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月悦读|关于阿西莫夫

关于阿西莫夫


你可以不看科幻小说,但却不能不知道身为科幻作家的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位被全世界科幻小说读者誉为“神一样的人”的作家,在其一生中充满创作活力,著作近500本,几乎涉及杜威图书分类法的每一个范畴,涵盖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从通俗小说到罗马帝国史,从科普读物到远东千年历史,从圣经指南,到科学指南,到两性生活指南,作品风格都朴实、严谨而又充满幽默风趣的格调。

 

作为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之一,阿西莫夫曾获得代表全球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的作品中,以“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最广为人知,三大系列最后在“基地系列”的架空宇宙中合归一统,被读者奉为“科幻圣经”。

 


阿西莫夫与其经典著作(椅背上的太阳和宇宙飞船标志代表“基地系列”,画面左侧的机器人代表“机器人系列”,右侧的图象代表科普系列)


 

阿西莫夫二三事?


 

1920年,阿西莫夫出生于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州彼得罗维奇的犹太乡镇,,是以磨坊为业的犹太家庭。家族姓氏源于单字“Azimy”,俄语的意思是“冬天磨谷”。


 

阿西莫夫3岁随父母移民美国,在纽约布鲁克林长大,5岁自己学习认字,由于父母只使用意第绪语和英语沟通,所以他不会说俄语,但能讲流利的意第绪语跟英语。他的父母承接了一家杂货店,家里人都要在店里帮忙,他因此接触到店里卖的廉价科幻杂志,一脚踏入科幻世界。


 

阿西莫夫未满16岁便完成高中学业,1939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48年回校取得生物化学博士学位。离开校园的这段期间正逢二次世界大战,他在费城海军造船厂的大气实验室以平民身分工作三年。战后加入美国陆军,服役九个月就光荣退伍。从军期间,他靠打字升到下士,侥幸躲过1946年在比基尼环礁的原子弹试爆。


 

阿西莫夫完成博士学业后,成为波士顿大学医学院生化讲师,1955年升任副教授。1958年他全心投入写作后,就不再教书(他写作所得远比任教来得多),但仍争取到保留副教授的头衔。1979年大学为表扬他的写作,晋升他为生物化学教授。


 

阿西莫夫有嗜幽癖,偏好狭小幽静的地方。他在第三本自传中回忆起,小时候总是想拿本杂志躲进纽约地下铁的车站里,在列车轰隆隆的声响中,封闭自我,享受阅读的乐趣。


 

尽管喜好狭小的地方,阿西莫夫却特别害怕坐飞机,一生中只坐过两次飞机(一次是在海军大气实验室工作的时候,另一次是1946年从欧胡岛陆军基地退伍回家)。他很少长途旅行,有部分原因是若要长途旅行就得坐飞机。


 

阿西莫夫中等身材,健壮结实,蓄山羊胡,有着与众不同的布鲁克林意第绪口音。他缺乏运动细胞,不会游泳,也不会骑脚踏车,不过他搬到波士顿之后,倒是学会了开车。在他的幽默小品《Asimov Laughs Again》里,形容在波士顿开车根本是“开进无政府车阵”。


 

阿西莫夫晚年喜欢游轮旅行,有几次还在航程中的娱乐乘客,像在皇家邮轮伊丽莎白女王二号上讲述科学。阿西莫夫的演讲风格极富创意,幽默风趣,颇受欢迎,他在时间上的掌控精确非常,不抬头看钟,却总能准时结束演说。


 

1992年4月6日,阿西莫夫撒手人寰。他死后十年,阿西莫夫自传《It's Been a Good Life》出版,揭露他死于爱滋病。1983年12月,在他进行一次心脏搭桥手术时,输血感染到爱滋病毒。妻子珍妮特·阿西莫夫在这本自传的跋里写道,阿西莫夫想要“公开”,医生说服他保持沉默,警告大众对爱滋病的偏见会伤害到他的家人。阿西莫夫的家人想在他死后公开,却适逢亚瑟·阿什公开得到爱滋病之后爆发争论,于是就打消了念头。十年之后,阿西莫夫的医生过世,珍妮特和家人才同意公开他的死因。


