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郑祖庚《侯官县乡土志》
    地形略上之一(区域甲)
  
   区 域甲
  本境为福建省会附郭首县,与闽县同城,均受治于福州府。本境治城右偏,城外之西北悉隶焉。
  经线 京师偏东一度。无零分。
  纬线 北极出地二十五度有奇。
  福州府统治十邑,无自治区。四至八到已详《闽县志》。
    本境四正四隅
  东接壤闽县境 西界永福县境,曰后尾,曰尖兜,八十余里。南交闽县境一里而近。北界古田县境一百九十六里。东南接壤闽县境,一里有奇。西南界永福县境,曰大樟,七十余里。东北界连江县境梅洋,七十余里。西北界闽清县境一百里有奇。东西广一百六十余里。南北袤三百里。
    新定区划
  本境分二十二区,县治居会城之西,辖西北二城,定为城内区。城外东北曰西园区。北曰富村区、大北岭区、小北岭区。西北曰西湖区、柑蔗区、竹崎区、白沙区、官源区、大穆区、穆源区。西曰文山区、洪塘区、都巡区、溪源区。西南曰浦东西区、凤冈区、南屿区、仙阪区。南曰上渡区。其分县之在西北与古田、罗源、闽清接者曰大湖区。
    城内区
  县治曰城内区,分五段。
  中 段
  总督口有到任桥、有总督衙。督辕箭道内设督练公所。
  小龙湫
  总督后
  东 段
  宦贵巷本属闽辖,以万寿巷互易焉。
  南 段
  南大街有安泰桥,东属闽县。
  杨桥巷即登俊里,有警务总局。
  郎官巷
  塔 巷即文兴里。
  黄 巷即新美里,唐黄璞尝居此、故名。
  安民巷
  宫 巷即古仙宫里、有武圣庙、有宫巷学堂。
  吉庇巷即魁辅里。
  牛育巷河沿即桂枝里。
  南后街上有杨桥、下有清远桥、俗呼澳门桥,又有敬业学堂。
  澳门桥下有林文忠公祠、内设铁道局,又有警务分局。
  侯官巷
  怀德坊
  侯官县前有本县衙、本县学、及教官衙、典史衙。
  花封别径
  天皇岭有朱子祠、内设求是学堂。
  来里巷即来魁里。有先贤石室,祀朱子。祠内设公立第二高等小学堂。
  城边街有三皇庙、再上即乌石山麓。有先贤卢氏祠、闽县学堂、有沈文肃祠、王文勤祠、致用书院、今改设师范简易科,有范忠贞祠,内设全闽师范学堂,并附立小学堂一区。
  衣锦坊
  文儒坊有文儒学堂。
  光禄坊有光禄吟台故址。
  丰井营
  水流湾
  小水流湾
  小花巷
  雅道巷有阅书报社。
  闽山巷
  南三官堂有府立南城学堂。
  后 巷
  金斗桥
  春育亭有春育学堂。
  横头街
  大 营有逊志学堂。
  二营巷
  三营巷
  白水井有女师范学堂。
  李园里
  官园里
  穿山境
  三穿井
  仓前河沿有仓前桥、江都桥、又有二桥亭。
  仓王庙
  仓角头有坊表,有观我学堂。
  水玉巷
  察院庄
  营房里
  玉山涧河沿有老佛桥。
  隆普营有道山学堂。
  永祚社
  西 段
  府西铺即府前街。
  西门大街有定远桥,有万寿宫。又有西城高等小学堂。
  旧米仓
  后曹河沿有卧湖桥。
  后 曹有共学书院旧址。
  长池头
