进一步加深对族谱传记史料意义的认识。


              第十二章  笔记图书中的清人传记资料

  “笔记”图籍中的人物传记史料非常丰富具体、生动有趣,但是著作中的那一种体裁是“笔记”,是一个很难界定的学术题目。一个时期人们将正史以外的史籍,谓之为野史,笔记也就算作其中了。后来把笔记从中分离出来,但作为笔记类的书,有的是史书,有的则是小说,难于说清。本书作者认为,古代笔记是随笔记录当时的见闻,阅读古今图书、鉴赏文物的札记,所写的事物零碎、拉杂,缺乏系统性、完整性,故名笔记。笔记的叙事内容又可分为可靠性和虚构性两种,即所谓的史料笔记和小说笔记,本书所要介绍的基本上属于前一种。
  有的书也可以视为史料笔记,如在传记专章中叙述过的《初月楼闻见录》,因为她同时具备传记专著品格,本节就不再涉及;他如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段光清的《镜湖自撰年谱》,亦可归为年谱类,柯悟迟的《漏网喁鱼集》类似年谱,又与日记相近,这里也不必多说。
  讲笔记体图籍,是为了解清代人的传记史料,那么这笔记系是何时产品呢?是否如同第十章的方志,包含清代以来问世的呢?理论上说应当是这样,实际上不然,因为民国时期关乎清人传记的笔记不多,共和国时代几乎没有,所以从笔记中寻觅清人传记材料,主要是找清朝人的作品,因此这里讲的笔记,就是清代人撰写的著作。

              第一节  清人笔记的写作与传记的表达方式
   
(一)笔记的纂写    
  笔记体书籍的著述,多半是作者随时随地的随手记录,日积月累,散篇充溢笥箧,略加整理,一部笔记书就形成了。她是长期或较长时间创作的结果。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1634-1711)著述甚多,其中笔记也多,他于康熙三年(1664)做京官,二十四年返回故乡,二十九年再次进京任职,次年,将第一次任京官和返乡时期的笔录,“总次第为一书”,即二十六卷的《池北偶谈》(〈序〉)。第二次在京十年余,“有所见闻,时复笔记,岁月既积,得数百条,厘为三十四卷”,成《居易录》一书(〈自序〉)。康熙四十一年他离开北京,仍然“偶有闻见,笔之简册”,于康熙四十四年汇集成书,因所居之轩名“香祖”,故曰《香祖笔记》十二卷(〈自序〉)。他还有其他的笔记,如《分甘余话》,可知他在不停地写札记,过几年就集结成册,有新著问世。
  以汪景祺(1662-1726)文字狱而出名的汪景祺,败事就在于他著的《读书堂西征随笔》上,此书系他由直隶经山西到陕西的路途和在秦中写作的,他在题记中云:“自邢州取道晋阳、河东,入潼关,至雍州,凡路之所经,身之所遇,心之所记,口之所谈,咸笔之于书,其有不可存者,悉毁弃之,名之曰《西征随笔》。”(【附录1,1页,上海市上海书店1984年版】)生于乾隆三十年(1765)的江苏青浦(今上海市)秀才诸联作《明斋小识》,多根据在家乡的见闻,予以笔录,自云:“见者记,闻者记,邑中之事居多,或劝或惩,或为谈助,……而穿凿附会之谈不记。”(卷1〈杂记〉)姚元之(1776-1852),“官京师数十年,每就见闻所及,成《竹叶亭杂记》十万余言。”(姚谷〈竹叶亭杂记·题识〉)他的从孙姚谷说明他凭借阅历形成他的笔记之作。长期幕游的江苏人钱泳(1759-1844)在其书《履园丛话》刻成之际写〈序目〉,讲其创作原始:“余自弱冠后,便出门负米,历楚、豫、浙、闽、齐鲁、燕赵之间,或出或处,垂五十年,……所闻所见,日积日多。乡居少事,抑郁无聊,惟恐失之,自为笺记,以所居履园,名曰《丛话》。”(【附录2,1页;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陈康祺(1840-?)自幼读书,中进士,做京官,嗜学为务。在《郎潜纪闻初笔·序》中将其著作的来历:“《郎潜纪闻》者,余官西曹时纪述掌故之书也。多采陈编,或询耆耇,非有援据,不敢率登,删并排比,约可百卷。”(【附录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满人继昌在光绪中两次丁忧,闲暇无事,“因忆见闻所及,拉杂书之”,旋经厘订,成《行素斋杂记》。(【附录4,1页;上海书店1984年版,〈自序〉】)蒙古正黄旗人法式善(1753-1813),历官翰林院检讨、国子监祭酒,是乾嘉时期有名的诗人,除有诗文集,作有笔记《清秘述闻》、《槐厅载笔》、《陶庐杂录》等书,他写笔记,参考的文献特别多,仅《槐厅载笔》所引用的书达四百种,其中有政书、方志,而他人著作的笔记在百种以上,故本书作者初读此书时,曾将之利用为笔记体书籍的工具书,以此查找其他笔记书籍。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印行的《清代野史大观》,编辑者小横香室主人在该书〈凡例〉中说,他查阅手抄秘籍、方志、文集,不下百十种,并开列出书目,今亦将其附录于后。(【附录5,2页;上海市上海书店1981年版】)
  上述各人的写作经历,表明王士祯、钱泳、陈康祺等多数人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写札记,个别人,如继昌,是事后追记,但不论何种写作状况,都是因见闻、读书有心得才作的笔录。阅历和勤学,是创作的基本条件。写到这里,我们需要将各个作者或其友人讲到的写作景况,就资料来源问题作出归纳,这是判断他们的著作价值所必须的。他们写书的依据,第一是记录亲身经历,如参与处理的事务,与友朋的往来,诗酒的唱和,家庭和先人关系,个人及友人奏疏、函件等;第二是耳闻目睹的时事,朝政和地方行政,官员、绅衿和社会新闻,皆可采入篇章;第三是旧闻追记,系人们谈资中的先年、先朝政事和遗闻趣事;第四为阅读文献的摘记及评论,选材广泛,或奏疏,或文论,或诗词,或史评,或字学,或书画,或前人的笔记。
  这诸种情形,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序》中写得很明白:“(在故乡,暇日与客人)论文章流别,析经史疑义,至于国家之典故,历代之沿革,名臣大儒之嘉言懿行,时亦及焉。或酒阑月堕,间举神仙鬼怪之事,以资 噱;旁及游艺之末,亦所不遗。儿辈从旁记录,日月既多,遂成卷轴。因忆二十年来官京师所闻见于公卿大夫之间者,非甚不暇,未尝不笔之简册。”(【附录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读前述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序》,可知他原来抱负甚大,任部郎时,“练习吏治、兵制、河漕、盐法,寻讨利病,锐意世用。”是有心的上进人。其后在《郎潜纪闻四笔·自序》(《判牍余渖自序》)讲其自少年步入老年,时时处处写日记--“人事琐屑,排日手记。”公事的主稿之外,则读书,夜间值班时更是阅览的好时光,“暝写晨钞,积而成帙。”(【附录7,1页;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从王氏、陈氏的经历、为人和勤于治学,可见社会的阅历和书本知识的学习,为笔记作者积累了资料,从容裕如地写出作品;不过在阅历和书本知识两方面,前者更重要,因为有阅历,从而能深刻地理解后者。汪适孙在梁绍壬著的《两班秋雨盦随笔》的序文中说:“今夫龙门之作,因阅历而始奇;东坡之文,引江山而为助。”(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已道出阅历对于著作高质量的特殊作用,本书作者亦为此意。有阅历,又肯于钻研,所写出的笔记,必然有很高或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笔记的内容及其对人物叙述的表现形式
  笔记著作的内容,在前述各书的序、识里已有所透露,特别是王士祯在《池北偶谈·序》所说甚明,他的《香祖笔记》被收入《笔记小说大观》第二辑,“提要”云此书之内容:“或议论史事得失,或阐发名物源流,或抗谈时事,或旁及轶闻。”本书作者根据阅读笔记书籍的体会,王氏自云和上述提要所说甚是,笔记的内容极其庞杂,可以说无所不包,大处讲天文、地理、历史、现状,细处说历史上的政治变迁和得失,文学艺术、古董的欣赏与评论,各种学术尤其是儒学的源流和演变,图书的考订与评介,宗教的信仰与反信仰,人物的遗闻趣事及评价,笑柄与美谈,自然和人体的怪异现象的不理解的记录,神仙鬼怪的既恐怖又有趣的传闻,等等。内容的如此广泛,可以归结为叙人、事、未被人们认识的自然的和人们臆造的神怪现象三大类,专门描写人物的仅是笔记的一部分内容,而不占其全部分量,但是写事也离不开人物,故人物之史又散在笔记的其他内容里,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了解笔记表达人物的方式。
  笔记专门写人,或写与人物传记有关系的部分的情形,或许可以归纳为四种状况。其一,写人物小传,笔记不会给人作全面的传记,也很难写出长篇传文,她写人物,往往侧重在其人的某一个方面,为此写到人物的基本情况,从而形成一篇小传。其二,因人叙事,述说某人某事,他的作品,他与他人的交往,人与事并重,反映人物的一个侧面,或者说是局部的历史。其三,记事而及于人,讲到某一种制度、事件、故事、古董,不可能离开制度的制订人和执行人,故事的主人公,文物的发现者、所有人,必然会写到人物在其中的活动,这是以事为主,以人物为辅,这对于人物传记讲,更是局部范围的了。四是以诗文传人,为了评介某首诗词、某篇文章、某部著作,而介绍其作者或传播者,既然是为了传文,文与人的主次很分明,这里只会有人物历史的梗概或片段。这种写作情形与诗话颇为相近,但笔记写来比较活泼。笔记述人,大体上是这四种手法,或者说有四种表达方式。这里对此只作概括说明,具体写法,在后文述及笔记传记价值时,读者自会从叙述文字和附录的资料中得到深入一步的理解。四种方法,观察人物的角度不一,每一种提供的传记材料的状况有所不同,为了从笔记中寻觅传记资料,就需要了解这四种方法。
  由于记述内容的差异,笔记著作分出不同的类型。清人修《四库全书总目》,将与笔记图籍有关的书籍,划分为史部杂史、子部杂家、子部小说家三类,案此分类,许多图书分在那一类都可以,也都不完全合适。本世纪七、八十年代之交,刘叶秋著《历代笔记概述》,(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出版)亦将笔记区分为三类,不过与“四库”分法大不相同,他的三类是:记怪异、述轶事的小说故事类;谈掌故、记录文献的杂录,为历史琐闻类;写读书札记,发表评论,为考据辨证类。他是从图书的内容和写作方式两方面综合考察,作出分类,虽然对有些图籍的分类会不够合理,但基本上反映了笔记的类型。在这三类之中,从研究人物传记讲,历史琐闻类最值得留心,因为她记录作者亲历的、耳闻目睹的事情,应当价值高;其次要注意考证类,辨证人物,有利于史实的澄清,其价值不说自明,但我们实际阅读笔记书籍后发现,此种考证人物之书,论清代人物的有之,而更多的是涉及清朝以前的人物,故对清人的研究意义相对失色;小说故事类,价值较低,然也不必完全予以摒弃,她同样有着人物传记的某些史料。
     
               第二节  笔记的人物传记史料

  笔记体的人物传记的史料意义,可以从她记载人物的社会类型、叙事的真伪、第一手资料的多寡、有否人物性格特征的叙述内容诸方面进行分析。

(一)多种社会类型人物的记录
  笔记书籍的描写对象,与方志一样无所不包,什么样的人物都有,上至帝王卿相,下至工商奴仆,旁及僧道妇女,而最多的是高级官员和文人学士笔记作者感兴趣的是各种人的特点,这也正是他们谈话的资料:对此交流的多,记载的自然也多。
   (1)达官贵人的传记资料。
  笔记写出的多半是这些人的为人作风、政绩,以及恩荣。英和(1771-1840)撰《恩福堂笔记》可谓此类著述的典型。英和为满洲尚书德保之子,进士,官至尚书、军机大臣,于道光十七年作出《恩福堂笔记》一书,备记所受嘉庆帝、道光帝的恩典,如五十岁生日,嘉庆帝赐予诗赋匾额,因而说“同列中未有以五十赐寿者,非常异数,梦寐难安,而御诗中呼先臣以字而不名,尤旷典也”。(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8985年版第18页-第20页,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之一)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记德保拒绝权臣和珅为英和的提亲,(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4页)英和在书中讲到嘉庆帝询问他这件事情,并因这一场奏对,使德保得到谥号。英和的门弟子叶绍本、穆彰阿等在书跋中云此书:“首记恩遇,次述先德,次诵师说,或胪列典章,或评骘诗文书画,而不言神怪,不道鄙琐,虽单词片语,要与经国大猷相发明。”(【附录8,3页,第153页-第158页】)可以说这是一部家事、国事片段的笔记。礼亲王昭梿纂《啸亭杂录》,进步书局校印本的“提要”云该书所录,“皆清代开国以来君相之嘉谟懿行,故家遗族之轶事”。确实是写君卿要人的事情多,打开卷目一眼就能明了。兹复印第六、七、八卷目录的一部分就可知了。(【附录9,2页;另书影1页】)如卷二记成亲王的书法,文曰:“成亲王讳永瑆,为纯皇十一子。善书法,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少时工赵文敏,又尝见康熙中,某内监言其师时,犹及见董文敏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故王推广其语,作拨灯法,谈论书法具备,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上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为荣云。”就这个百十字,讲了成亲王对书法的贡献和在书法界的地位,将其人历史特点表现出来了。
  (2)文人学士的传记材料。笔记多写文士的诗文成就,品格为人,遗闻趣事和风流韵事。《清史集腋》卷十九〈名人轶事〉、卷二十〈清代名人趣闻〉,写了不少文人的奇行异事,如中康熙博学鸿词科的朱彝尊,擅长诗词,尚书龚鼎孳的夫人顾眉生见了他的词句:“风急也潇潇雨,风定也潇潇雨。”倾奁以千金赠之。又说他好饮酒,往往醉卧酒肆,有晋人遗风。(【附录10,1页;见周骏富辑《清人轶事》,台北明文书局出版《清代传记丛刊》第28号《怀旧集》附《清人轶事》第506页、第512页】)清前期王应奎在《柳南随笔》叙述洪升《长生殿》案,受牵连的五十余人,独赞善赵执信从此断绝了仕宦的机会,而查嗣琏改名慎行,得中进士。(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3页)这件事为许多人所乐道,嘉庆间戴璐著《藤阴杂记》写到事件的告发人黄六鸿的历史:他撰有《福惠全书》,为初入仕途者所珍视,流传颇广。(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宁波第18页)《两般秋雨盦随笔》还写到编修徐嘉炎,以贿赂伶人,在公堂上没有被指认而得幸免。(第227页)《郎潜纪闻初笔》亦叙此事。(第224页)从各书对这个案子的记叙,可知好些人的历史和处世态度。文学家袁枚(1716-1798)的为人,在当时是有争议的,和他同时的赵翼(1724-1814)以开玩笑的方式作词批评他,《两般秋雨盦随笔》对此作出披露,兹录其词:“为妖法太狂,诛殛难缓事:窃有原任上元县袁枚者,园伦宛委,占来好水好山;乡觅温柔,不论是男是女。……结交要路公卿,虎将亦称诗伯;引诱良家子女,娥眉都拜门生。凡在胪陈,概无虚假。虽曰风流班首,实乃名教罪人。”梁绍壬就此讲赵翼的罗织之词,“虽云游戏,亦实事也”。(第3页)鸦片战争中在台湾力筹战守的姚莹(1785-1853),字写得不好,甚至引起道光帝的关注,吴振棫在《养吉斋余录》记此事:“桐城姚石甫莹,工于文词,吏事亦精敏。道光间擢台湾道,入见,宣宗言尔文字甚佳,何当时不入翰林?对以臣不能书。命进册子,上览良久,云:尔书太劣。石甫遂镌一小印曰:’天子知臣不善书’。”(【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61页;附录11,1页,该书书影】)本书第二章谈到舒位作《乾嘉诗坛点将录》,这位作者,在《郎潜纪闻四笔》中有记录,云其善诗,处幕而不仕,富孝行,陈康祺因而呼吁为他作传:“余为著录于此,他日传文苑者,当不遗君姓氏也。其孝行则知之鲜矣。”(第5页)该书还写到“御前画手贺世杰”,云其能在殿陛森严之地,从容挥洒,下笔有神。(【附录12,1页;原书第89页】)《池北偶谈》述及台湾开科,云“康熙丁卯夏四月,福建提督张云翼疏请台湾乡试,宜照甘肃、宁夏例,于闽场另编字号,额中一二名。礼部复准:台湾新经归附,文教初开,应将台湾一府三县生员。照甘肃、宁夏之例,额外取中举人一名。得旨允行。是科五十一名苏峨,凤山县附学生,习《易经》。”(【附录13,1页;原书第84页】)这里讲苏峨不足二十字,但将其中举的背景交代甚明,丰富苏峨历史资料。
  (3)循吏、小吏的资料。所谓循吏,这里是指有政绩的中下层官员,这个类型人物的记载要比达官和名士少,但所写的人物事迹颇能动人。《行素斋杂记》卷下记述知府高廷瑶保护下属及抚恤其家属事,知州刘棨在宁羌州提倡养蚕纺织,被人称作“刘公绸”,而遵义太守陈玉 亦系如此,使遵义绸名闻天下。(【附录14,3页;第19页-第21页】)对于宁羌、遵义绸的出现,陈康祺另有较细致的说明,见《郎潜纪闻四笔》,不俱述。(第63页)嘉庆朝发生的毒死查赈官员大案,赵翼在《檐曝杂记》特写〈冒赈大案〉,叙述山阳令王伸汉之贪,试用知县李毓昌廉洁奉公,拒绝与赃吏同流合污而遇害的经过。(【附录15,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2页】)嘉道间人沈涛著《交翠轩笔记》卷一写崇明人施彦士,系沙船户出身,参与道光初年海运粮食进京,撰《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得官为直隶任邱知县,劝民打井灌田。(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40页,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之一)《啸亭杂录》在卷八也写出李毓昌的事,而在卷二、卷十记述御史谢芗泉为人,尤其是惩治和珅妾兄横行霸道的事情,大快人心。张若瀛任热河巡检,为乾隆帝的巡狩而整治道路,太监路过扰民,又以其官卑而傲慢地对待他,他乃杖责太监,乾隆帝闻听,嘉许其胆量,擢为县令。(【附录16,1页;御史第128页】)谢、张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难怪人们传诵其事。《啸亭杂录》还叙述了另一种形象的太监:以行动规谏人主的张进忠,兹将其文录于下:“嘉庆初,有宫殿监督领侍张进忠者,人严厉,驭下整肃,好批小内监之颊,人皆以嘴巴张呼之。然性忠鲠,尝奏事内廷,上偶欹坐,张捧黄匣不入,上询之,张曰:焉有万乘之主,卧览天下奏章理也。上立正襟危坐,张乃捧疏入,上甚嘉之。其他端方之行,皆类是也。”(卷七)《两般秋雨盦随笔》记乾隆时江西写榜的小吏陈巨儒,年已古稀,仍操此业,而且自得其乐。(【附录17,1页;原书第271页】)
  (4)使节传记资料。同光之世,使臣出洋的很多,而在此之前,派人出使朝鲜、琉球,时或有之,而去俄罗斯则鲜见,图理琛(1667-1740)、托时之去俄罗斯,为陈康祺所注意。陈氏读过他们的国史馆传记,特在《郎潜纪闻初笔》予以记录。(【附录18,1页;原书第90页】)
  (5)下层人士传记材料。此类中人,包括广泛,游侠无赖、孝子顺孙、民运首领、能工巧匠、戏曲艺人皆有。康熙朝出了朱方旦案,颇能引起笔记家的注目,《池北偶谈》卷六、《柳南随笔》卷三、《郎潜纪闻初笔》卷七均述及此事,朱为湖北人,以符水混世,至京及各地,为贵人所折服,拜倒其门下,后被正法。与其有类似情形的是道光间的薛执中。康熙间,礼亲王府有包衣奴才张凤阳,结交外戚,把持官场,与大学士有同等权威,《啸亭杂录》卷九是这样描写他的:“交结里戚,言路专擅六部权势,有郭解、鲁朱家之风。时谚曰:要做官,问索三;要讲情,问老明;其任之暂与长,问张凤阳。盖谓伊与明(珠)、索(额图)二相也。张尝憩与郊,有某中丞驺卒至,呵张起立,张睨视曰:是何龌龊官,乃敢威焰若是!未逾月,其中丞即遭白简,一时势焰人莫之及。纳兰太傅、高江村等款待宾客,凤阳褐裘露顶,忝居上位,其结交也如此。先良王夙知其行。先外祖董鄂公见罪于凤阳,凤阳即率其徒入外祖宅,拆毁堂庑,外祖公奔告王,王燕见仁皇帝时,遂免冠奏,上曰:汝家人,可自治之。王归,呼凤阳至,立毙杖下。未逾时,而孝惠章皇后之懿旨至,命免凤阳罪,已无及矣,都人大悦。咸感王惠焉。”《两般秋雨盦随笔》述甘肃人张讱庵的遨游江湖及豪爽性格,原来他是少年时代闯祸,亡命在外,至七十余岁以母年大耋而返里。(第129页)
  白莲教运动首领张汉潮、齐二寡妇(王聪儿、齐王氏)的活动,分别为《啸亭续录》卷二及朱克敬的《瞑斋杂识》卷四所记载。朱克敬关于齐王氏的说法,与一般常见记录不一,亦备参考。(长沙岳麓书社1983年版第61页,近代湘人笔记丛刊之一)
  《瞑斋杂识》写了至今仍被商家用作商标的叶天士医师,云其医术精进的经过及治病之奇验。(第34页)《行素斋杂记》记状元陆润庠之父,本为医生,在其子富贵后仍应人之招请,行医不辍。为什么不辞劳苦?他说:“吾不能以子贵改其常,而得罪乡党也”。(卷下)医家捐官,则遭到耻笑,《履园丛话》叙苏州陈见山在扬州卖药,捐同知衔,“居然列于诸缙绅商人之间,每有喜庆宴会,辄着天青褂五品补服,一日在席上有刻薄少年云:我有一联曰’五品天青褂’,诸公能对否?旁一少年应声云:’六味地黄丸。”(第557页)
  《养吉斋余录》写嘉庆时宁波人任昭才,在海底打捞铜炮的技术。(第363页)乾隆间苏州杜士元在核桃上雕刻苏东坡游赤壁的故事,“人物纤悉毕备,号为鬼工。”(第364页)《履园丛话》记乾隆末年扬州人余观德因城中大火而创建水仓,为城市救火良法。(第614页)《郎潜纪闻三笔》述芜湖汤鹏锻铁作画,名盛一时,惜于技艺失传。(第851页)《池北偶谈》有专条叙述有一技之长的各种手工艺人。(第404页)
  普通农民难得有被人记录的机会,扬州姚仁和因百岁而不要旌表出了名,为《郎潜纪闻》所记载,云其健康得象六十岁的人,不要表彰的原因,用他的话说是:“我农人,生平未敢上人,故活至今日,一旦自肆,非农者所宜,天且促我岁。”(第781页)颇有见解,宜有高龄。又记百岁老人参加乡试:“康熙三十八年己卯,北闱有广东贡生黄章,年已百岁,入闱时大书’百岁观场’四字于灯,令其曾孙为之前导。”(第427页)
  表演艺人常出现于笔记中,但形象多不怎么好。北京宝和班艺人李桂官为毕沅狎处,被戏称为“状元夫人”;庆成班的方俊官为另一状元庄培因所狎;蜀人魏长生进京及赴他处演出,名声大噪。这些是《檐曝杂记》的载笔。(第37页)《两般秋雨盦随笔》对毕、李事亦以风流佳话而乐为传播。(第224页)《啸亭杂录》为魏长生及其徒陈银官作记,颇为传神。又写继魏长生走红的王湘云,编修余集为之撰《烟兰小谱》。(卷八)《履园丛话》写到伶人陆畹卿、潘映莲、顾蓉卿、沈文振,说明他们懂韵文,有的能诗书。(第660页)在苏州,早先没有戏院,艺人于虎邱山塘演出,人们观赏不便,雍正间,有郭某始架屋演戏。(《清朝野史大观》第三册卷五第148页)
  (6)僧道的传记。僧人的传记历来多于道士,笔记中的僧侣多半是两类人,一是同君主贵胄有往来的,另一种则是懂得诗画而与士大夫文人交游的。宏觉国师木陈忞,本书在方志章业已介绍过他的传记资料,笔记里也有,《养吉斋余录》述及其“气焰煊赫”,他的孙子济生和尚为杭州圣因寺的主持。(第315页)木圜和尚亦是顺治朝进京,随其师报恩和尚侍从顺治帝,报恩的徒弟多是湖广人,木圜年少,顺治帝叫他’小湖广’,可见亲密关系;康熙朝他又被召见于玉泉山行宫,有病,皇帝命御医诊治。康熙三十八年南巡驻跸镇江金山江天寺,主持超乐与皇帝交谈很投契,请求将大觉普济禅师玉林秀的语录收入大藏经,得到康熙帝的允准。(第365页)雍正十二年华山主僧进京到宫中主持皇戒,乾隆帝继位,将侍于帷幄的和尚全部放归山林。(第315页)
  同士大夫交往的学问僧,最有被记叙的机会。《池北偶谈》记僧成楚,时居苏州灵岩山寺,颇能小诗,其落花诗有句:“高枝忍别离,逝水随飘荡。”同时的释智泉,亦能诗,有移竹诗云:“别去寒山寺,来依明月楼。”(第454页)
  还有不安于本分的僧侣,引起人们的议论,如京师广惠寺和尚明心,“开堂设法,皈依者颇众”,但是仕宦之心太重,改姓名为王树勋,捐纳为官,到湖北襄阳做知府,知道他底细的人叫他为王和尚,文人作诗讥讽,终被御史参劾治罪。《养吉斋余录》(第315页)、《瞑庵二识》(第112页)均予记录。后一书还讲到浙江有两个表兄弟举人,一个出家,以此敛财,然后二人皆以捐纳出仕。因未及姓名,不知真否。也许是明心和尚的事引出来的传闻,可见人们留心此类事情,并书之于简册,留下僧侣的传记史料。
  道士在笔记中的形象,比僧人要差一些。《啸亭杂录》卷八所写的乔道人,即令人产生他是妄人的认识,兹录原文于次:“乾隆庚戌、辛亥间,有乔道人自陕右至,貌清癯鹤立,面微晕红。自云数百岁,曾经明末鼎革事,与孙百谷、周忠武相交,言皆妄诞。然言兵家事,历历如绘。或云为年大将军之溃卒,曾经青海战事,故所言了了,然无左证也。今漕帅李公奕畴深为崇奉。乔居一小庵中,饮啖如常,毫无他异。壬戌五月中卒于旅邸,亦卒无他奇验,盖如抱朴子所言,古强类也。”卷十述京师白云观道士至陕西,见华山道士,其人所言往事,查无印证。道家为人所厌和所喜之处,大约皆在于他的结幡招鹤、打醮去祟之说和行为。凡不骗人、真修行的,则受到好评和赞扬的记载,《啸亭杂录》卷九写的娄真人近垣即属于这一类。
  (7)女子传记素材。笔记中的女子传记,与文集、方志里的有所不一,她不像文集、方志那样侧重于描写节烈女性,虽然她也有这方面的人物,但才女、贤妇型的亦复不少。《啸亭杂录》把三位妇女的识见记载出来,一位是苗氏农家老妇,当和珅之妻出殡之日,王公大臣为讨好权臣都送灵到城外,昭 亦在其间,并在苗氏家打尖,苗氏对他说:“观君容止,必非不智者,今和相骄滋已极,祸不旋踵,奈何趋此势利之途,以自伤其品也。”作者因而发出感叹:“当和相擅权时,一时贵位,无不仰其鼻息,视之如泰山之安,初欲终身以赖之者,乃其智,反不若一村妇识也。”又写一位舒太夫人不以贵族的高身份而与讲义行的下属联姻,理由是:“吾虽贵族,然能与忠义之士结为亲谊,其荣多矣,奚必计其族之贵贱也!”(【附录19,1页;卷10】)另写两江总督噶礼的母亲,当儿子与江苏巡抚张伯行互控之时,不向着噶礼,还说他的阴私,卒致其子的失败。《两般秋雨盦随笔》述方芳佩之择夫:其父有两个选择的对象,一是吴秀才,一为童生汪新,看着他们的文字,犹豫不决,让女儿也观览;女儿说吴生功名上会早发,但恐寿命不长;汪某将是晚达的大器;于是乃父将其许配给汪新,汪果然官至一品。方氏工诗文,善治家,享高寿,其子媳王德宜,亦工诗,婆媳相唱和。(第123页)孙渊如中榜眼,他的妹妹在给丈夫吴鼒进京赶考的赠行诗中写到:“小语临岐记可真,回头仍怕阿兄嗔。看花迟早寻常事,莫作蓬莱第二人。”吴此行虽未中在鼎甲,也成进士了。孙氏的诗作为夫妻感情深笃的佳话,被《郎潜纪闻初笔》记录了。(第91页)此书还写了汉代缇萦式的人物--小女子叩阍救父之事,予人印象深刻,原文是:“嘉庆十七年,四川重庆州十一岁女子佘酉州,以其父佘长安遣戍湖北,其祖父母年逾八旬,无人侍养,匍匐入京,叩请释放。台臣为之奏请,上以佘长安原犯罪情尚非常赦所不原,念伊女年幼至性,加恩释放回籍。”(第713页)继昌在《行素斋杂记》讲他的母亲的勤劬与爱清洁:“先妣主持家政四十余年,最喜勤动,黎明即起,琐屑无不躬亲。性好洁,癸巳夏病已殆,每日犹强起,擳沐溲便,未尝不下床,易箦时,欲饮水,恐污衣,犹命以巾仗之。”(卷上)朱彭寿在《安平康乐室随笔》记述该族有专著的女性。(北京中华书局1982宁波第269页)
  各种社会类型的人物的活动,均出现在笔记作者的眼里,脑海里,载之于笔,于是各类人物有了自己的历史记录,可供后人查阅。
   