 

由于才智超群,阿西莫夫被指命为在全球以拥有超高智商成员而出名的“门萨俱乐部”的副会长,但他本人对此不以为然,并曾表示这个学会的会员都“好逞能斗智”。


《牛津英语词典》的词条中,至少有三个与阿西莫夫联系密切的专有名词——“正子学”(完全虚构的科技)、“心理史学”(阿西莫夫频繁使用的虚构名词,《基地》系列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和“机器人学”,这几个名词可以说都首创于阿西莫夫的科幻小说,并在之后的科幻小说创作中被不断沿用、拓展和丰富,而成为了“纸上的学派”。


1981年,一颗刚被发现的小行星5020被命名为阿西莫夫星,以鼓励他在作品中对时空观念、宇宙进化理论、人类社会学等方面的大胆和突破性思考。

 

 

作品选

在阿西莫夫早起关于时间旅行的长篇小说《永恒的终结》中,他厘清了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宏构想,该作也被认为是之后一系列科幻小说创作的基石。在作品中,24世纪,人类发明了时间力场。27世纪,人类在掌握时间旅行技术后,成立了一个叫做永恒时空的组织,在每个时代的背后,默默地守护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恒时空以一个世纪为单位,并视每个世纪的发展需要而加以微调,以避免社会全体受到更大伤害。通过纠正过去的错误,将所有灾难扼杀在萌芽中,人类终于获得安宁的未来。然而,这种“绝对安全”的未来却在某一天迎来了终结。不知不觉中形成的因果链,仿佛从四面八方涌来的黑暗,即将吞噬全人类。


安德鲁·哈伦生于95世纪,他是永恒时空的时空技师、人类未来社会的精英。他的天职是靠操纵时空壶,进行时间旅行来守护500亿人类,而在一次时空任务中,他邂逅了令他一见倾心的姑娘,而突然来到的爱情却让他开始质疑整个世界。同时,人类最后的希望,也落在了时间旅行者安德鲁·哈伦最后的时空任务上……


选读

安德鲁·哈伦迈步走进时空壶。时空壶壶身呈现出完美的圆形,严丝合缝地嵌在一道垂直竖井里。竖井由一圈排列稀疏的竖杆围拢而成,这些杆子微光闪烁,一直向上方延伸,在哈伦头顶之上6英尺的高度,没入一片雾气之中消失不见。哈伦设定好控制仪,推动手感平滑的操纵杆。


  壶没有动。


  哈伦也没指望它会动。他知道不会有任何位移,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会前进也不会后退。不过竖杆围拢的空间却开始融合成一片灰色空虚体,仿佛整片空间凝结成有形的固体,尽管实际上这里的一切并不会有实体的形态。他的确感到胃里有点轻微的搅动,还有一点微微的头晕(难道是心理作用?)。这种感觉提醒他,时空壶里的一切,包括他自己,都正在做急速的时间上移,穿越永恒时空,前往未来。


  他在575世纪登上时空壶,那里是两年前上级指派给他的操作基地。此前,575世纪已经是他个人时空上移最远的纪录。而现在,他的上移目的地远在2456世纪。


  通常而言,在目前情境下他应该会感到有点失落。他自己的故乡世纪还在遥远的下时,确切地说是95世纪。95世纪是个原子能受到严格限制的时代,比较老土,喜欢用原木做建材,与邻近世纪的贸易中只会出口特定类型的蒸馏水,再进口一些苜蓿种子。尽管哈伦自从15岁加入组织,成为“时空新手”后,就再也没回过95世纪,但每次在永恒时空中做出远离“家乡”的位移,他依然会感到怅然若失。在2456世纪,他将距离自己出生时24万年之遥。即使对于一个心如铁石的永恒之人而言,这段距离也相当遥远。