  城边曹
  小锦巷
  西峰里有竟成学堂。
  余府巷
  谢婆巷
  官厅后
  马房巷
  西牙巷
  达明河沿
  虎婆宫河沿
  元帅庙河沿
  孙老营
  小排营
  麻竹巷
  善化坊有府立西城学堂。
  太平桥
  文藻山河沿有双抛、彩虹、益山、潮通玉沙、观音诸桥。
  富 巷
  富横巷
  保定巷有警务分局。
  枣园里
  大钟寺
  海道里
  上光顶
  西园亭
  王厝园里
  大营里
  驿前桥
  小园巷
  打线营
  金斗桥
  车弩境
  驿 里
  洋尾园
  潘安巷
  五福巷
  北 段
  府直街有府衙、府经历司狱衙、东属闽县。
  北大街
  下土埕
  北珠妈庙
  夹道坊
  正一行营
  涂街里
  渡鸡口
  三山馆
  北后街有北冶学堂。
  择日街
  府 巷
  府东廊
  府西廊
  粮捕里有皇华使馆,有理事同知旧衙。
  营 尾
  元翰巷
  桅杆后
    汤井门外
  西园区
  西园区位本境之北偏东百八十杪,跨汤、井二门,南距井楼门,约九里。东南距汤门约八里半。大北岭障其北,东岭鹅鼻岭、大坑岭峙其东。三峰耸翠如列屏然。近乡之山,南有凤山,北有玄坛岭,玄坛古庙在焉,为诸乡会议之所。庙后有文昌阁,傍列精舍十余楹,为诸乡讲读之所。乡之前有白莲浦,潮汐往来,田园资以灌溉。浦边有一古塔,明陈培所所建。叠石嵯岈,如戴鍪屹立而听号令者。土著多陈、吴二姓,户口不多。其上有坑头乡,下有中亭乡,皆本乡之附庸,合计共二百余户。多习农业,间有习工商者。乾嘉时,文风最盛,才人辈出。今此风稍衰,而章甫缝掖,号称通儒者,尚不乏人焉。故其俗仍朴茂,为各乡所称。乡之四隅。东,曰:厚山、居民百三四十户,有陈、吴、郑三姓,其山麓向南有明陈培所墓。崎山。居民百四五十户,有陈、王、朱、翁等姓。逾山峡而下,与闽县之苔井交界。西,曰:磐石、岑亭。亦名琴亭,傍山而居,前后约百四五十户。另有墓亭一所,小乡亦属焉。相传明陈培所有七墓,一见上,一在此地,余未详。过此,则为富村区之领乡矣。南下申明亭亦曰思儿亭。父老传言,明戚南塘元旦出军讨倭,路经此地,令兵士毋回顾,违者斩。其子回顾,斩之,凯旅至此,哭之恸,后人因建亭以志之,名曰思儿。桥之号“惨恻”,亦以是得名,未知确否?越潭鲗桥,亦曰惨恻桥。有□兜、程姓,约三四十户,业农。红墙、杂姓三十余户,多业农圃。山头角、约八九十户,多张姓,业农圃。营迹、四十余户,多林、万二姓,业农圃。营房里、杂姓,二十八户,业蔬圃,背城而居。左折入井楼门。绕城而过,则为河尾。河尾、背城而居、杂姓五六十户,地出温泉,兼擅林木鱼池蔬圃之胜,销夏者多游宴于此。汤边、分东、西二乡,多林姓,约百三四十户,附居有渔户数十家。湖胜、杂姓,四五十户。斗门、分上下二乡,约七八十户,多涂姓。洋下、分上、下二乡,杂姓,约四五十户,地颇污下,岁有水患。凤山、旧名湖屿,约三四十户,有吴、倪、李三姓。水头、杂姓,百二三十户。前岐头等乡。杂姓,百余户。越境则为闽县。曰坑头、涧田、二百余户,有林、黄、蔡、高各姓。埔党、黄姓,四五十户。泉头、分上、下二乡,约百余户,多张、高姓,业农、樵。