(二)第一手史料
  笔记著作的材料,有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有的则是从正史、文集、方志、杂史及早期出版的笔记中选材的。后一种情形的史料价值显然降低了,因为它已是第二手、第三手货,读者要使用时,还需要找原书,才能放心。但是,即使二、三手的材料,也是经过其作者读书选出的,是对事情作了一番考察,将要点摘出,这样,新的读者就易于消化接受,亦不无好处。关于二手材料的作用,这里无庸多叙,还是考察笔记之作的第一手材料问题。
  作者写其自身、家庭成员、与友人交往都是第一手史料。如刚刚说到的继昌写他母亲事,细致具体,非家人难于述及。英和在《恩福堂笔记》所述的家事,关于乃父为其却婚的事,社会已有传闻,大学士阿桂亦知晓,但把它记录下来,仍然是宝贵的原始材料。赵翼在《檐曝杂记》说自己原来不屑于练习制艺文,而耽于诗词的写作,因接受父亲的朋友杭应龙的教诲,始改变过来,才有后来的科举出身,所以叙述此事,表示感念不忘杭氏的恩德。(第22页)他在京,入大学士汪由敦家馆,后来特为汪氏写出专条:〈汪文端公〉(第23页),又在其身后,为其二子的邀恩出谋划策,写〈大臣身后邀恩之例〉(第25页)。前述毕沅与李桂官事的记载,表明此二人是今日所说的同性恋者,毕沅后来成为方面大员,习性未改,与幕客养娈童,并云对方为兔子,以打兔子为开玩笑,故其任河南巡抚时,在其幕中的钱泳说这里不能打兔子,因为是西汉梁孝王的兔园,以此大笑。(《履园丛话》第555页)沈涛少有神童之名,出身于阮元在杭州办的诂经精舍,在《交翠轩笔记》写其同学吴杰(少空),云其“与余同为诂经精舍生,受知于阮相国,幼有神童之目,而余髫年亦忝窃时誉。嘉庆庚午同领乡荐,少空后成进士,由翰林洊登卿贰”,而自身仅为道员,自叹命运不济。(第73页)又写他进学的老师文远皋,受他延誉之恩,有知己之感,其师后任河南巡抚,不能从俗,被忌妒者谗害落职,起用为驻藏大臣,死于任所。因录其赴藏途中所写的纪程诗二首,以兹纪念。(第75页)查揆也是他的同学,且同在直隶做官,谓其为廉吏:“脂膏不润,身后至鬻书以偿官帑,廉吏不可为,洵若是已。”他善于作诗,友人为其刻诗文集,沈涛亦录其诗于《交翠轩笔记》(第81页)沈涛写的几位师友,容或有其他历史记载,而此书亦不失为第一手参考文献。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随笔·重宴鹿鸣纪事》中,叙其曾伯祖梁同书重宴鹿鸣的缘起、过程、仪式、纪恩诗甚悉,为其他载笔所难有。(第206页)又述自家幼时代人写书信的事,因请人写信的是妇女,讲方言,许多字写不出来,或写不准,这样写出别字来,闹成笑话,于己不利,因而一般人不愿代笔,他不得已写了,自嘲为无耻之行。(第281页)
  作者记叙眼见耳闻或间有参与的事情,常常是首次见于著述的资料。这方面的内容以时人时事为多,实即见闻录。钱泳久游官绅间,在《履园丛话》记叙各种历史现象、各门学问,以及精灵梦幻鬼神祥异,另写杂记一目,基本上叙述他耳闻目睹乃至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如说他有位老友徐翁长,向他介绍河南巡抚何煨的为人:“性恭谨,每得各省同寅亲友公文书启,命仆开函时,必起而拱立,两手捧诵,诵毕,然后坐,及答书亦必拜而后发,其诚如此。公子裕成,亦任河南巡抚,然不及乃翁矣。”(第610页)嘉庆十四年,钱泳以文笔在户部侍郎英和处帮忙,同住的有编修席子远、姚伯昂,一日天未明而大雨如注,二人冒雨入朝,不敢迟到,这时他嘲二人曰:“吾今日始知布衣之可贵也”。(第613页)钱泳游杭州,必至诂经精舍盘桓一二日,听诸生议论风生,讨论经义,争得面红耳赤,并记下包括沈涛在内的三十余人的名字。(第618页)钱泳在族弟槃溪家,同其下人滕茂林交谈,因知其家事,原来滕家帮助官军镇压民变,民变者与滕家为仇,而官军不援助,遂至败落。(第619页)嘉庆五年,钱泳从通州潞河登舟南下,有苏州十五岁女子杨婉春同行,至七夕日,杨唱唐明皇拜月曲,钱泳乃赠她三首诗。(第620页)丹徒王梦楼太守,养五个童子,作女装,习歌舞,长大了,将两个送给毕沅,钱泳在青年时看到过这些孩子。(第623页)大学士阿桂于乾隆五十四年赴荆州勘查堤工,钱泳时在毕沅幕府,见威名赫赫的阿桂“身裁短小,弱不胜衣,并无龙威燕颔之相也,亦奇矣哉!”(第632页)乾隆五十年,钱泳开始认识袁枚,对其大为倾倒,因有诗文往来,而袁枚竟有强词夺理之论。(第635页)钱泳友人陈昶,任桐乡令,以术治盗,连破十三案,捉贼三十余人。又闻通州知州周焘违法断盗脚胫,而众贼逃散。(第643页)牛坤中其人,钱泳就印象勾勒云:“天津牛次原,名坤中,嘉庆己未进士。乾隆壬子,余初入京师即识之,貌不甚扬,而聪明绝世,广于交游,偶作诗亦清新可喜。尝记其〈临清即事〉一首云……”(第647页)钱泳就耳闻和交游写了不少人的生平片段,不能说都有多高的史料价值,可是在研究某个人时或许就有用场。
  昭槤闻见的人、事,除其先人,多是王公和学士。如写韩是升,“少貌岐嶷,目炯如电,喜作溪刻语,使人莫能禁受。……老年远游燕粤吴越,身愈轻便,如三四旬人。然甲戌春寿八十,经上赐匾旌之。越二岁,无病终。”(卷二)同卷述尤水村:“名荫,仪征人。善绘事,诗宗放翁,间有清新之句。弱冠入都,从先恭王之辽沈,往返数千里,有出塞诗一卷,皆苍凉吊古之作,袁简斋太史曾序而行之。先生性放旷,不屑小节。……晚年寄迹释道,于内典颇精熟,年八十余始卒。”又谓自己与质恪郡王绵庆是总角交,因知其在“辛酉夏始亲音乐,其后九宫谱调,无不谙习,较之深学者尤多别解。时有优童王月峰,髫龄颖俊,王每佳时令节,于漱润斋红牙檀板,使月峰侑酒而歌,王亲为之操鼓,望之如神仙中人。体颇孱弱,后复有芮公虞之事,故抑郁而终,年甫二十六。”(卷七)还写其幼时拜见辅国公永璥,看到书架上散放着很多书画,知道他是书画鉴赏家,认为大学士汪由敦的藏品只有一件是真的,闹得双方不愉快,而其身后藏品也散失了。(卷八)又谓往见唐嵩龄,借性理之书,原来唐是满洲人,辛巳进士,任兖沂道,少时以才能称,老而归于理学。(卷十)
  基本上是耳闻目击之作,要数反映清朝后期人物事件的《异辞录》为代表。作者刘体智(1879-1963),安徽庐州(今合肥)人,系总督刘秉璋(1826-1905)之子,大学士孙家鼐之婿,李鸿章之子经方的内弟,在清代出任过户部郎中、大清银行安徽总办。刘秉璋系进士出身,追随曾国藩、李鸿章,历任江西藩司、巡抚、浙江巡抚、四川总督。刘体智的出身、社会关系和经历,显示他有充分的凭借写好时事笔记,事实上正是如此。他利用乃父的日记、信札,加上自身的观察,撰写这部书。该书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的点校者刘笃龄在〈前言〉中指出他的写作的充足条件,以及他的资料弥补他书不足的若干事例,兹将该文第二节附录于后,请读者自阅。(【附录20,2页;前言第2页-第5页】)打开《异辞录》的目录,一眼便能看出作者写的基本上是曾、左、李以来的近代人物活动,叙述他们的战事、政事、性格、得失、家庭、人事关系,间亦发表简单评论,现将目录附于后,或可见本书作者言之不虚。(【附录21,7页;中华书局版】)以人物传记史料而论,刘体智的书,一是有益于辨清实事,二是说明人物活动的某些细节,三是揭露某些人的阴私秽行。兹举数例以明之。中法战争之际,光绪十二年守备吴杰驻守浙江镇海招宝山炮台,亲自发炮击中法舰,可是他的上司欧阳利见嫉之,事后却予参革,原任浙江巡抚刘秉璋于光绪十五年应诏言事,为吴杰辨冤,事乃得明。刘秉璋身与其役,当时绘有战图,进呈御览,录副本藏于家。《清史列传》卷六十一〈刘秉璋传〉据实写了吴杰的功绩。(北京中华书局版第16册第4840页)《清史稿》卷四百五十九〈欧阳利见传〉,惟云传主督战取胜。(北京中华书局版第42册第12706页)刘体智在书中就此事写了三个条目,为〈吴杰守镇海以终〉、〈刘秉璋昭雪吴杰原奏〉、〈薛福成描写捍海奇勋〉(第96页-103页)录出刘秉璋奏折原文,指出《清史稿》属笔不查档案,以至将功劳归之于欧阳利见。关于光绪十二年陈士杰卸山东巡抚任、张曜继任的原因,《清史稿·陈士杰传》几乎无交代,(第41册第12502页)刘体智专写〈山东巡抚陈去张继〉条,讲了四重意思,一是李鸿章因为法国和越南战争,浙江海防重要,故将浙江巡抚陈士杰调任山东,而以刘秉璋任浙江巡抚,可见陈在中央的看法中并非是干员;二是醇亲王到山东视察海军,太监李莲英从行,负有监察之意,醇亲王行事特别小心,而陈士杰不懂接待亲王的规制,为其准备的烟台下榻地铺陈黄缎绣龙之类,使醇亲王不敢上岸休憩,可知陈氏不会得执政者之赏识;三是张曜帮办海军,为醇亲王所欣赏;四是恰值山东黄河决口,遂用张来代替陈。(第84页)原委所述甚明,解决了读《清史稿》不得要领的毛病。关于招降台州反清的黄金满部一事,人们一度以为是专办黄部事务的彭玉麟的功绩,刘体智写〈刘秉璋招降黄金满〉,说明此事系刘秉璋所作,只是因彭氏为专管,故事前征求其意见,是时对招降的舆论颇为不利,而此风险实由刘氏承担,彭氏是坐享盛名。(【附录22,1页;原书第89页】)经查《清史列传》的刘秉璋传,将招降黄之事写出,而彭玉麟传则未及此事,可知刘体智之说符合史实。江苏巡抚丁日昌在未发达之时,到刘秉璋军营,为得到刘部将领的好评,给予鼓吹,向他们赠送西洋春宫画,又剽窃刘秉璋制订的陆军操法,刊刻传播,希图以此为进身的一个法宝。《异辞录》的〈丁日昌称丁鬼〉、〈丁日昌变幻之技〉道出此情。(第35页)湖南提督杨鼎勋死后,遗有一男一女,在生前,原为儿子聘定提督郭松林之女,女儿订婚于巡抚刘铭传之子,但仅是口头之约,没有婚书。他一死,郭松林即行悔婚,理由是他的儿子不知能否成人,女儿的事情不能不谨慎。刘铭传则表示不能以生死易交,实践婚约,并为杨家买田置屋,以便安居乐业。(第58页)文友石任江西布政使,然而不明政务,诸事依靠幕友门丁,一次巡抚刘长佑同他议事,他竟说:等我回去问问王师爷,令巡抚哭笑不得。(第64页)刘长佑被人参劾多妾、吸食鸦片烟,彭玉麟奉命查复,云其多妾是因为无子,吸鸦片烟是为治病。虽是为他作解释,可是没有替他遮饰事实,所以刘长佑知道后说,这不是代我认罪了吗!刘体智因此认为彭玉麟“直道而行”。(第68页)
  汤金钊任江苏学政,遇吴中灾疫,遵父命捐资在苏州设局施药,历时三年,救人甚多,当时主持药局事务的是名医张又新,人们把功绩归之于张,并不知道汤氏父子的作用,可是陈康祺与张是同乡,幼时就听说此事,后见梁恭辰的《池上草堂笔记》也谈到这件事,故在《郎潜纪闻四笔》写下〈汤金钊父设局施药〉条,表彰汤氏。(第122页)同书写琦善,讲了他的干略作为之后,说他“簠簋不饬,又好以揣摩固宠,自英人犯境,措置乖方,既失国体,仍开边衅,清议至以(秦)桧、(严)嵩目之,至今谈者犹有余愤。”(第107页)可知陈康祺与人议论时事,而后记载人物。
  耳闻目睹的、亲历的记叙,无论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写人,提供的是人物的原始资料,是传记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是非常宝贵的。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耳闻目击同一事情,都作了记录,这同样是第一手的原始材料。
   
