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旧书店拾零 文/刘德水
 这几年很少进书店了。书价贵,还不成其为理由——真的好书,对爱书人来说,是绝不吝惜价钱的。主要是可看的书少。还有一点,是没感觉,没味道。豪华装修,大如商场,人来人往;店员总是盯贼一样盯着你,头顶上甚至还有个探头,目光灼灼,黑魃魃地照着你,监视着,叫人浑身不自在。这到底令人怀念起过去的旧书店了。
     我不是玩书的,也称不上“藏书家”。对书,也不过因为喜读而爱,因爱而买。所以,跟书店也说不上有什么特殊渊源。在这一点上,我倒真是羡慕陆昕、谢其章兄那样的人物,与书店上上下下都很熟稔,有好书,总是先想着他们。好像过去琉璃厂也有这个风俗,那些大藏家、大学者,都跟书店相熟。这也足见我的不入流了。
     80年代初,在大学的四年时间里,经常于京城闲逛书店。“闲逛”也者,是因为穷学生,囊中羞涩,多只逛而不买也。
    常去的,首先想到的是王府井东安市场里面的“丹桂书店”。这个旧书店,大概承袭了民国时期东安书肆“丹桂商场”的名号,名书家陈叔亮题字,位置在商场的西北角,一间店面,四壁都是旧书。在那里买过几本,张裕钊《重修南宫县学记》字帖,康殷先生《古图形玺印汇》,至今都还在书架上。
    此外还有位于东四的隆福寺中国书店分店,在街面的路南,店面不大,却都是好书。中华书局1981年12月1版l印的《启功丛稿》,就是在那里买的,时间是1985年5月8日。时隔二十多年,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因书品只有九成新,我和一位身着旧劳动布工作服、臂戴蓝色套袖的老店员讲价,老人看我是穷学生,仅以八毛钱卖给我。后来,结识了启功先生,还带着这本书,到浮光掠影楼,请他签名。扉页上记载着时间,是1994年4月27日,已是得此书近十年之际了。
     位于东四南大街的灯市口中国书店,也是常去的。在那里曾买过不少书,印象深的,是曾买到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录》,旧书,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印行,1962年4月1版1印。翻开扉页,上面竟盖有“赵纪彬藏书”朱文随形章。赵纪彬是著名学者,河南安阳人,平原大学(今河南师大)的创办人,曾任中央党校教授。70年代在“批林批孔”运动中以发表《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一文而闻名一时,1982年去世,享年77岁。
    这本书,想是身后自家中流出的吧。无论其他,毕竟曾经名人之手,留有一代历史遗痕,也颇足珍视的。
     中国书店系列,如位于厂甸的邃雅斋,位于新街口的分店,都是让人心里时常惦记的。在那里也买了不少好书,至今仍杂存于斋中,只是太乱,不好检点了。现在,这些书店,随着城市改造的进程,有些消失了,连影子也找不见,有些还在惨淡经营,不知道还能维持多久。除因特殊机缘,我也很少再去。年轻时为书而四处奔走的冲劲儿,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弭殆尽了。
     还有一些小书店,也时常出现在记忆中。
    引起我的深切怀念。记得80年代初,在白石桥首都体育馆门前,有一间小书店,临街,不大,只一问铺面,卖些新书、旧书。店面虽小,可门上面挂的匾额却很招眼——“民间书屋”,启功先生所题。不记得在里面买过什么书,只是因为喜欢启功先生书法,每次从那里走,都要驻足谛视,不忍去者久之。
    这个小书店早就没有了,可想到它,心里一直有件后悔不已的事。记得毕业后不久,在其中翻阅过廖仲安先生的《反刍集》,1986年6月新出版的,不知为什么很快就当旧书卖了,价仅两毛钱。廖先生是我的大学老师,教我们《杜诗选读))c记不清当时为什么没有买,后来想买了,却再也没遇到过。曾想过向先生讨要一本,又不好意思开口。如今。
    一想起来,就觉得遗感不已。
     参加工作之后,因为经常到西城区参加教研活动,会前会后,常到位于西四北三条附近一间小书店转转。这也是只有一问铺面的私人书店,小到几平方米,连个名字也没有,可是在里面却时常有好书可买。现在手里还有一本华文出版社1991年5月版的《神州轶闻录》(名人篇),启功先生题签,冰心、萧乾作序,是1991年12月28日在那里买的。记得那天北风大作,寒冷刺骨,我偶有微恙,发烧,浑身酸痛无力,因惦记着这座小书店,遂抱疾而往。可是因为得到了这本书,竟颇觉轻松,病也去了一半,路上乘车,就忙不迭地开始阅读,次日晚即读毕一通。扉页上还写着题记: 此书所记,皆轶闻趣事,高雅之士所不屑一顾,亦不屑一书者,然此等文字中,每多见世人真面目。近世大陆有郑逸梅民,工于此类文章,人称“补白大王”,未料港台亦有匹俦。可见天下之事,无独有偶也。周简段氏,如此熟谙掌故,见闻之博,交游之广,真不可思议,但不知其何许人也。
     书的作者,封面上赫然印着“周简段”三个字。当时觉得这个名字很特殊,可是却不太好记,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记成了周段简。对这位,我一无所知。看序文,冰心老人短序只是说文章“好”,“很有分量”,关于作者没说什么。后面萧乾先生序文,也是说好,“简直叫人拿起来放不下,实在有看头”,但是说到作者,也是语焉不详。只有再后面那篇本书选编者冯大彪(这位是谁又不清楚)《我所认识的周简段先生》谈及作者,说周是一位老北京,青少年时期在北京就读、工作,对京城的先贤轶事、名胜古迹、文物珍宝、文史掌故、民俗风情极为熟悉,50年代以后定居海外,自80年代起,始在香港报刊发表专栏文章,每日一篇,历时十年,为海内外所罕见……对于这位周简段情况的介绍,仅此而已。再问身边的饱学之士,也都摇头。不过,觉得还是有收获,知道远在海外,有这样一位像金受申、郑逸梅一样的渊博的老人,每天都坐在明窗之下,写着千把字的小文章,冲淡、平和,富于知识性、趣味性,读来让人妙趣横生,不忍释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忆 | 旧书中的故事
劳先生、赵丽雅和我
彭震尧 | 相依相伴20年
彭雄:成都的旧书业与藏书
龙良臣
老板,鹤拳十块钱一本卖不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