杨阪、约百余户、有杨、李、朱、徐等姓。廷坑、杂姓,三十余户。龙坑尾、林姓,约五六十户。其西有崇福寺,旧名象福,香火颇盛。钱家谷、三十余户,有钱、林、莫三姓。郭前、朱,钱二姓,约四五十户。下井、林、潘、陈约三百余户。下楼、三四十户,多林、卢姓。东埔顶、沈姓,约四五十户。下店、杂姓,四五十户,有衢市,盐仓在焉。桥头、与下店相属。岭下、杂姓,百余户。秀山、有张、朱、赵三姓,约百户余。溪里、赵姓、约一百户。满洋、林姓、十余户。汤畲、多黄姓,约三百余户。居民业农、樵,多产茉梨。篁墩。赵姓,二十余户。至此又与富村区迤北之战坂乡交界。
    北门外
  富村区
  富村区一名浮村。位本境之正北,距城十里,乡分为三。居其前者,曰前面。杂姓约六七十户;居其后者,曰后面。张姓约三四十户。右,曰:墙头。有郑、钱、胡三姓,聚族而居,约四五十户。人习四民之业。郑姓最盛,科甲蝉联,有绾铜章墨绶,而拜百里侯者矣。有执经登高座,而称讲师者矣。远倚有莲花峰,有唐王忠懿王之墓。顶锐身圆,若菡萏然,为本区之屏障。乡之东界西园区之磐石、岑亭,南界西园区之□兜、红墙、山头角。西,曰:文斗店。杂姓,十余户。曰:湖前亭。高、陈两姓,百三十余户。曰:魁炉头。郑、江等姓,约百余户,由此分两途,左折五里入井楼门,右折三里入北门。曰:义井。背五凤山而居,有张、蔡、胡等姓,约百三十户。曰:王墓。郑姓,四五十户,山场多,田地少。曰:梅柳。张、齐二姓,约百余户。曰:龙腰。杂姓,八九十户,田少,惟灌园种蔬以自给。曰:崎下、曰:崎上。两乡共百余户,杂姓居民,多为墓佃,或兼灌园,耕作甚少,上有北坛。曰:桥头亭。杂姓,三十余户,业蔬、圃、肩贩。至此与西湖区之窑角交界。北,曰:厦坊、前、后、左、右,散处百余户,方姓业农,农暇,多以捆屦为业。下张、方、赵两姓,约二三十户。秀山后、马嘶桥、约五六十户,多李姓。后塘、土头里。李、吴等姓,约五六十户。又有战坂。按《榕郡名胜辑要》,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兵与福州将军李仁达大战于此,故名。八墩位莲花峰之前,曰:桥下柳,有耶稣教堂兼立师范学堂在焉。以格致书院学生为代表,近乡人多游学其中。曰:石厝里、曰:坂墩。与石厝里相属,约八九十户,有石、林两姓。曰:许厝里。许姓,四五十户。曰:塞兜。黄、张两姓,三四十户。曰:斗顶。黄、郭、 陈三姓约八九十。曰:洪厝里。洪姓,三四十户。曰:西边垅。林、李、黄三姓,约六七十户。此皆战坂之联乡也。又有新店、杂姓,百余户,有市镇盐仓、典铺,颇繁盛。官路、李、连、林三姓,约三十户。古城、杂姓五六十户。后坂、刘、陈等姓,六七十户。溪墩、王姓,五六十户。山头墩、与溪墩相连,有蓝、杨、湖等姓三四十户。猫头山、志名升山,又名飞来山,下有居民六七十户,曾、李等姓。山场多,田地少,耕、樵为业。赤桥、多张姓,约四五十户,人习耕、樵。龙潭里等乡。龙潭里少人居,有水磨二十一枝,水碓两枝,近山之水皆入焉。由此折西北而上,则入桃枝岭矣。即小北岭。
    井北门外
  大北岭区