(三)善恶并书的史料及其真实性问题
  笔记著述的写作原则,不同于方志、族谱的地方是善恶并书,而不是书善不书恶,这是一个很大优点,她使读者能够看到一个人物的各个方面,以便作全面的分析。
  笔记的写人的弱点、缺点、坏事、不道德的地方,因其作者的创作态度的差异,是有所不一的。有着强烈的治世目标的人,为改变邪风弊俗,不怕写人的阴私,如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辟有〈笑柄,恶俗附〉专卷。愤世的作者,尤喜在书中骂人,揭露某些人见不得人的事情,汪景祺的《读书堂西征随笔》可为典型,这里就转述此书关于康熙、雍正两朝某些大臣的不雅之举。〈闻李侍郎擢粤抚〉条,谓江西人李绂在未中举的贫困之时,依靠张大受延誉及接济,师事于张,遂因张之介绍,得接近赴赣主持乡试的吴廷桢谕德,因而猎取解元,及至与张大受同中进士,即忘恩负义,改与张称兄道弟,对座师吴谕德辄加侮辱,大骂翰林中无人识字,故人讽刺他,说有一个半人认字,一个是李本人,半个是识拔他的吴谕德,令其难堪。又云李任内阁学士,康熙帝与大学士议政时乱插言,因二康熙帝嫌他不懂规矩,将其改官。康熙六十年会试,他系考官,纳贿,被处罚到永定河工地效力。有意思的是,汪景祺在获悉李绂受雍正帝赏识有粤抚之命后发出下述议论:“其人暴戾纰缪,折足之鼎,必复公餗,恐将来人主有轻士大夫之心,谓读书人不可用,则李阶为厉矣。”(【附录23,2页;上海书店版第329页】)真让汪景祺言中了,后来雍正帝认为读书人结党,李绂就是领头人。〈熊文端明史〉条,写大学士熊赐履主持修纂《明史》,毫无史识,惟知拈阄分任务,但能收受贿赂,还要求他人到康熙帝面前为其修史作鼓吹。(第31页下)〈张汧、祖泽深之狱〉、〈高文恪遗事〉,述康熙朝一度有炙手可热之权的高士奇的发家史和为人:潦倒在京师卖字糊口,为贪官祖泽深发现,介绍给大学士索额图之家奴,因出主意骗人,受到索额图赏识,祖泽深再以其贵相揄扬于索额图,索额图乃将其荐于康熙帝,得进南书房,于是权倾天下,并与尚书徐乾学联手为恶。祖泽深是竭泽而渔的贪官,任荆南道,被巡抚张汧弹劾,但其得到高、徐的庇护,使事情成为高、张互控案,害得派去审查的色学士被发配乌拉。高于此不忘祖泽深对他的恩德,但索额图始终以属人对待他,命其长跪回话,辱骂及其父母妻子,因而积怨,与另一权臣明珠相接纳,反对索额图,令其倒台。后又同徐乾学合谋害明珠,又联合王鸿绪倒徐,“市井小人,出自粪土,致身轩冕,乌知所谓礼义廉耻者哉。”(第34页-37页)大学士张鹏翮的为人亦见诸于汪景祺的笔下:〈遂宁人品〉,谓其貌好如女子,且傅粉弄姿,为同年戏笑,故而康熙帝说他像旦角,他这才改变修饰,自称道学先生。阿谀索额图,传闻为之倒溺器;给索额图的字扇云“沐恩门下小子张某奉恩主老夫子命百拜敬书”,在查抄索额图家时被康熙帝发现,对张大加辱责。外放为苏州知府时,先匿丧不报,接印坐堂后始行报丧守制,以便服除后能立即补官。张广收贿赂,动以十万两计数。康熙帝崩,张以吏部尚书居六部之首的地位,参与丧礼,不先给继位者雍正帝生母德妃上皇太后尊号,致使德妃薨后哀诏称皇太后,令人莫名其妙。在家惧内,致妾生女被妻所卖而不知下落。(第41页)
  汪景祺讲到的人,在其他笔记中亦有述及的,如《檐曝杂记》写高士奇的投奔明珠,得势后反过来对明珠作威作福。又写徐乾学的把持仕途。(第40-42页)《啸亭杂录》也说到高士奇缘明珠而进,如何迎合康熙帝而固宠。(卷八)该书引民谣“毕不管,福死要,陈倒包”,说明湖北巡抚福宁、布政使陈淮的贪赃枉法,湖广总督毕沅的玩忽职守,三人狼狈为奸的情形,详见〈湖北谣〉、〈毕制府〉条。(【附录24,1页;卷十】)
  善恶并书的恶,是否所记皆准确呢?再扩大范围看,笔记所载的内容是否全部可信呢?不可能全是符合事实的,因为传闻之事,特别是辗转传说的事,传到后头就会走样,甚而真实的成份不多了,或者真伪难辨,令后人不易选择。如前述关于高士奇的三部书的记录,《檐曝杂记》和《啸亭杂录》说他得济于明珠,可是《读书堂西征笔记》则谓主要是索额图,于明珠的联系,主要是为倒索额图,究竟他的发迹是因为索额图呢,还是明珠呢,记载不一,盖传闻之事,不易闹清,但三部书中,必有一失。写笔记,要查阅文献,乃至日记,似乎言必有据,但仍然会有记忆的差错,如附录二十刘笃龄点校《异辞录》前言所指出的,刘体智将河南人蒋湘南、湖南人蒋益澧两人弄混了,因之在记述中出现误失。笔记资料中有误记,这是我们在运用笔记史料所宜审慎的,但是她的书恶,与官修正史只对佞幸揭丑而其他人物只书功业,与私修的各种传记文、族谱的隐恶扬善,与官修方志的绝大多数书善不书恶相比,笔记的存真指导思想要高明一些,将人物的成功和缺失都表达出来,从而具有真实性,便于研究者对人物作全面的分析,因此从笔记的史料真实性来讲,她的价值亦是很高的。笔记作者因己身的好恶,对笔下的人物溢美、中伤的情况,也是有的,读者也不能对此忽焉不校。
   
(四)笔记人物史料的细致性和生动性
  笔记描写人物,固然也有的使用套语,写得干瘪无内容,但是大多数的情形不是这样,因为笔记是写人物特点的,没有能引发人们兴趣的事情,作者是不会动笔的,要写,就是人物的遗闻趣事、特长、丑闻,而且还要作细致描写,也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我们阅读笔记著作,一般都是津津有味,不忍释手,就是这个原因。下面看看姚元之的《竹叶亭杂记》卷五的例子。关于大学士董诰:“董相国文恭公年五十大拜,入直军机,三十余年,见人从无疾声厉色,礼貌之周到,虽于童子亦不肯忽也。而退直入家则性气殊急。出门能谦恭数十年如一日,实出人所难能也。公鼻中有淤肉闭塞,气不得通。每当严冬,入西华门,扑面风来,则张口受之,或风甚气逆,则小立暂喘。老年得上气疾,至冬恒剧,盖亦由鼻息之不能转运也。”(第105页)通过董诰在不同场合的待人接物礼貌的差异,将其性格、修养揭示出来,而患鼻炎的受罪情形亦写得具体、形象。写大学士朱珪:“乙丑(嘉庆十年)除夕,余至公家,问公岁事如何,因举胸前荷囊示曰:’可怜此中空空,压岁钱尚无一文也。’有顷,阍人以节仪呈报曰:’门生某爷某爷节仪若干封。’公因谓余曰:’此数人太呆,我从不识其面,乃以阿堵物付流水耶!’其谐 如此。”(第105页)观其一事,则朱氏实有诙谐的性格。礼部侍郎达椿:“人极儒雅,惟食时见肉至,则喉中有声,如猫之见鼠者又加厉焉,与同食者皆不敢下箸。……伤寒病起,上问尚能食肉否,对以能食,于是赐食肉,乃竟以此反其病而终。”(第111页)贪吃肉致死,是有恶习而不知。大学士戴均元,年九十,“精神步履如六十许人,惟耳重听。余问及饮食,师言:’每日早饭时食稀粥,多半茶碗。晚餐时食人乳一浅碗。’余曰:’即此饱耶?师拍案大声曰:’人须吃饱耶?’年九十六卒。”(第112页)对戴均元的饮食习惯和观念有生动的反映。写乾隆朝出名的贪污犯、山西巡抚王亶望,嗜食驴肉丝和填鸭,穷奢极欲,不俱述。(第127页)在姚元之的笔下,这些人都有特性,反映其本质的一个方面。吴翌凤在《逊志斋杂钞》写了一些清人趣事,颇能反映人物的性格,如述桐城高朴臣:“雅好客,有过从者必酌以酒,明日断炊勿顾也。官中书舍人,乾隆初殁于京师,几无以为殓。鬻马于市,始得盖棺,友人作〈鬻马行〉以吊之。”(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81页)好客而不顾生计,成了怪癖。
  细致生动的描述,常常伴以谣谚,令人好记忆好理解。如《瞑庵杂识》写鸦片战争中两个无用的将军奕山、奕经:“道光壬寅,英吉利犯境,诏以奕山为靖逆将军,奕经为扬威将军,分赴广东、浙江御之。师久无功,仍附和议。而浙江巡抚刘韵珂,部署防守,颇竭谋劳。又令士民献破敌之策,韵珂躬与抗礼,虚心听受。即不用,亦厚赠之,时誉归焉。无名子撰联云:’逆不靖,威不扬,两将军难兄难弟;波不宁,海未定,一中丞忧国忧民。’”(第34页)再如《郎潜纪闻三笔》亦以民谣反映一个贪官、一个循隐官僚的行为和后果:“’周全天下事,广积世间财,’此嘉庆间山东民谣。缘内务府大臣广兴、左都御史周廷栋,奉命往东省审案,广兴黩货营私,周廷栋为之隐饰,众怨繁兴,谤书腾播,此十字遂达天听。谳鞠得实,奉旨:广兴伏法,廷栋屏斥不复用。”(第712页)
   
(五)笔记中有关传记研究的学术史资料
  笔记讲经学、历史、文字、社会、宗教、文物、民族、外国,对历史文献考订诠释,有益于研究者的参考。这里仅从人物传记的史料与理解考虑笔记的学术价值。读清人著述,对其书名、堂名,常常不明白,有的笔记给考证出来了。如本书文集章说到钱大昕的《潜研堂集》,潜研堂是什么意思?朱彭寿在《安乐康平室随笔》中对许多堂名作了考订,他从《后汉书·班固传》得到理解:“固以父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第227页)原来钱大昕表示潜心研究,具有弥补清人学术的未竟事业之志。本书年谱章讲到蒋攸銛的《绳枻斋自订年谱》,何云绳枻?原来《荀子·非相篇》有话:“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拽。”“杨倞注曰:拽当为枻;枻,檝也。”(第228页)绳枻,即讲究如何对待自己和别人。道咸间蒋光煦刻《别下斋丛书》,别下何意?查王应麟《困学纪闻》,内有“困而学之,庶自别于下民。”(第227页)这样,朱彭寿给读者解决好多疑难。
  关于人物传记写作的评论,偶尔在笔记中见到,对我们的传记资料研究讲更是特别宝贵的。平步青(1832-1896)著《霞外捃集》,三处谈到清史儒林传的写作,为〈儒林小传〉、〈儒林传稿〉、〈国史儒林传目〉,评述阮元的儒林传人物排列次第的原因,及后人改从时代顺序的过程,又认为阮元撰稿,可能受江藩的《汉学师承记》影响,并有疏漏的缺点,然“创始者难为工也”。(【附录25,2页;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31页】)平氏还讲到曾国藩令人从国史馆抄录传记的事情,成为后人了解国史馆传记流传的史料:“同治丙寅,湘乡曾文正公督江南,属余姚朱太史逌然钞国史儒林、文苑、循吏传稿。胥吏钞竟,太史属庸(指平氏自己)雠校。而儒林传目先后删易,视文达(指阮元)拟稿大异,殆馆臣改省移次,或钞胥潦草,不尽依进程本原次?原本藏史馆,不可得而见。”(第36页)平氏对清代后期年谱的写作状况表示不满,并探讨了年谱的创作理论。他说:“年谱之作,近代最为芜冗,善行嘉言,凭空虚构,读者未终卷,而已知其言之非信史矣。”指出虚造不实成份是当时年谱写作的大病。他研究年谱学史,注意于杭世骏的评论,同意杭氏的观点:只有业绩宏伟的人才配拥有年谱,否则无需要:“吾以为年谱之作,即世家之体,较之遗事、行状尤严。以其德业崇宏,文章彪炳,始克卒以当此。未有以草亡木卒之人,而可施之编年纪月之法者也!”(第437页)
  笔记写人,多半抓住人物的特点,比如贪官的贪婪性,达观者的诙谐性,无能者的懦弱性,癖好者的缺乏毅力,有信仰者的坚韧性,这样就将人物的性格、为人特征表现出来了,人物就写得比较活,树立了形象。总起来说,笔记提供的人物传记材料,涉猎的方面广泛,写得生动活泼,便于研究者利用;惟其所能供给的资料,多属人物活动的某些侧面和细节,很难反映人物的全貌。

              第三节  清人笔记的出版与丛书、类书

  笔记著作的梓刻,在清代,与其他作品一样,开始总是以单行本问世,然后才会被选入丛书,部分内容被选进类书。

(一)笔记丛书
  影响大的笔记,多是进入丛书的,因为读者易于寻找,传播途径就广阔了。本书所要绍述的笔记丛书,有着三种类型,一系纯粹清人笔记或民国时期的作者但主要反映清代内容的笔记丛书,二是收容历代产生的笔记,三为包罗各种类型的图籍,也容纳清人的笔记在内的清史文献丛书。下面仅就所知略陈一二。
   (1)清代及近代笔记丛书
  北京中华书局编辑《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本世纪下半叶印制。所谓史料笔记,是指那些记叙历史事实较多的笔记书,不取虚幻笔记小说。收在这个丛刊的著作,都经过表校,有点校说明和校记,读者使用较便。此丛书已有数十部问世,本书前述的许多笔记即出于此,兹将其书目及书影一帧附于后。(【附录26,2页;书目见于《郎潜纪闻四笔》封里】)这是研究清代人物传记,寻觅笔记著述,易于得到较多满足的丛书。
  《说铃》,吴震方编,刊于康熙后期,分出前、后、续三集,收集清初笔记六十二种,含有吴氏自撰的《岭南杂记》、宋荦的《筠廊偶笔》、董含的《莼乡赘笔》、王士祯的《分甘余话》等书。《清人说荟》,雷瑨辑,初集收书二十部,内有曹家驹的《说梦》、朱克敬的《儒林琐记》、舒位的《乾嘉诗坛点将录》等,兹将其总目及陈锦绣的〈叙〉附于后。(【附录27,2页;台北清代传记丛刊本】)
  《清代笔记丛刊》,民国时期上海文明书局汇编刊刻,收进清人笔记四十二种,如乐钧的《耳食录》、梁章钜的《归田琐记》、陈其元的《庸闲斋笔记》等。
  《清人考订笔记七种》,1965年北京中华书局影印问世,内有汪中的《旧学蓄疑》、沈寿的《瑟榭丛谈》等。此丛书多收学术研究的专著,对清人传记资料研究用处不大。
  长沙岳麓书社梓行的《近代湘人笔记丛刊》,系晚进的丛书,收集湖南人或居于湖南的人的笔记作品,题名近代,不用说是近代人言近代事的书籍,是研究近代湖南人事迹的笔记资料库。
  《近代稗海》,四川人民出版社于八十年代印行了十余辑,所收作品以属于稗史者为主,尤侧重于稿本、钞本、孤本、罕见本,内有高树的《金銮琐记》、陈夔龙的《梦蕉亭杂记》等。
  《晚清海外笔记录》,福建师范大学华侨史资料选编组编辑,北京海洋出版社刻印于1983年,收录十九世纪后期出使海外的官员、幕客的游记、笔记,多反映其作者的历史。
   (2)明清笔记丛书
  反映明清两代历史的笔记书籍汇刻,本书作者见到《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瓜蒂庵,系已故明清史专家谢国桢(号刚主)的书斋名,谢氏收藏笔记著述甚丰,八十年代初,选出十种孤本秘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梓刻行世。兹将谢氏为丛刊写的〈序〉附录出来,供读者了解这一丛刊。(【附录28,2页;并附书影一帧】)
  《明清北京丛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汇编,1958年至1959年排印,仅出版数种,但有阮葵生的《茶余客话》。《明清笔记丛书》,刊有《两般秋雨盦随笔》、《阅微草堂笔记》等书,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发行。
   (3)历代笔记丛书
  《说库》,王文濡编辑,1915年上海文明书局石印,汇刻汉代以来笔记著述,其中有清代的四十三种,王崇简的《谈助》、高士奇的《天禄食余》等。《笔记小说大观》,民国间上海进步书局编辑并枣梨,1983年扬州古籍刻印社用排印与影印结合的办法重印行世,分装三十五册。汇集晋至清人笔记二百二十余部,其中清人的占有一半。
  《古今说部丛书》,上海国学扶轮社编辑,1910年-1913年刊刻,分成十辑,包含清人和古人的作品,清人的有王昶的《台怀随笔》、朱焘的《北窗呓语》、洪亮吉《外家纪闻》、《天山客话》等。
  《笔记小说大观丛刊》,台北新兴书局发行,本书作者所见,1978年至1984年印制的已达三十六辑,每辑十册,共三百六十册,前三十二辑包罗一千八百六十二部著作。二十余万页。收历代笔记,然而以清人的为多,本书作者统计前五辑,收有清人作品三百三十九种。新兴书局同时出版《笔记小说大观丛刊索引》一书,备检索前三十二辑之用:分出总目录、书名笔画索引、著者人名笔画索引,为了解笔记和该丛刊提供便利。
  《笔记丛编》,台北广文书局印行于六十、七十年代之交,分四编,初编含书二十二种,续编有三十五种,收的清人笔记有《柳南随笔》、《履园丛话》、纳兰常安的《宦游笔记》等书,特别是《清人说荟》,初集、二集各含二十种。
  (4)历史资料丛书。所收书籍体例不一,而将笔记著作包括在内,如上海通社1936年枣梨的《上海掌故丛书》,内有叶梦珠的《阅世编》;北京古籍出版社梓行的《北京古籍丛书》,收有戴璐的《藤阴杂记》、崇彝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等;上海书店发行《清代历史资料丛刊》,《读书堂西征随笔》、《行素斋杂记》,均收在其内;浙江人民出版社印刷的《浙江地方史料丛书》,内有悔堂老人的《越中杂识》;福建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八闽文献丛刊》,印行梁章钜的《浪迹丛谈》。等等。 
   
(二)笔记类书
  笔记资料的类书,或者说与类书相接近的笔记书籍,有系反映清人历史的,有的则包括历代人物。
  《清稗类钞》,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八十年代北京中华书局重梓,徐珂编辑,摘自于笔记、报章,一事一条,计有一万三千五百余条,分编为九十二类,中有帝德、恩遇、阉寺、吏治、爵秩、幕僚、荐举、知遇、隐逸、谏诤、箴规、讥讽、诙谐、门阀、孝友、忠义、优伶、娼妓、胥役、奴婢、盗贼、棍骗、乞丐等类,具有清代各种职业人员的史料。《古今笔记精华》上海古今图书局编辑1915年梓行编辑者从汉魏至明清的五六六百种笔记和其他体裁的书籍中采取材料,分类编辑,每一条资料,说明一人、一事、一理,分类中有豪杰、文士、神童、美人、妓女、优伶、方技等,是将各有关方面的古代人物资料汇在一起,清人的也包括在内。
  《今世说》,清初王晫编纂。王氏,钱塘人,诸生,著有《遂生集》,与张潮合辑《檀几丛书》。《今世说》仿《世说新语》体,依人物特性,分出德行、言语、政事等类,进行著录,今将其〈例言〉、《四库全书总目》对该书的提要和卷目附录于后。(【附录29,3页;台北清代传记丛刊本第18册第12页-第16页】)
  《新世说》,易宗夔述,体例同样仿照《世说新语》,其〈例言〉云:“是书就事论事,如此事可入德行,则德行之,可入文学,则文学之,并非以一事概其生平。”兹附录其卷五〈贤媛〉中吴绛雪、冯珊儿等传文于后,以见其写法之一斑。(【附录30,1页;台北清代传记丛刊本第18册第512页】)
  与阅读笔记文献有关的两部书,拟在这里附带介绍,即谢国桢纂著的《明清笔记谈丛》,中华书局上海编印所初版于196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刊出新一版。书中绍述了许多笔记,启发读者认识笔记的重要。张舜徽撰著《清人笔记条辨》,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印行,作者依据所阅览的百余种笔记,对此种书籍作出类型的分析,并介绍笔记作者生平、书籍内容和思想特点。
  关于笔记的出版、丛书和类书,就写到这里,拙作《清史史料学》第九章第三节亦专门叙述这一问题,那里在某些方面有比此处讲得略多的内容,或可作参考。


              第十三章  题名录、像赞的传记史料价值

  题名录、搢绅录、职官表之类的图籍,是人物传记资料专书,但是它们又是工具书。人物图像与有关的文字配合,有的形成专著,有的散在各种书籍中,是人物传记的形象素材。本书接近收尾,就将这两种本不是同类性质的图书置于一章,当然,同时也考虑到对它们的绍述不多,若单独分章亦不相宜,故权且放在一起。 

                第一节  题名录的传记史料

  所谓“题名”的图书,系指仅仅著录人名及其最基本的也即最简单的信息;而且这类图书多是专题型的,如为某一种职务、某一项功名、某一种类型的人物作专门的著录;所记载的信息,围绕特定的专题需要而进行,不涉及其他事项,故内容极其简略;职务是人去做的,功名是人得的,所以这类作品,虽然内容简单,却都是人物传记的必须具备的素材。题名之作,有的是专著,少量的是在某些书中含有它的成份,本书将注意点放在专著方面。下面,就题名书籍的三种类型,分别绍述它们的人物传记的史料内涵。