  在一般情况下,事情总该如此。


  不过现在哈伦的心绪却不在此处。他口袋里的文件非常沉重,这让他有点紧张,还有点疑惑。


  他的双手几乎是在无意识地翻飞操作,让时空壶终止运行,停在恰当的世纪。


  一个时空技师会因为外物而感到紧张或者焦虑,是很奇怪的事。他的导师亚罗曾经说过:“不管怎样,一名时空技师必须时刻保持心如止水。他亲手引发的现实变革可能影响500亿人的命运。其中至少有上百万人的人生会发生彻底的改变,以至于变成与从前完全不同的新人。在这种情境中,技师本人任何的情绪变动都会对工作造成极大阻碍。”


  哈伦猛地摇了摇脑袋,把他导师干瘪的声音赶出脑海。在当年那些日子里,他从未想过自己居然拥有适应这个特殊岗位的罕见天赋。但情绪的波动还是袭上他的心头。不是为那500亿人——500亿人,他怎么关心得过来。一个人,他只关心那一个人。


  他发现时空壶已经停稳,便强迫自己收拢思绪,让自己进入一个时空技师本该呈现出的那种冷酷客观的状态中,然后走出时空壶。当然了,他走出的这个壶已经不是他登上的那个,因为它已经由完全不同的原子所构成。对此他也像任何一位永恒之人一样,毫不在意。如果谁还对时空旅行的玄妙之处念念不忘,而不是视其为理所应当,只能说明他还是个“时空新手”,也就是永恒时空里的菜鸟。


  在非时非空无限纤薄的隔膜前,他又停了下来。这里就是永恒时空与一般时空的分界线。


  这段永恒时空的分区对他而言完全陌生。当然了,他也从《时空手册》里查了一下资料,有了一点粗浅的认识。不过书本知识永远无法替代亲身体验,他绷紧神经,准备接受最初穿越的冲击。


  他调整好控制仪,从一般时空进入永恒时空很容易(但从永恒时空进入一般时空则非常复杂,这种穿越行为相应地也比较少)。他穿过隔膜,发现面前是一片炫目的白光,不禁眯起眼,还扬起手,遮住眼帘。


  面前只有一个男人。一开始,哈伦只能朦胧地看到他的轮廓。


  那人说道:“我是社会学家坎特·伏伊。我想您应该就是哈伦技师吧。”


  哈伦点点头说:“时间之神啊!这些装饰能撤了吗?”


  伏伊看了看周围,宽宏大量地说:“你指这些分子薄膜吗?”


  “没错。”哈伦说。 《时空手册》 上提到过这些,但从来没说它们会有如此疯狂的眩光。


  哈伦觉得自己的恼火是有理由的。像大多数世纪一样,2456世纪也是物质导向时代,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在踏入这个世纪的时刻,他应该是比较适应的。他(还有任何生于物质导向时代的人)不会一进来就碰上300度的能量漩涡或者600度的动态力场之类,然后搞得头晕目眩。在2456世纪,为了让进来的永恒之人感到舒适,从墙壁到钉子应该都用物质构建。


  确切地说,应该由各种物质构建。生活在能量导向时代的人可能无法明白这点。在他们看来,所有物质几乎都是一回事,只有数量、质量和开发程度的差别。但是对以物质为导向的哈伦而言,物质则可以分为木材、金属(细分的话还有轻重金属之别)、塑料、硅酸盐、水泥、皮革等等。


  不过这里的一切物质全都是镜面!


  这就是他对2456世纪的第一印象。一切物体的表面都在反光或者闪光,到处都是完整无缺的倒影镜像,这就是某种分子薄膜的效果。到处都是他无穷无尽的反射倒影,还有社会学家伏伊的倒影,还有他能看见的一切物体的倒影,既有整体又有无限细节,360度无死角。一切都那么混乱,流光溢彩的混乱,让人晕眩不堪。


  (《永恒的终结——关于时间旅行的终极奥秘和恢宏构想》[美]艾萨克·阿西莫夫/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年9月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阿西莫夫和他的机器人王国
如果这部小说拍成电影,将秒杀一切时空类电影
科幻作家阿西莫夫50年前预言大多成真
每周只读一本书 · 安全的永恒与未知的无限,你如何选择?
让你脑洞大开、提升视野的5本科幻经典
善于舍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