  大北岭区在县治之北,距井楼门三十里,距北门三十里有奇。以梅岭为中心,而以东岭、鹅鼻岭之领乡属焉。梅岭土著,不满三十户,市镇殷繁,为各乡凑合之区。戍其地者有汛弁一员,掌诘盗止奸,为土人之保障。区之东,曰:恩顶、杂姓,五十户。竹园、吴姓、二十户、二乡多虎暴。岭头乡、牛角垅、杂姓,十余户。后坪、多颜姓,约三十户、内有大帽山绝高、鹅峰寺在焉。邻近均无虎患。雷厝坪、黄姓百余户,里许至中元境内,有茶局,设机器以制花饼。十余年前颇盛,后经折阅歇业。洲洋尾、黄姓百六十户。水鸡口、民居不过二、三户。隔下、杂姓,六十余户。此鹅鼻岭之领乡也。再出为岭头墩、多陈,黄姓,约百三四十户。陈洋、多连姓,约百八十户。捷坂、杂姓,约百户。后房、黄、吴两姓,约百六十户。关田、杂姓,三十余户。分溪桥、杂姓,十余户。牛汶、百余户,有张圣君庙。岁旱土人每祷雨其处,内有莺哥、独屏二山,为名胜地。以上各乡无他产,惟茶、柴、薯、粟而已。此东岭之领乡也。由牛汶东北,折至梅洋,是为连江县界。西,曰:湖墩、有廖、郑、汤、陈四姓,约二百余户。大洋、池姓,七八十户。垅头、张姓,约二百户。山洋坑、林姓,约百户。溪湾、欧阳一姓,七八十户,其地有土寨旧址。院前。曾姓,二十余户,产茶及柴竹。由院前上芙蓉峰,与小北岭区分界。南曰:观音仑、有二十余户,由西园迁来,皆陈、吴二姓。贡彦岭、陈、林、吴三姓,约七八十户。猫椆、茶山、两乡户口均不多。宦溪、约百余户,钱姓者别居一处,乡有市镇,有官设税馆。陈坑园、少人居,仅两三户。黄田、郑、林、张、伍等姓,约二百余户。连白、洋山宅、畲民所居。井仔、山寮十余户,杂姓。七星坪、杂姓,数户,采茶为生。牛汶、别一牛汶,与东岭不同。居民三四十户,洪、张二姓。红庙、杂姓,十余户。火烧阑、张、陈二姓,十余户。白土、张、陈二姓,十余户。溪尾、张、陈二姓,十余户,与白土、火烧阑二乡分立,成鼎峙势。由此左越虎爬岭,抵汤畲,是为西园区界。北曰:黄土冈山宅、畲民所居。后垅、郑姓,三四十户。罗汉、邱、汤两姓。月洋、三四十户,袁姓,地产图章石。峨眉、陈、林等姓,百余户,地产纸、竹及茶。中楼、南边、半岭、以上三乡皆山宅,为畲族所居之地,户口不详。板桥、孔、周二姓,四五十户。降虎、有戚恭将古寨在焉,亦有市镇客寓,再过为洪水桥,有界牌,路通汤岭。碍窑、有碗窑古迹,民居约百余户,分何、郑、池等姓。大山、何姓,四五户。增楼、连姓八十户,本鹅鼻岭领乡,以地望属北,割隶于此。弥高、张、李、萧、黄等姓,约百户。世有科名,乡颇不陋。弓竹山。张姓,二三十户,地产茶、柴、粳、秣。由此走汤岭,与连江之岩角交界。
    北门外
  小北岭区
  小北岭区在县治之北偏西百八十杪,距北门二十里,以长箕岭为中心。长箕岭一名桃枝,又名长机。下连小北岭,如神龙蜿蜒,脉络相续,掉头于其背上,作回顾势。踞其上者,复有见天岭,如云母屏风障蔽,后面岚影天光,时相映射。土著有汪、倪、张三姓,约百余户,鸡犬相闻,自成一村落。东有鹅洋、二三十户。西洋、黄姓,三四十户。长湾里、二十余户,乡旁有水碓一枝。上岭三里为翠微院,风景颇佳。黄坑、林姓,约八十户。溪下、李、谢两姓,约百余户。左岭、数十户。大横、数十户,由兴化迁来于此。