(一)职务题名录的人物传记史料
  有的清朝政府职能部门,对在其内任职的官员题名于匾额,置于衙门内,垂诸后世,是为题名,而将诸种题名汇集在一起就成为题名录。标题中的“职务题名录”,是本书作者造的词,意思是指按照职务编辑的人名录,如御史题名录、春曹题名录、枢垣题名录等。这里着重介绍《(清朝)御史题名录》,希望能起举一反三的作用,表达出职务题名录的人物传记资料价值。
  《御史题名录》,是著录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姓名和任职情形的著作。仅仅著录御史、给事中,而不及都察院的主官都御史、副都御史。在清代先后出现了好几部御史题名录,这种情形有点象某府、某县的志书,也象某家族的族谱,不是一部,而是几部,即不停地续修,能将各个时代的事情连续地、分别地表达出来。清代最早编修御史题名录的是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进士的黄叔璥。黄氏字玉圃,顺天府大兴县人,由吏部员外郎考选御史,他说“各属俱有题名,而西台独无片石,历岁久远,几无可考。昔之謇谔公忠,赞鸿猷而振风纪者,指不胜屈,光流国史,而名湮谏院,后之人孰从而识之乎?”(【《国朝御史题名·序》,附录1,1页;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14辑第136号第119页】)因而作《国朝御史题名》,由都察院京畿道刊刻。在他之后,刑部郎许霍斋、给事中章有大为黄著作补充,乾隆十九年(1754)安徽休宁人、御史王应采(莱堂)加以校订,印行第二部御史题名。过了三十年,即乾隆五十一年(1786),本书笔记章所叙述的《藤阴杂记》的作者、御史、给事中戴璐,又续成一部,名曰《国朝六科汉给事中题名录》,是为第三部言官题名录。嘉庆六年进士、山西灵石人、御史梁中靖等再行补辑,于道光四年竣工(1824),这是第四部。同治十三年进士、御史翟伯恒于光绪十三年予以重梓。以上诸书,所记录的言官都是汉人,间有汉军旗人,但是并不完善。清朝都察院官职中,御史区分旗缺和汉缺,汉人官员对旗人的出身了解不会很清楚,故而难于给旗人御史作题名录,这就是黄氏等不能著录旗缺御史(少数汉军御史除外)的原因。
  在汉人言官题名录连续问世之后,满人开始留心于满、蒙御史任职的记载,首先是镶红旗满洲人、道光十二年任御史的苏芳阿(树蕃)于道光十七年编成《国朝御史题名》,著录满蒙言官,以补黄氏等书的缺憾。次后御史爱星阿以苏芳阿的书“阙漏殊多”,加以补充,并将满汉人士的题名合为一书,于光绪十三年杀青。这样,满汉御史题名录,自黄叔璥始修,至爱星阿的编纂,前后七次,时间上颇为衔接,于是从顺治朝起到光绪朝止,形成了基本上完整的满汉言官的题名录,换句话说,有清一代的言官大部分在题名录上有他们的任职记载。(【兹将御史题名录书影附录于下,附录2,1页;台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14辑第136号】)
  黄氏等为何把精力注入题名录?在前引〈序〉中的话已有所表达,即为留下御史史料,供后人观摩。此外,是为了宣扬皇朝的纳谏盛德及学习先辈言官的正直公忠,如苏芳阿在〈序〉中所言:“上以宣黼座勤求之德,下以补兰台掌故之遗。”(台北《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14辑136号第6页)而爱星阿将对御史的作用说得更具体:“风当世,传后世,俾念某也直,某也忠,某也公,某也正,因其名以想见其人,永为谏垣所则效耶。”(同上,第8页)主要是为御史树立楷模,以便效法。这是在清代的现实价值,其本来就有保存史料的意思,而这种作用并不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失。
  编写题名录,所依据的资料是档案和传闻。苏芳阿云:“凡国初满洲、蒙古御史老前辈,悉就所见匾额,按其年月次第之。”(同上,第5页)所谓“所见匾额”,即指衙门题名匾。
  题名录的编写方法,是按年系人,正如黄氏在〈序〉里所说的“按年书名”,具体写法是先表朝年(某皇帝之某年),次书人名,下面著录他的籍贯、出身、由何官转为御史,在何道任职,终于何官,受何奖惩。同一年有数人为御史者,一一叙明。如汉人御史李陈常、张建策的题名:“康熙五十三年,李陈常,浙江秀水人,康熙癸未进士,由两淮运使补授陕西道御史,两淮巡盐。张建策,奉天人,由(某官)擢(某某)道御史,巡视西城。”(第217页)另外,戴章甫题名:“乾隆十一年,戴章甫,字甫臣,号澂斋,浙江仁和籍,江南休宁人,雍正庚戌进士,由吏部郎中考选江西道御史,改掌贵州道,掌京畿道,掌河南道,天津巡漕,巡视北城,被参解任,质审,部议革任,奉旨留任,补山东道。”(第281页)再如满人御史锺灵的题名:“道光十三年,锺灵,号杏山,内务府正白旗人,回子学生,由理藩院员外郎补授河南道御史,掌贵州道。”(第97页)耆安的题名是:“光绪十一年,耆安,字介臣,号静生,正白旗满洲人,由礼部郎中补授陕西道御史,升任四川盐茶道。”(第459页)这些是写得较多的,有的人因为缺乏资料,著录极简略,特别是乾隆以前的满蒙御史,如乾隆八年至二十年的题名:“穆吉伦,镶白旗人。岱图,镶兰旗人。”(第28页-第29页)前面说到的御史题名录的编纂人,黄叔璥、王应采、戴璐、梁中靖、翟伯恒、苏芳阿、爱星阿等在书中都有他们的题名,兹不俱录,请见附录。(【附录3,9页;文海版】)
  题名的资料,主要在于出身和官职,尤其是任职清晰。籍贯、出身、官职是人物历史的基本要素,有了题名资料,可以勾勒人物的粗线条的轮廓,其史料价值正在这里。
  各种御史题名录,编辑之后即有官方印本,有的还有重印的机会,而爱星阿使满汉本合印,尤便利于读者,不过最为得用的是台北文海出版社的《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它将各书汇编在一起,同时基本保留各书的原貌,具体包括下述诸书:苏芳阿书,记事时间起于清初,止于道光三十年;黄叔璥书,将王、戴、梁三书包含在内,时间上起自顺治元年,止于道光三十年;爱星阿书,所作题名起咸丰元年,止光绪二十四年;翟伯恒书,题名时代同于爱星阿书。此书刊行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之交,为该丛书的第十四辑第一百三十六号。
  至此,似乎可将对清代御史题名录的绍述归纳为:由历朝御史分别纂修,著录历任御史;诸书汇总,反映有清一代御史官员的基本情况,是御史人物传记的基本素材;在版本使用上以文海出版社本为便利。
  清代《春曹题名录》。春曹,指礼部;春曹题名录,是为礼部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司官作题名。此书与御史题名录一样,系历次撰修,成多部著作,然而内容上亦相衔接。由于清朝任用职官,分出旗缺和汉缺,旗缺中又分满洲、蒙古、汉军诸缺,此书与御史题名录同样区分满、汉官员,作分别的著录。郎官奕汦、费荫章、龚巩祚修,著录的官员系顺治元年至道光十八年任职的;咸丰间郎中全升、刘毓楠、李榕等续,截止至咸丰八年。在编排上,先旗人官员,后汉族官员。续书中著录旗员八十九人,汉人六十四位,正、续编中共有汉员六百一十一人。每人著录的内容格式与御史题名录相同,用全升〈序〉中的话说是:“凡夫姓氏、籍贯、爵秩、迁转,皆详考而分注之,其无可考者阙。”如雍正年间旗人题名:“茂格 满洲镶兰旗人,雍正癸卯进士。周祖荣,字心斋,汉军镶红旗人,雍正丁未进士,由检讨改任,乙卯以郎中为湖南副考官,至给事中。”道光朝题名,中有编书之费荫章:“字小琳,直隶天津人,道光乙未进士,历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庚戌会试同考官,甘肃平庆泾道。”(【附录4,4页;文海版】)所以该书能够提供顺治至咸丰八年在礼部任过司官的人员简历资料。台北文海出版社亦将此书收入《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为第十四辑第一百三十四号。
  吴孝铭著作《枢垣题名》。雍正间设立军机处,为中枢机构,内置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同时期,每个职务都由多人充任,并区分满汉。对于各年代任职人员及其简历的著录,即成枢垣题名。吴孝铭,江苏武进人,历充军机章京、光禄寺卿,于道光七年作成《枢垣题名》四卷,记录军机处成立以来的近百年间的该处官员简历,内分满洲军机大臣、汉军机大臣、满洲军机章京、汉军机章京四种题名,登录四百余人,每位下注明其籍贯、官职及进入军机处的时间。此书有道光三十年刊本。迨后,有人续编,附于吴氏著作之后,云为“光绪壬午(八年)重修”,随后刊出。因此,军机处官员的题名录,延至光绪年间。
   
(二)贡举年表(题名)的人物传记史料
  题名录的格式,分年属人,与填表差不多,都是注入式,现在要说的贡举年表与题名录非常相近。贡举,指科举人员。科举题名的著作相当多,这里介绍一二种。
  《国朝贡举年表》,三卷,上海申江袖海山房石印问世,后被文海出版社收集在《近代中国史料丛刊》中(第十四辑第一百三十五号)。编者佚名,从〈卷首·例言〉看,应主要出自黄荣兰之手,且从书题“国朝”可知为清朝人,其〈例言〉道出编书主旨:介绍乡会试的考官、解元、会元、鼎甲及试题,所谓:“是表分为三卷,而卷首于典试得谥者几人,由鸿博典试者几人,连典乡会试自三科以上者几人,三元及第者几人,解会登状元者几人,解会登榜眼探花者几人,一门鼎甲极盛者几家,均一一标出,以志制科盛事。”这实际上是第一卷的内容,第二、第三两卷为乡会试科分表,系以朝年编排,卷二为顺治朝至乾隆朝,卷三则是嘉庆朝至光绪十八年。这两卷的具体写法为:会试某科,主考官姓名、官职、籍贯,试题,会元姓名及其籍贯,状元、榜眼、探花的姓名和籍贯。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会试,表的表现方式是:“(主考官)内阁熊赐履,孝感;吏部陈廷敬,泽州;吏侍吴涵,石门;礼侍许汝霖,海宁。(试题)大学之道,一节;禹吾无间一句;原泉混昏,一节。(会元)王士丹,宝应。(状元)王士丹,宝应。(榜眼)赵晋,闽县。(探花)钱名世,武进。”乡试按各省分别著录,书写正副考官及会元,试题。如康熙四十四年(1705)乡试,“江西,(考官)编修赵晋,闽县;户主(户部主事)王鹏,善安。(试题)生而知之,一章;君子之道,自卑;仰不愧于人,节。(解元)陶成,南城。”“云南 (考官)检讨阎锡爵,固始;编修黄龙眉,海宁。(试题)知者不惑,一章;庸德之行,敢尽;人人亲其,下平。(解元)柴大本,贵阳。”这里只是叙述年表的内容,而其格式,请见附录。(【附录5,3页;文海版】)此书所反映的开科时间是顺治二年(1645)至光绪十八年(1892),这期间乡会试共进行二百一十二次,历次考官、会元、鼎甲人员的官职或功名及籍贯,都被作了记录。
  《国朝湖州府科第表》,先为戴璐编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次后沈鋐续于同治十一年(1872),以后又有人续至光绪间,记录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湖州府籍人士科举状况。对进士、举人的记载,书字不书号;官爵写最后的任职,若有词馆的清贵官职,亦行登录;若为功名世家,书其父、祖之名。表现方法系制成表格,内分湖州府属六县一州,按朝年书写中式人员,如康熙六年(1667)进士表:“乌程,姚淳熙,辛卯举人,湖广岳常道。”《(国朝)苏州府长元吴三邑诸生录》,陆懋修、润庠父子编撰,四卷,对苏州府首县的长洲、元和、吴县三县在清代科举中式的进士、举人进行著录,分别进士、举人、武进士、武举人、特恩召试、制科诸类,一人一人地填写。书明中式于何榜;每人写其字;如是进士,则注出中举的年份;籍属和任职。如嘉庆二十五年庚辰(1820)临贵陈继昌榜,三县中式人员的简历是:“何桂馨,一山,戊寅,吴,编修,改中书,刑部员外郎,陕西道御史。胡希周,硕肤,丙子,元,工部主事,归德知府加道衔。吴庆祺,耕兰,丙子,吴,庶吉士,赤城知县。卢毓嵩,立峰,元镕子,戊寅,元,户部郎中、御史。许大鋐,也秋,集曾孙,原名钰,庚午,长,归班知县。”
  《道光甲午科直省同年录》,徐有孚编,徐氏是这一科中举的,他搜集资料,将同科各省中举人士逐一登记出来。办法是按省划分,每省写出考官、试题、中式人员名单及各人的履历、家世。如陕甘(两省乡试在一起)中式者王硕的记录是:“字扬廷,号吉辅,嘉庆戊午年十二月十九日生,甘肃迪化州阜康县(今新疆阜康)附生,原籍山西襄陵县,道光甲午年陕甘乡试中式第四十七名举人。曾祖体信,曾祖母氏张。祖日光,监生,祖母氏张。父兰翔,庠生,母氏张。胞兄登鳌、登翰、登山。世居襄阳(本书作者按:误,应为襄陵)县太陈村。”再如杨升:“字旭东,号凤山,行一,嘉庆丁卯年二月初七日生甘肃巩昌府安定县廪生,道光甲午年陕甘乡试中式第二十一名举人,戊戌年会试,中式第十三名进士,咸安宫教习,候选知县。曾祖对墀,曾祖母氏朱。祖述,武庠生,例赠文林郎,祖母氏张,例赠孺人。父振琦增生,例赠文林郎,母氏曹、张、史。胞叔振珏,廪生。胞弟  、晧。妻事张。子星年、华生、金郎。世居城北乡老庄坪。”
  《陕甘拔贡会考题名录:同治癸酉科》,未署撰人,一册,木版。系参加同治十二年(1873)会试人员的名单及各人的履历、家世,如“陈铭新,字盘如,号洗心,行三,道光丙午年三月十五日吉时生,系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灵武)廪生,民籍。曾祖体仁,乡饮耆宾,曾祖母氏贾。祖允泰,例授登仕郎,祖妣氏安。父国珍,邑增生,母氏施。永感下。胞兄复新,庠生;作新,俱早逝。妻白氏,同治衔陕甘候补知县尚忠公女。子玉麟、锡麟。”
  这类科第名录,是中式人士的简历、家世资料。这类作品甚多,兹据孙殿起编《贩书偶记》所载,转述于下:

书            名        编   辑  者    版   本   备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          李望、德沛等   乾隆11年  续补内容至光绪朝
国朝两浙科名录            黄倩园        咸丰7年
毗陵科第考               赵熙鸿、钱人麟 同治7年
乾隆辛酉山东乡试录        戚蓼生等       乾隆42年
乾隆己亥各省乡试齿录      法式善         传钞本
道光元年辛巳各省同年全录   史致蕃        道光10年
道光己丑齿录             洪守愚、钱福昌  道光20年
道光壬辰科直省同年全录     陈酉峰        道光26年
道光乙未科会试同年齿录     张云藻、徐有孚 道光22年
咸丰己未恩科河南乡试同年齿录             咸丰间
咸丰乙卯直省乡试同年齿录   彭祖贤        同治8年
河南乡试录               曹炜          光绪5年
光绪壬午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录 徐桐等         光绪8年
顺天文乡试录             孙诒经等       光绪15年
光绪庚寅恩科会试录、
   进士登科录           孙毓汶        光绪16年  合刊
光绪甲午恩科会试同年齿录                光绪20年

  进士题名录值得留意,清朝制度,“新进士释褐,礼部具题,工部给建碑银一百两,交国子监立石题名。”(《养吉斋丛录》卷九,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7页)进士题名于碑石,多有拓本传世,如南开大学图书馆藏有自顺治三年(1646)至光绪三十年(1904)历科题名的全部碑石拓片。另有人据文字记载,将历科进士题名汇集在一起,形成新的文献,这样碑刻与书籍可以互校,对进士传记史料的利用更有益处。

(三)非专著的题名史料
  上面所说的各种著作,是题名专著,而在非专著的某些书里,也有题名的成份,其对于人物传记的史料意义是一样的,这里亦稍作说明。
  《枢垣纪略》中的题名。此书为梁章钜(1775-1849)所撰,他充任军机章京,入直方略馆,有在军机处任职的经历,又有军机处和方略馆所抄写的资料,因之能修成此书。此后,朱智奉恭亲王奕訢之命续编,于光绪元年成功,合梁氏之著为二十八卷。这是关于军机处历史的专书,将军机大臣的除授、官员名单亦包括在内。其题名五卷,区分为亲王奉旨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满洲军机大臣、汉军机大臣、满洲军机章京和汉军机章京五类,登录内容与其他题名一样,即人名、字、籍贯或旗籍、由何官入直军机处,任至何官。如卷十六满洲军机章京题名中的常钧:“字石堂,满洲镶红旗人,雍正八年(某)月由兵部主事入直,官至湖南巡抚。”鄂容安:“字休和,满洲镶兰旗人,鄂尔泰子,雍正癸丑进士,十一年五月由庶吉士入直,官至两广总督,袭伯爵,谥刚烈。”(【附录6,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66页】)卷十八汉军机章京题名中的“严长明,字道甫,江苏上元人,乾隆三十年召试内阁中书,三十一年五月入直,官至内阁侍读。王嵩柱,字(某某),顺天宝坻人,乾隆辛巳中正榜,三十一年十月由内阁中书入直,官至怀庆府知府。”(第204页)除授卷的内容,与题名有类似的记录,如卷四:“(乾隆)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五日谕:蒋炳着宽宥来京,在军机司员上效力行走,遇有员外郎缺出补用。谨按:蒋炳于河南巡抚任内缘事遣戍,释回。”(第35页)上谕和按语,将蒋炳一段仕宦经历作了交代,从而保存了他的这一时期经历的素材。
  《枢垣记略》在图书分类中,似宜属于政书类,本书对政书中的人物传记史料价值不拟作专门的介绍,于此再谈两部类似于政书的书籍中的题名资料,即《养吉斋丛录》和《旧典备征》,它们是笔记书,然所涉猎的内容多为典章制度,故亦可视为准政书。这些书将爵秩、官职、科举中的盛事、轶事分门别类地汇集在一起,又按人叙述,内容甚为简略,但对一个人来讲很重要,故与题名录体例相近。其中类似题名的内容亦复不少,如《养吉斋丛录》卷九汇集重赴恩荣宴的八人简况:“原任詹事府詹事黄叔琳,顺天大兴人,康熙辛未探花,乾隆十六年重宴,加侍郎衔。大学士史贻直,江苏溧阳人,康熙庚辰进士,乾隆二十五年重宴,御制诗以赐。大学士嵇璜,江苏无锡人,雍正庚戌科进士,乾隆五十五年重宴。……致仕尚书李亦畴,河南夏邑县人,乾隆庚子科进士,道光十九年重宴。”(第88页)
  朱彭寿的《旧典备征》,观其目录,有亲郡王封号考、封爵考、状元宰相、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从祀文庙、古今得谥文正诸人、八旗大臣起家科甲者、大年等,(【附录7,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分类著录其中的个人情况,如卷二〈封爵考〉:“本朝异姓封王者:吴三桂,顺治元年五月,平西,康熙元年晋封亲王。孔有德,顺治六年五月,定南。耿仲明,顺治六年五月,靖南。尚可喜,顺治六年五月,平南,康熙十四年正月晋封亲王。”(第25页)下面是赠王者、封超品公者、封一品公者等类型,不俱录。由封异姓王的记录可知,将受封者的姓名、封王时间、王号及加封年代都交代清楚了。再如卷三〈世家〉:“父子大学士:满洲富察氏阿兰泰,武英殿;子富宁安,武英殿。章佳氏阿克敦,协办;子阿桂,武英殿。宗室禄康,东阁;子耆英,文渊阁。汉人安徽桐城张英,文华殿;子廷玉,保和殿。江苏常熟蒋廷锡,文华殿;子溥,东阁。江苏无锡嵇曾筠,文华殿;子璜,文渊阁。山东诸城刘统勋,东阁;子墉,体仁阁。山东滨州杜堮尚书衔礼部侍郎,赠大学士;子受田,协办,赠大学士。江苏常熟翁心存,体仁阁;子同龢协办。”(第68页)这几部书,表明政书或类似政书里也有传记史料,研究人物传记,给予政书一定的注意,看来还是必要的。                            
   
(四)搢绅录的传记史料
  说起搢绅录,本书作者就想起一件憾事。1982年去扬州参加唐史学会第二届年会的学术研讨会,顺便到书店购书,挑选了几本,付款时店方要介绍信,自然不会预备这种信函,对方告知会议主办单位介绍亦可,次日拿了证明信取书,挑的那几本书中少了搢绅录一种,告云不能出售,时为改革初期,与店方无可理论,只好不买罢了。这样,就失去了收藏搢绅录的机会。搢绅录是著录在职官员的名册,她渊源于南宋的《班朝录》,明朝已颇流行。《养吉斋丛录》云:“纪文达(昀)家藏顺治间缙绅册,法梧门(式善)跋定为辛丑年,以王西樵(士禄)次年迁考功(员外郎)也,时王文简(士祯)为扬州推官。册后又有阮文达(元)跋云,其家藏有前明天启缙绅册。”(第342页)可知清朝继明朝之后,在开始的顺治朝就有搢绅录的传世。
  搢绅录的功用和受人宝贵,朱彭寿在《安乐康平室随笔》有简要的说明:“《搢绅录》一书在刊行时,第为翻检当代中外官员人名而设,一经更调,便如明日黄花也。然阅数十年或数百年,旧时人物,凋谢无遗,后之人浏览遗编,每足为征文考献之助。故得之者辄加以题识考证,往往视如古籍,什袭珍藏焉。余于厂肆各书铺,曾收集咸丰以前刻本多部,惟乾隆十八年癸酉、嘉庆七年壬戌、道光六年乙酉三种,皆百年以外物,卷帙完整,纸墨如新。其中名臣循吏,及驰身儒林文苑者,实指不胜屈。(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与《旧典备征》合刊本第254页)纪昀、阮元等人对顺治辛丑搢绅录的题跋,证明朱彭寿所说人们珍视搢绅录诚为事实。其所以如此,因为它可以作征文考献之用,即有史料价值。而其内容则在记录出书时的中央和地方官员的任职,便于人们了解何官由何人担任,且其人基本情形如何。
  搢绅录与前述题名录一样,要反复重修,因为官员的任职要不了几年就会有变化,不续修,信息就失去了准确性。一再兴修,搢绅录就有许多种问世。朱彭寿搜集到道光以前的几种,清代后期的保存更多。本书作者在南开大学图书馆见到最早的是乾隆四十年代的,因为书中无序跋,然而从书中出任六部满汉尚书的任职时间与《清史稿·部院大臣年表》对照考订,此书当成于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之间,若再下功夫,可能会考订得更确切些。还见到光绪二十七年(1901)、二十九年(1903)、三十二年(1906)等年出版的。至清代后期,此种书越出越频繁,并有专门的书铺出版,如北京荣禄堂(荣录堂)。(【附录8,1页;荣录堂启事】)下面,就几部搢绅录,说明其体例、内容和史料价值。
  北京荣录堂梓行的光绪二十九年《大清缙绅全书》,依据《大清会典》和《大清一统志》、各省奏销部册及邸抄编写,全书包括清朝职官制度的基本情况和任职官员的履历,制度方面登载内外职官品级、赴任凭限、驿站路程、职官总目官员相见礼仪,有的还有各省地图,这些内容,因是制度化的东西,基本不变,而每一次新版变动的是任职官员的资料。所谓“(中央)满汉各官暨各省府州县卫各官,升迁除授、繁简改调、拣发题补,悉依邸抄内年月,逐日遂到遂补,每月增新,不敢因循。”(【附录9,3页;凡例及广告、荣禄堂改名荣录堂缘由】)编排秩序,先中央各衙门,次各省,在省内先首府,次各府,府内再分县;以行政为单位,著录各种官员;每位职官,书写其籍贯、出身和就任的因由。如中央内阁的大学士职务内开:“经筵日讲起居注官、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吏部事务、翰林院掌院学士孙家鼐,燮臣,安徽寿州人,己未状元。”协办大学士内有:“经筵讲官、太子少保、头品顶戴、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镶兰旗满洲都统、管理同文馆、两翼八旗护军营新旧营房练兵大臣、专操大臣崇礼,受之,汉军正白旗人,监生。”学士内有:“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正黄旗蒙古副都统铁良,满洲镶白旗人,监生。”侍读学士内有:“内阁侍读学士、宗室载皆,如川,镶兰旗人,荫生。”侍读内开:“侍读贵寿,满洲镶红旗人,翻译生员。”典籍内开:“典籍,阿林,满洲镶红旗人。”中书内有:“中书全裕,容斋,汉军正红旗人,贡生。”地方上以山西省为例,其布政司衙门:“头品顶戴、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五廷斌,赞臣,安徽泾县人,监生。经历李辉嵘,山东惠民人,监生,十八年二月补。照蘑李之澍,安徽寿州人,监生,二十六年三月补。丰赡库大使孔昭璐,河南济源人,监生十五年十月补。”山东济南府官:“(要缺)知府徐世光,直隶天津人,举人,二十七年九月调。简缺同治黄笃瓒,湖南湘潭人,举人二十五年九月补。水利通判方茂林,安徽巢县人,附生,二十五年八月选。教授韩镜蓉,临清人,进士,二十二年二月选。复设训导卜逢吉,曹州人,廪生,十二年三月选。经历锡昌,满洲镶黄旗人,监生,二十四年三月补。司狱邹琳,江西宜黄人,监生,二十五六月补。”首县历城县:“(要缺)知县毛征,四川仁寿人,庚辰(进士),二十八年五月补。县丞师振棨河南济源人,监生,二十五年十二月补。教谕李秉乾,登州人,举人,十一年七月选。复设训导张新堂莱州人,廪贡,十七年七月选。中公集主簿吴序珍,湖北黄陂人,监生,二十八年八月补。龙山镇巡检汪征诚,浙江海宁州人,监生,二十四年八月补。典史郭庭芝,山西潞城人,监生,十四年十一月调。”未就职的分发各省人员--“光绪二十八年郑工、新旧海防筹饷捐例十月分发各省试用人员”:“郎中孟广誉,山西人,户部;刘伟,四川人,兵部。主事黄琮,湖南人,刑部。内(阁)中书卢兆蓉,江西人。……”(【附录10,5页】)荣禄堂于光绪二十七年出售的《大清缙绅全书》与二十九年的相应内容对照,济南知府为卢昌诒,湖北黄冈人,辛未进士,二十五年二月调任。其他人员未变,惟方茂林的籍贯作安徽定远,而非巢县。历城县令是秦应逵,湖北孝感人,甲戌进士,二十五年二月调任。其他官员续任至二十九年未动。
  乾隆四十年代的《搢绅录》,首刊各行省地图,采取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画法,与现代相同。次陈全书凡例,前述光绪间的凡例,与此大多一致,可知是继承乾隆间的惯例,或更前的习惯。所书职官制度系依官书摘录,前后诸书皆同。其各衙门官员著录,略举数例,宗人府:“宗人府府丞、加四级窦光鼐,东皋,山东诸城人,壬戌。……经历、加二级、宗室斐灵额,满洲镶兰旗人。堂主事、加二级、宗室达德,满洲正兰旗人。加二级、宗室禄丰,满洲周全人。堂主事、五俊,江苏吴县人,进士。加二级。……掌稿笔帖式、加二级、宗室伊冲阿,满洲正兰旗人。加二级、宗室禄明,满洲正兰旗人。加二级、宗室明绳,满洲正兰旗人。加二级、宗室玉庆,满洲镶兰旗人。加二级、宗室禄清,满洲正兰旗人。加二级、宗室佛尔通阿,满洲镶红旗人。”刑部提牢厅北司司狱司:“加一级色布里额,满洲镶白旗人,四十一年四月授。加二级德灵阿,满洲正兰旗人,三十九年十月授。加一级李世荣,奉天正白旗人,四十二年十二月授。加一级茅兰枝,顺天大兴人。监生,四十五年六月授。”
  荣禄堂于光绪二十六年梓行的《大清中枢备览》,也是一种搢绅录,只是她专门著录武官的任用,其封里广告云:“谨遵《钦定中枢政考》记载官阶、品级、顶服、俸禄,并载各营镇题调选补等缺,详确无伪,一览便知。台号、籍贯随到随补。”记录内容同于搢绅录,如江南提督江宁城守协标下辖瓜州营:“都司胡昌瑞,湖南湘潭人,武童。中哨千总何锦升,江南人,行伍。左哨把总江文波,江南人,行伍。右哨把总朱国有,寿州人,行伍。”青山营:“兰翎游击衔、尽先都司、守备许和生,小庵,江苏丹徒人,骑都尉。把总潘学增,江南人,行伍。”
   
(五)题名录的传记史料特色
  题名录、搢绅录、年表之类的著述,对每一个人所能提供的资料极其稀少,也只能反映全部历史的片段,但是她亦有其不同于其他传记体裁的诸多特点,其一、她基本上是传记专著。她以题名为主要内容,叙述其他事情是紧紧围绕题名主题进行的,如搢绅录的交代职官制度,使人更能了解就任官员的任职状况及其在官职中的地位。其二、她所著录的材料大多是从其他文献里摘录过来的,也即是第二手、第三手史料,从这儿看,似不足珍贵,然而她捕捉的是人生的重要方面,功名、官职、籍贯是人物特点之所在,不因资料的非原始性而无意义。其三、有许多第一手资料,诚如前引朱彭寿说的,搢绅录在发行的数年后失去时效,但是再过一些时间,就成为宝贵的史料。试想,题名录、搢绅录中的许多人,后来默默无闻,有关他的其他材料丧失了,而题名中的却被保存下来,岂不是幸事!本书在前面引述搢绅录材料时,特地挑选的是陕甘,实为大西北地区人物的材料,即今新疆、宁夏人物的履历和家世,这在其他类型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其四、这些书都具有工具书的性质,如知某人作过何官,但不知其功名、籍贯和任职年代,即可翻检题名录、搢绅录、职官年表,很有可能找到答案。

                第二节  图像传记史料

  图像传记资料,本书业已在年谱章讲到麟庆的《鸿雪姻缘图记》,那是图文并茂的年谱型的传记,反映一个人的比较完整的一生,这里说的则是表现人物局部活动的画面,只能反映人物的片段活动。
   
(一)图像的绘制与表现形式
  清朝人对于人物画像富有兴趣,从他们对清代以前的肖像画珍重保藏透露出这个信息。乾隆帝观览历代帝后图像,令人重加装裱,袭以封套,并令王大臣考订,写出说明,一并藏于南薰殿。(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下册第545页)乾隆二十四年(1759)裘曰修从江宁典试回京,将存放在滁州的欧阳修画像进呈御览,乾隆帝题诗,谓为镇滁之宝。(同上,第332页)清王朝为帝后和功臣不断地画像,郎士宁、缪炳泰、贺世魁等人都是出名的画家。缪炳泰,儿时就痴迷于绘画,后为乾隆帝所赏识,乾隆四十一年令绘平定金川五十功臣画像,五十三年作平台湾林爽文运动三十功臣像。乾隆五十八廓尔喀之役后,又有人绘出十五功臣像。(《郎潜纪闻初笔》上册第304页、第306页)贺世魁为道光帝绘画〈松凉夏健图〉,平定张格尔之乱后,写画扬威将军长龄等五十二功臣像,以及〈平定回疆战图〉十幅。(《郎潜纪闻四笔》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89页)
  贺世魁等人不仅供奉内廷,也为他人作画像,如为麟庆晚年写生。此外还有很多的肖像画家,有许多作品问世,如即将绍述的禹之鼎。画像的像主,有官员,有文人墨客,有老年人男女,有贤媛淑女,以老年官员、文人为多。人物画像有几种表现方法,一是人头像的肖像,或半身像;二是个人的行乐图,或行吟图;三是多人的行乐图,在众人之中,有的分出主次,也有不作区分的。在画面上,或者在画外,有的作文字的说明,或赋诗吟词,或写题记,再或作像赞,这样就能收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当然,也有的只有图,并没有文字交代。
  画像之外,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出现了照相,据中国摄影出版社印制的《中国摄影史》讲,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已经有人拍摄像片,最早拍照的人是出任过广州将军、两江总督、大学士的耆英(1790-1858)。(转见蔡毅:〈中国历史档案的分布与特点〉文,见《历史档案》1994年第四期第124页)此后摄制范围拓宽,与人物有关的是住宅、花园、图书的拍照。
  人物画像,多是散帧的,在清代,除了麟庆,几乎没有人能够条件为个人作多少画,并能汇聚在一起。这样就难于传世,所幸的是有的被收进族谱、年谱、日记中,或者为后世的博物馆所收藏,到本世纪已有人将若干人的清人画像集结出版,虽系可数的几部,然弥足珍贵。也有的画像失传了,但关于它的文字被保存下来,甚或收入文集了,从而使画像的价值没有完全丧失。
  下面,我们通过画像及其文字,了解它的传记史料意义。

(二)画像的人物传记史料意义
   对此,似可作三方面的分析。
  其一、对历史人物有个形象感。清朝人的人物肖像画的技术,有的很能传神,将像主的状貌、神态较好地表达出来,并得到熟悉像主人士的首肯。如蒋型为本书年谱章介绍过的侍郎钱陈群(1686-1774)写像,时为乾隆二十四年(1759),钱氏七十五岁。画出的像主丰颊,慈眉善目,手持书卷,略带佛相。钱氏好友张庚于同年为作赞词,云“把卷怡然,须眉神似”,是肯定蒋型画得逼真。(【附录11,1页;载《陈文端公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35辑第341号】)胡骏声于道光五年(1825)为版本学家黄丕烈造像,黄氏时年六十有三,从画面可以看出人物的平和性格和追求。与前述钱氏像比照着看,显见黄氏的年少一些。(【附录12,1页;载《黄荛圃先生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96辑第956号】)福建福州的西清王氏家族的族谱《西清王氏族谱》(1992年版)载有画像和像片多帧,观其一些女性画像,立即看出是福建人,兹依原书复印一组,附录于后,读者一看便明。至于同各人的原貌是否相象,本书作者无资料验证,但象福建人,已起到传记资料作用了。(【附录13,1页】)1995年问世的《马佳氏宗谱文献汇编》登有马佳氏家族先人、康熙朝大学士图海的画像:脸面清癯,补服朝珠,一派富贵相,符合于其身份。(【附录14,1页】)与图海画像对照观览,1993年刊刻的《盐城唐氏宗谱》提供的唐燮宽画像,就是一位下僚的形象,应当说与其身份也相合。(【附录15,1页】)梁士诒于光绪三十一年三十七岁时的摄影,给人的直观印象是团脸,体肥,身裁矮小,此像载于《梁燕孙先生年谱》,附录于后。(【附录16,1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75辑第743号】)
  其二、造像与有关文字结合,提供人物传记新素材。读者先请看附录十四的郑板桥行吟图和画像,再阅览阮元、周榘等人的题咏,对郑板桥的生平和身后有所涉及。周榘〈题板桥先生行吟图〉有句云“当时邑宰贤无匹”,注释说是:“汪邑宰芳藻,余之旧识也,曾于除夕见板桥诗,即大赠金,玉成其进士,邑中之美谈也。”原来板桥未发时,得汪县令的资助,周榘是知情人,在行吟图的题记里道出此事。阮元是板桥的同乡,生得晚一些,继板桥在山东做知县之后,任过山东学政,他写的〈题板桥先生行吟图〉云:“板桥先生出宰潍县,爱民有政迹。余督学时,潍之士犹感道之不衰。片纸只字,皆珍若圭璧,固知此君非徒以文翰名世也。”可知在民间,板桥的身后之名甚佳,他不仅是文士,还应是循吏。王衍梅的〈题郑板桥先生像〉,说潍县人立有三贤祠,纪念三位贤明县令,板桥为其一。(【附录17,4页;《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568页】)何  高(1865-1930),本书年谱章亦谈到他的《何  高先生年谱》,他有着僧装的照片,并书自题诗云:“喧寂平分梦廿年,郎官和尚亦前缘。五更风雪乾清狂,可似蒲团自在眠。”(【附录18,1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76辑第756页】)他从仕途走入禅关,很是自得,诗对此作了真情的表露。再看其像,从面部表情和着装,无不表现出出世人的神态。故此照、此诗,实为分析何氏经历、思想之素材。韩国钧的《止叟年谱》附有遗像,蒋维乔为作像赞,云其“广惠推恩,农工水利,靡昌不兴,为民为国,茹苦含辛”。概括他一生的某些特点。(【附录19,1页;《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1辑第9号】)周盛传的年谱亦载其画像,有俞樾作的赞词,概述周氏生平战功,可谓韵文小传。(【附录20,3页;《周武壮公遗书·年谱》,《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第39辑第383号】) 
  有些图像失传了,或本书作者未见到,但有关于它的文字,亦是传记资料,从而还可以想象该人的情况。
  民国前期,萍乡刘洪辟为其祖父刘寿田画像作〈本生祖考寿田公遗像记〉,云像系画工胡开智绘于咸丰年间,时寿田五十余岁,画得不是太象,然亦可宝贵。记文就此说明寿田的体貌和性情:“公巨体,声如洪钟。后颜苍发白,两鬓如霜,面现鲐纹,咸推为寿者相。逾七旬始留须,然亦仅蓄髭髯而已,颔下须实未尝蓄也。晚年惟耳稍重听,目不改明,虽蝇头小字,不假镜光,亦明辨以晰,康强如故。黎明即起,正襟危坐,气象岩岩然。腰脚健,性癖山水,悬崖绝顶,垂老犹可扶杖而登,寿八十五而终。”(《刘氏家谱》卷八)
  朱柏庐(1617-1688)的《愧讷集》卷七有许多篇像赞,其中〈夏景初先生像赞〉云:“用纯少先生三十五岁,先生不以为年相悬,谬加契爱,时辱杖屦过寻,相对辄谈说当世善行,微显阐幽惟恐弗逮。”(《津河广仁堂所刻书》版)将一位讲究修身孝弟的仁人长者的形象显现出来。〈六孝子赞〉写六位不同表现的孝子:黄向坚因战争乱世,父母分居在不同政权下,乃“踰山川,冒戎马”,徒步迎父归里;周澹城,家贫力学,事母孝,母亡,南明福王政权覆灭后,出家为僧;周尚文,小贩养母,贫不能娶,而尽力满足母亲要求;汪胤昌佣书养亲;庄觉业耕佣取值养母;王德贞割乳疗母疾。都道出人物特点。
  《郎潜纪闻》写了许多绘画逸事,如述〈随园十三女弟子湖楼清业图〉,二幅,均有袁枚的跋,一书于嘉庆元年(1796),时袁枚八十一岁,画面是他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在杭州西湖接受的江浙女弟子:按察使之女孙云凤、云鹤,在柳下同行;学者之妻席佩兰,正坐抚琴;在其侧坐者,为大学士的孙女徐裕新;手折兰花的是安徽巡抚之女汪缵祖;正在作芭蕉画的是举人女儿汪妽;倚在她肩旁的是按察使外孙女严蕊珠;凭几执笔作思索状的是县令之女廖云锦;与她对坐而手执书卷的是孝子之妻张玉珍;坐在几侧的是屈宛仙;倚竹而立的是侍郎孙女蒋心宝;拿团扇的是秀才之妻金逸;持钓竿者为郎中之妹鲍之蕙。此外画面还有袁枚及其侄媳戴兰英,她的稚子恩官,计十六人。另一幅是三位女弟子曹次卿、骆绮兰和钱林。(第341页)袁枚以接纳女弟子,既风流而又受骂名。他的女弟子状况,画和跋都有所交代,袁枚及这十几个弟子因此而增加了史料。康熙三十三年(1694)上巳日十二位大老在昆山徐氏遂园会饮,即将介绍的著名人物画家禹之鼎为他们绘〈遂园耆年禊饮图〉,这十二人是常熟钱陆灿、孙旸,昆山盛符升、徐乾学、徐秉义,长洲尤侗、何棅,太仓黄与坚,华亭汪日藻、许缵曾,上海周金然,无锡秦松林,他们的年龄合计八百四十二岁,平均七十岁。(第373页)这是老年人欢聚,并祈求去祟。道光十五年(1835)总督邓廷桢进京陛见,白天拜访朝中贵人,晚上接待来访的同乡京官,或话旧,或谈诗文,才思敏捷,不知疲倦,同乡佩服的才智、精神,绘〈宣南夜话图〉以记其事。(第628页)陈弘谋(1696-1771)外而督抚,内而大学士,其在浙江巡抚任上绘有宦迹图,陈康祺经眼,谓为“章服仪卫,典朴矜庄,令人望而起肃。”(第810)
  肖像、行乐图及有关的记叙文,将贵胄、墨客、孝子、仕女历史的图画和文字共同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或有图无文,或无图有文,均能令读者对其人有新的了解,这就起到了传记资料的作用。
  其三、像赞反映后人对像主的景仰和评价。汤斌为孙奇逢作像赞,谓其“敦行孝弟,修明礼乐,由忠贯恕。既博归约,日新由新,鸢鱼飞跃”。又云“易传者像,难尽者学”。通过像赞,说明孙奇逢的渊博学问,非易懂得和学到,表现出汤斌对孙奇逢推崇备至。(《汤潜庵集》卷上,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本第36页)方苞《望溪先生集外文》卷九〈胡蘅洲像赞〉:“而荣盎然,而腹充然。岂野服以混俗,而遂能自隐其贤。”(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第6册第215页)从行文可知,胡氏虽着平民之服,但掩盖不了他的高雅气质,画面反映了一位隐逸的形象,方苞对他甚为赞赏。赵翼《檐曝杂记·续·跋吴氏三老图》写到:“吾乡又有吴氏昆弟三人,长瑞丰年八十四,次载功八十二,次太和八十。白首相对,雍睦一堂,至老不析产。儿孙两三代,或儒或贾,皆能守其家。”(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8页)对三位长者的家事交代甚明。路大荒著作《蒲松龄年谱》附有淄川毕际有家的振衣阁照片,这里原来是蒲松龄教书、写作的活动场所,看了这幅图片,可以想见蒲松龄当日的生活环境和条件。(【附录21,1页;《蒲松龄年谱》,齐鲁书社1987年版】)

(三)清人图像专著
  清人画像的汇编,本书作者知道两部,即《清代学者像传》和《清代帝后像》。
   (1)《清代学者像传》
  共二集,叶衍兰、叶恭绰编纂。叶衍兰,广东番禺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任京官,善书能文,著有《海嶽楼诗集》、《秋梦龛词集》。他着力于搜集清代学者画像,进行研究,并请顺天大兴人黄小泉摹绘,叶氏为每一位像主纂写小传,积三十年之功,得一百六十九人的画像,每一幅画面,绝大多数为一位像主,极少数为二人,如黄与坚和禹之鼎、陈裴之和汪端合幅,亦有一人有两幅的,如冒襄、朱彝尊、袁枚、阮元。像主全部是男士,惟有陈裴之与女士汪端合为一帧。计有一百七十一幅。书成,未能梓刻。其孙叶恭绰继承乃祖之志,于1928年交付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始得问世,是为第一集。叶恭绰为作〈例言〉,说明整理编排原则,即依像主的生卒年月先后为次第;明末人物而卒于清初的,亦断为清代,得以收入;所收人物以学者为限,其他类型的人士不在此列;各篇传记,系写作于清代,诸多称谓,仍用其旧,未作改动。其人物起自顾炎武、黄宗羲、傅山,止于姚燮、魏源,即明末清初至嘉道时期的人。兹将其例言和目录附载于后,以便读者省览。(【附录22,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叶恭绰在〈例言〉中表示继续从事编纂的愿望,并以缺略方外、闺秀及边疆人士为憾,希望能够弥补。他说到做到,又搜集二十年,并倩江西画师杨鹏秋摹绘,卒成二百幅,由上海合众图书馆安排,于1953年在安定珂罗版社影印面世,是为二集。因系自费出版,仅印刷二百部,所以流传不广。三十多年后,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一、二集合并影印,是为1989年版,本书作者所利用的就是这个版本。
  本书作者在南开大学图书馆见到题名《清代名臣像传》的画像影印集,计四折八十一幅画像和小传,像主七十九人,袁枚、潘世恩各二幅,朱彝尊三帧,有一幅题曰〈竹垞先生烟雨归耕图小象〉,画面模糊一片,看不出内容。它的像主及小传,凡叶氏之作所有的皆同,是以本书作者获知,这个名臣像传,多系叶氏作品的散幅影印件,表贴在一起的。然亦有差异,如朱彝尊画像有二幅与三幅之别。二书题名之别,盖南开大学之书原无书名,〈名臣像传〉之题为图书馆所拟。所以本书作者一般不把它们看作两部书,且馆藏之书画面尺幅比上海古籍出版社印本大,故本书下面所附的影印件,是从馆藏画中复制的。
  《清代学者像传》的像主,是有清一代的著名学人,其中亦有高官显宦,然而也是在学问上不让人的。为古籍出版社版写序的潘承弼说;“有清三百年中,学者如林。两编所收,悉皆知名硕彦,为举世所尊重。”所收确是学问名家。学者画像,自然是学者的传记资料了。本书作者观赏各画,产生两种比较深刻的印象,一是像主温文尔雅,面目和善,双手笼于袖内,或手持书卷,或捧书函;坐立不一,坐立皆则端庄;或坐书案之后握管作凝思状,或案头置文房四宝及插花,显示主人的雅趣。二是像主洒脱飘逸。清初的明朝遗民和不甚合作的“逸民”画像,如遗民顾炎武、黄宗羲、徐枋、傅山等人,参与康熙朝博学鸿词科而并不得意的朱彝尊、施润章、尤侗等人,画面呈端庄肃穆状,或面带沉思,或凝视远方;身着便装,或蓑衣、竹笠、草鞋,或着披风帽;有的持竹杖,或扛锄;有的似坐在荒野山石之上;观其形,潇洒飘逸,有如闲云野鹤。下面,具体说明计帧画像的史料意义。
  黄与坚和禹之鼎的一幅,见本书本章附录二十三,(【附录23,2页;画像与小传】)画面以黄与坚为主,正面据案端坐,茶几托住笼起的双手,眼视前方,象是摆出姿势供人绘画;与其对坐的是禹之鼎,左手持纸,右手握笔触纸,作写生状,整个画面是禹之鼎在为黄与坚画像。小传介绍黄与坚是江苏太仓人,聪颖过人,三岁识字,五岁诵诗,究心经术。顺治十六年(1659)中进士,官知县,应康熙博学鸿词科试,任编修,与纂《明史》、《大清一统志》,后辞官返里。“性落落少所合,惟与人交,当生死患难不渝初志。”年七十余卒,著有《忍庵诗文集》。关于黄氏,本书文集章讲到序言传记史料价值时对它有所涉及,读者或许能回忆起来。禹之鼎,江苏江都人,康熙中为鸿胪寺序班,“以善画召入内廷供奉,尤工写照,秀媚古雅,为当代第一,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其画法,始师古人,后自成一家,有《王会图》一卷。晚年乞休归里,奉母居于太湖之洞庭山,故朱彝尊赠其诗云:“谪官拟向洞庭居,此意呻吟六载余。君去西峰先相宅,小楼客架满船书。”这幅画像,生动地表现出禹之鼎绘画职业,以及画像中的情形,是其历史写照。将禹之鼎和黄与坚置于一幅之内,显见二人交情深笃。如果研究禹之鼎传记,此画无疑是最好的形象素材。
  邓石如(1743-1805),本书文集章讲到过他与李兆洛的友情。他本身是书画家,他的四体书,被人们推重为第一。他的画像给人闲逸安祥出世之感,请见附录二十四。(【附录24,1页;画像一帧,小传复印不清,不录】)画面上的多髯老翁,双目前视,面呈微笑,似乎洞穿世情,而又是与人为善的长者。头戴草笠,手持偏邪的竹杖,像是在行进,不过步履稳健,又给人任重道远之感。小传说他受尚书曹士埴的崇扬,在毕沅幕里停留过,然以布衣自爱。从而丰富人们对他的研究资料。
  马曰琯画像。小传云:“江南江都人,由监生官候选知州。……家有丛书楼,藏书甲大江南北,四库馆开,先生进书七百七十六种,优诏褒嘉,赏《古今图书集成》一部。其园亭曰’小玲珑山馆’,曰’街南老屋’,四方名士过邗上觞咏无虚日。……高宗南巡,幸其园,赐御制诗,海内荣之。著有《沙河逸老集》。”扼要地表述了他的历史。其画像半卧状,微敞怀,表现出闲逸之态。可能反映出他个性的某一个方面。(【附录25,2页;画像与小传】)
  徐枋画像。徐氏是长洲人,有名的明末遗民,其着装宽衣博带,系明人装束,就此已体现其性格。小传云巡抚汤斌两度往访,拒不相见;安贫守素,惟与野老过从。(【附录26,1页;画像】)
  陈裴之与汪端画像。小传云陈裴之是钱塘人,文采出众,时论誉为“仙才”,并有经世“奇才”之谓,早卒,年仅三十三,著有《澄怀堂集》。汪端为其配偶,有才色无双之美称,被人呼为“小韫”,即方之为最出名的才女谢道韫。这一对夫妇,被世人目为“神仙眷属”。汪端著《自然好学斋诗抄》,卒年四十六。观画像,女士亭亭玉立,手捧书函;男士文雅外溢。画面与小传恰相配合,令读者加深对传文的理解。(【附录27,1页;画像】)
  (2)《清代帝后像》,本世纪三十年代北平故宫文献馆编辑,四辑,一百二十幅图像。帝后像和行乐图原藏于景山寿皇殿和宫内,依帝后生存时代为序,起清太祖,终光绪帝,其中乾隆帝的最多,达四十二帧,其次为雍正帝的,十五幅。其第一辑第十三幅为康熙帝朝服画像,五十岁以上模样,消瘦,面带愁容。第十七幅为康熙帝便服画像,年在六十以上的形象,手持念珠。第十九幅是孝恭仁皇后朝服画像,,年约在四十以上。第二十幅为雍正帝满装画像,二十余岁面貌,手捧书卷,旁置函帙,系皇子形象。第二十七幅,雍正帝行乐图,置身园囿,面貌不清。第二辑第一幅系雍正帝朝服坐像,为其弟亲王允礼绘于乾隆初年,题曰“世宗宪皇帝圣像”。第十二幅为乾隆帝马箭图。这些画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帝后生活,所以许多幅被选作皇帝传记专著的插图。
  画像专著还有数种,如凌惕安编著的《清代贵州名贤像传》四卷,为下章介绍的《清代传记丛刊》所收入。又据潘承弼在《清代学者像传·序》中讲,清代出现的地域性画像集有:顾沅的《吴郡各贤像赞》,程祖庆的《练川名人画像》,王龄的《于越先贤像传赞》,费丹旭的《东轩吟社画像》。本书作者未得寓目,仅转述书目于此。
  画像以及近代出现的肖像照片,是人物传记的形象素材,它不仅给研究者以外形的观感,还可以同文献资料相结合,深入认识画像主人,是不可缺少的传记史料的一种。不过清人画像也有失真的弱点,或限于绘画技术不能表达人物的真实面貌,或为讨好主人而美化其外形。画中人多慈眉善目,笑容可掬,不见大腹便便者,亦不见面目丑陋者,这就是画家的“曲笔”了。所以在利用画像作传记素材时亦需要分析鉴定。


               第十四章  清人传记史料的工具书

  关于某一部传记史籍,或某一类传记图书的工具书,如《清史稿》的人名索引:《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如族谱类的检索书籍:《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如清朝国史馆纂著传记的查检读物:《清代文献传记、传稿人名索引》等,在相关章节里已经作了说明。还有一些资料性和工具性间备的书,如题名录之类,亦作了介绍。这些就不必再来一次重叙,因此留给本章的任务,一是绍述综合性的工具书,如《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之类,这类书,既不囿于那一种文体,也不考虑为那一类人的传记史料的利用,而是将各类文体的多种著作中包含的各社会层次的人物传记的信息提供给读者。二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索引和辞典,如人名辞典、职官表之类,主要是现当代人所作(偶有清人作品),纯粹的工具书性质,不似第十三章所讲的清朝人纂著的贡举年表之类的书,因为那些书资料性与工具性兼具,这里说的书不兼备此二重性。三是将某种丛书容纳进来。本来各种丛书业已说了相当多,方志、年谱、笔记、日记等部分,对该门类的丛书都写到了,而且丛书也不是工具书,何以在这里还要写呢?这儿不准备叙述其他丛书,惟讲述《清人传记丛刊》一种,由于这是综合性而又是专门为清人传记史料编辑的,有其特殊的利用价值和使用的方便,从其所收入的一部部图书讲,它是传记史料图籍的汇编,为利用者寻找传记史料提供极大的便利,从而具有工具性,故在此作专题的介绍。下面就从它开始说起。

(一)《清代传记丛刊》
  此丛书由台湾大学周骏富编辑,台北文明书局于1986年印行,汇集富有史料价值的清人传记图籍167种。
  周骏富将清代及民国以来问世的以容纳史料为主的清朝人物传记的专门图书,如《国朝先正事略》、《汉学师承记》等加以收集;对包含大量人物传记而非传记专著的著述亦行选择,挑出传记部分作为一部著作收进丛书,如从钱泳的《履园丛话》中抽出卷11《书画》,冠以《履园画学》之名而为一书;或者进行整理注释,如对汪辟疆的《光宣诗坛点将录》作出校注;或将几部同类书汇合在一起,如把阮元等人的作品合为《清代畴人传》。因此他的工作不仅是选书,还作了编辑加工,于是收书150种,另有附录17种,总计达167种。
  所收的图书,以文体讲,诸多不一,种类不少。内有正史列传,比如《满名臣传》、《贰臣传》;有各种私修小传,如吴修的《昭代名人尺牍小传》;有笔记体的,如易宗夔的《新世说》;有诗话型的,如舒位的《乾嘉诗坛点将录》等。
周氏将收进的书籍,依其所表达的人物社会特性分成五类,即(一)学林类,含书51部又附书7种,这些书是:江藩:《汉学师承记》,江藩:《宋学渊源记》,唐鉴:《国朝学案小识》,黄嗣东辑《道学渊源录》,徐世昌纂、周骏富编《清儒学案小传》,徐世昌:《颜李师承记》,钱林辑、王藻编《文献征存录》,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阮元撰、周骏富编《儒林集传录存》,彭绍升:《儒林述》,朱克敬:《儒林琐记》,阮元:《国史文苑传稿》,李集辑、李富孙、李遇孙补《鹤征前录》,李富孙辑《鹤征后录》,秦瀛辑《己未词科录》,杭世骏辑《词科掌录》,朱汝珍辑《词林辑略》,阎湘蕙辑、张春龄增订《国朝鼎甲征信录》,六声木:《桐城文学渊源考》,王晫:《今世说》,易宗夔:《新世说》,吴德旋:《初月楼闻见录》,姚永朴:《旧闻随笔》,舒位著、叶德辉校注《乾嘉诗坛点将录》,高拜石校注、周骏富补注《光宣诗坛点将录校注》,邓之诚:《清诗纪事初编》,张惟屏:《国朝诗人征略初编》、《二编》,吴仲辑《续诗人征略》,郑方坤:《清朝名家诗钞小传》,王昶撰、毛善庆编《湖海诗人小传》,施淑仪:《清代闺阁诗人征略》,震钧:《八旗诗媛小传》,黄宗羲:《思旧录》,黄嗣艾:《南雷学案》,王世禛选、卢见曾等补传《渔阳山人感旧集》、附陈衍辑《感旧集小传拾遗》,陈衍辑《石遗室师友记》,罗正钧:《船山师友记》,李容:《观感录》,封舒编《怀旧集》、附《清人轶事》,靳治荆:《思旧录》,梅庚:《知我录》,陈奂:《师友渊源记》,汪喜孙辑《尚友记》,严辰:《墨花吟馆感旧怀人集》,颜光敏辑《颜氏家藏尺牍》,吴修编《昭代名人尺牍小传》,陶湘编《昭代名人尺牍续集小传》,周骏富编《清代畴人传》。(二)为名人类,27部,附6种,这些书是:东方学会编《国史列传》,清国史馆编《汉名臣传》、《满名臣传》(《满洲名臣传》)、附雷延寿编《清谥法考》、奕赓:《清语人名译汉》,唐邦治辑《清皇室四谱》,张尔田:《清列朝后妃传稿》、附九钟主人:《清宫词》、胡延:《长安宫词》,朱孔彰:《咸丰以来功臣列传》,王炳燮编《国朝名臣言行录》,陆言:《政学录初稿》,朱方增辑《从政观法录》,梁章钜辑《国朝臣工言行录》,汪胡桢、吴慰祖编《清代河臣传》,彭绍升:《良吏述》,清国史馆:《逆臣传》,老吏:《贪官污吏传》、《奴才小史》,清国史馆:《贰臣传》,林景忠辑《国朝忠义私淑录初编》,陈继璁:《忠义纪闻录》,陈澹然:《江表忠略》,浙江采访忠义局编《浙江忠义录》,金梁辑《近世人物志》,邵镜人:《同光风云录》,汤志钧:《戊戌政变人物传稿》、附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吴子修:《辛亥殉难记》,罗正钧:《辛亥殉节录》,邹鲁:《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传》、附天啸生:《黄花冈福建十杰纪实》,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清代篇》。(三)系遗逸类,此类书少,仅五部,有张其淦撰、祁正注《明代千遗民诗咏》,孙静庵:《明遗民录》,傅抱石编译《明末民族艺人传》,徐 撰、徐承礼补辑《小腆纪传》,九龙真逸辑《胜朝粤东遗民录》。(四)是艺林类,拥有的书甚多,达五十四部,另附二种,为:周亮工:《读画录》,张庚:《国朝画征录》,胡敬辑《国朝院画录》,黄钺:《画友录》,钱泳:《履园画学》,冯金伯:《国朝画识》,冯金伯:《墨香居画识》,盛大士:《溪山卧游录》,蒋宝龄撰、蒋茝生续《墨林今话》,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李濬之:《清画家诗史》,盛叔清:《清代画家增编》,江铭忠编《清代画史补录》,洪业辑校《清画传辑佚三种》,潘曾莹:《墨缘小录》,陈文述:《画林新咏》,汪兆镛:《岭南画征略》,李放:《八旗画录》、《画家知希录》、《皇清书史》、附秦祖永《桐阴论画》,叶铭:《国朝画家书小传》,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金梁辑《盛京故宫书画录》,震钧:《国朝书人辑略》,马宗霍辑《书林藻鉴清代篇》,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吴长元:《燕南小谱》,小铁 道人:《日下看花记》,留春阁小史辑《听春新咏》,半标子:《莺花小谱》,张际亮:《金台残泪记》,杨懋建《辛壬癸甲录》、《长安看花记》、《丁年玉筍志》,四不头陀:《昙波》,余不钓徒传、殿春生续:《明僮合录》,谭献:《增补菊部群英》, 兰生:《评花新谱》,邗江小游仙客编《菊部群英》,谭献:《群英续集》,余嵩庆:《撷华小录》,蜀西樵也:《燕台花事录》,萝摩庵老人撰、谭献注《怀芳记》,无名氏编《菊台集秀录》,不著撰人:《新刊菊台集秀录》,王韬:《瑶台小录》,情天外史:《情天外史》,陈澹然:《异伶传》,众香主人:《众香国》,播花居士:《燕台集豔》,蜃桥逸客等:《燕台花史》,谢素声:《杏林撷秀》,张次溪:《燕都名伶传》。(五)系综合类,系大部头的综述各类人物的图书,如赵尔巽等《清史稿列传》,《清史列传》,钱仪吉:《碑传集》,缪荃孙:《续碑传集》,闵尔昌:《碑传集部》,汪兆镛:《碑传集三编》,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张惟骧:《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附《毗陵名人疑年录》、《清代毗陵书目》,徐世昌:《大清畿辅先哲传》,凌惕安:《清代贵州名贤像传》,费行简:《近代名人小传》,共有十三部及附刻二种。每类之下,按每种图书为单位分册出版,分量大的书分出两册或多册,部头小的书则二三种合为一册,并给每册标出序数号,如戴望的《颜氏学记》册号为008,即第八号。全部丛刊,共分出二百零二册,实系巨量之丛书。
  丛刊收进的这些书,记录的人物包括各个社会层面,上有帝王后妃,下有僧道平民,但是官僚兼学者、文学家、表演艺人、遗民则比较众多。《清代传记丛刊索引》(解说见下)的广告云:“《清代传记丛刊》网罗有清一代学人、文人、畴人、名人、印人、伶人、书家、画家等传记。”道出丛刊所记载的人物特色,这也是该丛书收书特点,利用者心中有数为好。兹将其广告附出,亦可明了丛刊要义。(附录49,1页)
  这么大的丛书,如何方便地利用?倘若要寻求某个人的史料,他在丛刊里有无反映,是在哪一种或哪几种书里有,又在书中的哪一部分?周骏富为回答读者的这些疑问,特制《清代传记丛刊索引》,作出姓名、字号、谥号三种索引,而以姓名索引为主,另二种系辅助前一种的。这部丛书,姓名检索多至46955人,字号更多,达58404个,谥号也有2016个。姓名索引的制作,依据笔画,采用首字索引排列形式,姓名下面注出字号、谥号、册数、页数,若其人在多种著述里有传,则一一注明。比如吴荣光在17部著作里有记载,则分别注出。其样式为:“012-561;016-243;023-513;……”第一个数字表示丛刊第12号书的第561页,而第12号书是支伟成著《清代朴学大师列传》。如此按书号、页码,能迅速找到所要阅览的传记文献。曾国藩的传记,在丛刊中有三37种,如若是曾国藩史的初学者乃至研究者,一下能见到三37部书实在是幸事,这是丛刊之汇编和索引之编制所给予的,应当感谢其编著者。
  丛刊以其清人传记主要文献之网罗,汇集的作品之众多,诚可谓集清代传记著述之大成,加之又有索引可兹导读,欲了解或研究清人传记,为不可不利用之图籍。中国大陆之公共图书馆能收藏此丛刊者,想来极少,故本书作者利用1996年春天在台北学术访问的机会,到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图书馆阅览此书。当然,清人传记的专著或虽非专门之作然可挑出成专册者尚有许多,本书作者作此言,并非要挑丛刊的毛病,而是说在丛刊之外,仍有大量的传记文书可供利用,不要也不应当要求一部丛书能将所有的传记书籍都收罗进去。

二 单纯清人传记史籍工具书和辞典
  这个子目的标题很不好解,本书作者的意思是说,这些书是纯粹为清代人物传记作的工具书,与其他时代的人物无关。这类工具书,以书名冠有“清代”、“清人”、“清史”、“清季”、“皇清”者为限,也即是清代人物的专门工具书,不掺杂其他断代的。至于同其他时期人物合在一起的工具书,则留在下一个子目交代。
  《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原燕京大学房兆楹、杜联喆编辑,1933年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印刷,1959年北京中华书局重梓,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之同《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八十九种明代传记综合引得》等书合订再版。从书名得知,此书从33种清代传记专著收录人名,作出索引。这33种书是:《清史稿列传》,《清史列传》,《国朝耆献类征初编》,《碑传集》,《续碑传集》,《碑传集补》,《国朝先正事略》,《中兴将帅列传》,《从政观法录》,《大清畿辅先哲传》,《满洲名臣传》,《汉名臣传》,《国朝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颜李师承记》,《清儒学案小识》,《文献征存录》,《国朝名臣言行录》,《清画家诗史》,《清代学者像传》,《清代闺阁诗人征略》,《国朝名家诗钞小传》,《国朝诗人征略》(初编、二编),《飞鸿堂印人传》,《国朝书画家笔录》,《国朝画识》,《墨香居画识》,《国朝书人辑略》,《鹤征录》,《鹤征后录》,《己未词科录》,《国史列传》。引得,即索引。编辑者创造“中国字庋 法”,将汉字分作五体,据以制作姓名索引,也即把索引分成五个部分。人名下注出传记所在书名的代号、页码,是线装书的页码下更注以a面或b面。此书汉字分类法不易掌握,故检索不便,影响人们对它的使用。又其《清史稿·列传》的索引,系依536卷本制成,用起来亦不方便,故何英芳编的《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面世,引得对于查检《清史稿列传》人名索引的功能,可以说业已丧失。
  《清史传目通检》(《清代史传通检》)。孟森编,原发表于《北平图书馆月刊》第六卷第二、三期,后为台北国史馆印行的《有关清史稿编印经过及各方意见汇编》收入。孟森将《清史稿·列传》与《满汉名臣传》、《国史列传》、《清史列传》的传主依姓氏笔画为序编成目录,每人名下注明其人在这几部书中的卷数,以便查检。这部通检在《清史稿》问世初期有其检索价值,如今前述诸索引已取代它。
  《清代书画家字号引得》,蔡金重编,1934年哈佛燕京学社出版,1997年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引得区分人名与字号为两部分,共收书画家5787人。
  《清代碑传文通检》,陈乃乾编,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陈氏从1025部文集中作出传文的索引,采取依传主姓氏笔画排列法;传主名下注明字号、籍贯、生卒年和传记文的作者、书名、卷数。所收人物达13000余名,包括生于明朝而死于清代、生于清朝而卒于民国的人。附录《异名表》,记录1人2名,或更名者的资料;《生卒考异》,对不同传记文所叙传主生卒年互异的资料作出考订;《清人文集经眼目录》,胪列所作索引的文集书目。此书编者用力勤,故书的实用价值高。
  《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王重民主编,1935年北平图书馆印制,1965年北京中华书局推出新版。索引所含的清人文集为440种。全书分成4部分,主体是《篇目分类索引》,将文集中的篇目区划为学术文、传记文、杂文3种。本书作者所关注的是传记文,在这一类,索引又区分出碑传、赠序、寿序等类,然后一一注出传记文之所在。
  《清代职官年表》,钱实甫编著,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梓刻,16开本,4巨册。钱氏从清代历朝实录和《宣统政纪》摘录官员任职变化的素材,制作出年表,作法上以官职为经,官员(人物)为纬,制成图表,用以检索某官职某朝年由何人担任,反过来说,某人在何时做某官,亦标志出来,所以它也是人物传记的工具书。此书根据清朝官制及其变革,作出四十九种年表,为大学士、军机大臣、部院大臣、部院满侍郎、部院汉侍郎、满缺侍郎、内阁学士(附翰林院掌院学士、詹事府詹事)、京卿(附顺天府尹、奉天府尹、宗人府府丞)、总督(附漕运、河道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驻防大臣(附青海办事大臣、西藏办事大臣)、提督(附九门提督、海军提督)、学政(附提学使)、会试考官、军事统帅、特派使节、总署大臣、出使各国大臣、新设各部侍郎、新设各部部臣、新设各部参议、修订法律大臣、司法衙门大臣、编拟官制及纂拟宪法大臣、资政院职官、弼德院职官、内阁属官、历次练兵大臣、专司训练禁卫军大臣、军咨大臣、海军衙门大臣、筹办海军大臣、边务大臣、路矿大臣、督办铁路大臣、商务商约大臣、电政大臣、财政处大臣、土药统税大臣、税务大臣、禁烟大臣、盐政大臣、福建船政大臣、礼制大臣等年表,包括了有清一代的官衙,凡在清代任何时间任过职的人都会出现在年表里,读者都可以查得到。但是没有专设宗人府、内务府大臣和八旗都统年表,是为缺憾。
  钱实甫还编有《清季重要职官年表》和《清季新设职官年表》,由北京中华书局于1959年、1961年相继印行。所云“清季”,系指道光十年开始至宣统朝的清代。此二书的内容为《清代职官年表》所吸收,单独存在的意义大减。不过,《清季重要职官年表》的附录:〈人名录〉、〈别名索引〉、〈谥号索引〉、〈籍贯索引〉,对检索清末要员的别号、谥号、籍贯也能提供方便。
  《清季职官表》(附人物录),魏秀梅编著,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印制,有1979年序言。此书与钱实甫的年表一样,以清季职官为经,历任官员为纬,依时代前后为序,填写官员人名及其上任、离任时间。所云“清季”指乾隆后期至宣统间,上限比前述钱氏书早几十年。官职系指中央职官侍郎、正卿以上,弼德院正副院长,京外的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学政、将军、正副都统、办事大臣、参赞大臣、盛京五部侍郎、仓场侍郎、顺天及盛京府尹、府丞。
  《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等年表》,章伯峰编,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发行。内容为:将军都统年表、副都统年表、参赞办事大臣年表、盛京五部侍郎年表,以都统年表为主要内容,可补钱实甫编著的不足。表年起于嘉庆元年(1796),止于宣统三年。
  《清季中外使领年表》,秦国经等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梓行。外国在中国设领事始于1843年,至1860年始有公使,中国派出驻外使臣起于1875年,领事出现在二年后的1877年,该书分别这四种职务著成年表,各起于始社年代,同至于1911年,另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年表,令读者能对中外使领官员一目了然。
   《清代督抚表》,萧一山编。
  《清代学者生卒及著述表》,萧一山编,1930年梓刻,系萧氏在北平文史政治学院讲稿。又书题可知,是以表的形式填写学者的生年、卒年和著作。
  《清人室名别号字号索引》,杨廷福、杨同甫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刊行。室名、别号是文献中常用的代表人物的符号,后人难于知道它们,知道了也很难记忆得住,它们往往成为阅读文献的拦路虎,故此书价值甚大。惟本书作者未能置备,不无遗憾。
  《皇清书人别号录》,叶眉编,附刻于《皇清书史》。系辑录清代书法家的别号,采取别号最后一字的编排法,如吴雯的别号学无学人,韩馨的别号少微真人,钱泰吉的别号甘泉乡人,他们因别号最后的“人”字被编置于一起,以利查找。(【附录5,1页;《清代传记丛刊》第84辑第607页】)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林言椒、李喜所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刊行。这是近代人物研究的综述,并非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专著,因亦涉及人物史料,故附带于此提及。
  下面亦为附带提出的工具书,即《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上、下卷,本书作者参与上卷编写,下卷由荣孟源、陈振江等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2年印行。此书以条目解释清代发生的制度、事件、文化、民族、中外关系及产生的人物。人物条甚多,每条书传主生卒年、主要事迹、著述,一般一二百字,较为简明。

(三)历代人物传记史籍工具书和辞典
  这里讲述的工具书,是将清人包括在内的历代人物传记及传记史料的信息文献,与上一子目的单纯清人工具书不同。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朱保炯、谢霈霖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印行,全三册,一百八十万言。前已说及清朝政府在北京国子监为各科进士立碑题名,明朝在此以前亦是如此做的。有了题名碑,就有人将之拓出来,或过录下来,集成题名碑录:《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乾隆十一年)、《进士题名碑》、《登科录》,朱氏等人根据这些材料,并参考方志,作成《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索引包含两项内容:一是以人为条,注明其籍贯、科年、甲第、名次;二是历科进士题名录,以科年、甲第次序编排。另外附录康熙、乾隆两朝的博学鸿词科、翻译科和光绪经济特科。使用四角号码检字法,并附姓氏笔画检字、姓氏拼音检字。其具体著录法,如金德瑛条:“浙江仁和,清乾隆1/1/1。”(第3册第2280页)即其为仁和人,中乾隆元年一甲第一名(状元)。又如皂保条:“镶黄旗满洲,清道光25/2/17。”其为满洲镶黄旗人,中道光二十五年二甲第十七名进士。
  《明清儒家著述生卒年表》,麦仲贵编,台北学生书局1977年梓刻,二册,近一千页。
  《明清江苏文人年表》,张慧剑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印行。记录明朝建国(1368)起至道光二十年(1840)止的江苏文人的生卒、著述、活动,依年系事。附录引用书目和人名索引。
  《室名别号索引》,陈乃乾编,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初版,1982年增订版。陈氏的《清代碑传文通检》刚刚说过,他于三十年代作有室名索引、别名索引,至是合为一编,依字首笔画编排,另备四角号码检字。室名、别名,通常是三个或四个字,即使如此,亦有数人重名的,赖有陈氏的工具书才便于区别。其著录方法为在室名、别名下注出其人的朝代、籍贯、姓名,如“秋水轩”有四人,注曰:“明吴县陈汝言。清祥符周在浚。清桐城张英。清武进庄盘珠。”“耕石老人”有二,注云:“明鄞县李文纯。清仁和钱琦。”(1982年表第63页)此书所收录的人物不限于清人,但以清人为多,从上举二例亦可明了。不过清人室名、别号太多,一人之力岂能搜集得齐全!所以很多人室名、别号在此书查不出来,如本书年谱章说到的《秋水轩尺牍》主人许思湄,在这里就没有。人们不满足于此,丁宁、何文广、雷梦水乃分别续编,北京中华书局征得三位同意,将之揉合在一起,成《室名别号索引补编》,附刻于1982年版。其作法一如陈编,内容之分量亦相接近。实可弥补陈书的不足,比如许思湄就补充上了。但是仍然不齐,有待于有兴趣者补作。
  《古今人物别号索引》,陈得芸编,1937年出版,岭南大学图书馆丛书之一。
  《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杨震方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枣梨。分上下两编,上编由谥号查姓名、封爵;下编由姓名查谥号、封爵。谥号本为皇帝所赐,容有变动,或改谥、追谥;亦有民间因仰慕其人而尊谥的,是为私谥;此书概行注出。上下编的不同角度,以及收集之全,使此书颇具成功之质。然有谥号、封爵的人,正史多有传,或表、志中见其人,此书未及传记文之所在,令人有憾焉。
  《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姜亮夫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梓刻,1959年异名为《历代名人年里碑传综表》,由北京中华书局印行。
  《古今同姓名大辞典》,彭作桢编,好望书店1936年发行。
  《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励龢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21年初版,上海书店于1980年重印。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书名暨著者人名笔画索引

说明
  (1)为检索本书绍述的具有清代人物传记史料价值的专书、丛书、工具书、研究专著及其编著者、整理者、重要抄写者,制作此索引。图籍所记载的历史人物(传主),一概不在本索引著录范围之内。
  (2)续书、续编与正编编著者非同一人,则单独立索引条目。
   (3)图书之俗名、异名,另立条目。
   (4)重名书及方志,于书名后加注作者姓氏或时代。 
   (5)人名惟立本名,以字号行者用其字号。
  (6)临时机构的编著者、出版社及书店编辑者,概不立目。
  (7)本书提到的图籍、作者而与清人传记史料无关系或关系甚少的,概不作索引。
   (8)本书仅提及书名而未作介绍的,亦不作索引。
  (9)一书有多位作者者,一般只为第一署名人作出索引,方志作者则作至二人。
  (10)凡在本书一个段落中屡次出现的书名、人名,仅注始见页码,而在其他段落有新内容介绍的,另行注明。
   (11)本索引将书名、人名混合编排。
  (12)本索引采简体字笔画顺序排列法,笔画中又以起笔的横一、竖丨、瞥丿、点丶、折  为序。
   (13)书名、人名后的阿拉伯数字表示书中的页码。
  【现在书名、人名后面的页码系书稿的页码,为出版前排印校对之用,正式出书,则与此不一了。】

一画
一粟193    乙丙日记106、110   

二画
二十五史谣谚通检140    二十九种通志传记索引221 
丁年玉筍志46    丁氏族牒142   丁福宝190   丁宝铨76、81   
丁亥入都纪程112    丁绍仪191   八旗文经作者考30   八旗诗媛小传50   八旗画录42    八旗通志初编205、212    八贤手札120   九龙真逸47

三画
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274    三愿堂日记120   三名臣书牍120
于荫霖102  于敏中118   于文襄公敏中尺牍118   于洁221  万氏族谱144
大云山房文稿126、180    大云山房全集179   大清中枢备览266
大清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七年)266   大清缙绅全书(光绪二十九年)265   
大清畿辅先哲传31    上海倪王氏家乘152   上海掌故丛书219
山西通志人物传记索引221    小横香室主人244   小铁   道人45   
小泽文四郎78 广陵诗话189  马其昶158、207 马相伯年谱90   马先登113
马佳氏族谱142    马佳氏宗谱文献汇编142、153   马宗霍44
马新祐86    马端敏公年谱90

四画
王士禛92、189、244、245    王夫之年谱83   王静安先生年谱87   
王真79    王考功年谱92   王晫258   王思治29   王树楠31、158   王国维年谱长编85   王藻37    王世庆156  王重民275   王先谦89    王代功90   王德恒203  王德毅96  王锺翰23    王传灿82   王应奎246   
王应采259    王文濡117、257   王文勤公年谱82   王昶82    
王之春78、83    王宝先96   王启源110   王韬46、117   王闿运98  云霄县志203   云阳县志203   云卧山庄尺牍117   艺风老人年谱89、105   艺风堂友朋书札120 历史档案227、234、238   历代都江堰功小传38
历代治学论文书信选119   历代人物谥号封爵索引277
历代名人年里碑传总表277  历代名人年里碑传综表277 历代画家史汇传42   历代画家史汇传补编42   历代名人年谱总目96   历代名人日记选114   历代名家尺牍117   历代名人书札、续编119       历代笔记概述245    太平天国人物49   太炎先生自订年谱88  太湖备志202 太谷县志(乾隆)210   支伟成36   中国历代年谱总录96   中国历代名人年谱目录96   
中国历代名人年谱总目96  中国历史大辞典·清史卷276   
中国天主教人物传清代篇55  中国史学丛书114   中国名人传记丛编62   中国人名大辞典277   中兴将帅别传33  中国近代人物日记丛书113 
中国近代文学大系·书信日记集97、114、120   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信息276
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45    中国边疆丛书220   中国边疆史地资料丛刊22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概况235   中国族谱联合目录142、157
中国族谱现藏概况156   中国方志学203    中国方志丛书220   
中国地方志综录221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221   中华省志汇编220
中华各姓祖先像传集272  日下看花记45   日锄日记113  冈千仞99 
壬申癸甲录46    壬寅乍浦殉难录48 壬子回程纪113  
分类历代尺牍选粹119    分湖小识201 毛注青80   介休县志(嘉庆)210   今世说258   长寿县志(民国)211   长白丛书219   长安看花记46  
长乐林氏开謩公五代后裔宗谱148  丹徒节孝烈女传略50   
文贞公年谱78、88  文端公年谱81  文史通义196   文献征存录37   
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39   方志学综论204 方士淦82、100   方树梅72   方苞177、179   方豪55   方望溪先生全集177、179、182   六十七215   六合县志(共和国)204 六修江苏洞庭安仁里严氏族谱143、144  卞孝萱63     
孔府档案选编238    孔子故里志206   尺牍佚存117   尺牍新钞119   
邓石如研究资料193    邓逸梅97   邓州志(乾隆)208   邓之诚110、190
尹士俍215    尹会一118   巴陵人物志32  书林藻鉴·清代篇44

五画
玉台画50  正黄旗第一族红名男册226、242   正黄旗第二族红名男册226
正黄旗第一族红名女册226、242   正黄旗第二族红名女册226
石埭县采访录200    石川流215   石洲诗话189   平原宗谱144、149   
平步青147    平江叶氏族谱152   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193   
古今同姓名大辞典277    古今人物别号索引277   古今说部丛书257   
古今尺牍大观119  古代日记选注114   古代家书选119   龙江三记220 
东莱赵氏家乘141、150  东归日记100   东游日记100   左文襄公年谱89
戊戌政变人物传稿30   帅方蔚100   北京天津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221   
北京古籍丛书258    北江诗话189   四不头陀46   四部丛刊219
史致蕃263    申涵光137  叶昌炽113   叶恭绰270 叶衍兰270   叶铭42   叶荣钟216    叶眉276 叶德辉39  出使英法意比四国日记100 
出使英法日记100    出使美日秘国日记106 旧典备征264  白雨斋词话191 冬集纪程113   瓜蒂庵藏明清掌故丛刊257    仪征市志(共和国)205   邗江小游仙客45  边氏家谱141、150 冯可镛200   冯其庸77   冯金伯40
冯锡宸50  冯天瑜206  汉名臣传24  永康乡志216  宁国府志(嘉庆)202   宁国县志(民国)203 宁波府志(雍正)202   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27  兰鼎元197 半标子45 司马啸青216  台湾近代名人志217 台湾矿业会志217   台湾先贤先烈专辑218   台湾文献丛刊219   台湾方志汇编220   
台湾史方志汇刊220   台湾方志三种220   台湾区族谱目录156   
台湾名人传216    台湾史上的人物216   台湾民间艺人专辑216
台湾一百位名人传216   台湾人物群像216  台湾人物志216台湾五大家族216   台湾出土人物志217  台湾府志(康熙)214、215  台湾府纪略(康熙)215   台湾志略(乾隆)215   台湾志略(嘉庆)215   台湾采访册(道光)215   台湾小志(光绪)215   台湾通志(光绪)215    台湾县志(嘉庆)216   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八十三年会友年会论文专辑216      台南县志216   台南县志卷八人物志216   台北市志卷九人物志216  台中县先贤传217   台游日记100、102、105  圣清渊源录35

六画
西清王氏族谱148    西河诗话189   吉林志书206、213
再送越南贡使日记113   有关清史稿编印经过及各方意见汇编172
朴趾源99  荆园小语137  成山老人自撰年谱82、90   同光风云录30   
曲守元119  当代名人小传30   当差官员清册233        光宣列传34   光宣诗坛点将录39   光福志201      光绪甲午恩科会试同年齿录263   光绪庚寅恩科会试录263  光绪壬午科十八省乡试同年录263   朱士嘉221   朱云锦201   朱彭寿250、264   朱柏庐179   朱保炯277    朱智263   
朱师辙158    朱汝珍36   朱孔彰33、158   朱笥河先生年谱86
竹南镇先贤名鉴初稿216    竹叶亭杂记243   行素斋杂记244、247
全升261  年谱丛书93、94  华夏家书119   华世芳38   华氏传芳录146  刘石庵公真迹118   刘镛118   刘盼遂83 刘鹗103 刘鹗及老残游记资料193   刘梦瞻先生年谱78  刘体智252  刘叶秋245   刘德隆193   刘氏族谱147   刘氏续修家谱155刘毓楠261   刘良璧215   刘承干173  交翠轩笔记247   亦政堂冯氏家谱155 安平康乐室随笔250、255、265  
安徽节孝待旌录、补正50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237
江西省宁都县地名志155    江表忠略48   江地49   江标84  江藩35   江铭忠41   江宁府志(嘉庆)202   江汉浮搓记113  池北偶谈244、247   池秀云221   汝宁府志(嘉庆)202   羊春秋119   汤志钊30   汤恩寿99   汤潜庵集138、180  汤斌138   汤嫩玉50  祁正  庆丰司造送司官清册233   庄晏成206   庄孙敏50   许丙丁216   许翰年谱76   许思湄126、128   
许仲凯221  许浩基87   许溎祥207  如山于公年谱88   阮元36、37、179 观光纪游99  红楼梦卷(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193   纪昀196   
纪文达公遗书186  孙静庵47   孙星衍196   孙中山118   
孙中山先生廿年来书札118    孙毓汶263    孙文光193   孙宝瑄102   孙诒经263    孙祜189 异伶传45   异词录252

七画
李元春215    李元度27   李石农180   李榕261  李桓50、64、69   李士涛96   李光地137   李申耆年谱77、84   李遇孙37   李煦奏折236   李兆洛124、177、181   李集37   李氏族谱148、151    李筱峰217    李毓澍220 李调元140  李浚之41  李放42、43    李文襄公年谱811、90   李慈铭98、102 李富孙37  李澍田219   李望263    李渔192 李喜所81  
李渔全集192    李恕谷先生年谱78   志刚107  杨云萍216   杨泰亨200   杨震方277  杨懋建46 杨同甫276  杨芳81   杨昌济98、102   杨锺羲30
杨廷福276   杨廷杲153   杨治宜113 杨守敬90  杨殿珣96  杨柳春词45  杨冬荃157   杜贵墀32   杜联喆274 两般秋雨盦随笔246  扶桑日记112     抚夷日记100 抚新纪程附壬子回程记113  护送越南贡使日记113
苏芳阿260    苏州府志(同治)202   苏州府志集所属县志镇志传记索引221
苏州府长元吴三邑诸书录262  严修113   走向世界丛书114   麦仲贵277  求补斋日记类钞110 来新夏75、96 还我读书室老人自订年谱81 听春新咏45   听松楼遗稿119、125  听秋声馆词话191 吴士鉴159  吴丰培33 吴雨亭109  
吴大澂118  吴德旋32  吴梅村年谱77、95   吴天任79   吴相湘114   吴增祺119  吴长元45   吴孝铭261   吴振棫247    吴山嘉31   
吴昌绶32、158    吴荷星自订年谱82   吴敬梓192   吴敬梓年谱192
吴廷燮158    吴修117   吴氏宗谱(武进)153   吴氏宗谱(宜兴)155
吴伟业189    吴心谷42   吴荣光82   吴愙斋尺牍118   吴汝纶109、117   吴子修49   吴慰祖33  吴陈两家尺牍编年表121 吴翌凤255  围炉诗话189  时萌193   岑襄勤公年谱78 怀厅载笔244  坚白石斋诗集180 余嵩庆46    余文仪215 邹鲁49  何天柱120   何英芳169    何龄修29   
何    高先生年谱79   佟佳江169   佐治药言139   希古堂尺牍118   刨根问底集148  邻苏老人自订年谱90    余不钓徒46  近世人物志110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82、96  近代十大家尺牍120 近代畴人著述记38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92   近代名人年谱丛刊94  近代名人小传30   
近代名人翰墨120    近代稗海257 近代湘人笔记丛刊257   
近代海南人物志206  进士题名碑277   进士登科录263  补斋日记101   
评花新谱46    词垣日记100   词林辑略36   词林姓氏韵编36
辛卯侍行记100    辛亥殉难记49   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49
辛亥壬午碑传集62    忘山庐日记102   宋荦189   汪喜旬30   汪胡桢33   汪景祺243   汪士铎85、105   汪梅村年谱稿85、105   汪敬虞85   
汪辉祖50、139  汪兆镛42、61、71   汪启淑44 汪洪度50    汪康年117   汪康年师友书札117、120   汪辟疆39  沈瑜189   沈兆霖82   沈筠48   沈文忠公自订年谱82  沈家本年谱87 沈源189  沈涛247   泛搓园日记112   沃丘仲子30  况澄113   初使泰西记107   初月楼闻见录32 忍庵集180   闵尔昌60 阿文成公(桂)年谱82  邵玉珍216   邵二云先生年谱85、89   邵镜人30 邵伯镇志(共和国)205  即墨杨氏家乘146      陈正训203   陈正炎217   陈酉峰263   陈尔士119、125   陈桂芬119   陈三井219    陈瑸215   陈捷先214   陈用光118    陈敬璋83 陈振江276 陈介祺118   陈金田216  陈香216 陈得芸277  陈俊206   陈廷焯191   陈作霖206   陈氏宗谱145   陈文述42   陈澹然45、48   陈定祥83   陈康祺244
陈善206    陈美桂156   陈继聪48   陈乃乾275、277
张尔田32、158    张惠言179   张惠肃公年谱80   张慧剑277   
张喜100    张捷夫29   张云藻263    张其淦47  张其昀170   张琛113   张惟襄31、37  张英139 张国华87   张廷玉81、137 张穆86、89、109   张集馨88 张集馨日记103  张传宝203  张舜徽258   张宝112    张庚40   张次溪46   张诚日记99   张宗瑛113   张炎宪217   张维屏39、112   陆懋修262   陆世仪137   陆陇其年谱90、91

八画
雨村诗话189    奉使朝鲜日记113 林景忠47   林增平29  林则徐年谱92    林栖凤215 林藜216  林衍经204  林谦光215    林道衡216   林言椒276   林家三姊妹的后人148 松江府志(嘉庆)196、202  松江府续志(光绪)202  柳树芳201   柳南随笔246枢垣题名261  枢垣纪略263    郁永和100、109   耶酥会士徐日升关于中俄尼布楚谈判的日记99   英和246   英轺日记47   范咸215  坦园日记99   欧阳予倩118    武城曾氏族谱146    
武威段氏族谱145、152  武作成169 武清县志(共和国)204  武阳县志201  画林新咏、补遗42   画友录42   画人备考43   画人补遗43   画征录43   画家知希录43  国朝两浙科名录263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263
国朝历科题名碑录初集277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64   国朝贡举年表261
国朝先正事略27    国朝名臣言行录14   国朝院画录40 国朝学案小识35   国朝畿辅诗传191   国朝汉学师承记35    国朝诗人征略初编、二编39   国朝御史题名259 国朝御史题名(苏阿芳)260  国朝六科汉给事中题名录259
国朝湖州府科第表262    国朝画家书小传42      国朝画征录、续录40   国朝画识40   国朝书画家笔录44  国朝忠义私淑录初编47   
国朝贤媛类征初编69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文献传包传稿人名索引241
国史列传25   国学文献馆现藏中国族谱资料目录156 罗正钧47   罗士琳38   罗雪堂先生全集179   罗振玉179  罗伽29   罗继祖86     易宗夔258 昆仑旅行记100、103  明遗民录46 明代千遗民诗咏47   明僮合录46   明斋小识243  明清巍科姓氏录37   明清进士题名碑277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277 明清儒家著述生卒年表277  明清江苏文人年表277   明清笔记丛谈258   明清北京丛刊257   忠义纪闻录48  岭南画征录42   尚友录30  尚恒元140  贤媛类征初编50、69  周天爵118   周元文215   周有壬200  周在浚176 周武壮公年谱89  周庄镇志201 周梦坡先生年谱91    周锺瑄215  周亮工119、176  周宪文219  周广业113   周文忠公尺牍118
周骏富37、38、55、273    金友理202  金坛县志(民国)203   金鳌200
金兆蕃158    金兆丰158   金梁34、110、158   金陵待征录200
金陵琐志219    金陵通传206 采琉日记100、109  宜兴篠里任氏家谱141
宗室玉牒153   房兆楹28、274   郑延平年谱88    郑板桥124、179   郑板桥全集124、179、188、193  河南乡试录263  法式善244、263  
学寿堂日记99  郎潜纪闻244   郎潜纪闻四笔244  泾县志(嘉庆)197、202  单士厘99、104 孟森275  孟学斋儒家甲集108  弢园日记117  
建昌府志(同治)202  陕甘拔贡会考题名录(同治癸酉科)262 
绍兴府志(乾隆)202

九画
春在堂尺牍118    春曹题名录261   查慎行年谱83   查礼191
查为仁189   查继佐年谱78  赵尔巽158  赵振绩156  赵嘉雄216   
赵熙鸿263    赵申乔177   赵恭毅公剩稿177 赵景深37    赵藩78   
赵万里87  赵彦称102  赵翼247 柯劭忞158   胡林翼127    胡敬40   胡文忠公遗集127     胡文忠公(林翼)年谱80   胡龙宝216   胡骏101  鸥北诗话189  郝存厚157   茗柯文编179、181、184 荀学斋日记108   荣府史153   荣府家乘153  荣孟源276咸丰己未恩科河南乡试同年齿录263   咸丰乙卯直省乡试同年齿录263    昭槤246   昭代名人尺牍117、119   昭代名人尺牍小传119  昭代名人尺牍续集119 恒产琐言139  恽敬126、179  星源吉庆153   畏斋日记99、10 思辨录辑要137  毗邪台山散人日记113   毗陵薛墅吴氏族谱141   毗陵庄氏族谱146   毗陵修善里胡氏宗谱144   毗陵科第考263  顺天文乡试录263 皇朝藩属舆地丛书220  皇朝书人辑略43   皇室四谱33 皇清书史43、276   皇清书人别号录276  
钦定蒙古王公功绩表传26    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26 垂虹识小录201
重修台湾府志(康熙)215   重修台湾府志(乾隆)215
重修福建台湾府志(乾隆)215    重修张文襄公年谱87   俞正燮180
俞樾118    侯氏族谱146   侯官陈石遗先生年谱80   俄程日记113
秋瑾年谱及传记资料88  秋水轩尺牍126、128 笃素堂集139   复堂日记103   复社姓氏传略31 胜朝粤东遗民录、附录47  泉州历史人物志206  爱星阿260    宣建人216   奕汦261  姜亮夫277 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156  洪业43
洪北江先生年谱85    洪锦福216   洪亮吉85、107   洪守愚263
洛阳戈氏宗谱152  说铃257   说库257   施若霖201   施淑仪49  
宫傅杨果勇侯自编年谱81  逊志斋杂钞255    癸巳存稿180、185
癸巳类稿180    癸卯旅行记99、104 费荫章261    费行简30  费善庆201   贺觉非49  姚元之243   姚汉章119    姚绍华85   姚鼐118、177

十画
夏孙桐158   袁大化113   袁英光85   袁忠节公手札118   袁行云76   袁昶113、118   耆献类征64  莲坡诗话189   莲花县人物掌故216 
莺花小草45  秦国经227、276  秦瀛37 珠海市人物志206  顾炎武179   顾亭林先生年谱89、109   顾亭林诗文集179、188 捐资铸炮人名册233  热河日记99  格言汇编139   桂游日记112   桐城耆旧传207   
桐城吴先生年谱79    桐城吴先生日记109   桐城吴先生汝纶尺牍118   
桐城两相国语录139  载振107  鄞县通志(民国)203 晏端书113  
圆明园诗图189   恩福堂笔记246  悚斋日记104 钱大昕177    钱林37   
钱塘吴氏旧藏名人书柬120    钱茂38   钱仲联39、190   钱仪吉56   钱牧斋先生尺牍118   钱谦益118   钱实甫275、276   钱泳243
翁同龢98、101、106、118   翁松阐相国尺牍真迹118
翁常熟同龢书札118   翁文恭公日记98、101、118     留春阁小史45   倪赐201   徐达源201 徐乾学199  徐桐263   徐鼒77、84    徐有孚262    徐世昌31、36 徐傅201   徐绍桢99   徐氏宗谱143  健余先生尺牍118 特德·特莱福特156  殷兆镛81   殷谱经先生自订年谱81 
笔记小说大观丛编257    笔记丛编257  高士奇100   高拱乾214
高雄市忠烈祠奉祀烈士专辑216    高邮王氏父子年谱83   高铭绅113
高秀芳221     亳州志(乾隆)198 唐景崧100、112、215  唐甄183、192   唐鉴35  唐邦治33 唐廷枢年谱85  唐炯82、90   唐文权63   唐市志201    唐羽217 病榻梦痕139  凌惕安272  郭嵩焘98、102  郭嵩焘日记98、102   
郭崑焘117    郭延礼76   郭立志79   郭庆藩120   郭绍虞190       养一斋文集124   养一斋集177、181  养吉斋余录247 谈龙录189  
请缨日记100、112    诸可宝38、57   诸联243   诸罗县志215  
读书堂西征随笔243、253  读画辑略43  读画随笔43 浙江忠义录48   
浙江人物简志206    海宁乡贤录207 陶煦201   陶保廉100   陶涉园119  
陶澍177    陶文毅公全集177  继昌244

十一画
黄云眉85  黄埭镇志201   黄彭年57、86   黄丽镛95    黄嗣东35 
黄荛圃先生年谱84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传49 黄花冈福建十杰纪实49  
黄典权216   梦痕余录139   黄叔璥259 黄崇惺201   黄梨洲先生年谱81  黄宗羲年谱86  黄兴年谱长编80  黄钺43 黄任27    黄佾215   
黄公度先生年谱91    黄卬201   黄与坚188  黄炳垕81   黄炳堃118   黄容46   黄宇元219   黄陂县志(同治)208、211   黄陶楼先生年谱86   黄倩园263  雪鸿轩尺牍121   曹雪芹192    曹炜263   曹氏族谱141 萧一山170、276  菊部群英45   萍乡人物志206 戚蓼生263   盛叔清41   盛清沂156  乾嘉诗坛点将录39   乾隆帝189   乾隆辛酉山东乡试录263  
乾隆己亥各省乡试齿录263    捻军人物传49   梧门诗话190   
梅尔文·撒彻尔156    梅村诗话189   梅英杰80 龚未斋122   龚巩祚261   龚自珍年谱76、90  龚自珍研究杂录193 崔东壁先生年谱85、88   
崔国因106    崇礼113  惜抱轩全集177、181    惜抱尺牍118   
啖蔗轩自订年谱82 啸亭杂录246、249  常建华157 晚清海外笔记选114   敝帚斋主人年谱77、84   粤风140   船山师友记47   船山公年谱78   铜鼓书堂遗稿191 御史题名录259  御制恭和避暑山庄图咏189 御选语录140   偃师县志(乾隆)211扈从东行日记100   扈从西行日记100   扈从纪程100   
章伯锋276    章学诚195   章钰158   鹿州初集197   康熙帝189   
康熙时名臣列传26   梁燕孙先生年谱88  梁任公知交手札118    梁章钜263   梁绍壬247   清代朴学大师列传36   清代尺牍119   清代四星使书牍120   清代名人书札120   清代名人翰墨、续集120   清代名人墨迹120 
清代名人轶事244  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227 清代名人传略28   
清代名人传29    清代野史大观244   清代驻藏大臣传略33 清代河臣传33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256   清代学者像传270 清代学者生卒及著述表276   
清代各地将军都统大臣年表276   清代名臣像传270   清代帝后像272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227    清代传记丛刊273   清代史传通检275   
清代画家字号引得275    清代职官年表275   清代碑传文通检275   
清代碑传全集62    清代闺阁诗人征略、补遗49   清代畴人传38   
清代稿本百种汇刻114  清代人物传稿29   清代七百名人传29   
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31 清代画史增编41  清代画史补录41   清代督抚表276   
清代台湾方志研究214    清代台湾(台南)人物传216 清史稿158、212   清史稿订误169   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169   清史稿校注171   
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169  清史史料学8、258   清史述闻158   清史170   清史集腋246  清史传目通检275   清史列传23、212   清碑传合集62   
清人笔记条辨258    清人考订笔记七种257   清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275
清人传略30    清人室名别号字号索引276   清稗类钞258  清儒学案 
清列朝后妃传稿32    清帝系后妃皇子皇女四考32   清诗纪事190、191
清诗纪事初编190    清诗话190   清诗话续编190   清国史172   
清咸同间名人函札120    清季名人手札118   清季重要职官年表276   
清季新设职官年表176    清季职官表276   清季中外使领年表276
清画家诗史41    清画传辑佚三种43   渔洋诗话189  渔洋山人自撰年谱92   鸿雪姻缘图记87 阎潜丘先生年谱86 绳枻斋年谱88 续修台湾府志(乾隆)215   续碑传集59  续比丘尼传53   续佐治药言139   续秋水轩尺牍129   
续印人传44  随园诗话189

十二画
惠栋84   惠献贝子功绩录27  葛存虚244 董寿140   董恂81   董汝成200   
葵园自订年谱89   蒋彤77、84   蒋师辙102、215   蒋攸銛88、113   蒋毓英215   蒋宝龄41    蒋维乔31 蒋泰40 达化斋日记98、102
博罗梅村林氏族谱142、146   雄白日记113 彭格陈氏大湖支谱145、152   彭国栋170   彭蕴璨42  彭作桢277 彭氏宗谱150、151   彭祖贤263   彭江流206  越缦堂国事日记108 越缦堂日记补98、108   越缦堂日记钞108
越女表征录50    提法公年谱90  揆叙189   畴人传37   畴人传续编38
畴人传三编38  喻谦51   鄂尔泰189 皖省志略201 傅青主先生年谱76、81  
程光裋78   程锦熙201  舒位39 曾国藩98  曾国藩日记110 曾国藩家书124 曾国藩家书家训日记101   曾国荃118   曾惠襄公书札118   曾朴研究193   曾文正公手书日记98   曾纪泽100 湖北省志人物志稿206   湘绮楼日记98    温世霖100、103  湘绮府君年谱90 谢国桢121、157、258   谢里法217 逾岁官清册233   道咸宦海见闻录88   道咸同光名人手札120   
道光元年各省同年全录263    道光甲午直省同年录261   道光己丑齿录263   
道光壬辰科直省同年全录263    道光乙未科会试同年齿录263 登科录277   缘督庐日记113  

十三画
雷国楫112  赖古堂尺牍新钞119 赖古堂集176、179 碑传集56 碑传集补60   碑传集三编61  揅经室集36、179 蒲松龄192  蒲松龄年谱86、192  
愧衲集179、182  蜀西樵也46   路大荒86   睢县志(共和国)204   
锡金考乘200  锡金识小录201  锡金续志(光绪)200 詹元相99、105
传记资料193    微尚老人自订年谱79  福建通志稿列传206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224、227   慈溪县志(光绪)200、208
新城县志(同治)209    新世说258   新昌县志(民国)203
新修方志丛刊220    新续高僧传四集51   新编中国名人年谱集成94
新安女史证50    滇南碑传集72   满名臣传24   满汉列臣传25
满汉名臣传、续集、三集24  窦镇44  缙绅录(乾隆)266 

十四画    
嘉义县志216  嘉义县志卷七人物志216、218  璜泾志稿201  瑶台小录46   榕村语录137  榕村诗话189    慕恒义28  蓺兰生46 蔡冠洛29 蔡金重275
臧励龢277    管理三旗银两庄头处造送职名册233 锺錂140   锺毓龙119
锺文典49  锺叔河114   谭献46、102   谭嗣同书简118  漫堂诗话189  潍县乡贤传207  翟伯恒259  熊氏续修族谱152  
缪荃孙59、89、98、105、120、158

十五画
震华53  震钧43、50   增补菊部群英46   燕南小谱45   燕台花事录46   燕都名伶传46  燕游日记112   燕游草129  墨林今话41    墨香居画识40     
瞑斋杂识248  鹤征录37   鹤征后录37  镇安晏海澄先生年谱90 
德壮果公年谱89    滕县志(共和国)204  黎里志201  黎庶昌112     
颜光敏118    颜氏学记36   颜氏家藏尺牍118   颜习斋先生言行录140  颜李师承记36 澄怀园语137   澄怀主人自订年谱81   潘光旦45    
潘祖荫年谱89  潜研堂文集177   潜书183、192       履园丛话243、253

十六画
薛福成100  黔轺纪行集113   儒林集传录存36   歙县志(民国)204    穆孝天193

十七画
霞外捃屑256    戴璐246、259、262   戴氏先德录151、153 戴望36   檐曝杂记247   徽州府志(康熙)202    徽州府志(道光)202
徽州府志辨证拾遗201    

十八画
撷华小录46  藤阴杂录246   蟫香馆使黔日记113 簠斋尺牍118   魏源181    魏源年谱89   魏源集181、188   魏秀梅276

二十三画
麟庆86    麟阳鄢氏族谱142、144



                  后   记

  拙作写竟,颇有轻松感,也多少有一点欣慰之情:总算写出来了。纂著这样的东西,需要见识的书是非常地多(不一定是读得多),因为它既要有研究,又要求掌握各种信息(尤其是新信息),使其兼具学术性和工具性。所以撰写的时候,绍述一类又一类传记图籍,要将新鲜的内容讲出来,不免时有冲动,努力去作;可是越写越感到知识的不足,时间的不够用,压力也就与日俱增。现在勉强完卷,长长地舒一口气:暂时解脱了。
  回过头来再看全书,深知有不协调、不准确的地方。如第二章介绍的书籍很多,对其中的多数书采取简约的写法,而那些书还是较比重要的,因为开始写,怕撰著分量过大,不得不然,可是到了后面,未见得重要的书,使用的文字倒不少,过录了相当多的原文,致使前后差异,多少失去平衡。本书基本上是按照文献体裁的类型,分出章节,交代它们所具有的人物传记材料,可是具体到一部部图书上,有的难于划归哪一类,因而本书将某些同类书放置在不同类别去解说,如档案章里讲到档案中的题名资料,第十三章又有题名专节,再如一些笔记型的书,有的写在第二章,有的则放到笔记专章,这是纂著时对某书侧重观其某一方面所致,于是出现标准不够一致的毛病,这亦是一种不准确。再一方面是对书籍内容理解上可能有误,这在眼下尚未发现(发觉就会改正了),不过一定会有(希望不多)。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的人物,本书虽有时代的取舍原则,具体做时,会因材料丰富的缘故多写了一些。行文规范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上,偶有不一的地方。这一切,留待以后去弥补,所以前面说是“暂时解脱”。此种作品,要不停地补充新信息,没有止境的时候。
  我友陈捷先教授慨然赐序,为不象样的拙作增色,特志,以表谢忱。
  拙作的纂著,得到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赞助,该会沙其敏先生给予颇多的关注,于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写作此书,利用南开大学图书馆库本库、特藏部、线装书库的图籍,得到许多热情的管理先生和小姐的帮助,尤其是焦艳婷小姐,协助我查找年谱、日记两章的图书,且帮助复印资料,没有他们提供的便利,不可能在现时把书写出来,怎么能忘记他们呢!言谢亦未足表达感谢之情。我在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中央研究院郭廷以图书馆、淡江大学图书馆、中央大学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阅览图书、档案文献,得到许多先生、小姐的关照,于此一并致谢。

                       著者  1997年12月7日
                             于南开大学顾真斋

又记:
  书稿写就,试着同北京商务印书馆商洽出版的事,很快得到该馆接受梓刻的答复。在这学术著作出版难的今日,受到饮誉出版界的商务印书馆的垂青,令我欣喜的同时,更增加对该馆的敬佩之情,并感谢责任编辑任寅虎先生和他的编辑室诸位女士、先生的对拙稿的精心审阅。
                          著者  1998年10月12日



             关于《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的说明

  《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的书稿,系台湾商务印书馆于1992年梓行的《清史史料学》一书的姊妹篇,是史料学的研究专著。
  书稿由前言、十四章暨索引组成,约35万字,另有作插图用的附录三百余件(出版时可大量简省),并有台湾大学陈捷先教授作的〈序〉。现在全部完竣,由电脑打印出来,并备有磁带拷贝,两种文本,均可供审阅。
  书稿的内容,是介绍清代历史人物的传记史料的各种文献,意在告诉读者,有清一代以及明末清初、清末民初的人物,有关他们的传记史料都有那些图书,这些文献有何特点,有何版本,如何寻觅得到,怎样使用。书稿介绍传记文献的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文献的体裁分类去作,区分为列传体、碑传体、年谱、日记、尺牍(书信)、族谱、文集、方志、笔记、题名、像传以及档案中的传记文。对每一种传记文献体裁,先作出总体说明,次论述其中的传记文书的作者、写法、史料来源和史料价值,复次讲述如何利用这种文献和有关它的工具书,(全书最后再次介绍各种体裁文献的工具书,与各章之叙述不重复)。为让读者能对传记文献有较深刻的认识,书稿特设第一章研究清代以前传记体裁的发展及其类型。(书稿内容,详见附件〈目录〉)附录,皆系书影,涉及图书的序跋、目录、某个人物的传文、版权页及封面等,意在增加读者对图书的理解。要之,书稿是对传记体文献的研究性著作,同时具有检索人物传记图书的工具性。在这里尚需交代的是,本书不是人物传记,是为研究传记服务的。当然,为介绍传记史料,会涉猎到某些人物传,这可以说是本书副产物,而非主旨。
  我写作此书,考虑到的读者面相当广阔,有史学(特别是清史及明史、民国史)的研究者和学生,传记作家,对传记有兴趣的人,对先世及其亲友的历史有兴趣的人,比如,若有人要为其某位先人作传,或写家谱,到那里去搜集材料呢?本书的族谱专章对此有所回答;又如要知道某个地区的不太出名的某人的历史,本书的方志专章亦能指出了解的途径。由于本书兼备研究性与工具性二重品格,故能够给读者提供查询传记史料的某些线索。
  关于人物传记史料的研究,学术界有对一些具体著作的论述,以至有专著问世,如关于《史记》的著作就有数种,但是还没有一部对各种体裁传记文的总体评论,本书稿可以说是第一部,由于是研究专著,相信它会是传世之作。从出版上讲,本书初版的印数不会多,然会有持续印刷之可能。        
                           冯尔康 1997年12月



              《清人传记史料研究》插图目录

1  清国史馆撰《七十八传》草稿,2页,原件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第二章插图,书稿第22页)
2   清朝礼部咨送国史馆已故道员孙云锦政绩事实清册行文,1页(同上)
3   《清史列传》北京中华书局版版权页,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23页)
4   京师荣锦书坊版《汉名臣传》书影暨卷一目录,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25页)
5   《清代名人传略·根特木传》,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28页)
6   《〈清代人物传稿〉选录范围》,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29页)
7   《近代名人小传·许世英传》,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30页)
8   《清代毗陵名人小传稿》闺秀传目录,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32页)
9   阮元《研经室集》载《拟儒林传稿凡例》,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36页)
10  《畴人传》商务印书馆版封面,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37页)
11  《乾嘉诗坛点将录》书影,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38页)
12  《清画家诗史·蕴端》,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41页)
13  《异伶传·程长庚传》,2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45页)
14  《明代千遗民诗咏·凡例》,2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47页)
15  《新续高僧传四集·引用书目》,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51页)
16  《续比丘尼传》震华《自序》,1页(第二章插图,书稿第53页)
17  《碑传集》钱仪吉《序》,2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57页)
18  《碑传集·类目》,1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58页)
19  《当代名人小传·缪荃孙》,1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59页)
20  《碑传集补》闵尔昌《序》,1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60页)
21  《清代碑传全集·人名字号索引·凡例》,1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62页)
22  《清碑传合集》封面,1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62页)
23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封面,1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64页)
24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郭兴时传》,1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68页)
25  《国朝贤媛类征初编·吴希言妻黄氏》,1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72页)
26  《滇南碑传集·编辑大意》,1页(第三章插图,书稿第73页)
27  《襄勤伯鄂文端公年谱·附录目录》,1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77页)
28  《李申耆年谱·谱例》,2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77页)
29  《吴梅村年谱·凡例》,1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77页)
30  《阿文成公年谱》纂稿人,1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78页)
31  《李  年谱·凡例》,1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79页)
32  《张惠肃公年谱·采辑书目》,3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80页)
33  《洪北江先生年谱》书影,2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85页)
34  《李  年谱》书影,1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86页)
35  《鸿雪姻缘图记·半亩营园》图、文,3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87页)
36 《阿文成公(桂)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版目录及封里,1页(第四章插图,书稿第92页)
37  《郭嵩焘日记》原稿书影,湖南人民出版社版所载,1页(第五章插图,书稿第98页)
38  郭嵩焘最后一天日记书影,原载湖南人民出版社版,1页(第五章插图,书稿第98页)
(38)郭嵩焘出使英国时像片(同上)
39  《补斋日记》书影,2页(第五章插图,书稿第101页)
40  《艺风老人日记》书影,1页(第五章插图,书稿第105页)
41  崔国英《出使美日秘国日记·序》,1页(第五章插图,书稿第107页)
42  《越缦堂国事日记·凡例》,1页(第五章插图,书稿第109页)
43  《清代名人墨翰续集》载黄绍箕借读日记之书启,1页(第五章插图,书稿第112页)
44  《忘山庐日记·人名索引·凡例》,1页(第五章插图,书稿第113页)
45  《近代中国人物日记丛书·刊行缘起》,1页(第五章插图,书稿第113页)
46  翁同  手札,1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16页)
47  吴大  致陈介祺书,1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16页)
48  吴大  致陈介祺书,1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16页)
49  陈介祺致王懿荣书函面,1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17页)
50  《尺牍新钞》海山仙馆丛书本封面,1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19页)
51  吴修《昭代名人尺牍·序》,2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19页)
52  于敏中致属员访求名贵图书函,1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22页)
53  孙中山致邓泽如求援函,4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23页)
54  陈尔士《听松楼遗稿》家书书影,2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25页)
55  刘墉致诸弟函,1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26页)
56  《秋水轩尺牍》书影,1页(第六章插图,书稿第128页)
57  天津《徐氏宗谱》衣言《凡例》,1页(第七章插图,书稿第144页)
58  天津《徐氏宗谱·凡例》,3页(第七章插图,书稿第144页)
59  道光《武城曾氏重修族谱》书影,2页(第七章插图,书稿第146页)
60  《戴氏先德传》封里,1页(第七章插图,书稿第147页)
61  《台湾区族谱目录》书影,1页(第七章插图,书稿第156页)
62  《美国家谱学会中国族谱目录·谱名索引》,1页(第七章插图,书稿第156页)
63  《清史稿》北京中华书局本版权页,1页(第八章插图,书稿第158页)
64  《清史稿·循吏传》目录,2页(第八章插图,书稿第160页)
65 《清史稿纪表传人名索引·例言》及四角号码检字举隅,1页(第八章插图,书稿第169页)
66  《清史稿校注·凡例》,1页(第八章插图,书稿第171页)
67  《清史稿校注·人名地名索引》,1页(第八章插图,书稿第171页)
68  《有关清史稿编印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封里,1页(第八章插图,书稿第172页)
69  《清国史分册总目》,2页(第八章插图,书稿第174页)
70  《养一斋文集目录》,1页(第九章插图,书稿第177页)
71  《梧门诗话》封面暨论方、罗二人诗,2页(第九章插图,书稿第190页)
72  《清诗纪事初编》论丁耀亢,1页(第九章插图,书稿第191页)
73  《邓石如研究资料》封面及目录,2页(第九章插图,书稿第193页)
74 《传记资料·编辑凡例》及《郭嵩焘传记资料目次》,4页(第九章插图,书稿第193页)
75  光绪《慈溪县志·凡例》,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197页)
76  嘉庆《泾县志·职官表》,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198页)
77  光绪《慈溪县志·同事职名》,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00页)
78  《八旗通志初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本封面,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05页)
79  《浙江人物志·梁德绳传》,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08页)
80  民国《怀宁县志·道艺序》,2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09页)
81  《黄陂县志》书影,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11页)
82  《台湾近代名人志》第一册目录,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17页)
83  《台中县志·人物志·凡例》,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17页)
84 《清代台湾(台南)人物志·巡察台湾御史人物表》,2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18页)
85  《台湾一百位名人传·胡嘉猷传》,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18页)
86  《台湾近代名人志》第三册连横传,1页(第十章插图,书稿第219页)
87  郎中庄健履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档,4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24页)
88  《雍正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载引见排单,1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24页)
89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档万承苍履历片,1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224页)
90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档严复履历,2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29页)
9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宫中档柳国勋履历片,1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29页)
92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第一次留美学生名单,1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34页)
93  南开大学图书馆藏王襄童生考试证书,1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36页)
94  苏州织造李煦奏折,1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36页) 
95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封面,1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37页)
96 《国立故宫博物院清代文献传包传稿人名索引》凡例及举隅,2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41页)
97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园头张顺家谱图(复印件及拍片),2页(第十一章插图,书稿第242页)
98  汪景祺印鉴,1页(第十二章插图,书稿第243页)
99  汪景祺《读书堂西征随笔·序》,1页(第十二章插图,书稿第243页)
100 继昌《行素斋杂记·自序》1页(第十二章插图,书稿第244页)
101 《清朝野史大观》引用书目,1页(第十二章插图,书稿第244页)
102 刚主跋英和《恩福堂笔记》,1页(第十二章插图,书稿第246页)
103 《养吉斋丛录》北京出版社本封面,1页(第十二章插图,书稿第247页)
104 北京中华书局《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书目,1页(第十二章插图,书稿第256页)
105 谢国桢《瓜蒂庵明清掌故丛刊·序》及丛刊之一《交翠轩笔记》封面,2页(第十二章插图,书稿第256页)
106 北京中华书局版《旧典备征》封面,1页(第十二章插图,书稿第257页)
107 《国朝御史题名录序》,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59页)
108 黄编、苏编《国朝御史题名》书影,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60页)
109 《国朝贡举年表·例言》,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65页)
110 荣禄堂改名荣录堂启事,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65页)
111 钱陈群像赞,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68页)
112 黄丕烈像赞,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68页)
113 梁士贻摄像,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68页)
114 郑板桥行吟图,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68页)
115 何   高像及自题诗,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68页)
116 周盛传画像,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69页)
117 蒲松龄授徒处摄影,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70页)
118 《清代学者像传·例言》,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70页)
119 禹之鼎为黄与坚画像,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71页)
120 邓石如画像,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71页)
121 陈裴之与汪端画像,1页(第十三章插图,书稿第272页)
122 《清代传记丛刊》目录表,7页(第十四章插图,书稿第274页)
123 《清代传记丛刊》提要,1页(第十四章插图,书稿第274页)
124 《清代传记丛刊》索引目次暨编辑例言,3页(第十四章插图,书稿第274页)
125 《三十三种清代传记表》,1页(第十四章插图,书稿第275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书局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镜湖自撰年谱》前言 [段光清曾任慈溪知县]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川端康成文集》《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近现代史料笔记丛刊》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
六十八种清代人物资料书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