过东坑、岳姓,二十余户。九峰、陈姓,八九十户,内有禅寺一所。南洋、陈姓,二三十户,自九峰迁此。洋坑、赖婆里、山宅、畲族所居。芹石等乡。张、瞿、潘、林四姓,约二百余户。土狭人稠,颇患贫苦,多以挑米佣工为业。土产亦有粳、秫、早谷三种。由芹石越芙蓉与大北岭区之院前交界。西有长长垅、两山夹溪,少人居,其水直通下楼。柯岭、十余户,由罗源迁此。文石、俗呼石石,林、张两姓,约九十余户。社坑、郑、李二姓,六七十户。左拔、俗呼左白。河洋。余姓,百余户,此地禁烟甚严,乡中无一人吃洋烟者。由此南下冈洋,人⑴大湖分县界。北,曰:上万洋、高姓,十八户。下万洋、林姓,十余户。吉山、即铁坑、陈姓,二百余户,离乡七里、为石竹山,与永福石竹山同名。有银矿,从前不谙采炼新法,故既举复废。官园、施姓十余户。坂头、刘、陈两姓,二百余户,以上各乡、多产粳、秫及柴。路口、徐姓、百余户。点洋、施、吴、陈、杨等姓,三百余户,乡俗顽梗,有掠人勒赎,图命讹诈种种恶习。梅坑、山宅、畲民所居。湖里、高、徐二姓,四百余户。飞坑乡、山宅、畲民所居、约四十五户,土瘠人贫,均为外乡佃户。土产粳秫及竹。日溪、刘、何、高、赖等姓百余户,列居两岸。中隔一溪,有渡船北通罗源大路。文洋、周、陈二姓,二百余户。杉洋、蒋、林、纪三姓,约四五十户。匾□坑、陈姓二十余户。党洋、此亦山宅,畲民所居,多雷、蓝二姓。寿山、黄、王、陈三姓,约百余户,产粳、秫并产田石、水晶、图章石等物。南峰、杨、潘两姓,约二三十户。内有七穿井,泉极清洌,相传饮此泉,人物较聪秀。东坪、山宅畲民所居,邻近有黄巢寨古迹。古楼土盾、有客寓,少人居。梓山、萧、黄、郑三姓,约百七八十户。邻近有皇帝殿,洞旁多黄杨木,产冬筍、粳、秫、柴、竹。西楼、崔姓二十余户。张洋亭、有客寓,居民约数十户,皆杂姓。多桥亭。曹姓,十余户,始名侧桥,俗嫌不祥,改今名。过此为分胶山,与罗源交界。东南,曰:上楼、王、梁二姓,约百余户。中楼、人居不多,有水碓一枝。下楼、王姓,百余户、内有五县寨泛地,并有市镇二十余间。光绪三十二年七月间,溪水骤下,将铺户冲没,溺死八人,今只余旧址。蔡岭、郑姓三十四户。土产早谷、粳、秫、茶、筍及柴。青石溪、有石桥,畔有人家,仅数户,有客寓。聚齐亭、何姓,数十户,相传为戚南塘行军聚齐之地。岭头、杂姓百余户,内有市镇。石牌墩。伍、吴两姓,百余户,有石牌寺,在其地。旁有庖牺谷,黄勉斋先生之墓在焉,朱文公昔年尝讲学于此。由此逾岭为龙潭里,入富村区界。西南,曰:叶洋、分内外二乡,詹、陈两姓,约百余户。桃田、六七十户。牛洋、四五十户。贵洋、陈、林两姓,约七八十户,附近有松葊寺。上仑、陈、李两姓。约百余户。大坂洋沙溪。何、陈二姓,六七十户。由此下岭,直达官源里,为官源区界。
    西北门外
  西湖区
  西湖区位本境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跨西、北二门,距城各里许。内浮褒忠祠、开化寺两片壤,藻饰丹青,与湖光相掩映,间有宛在堂在焉,明侯官人传汝舟所建,一名小孤山。为游人集憩之所。湖中遍种紫菱,杂以蕴菜。湖上多植坊表,面湖而立者,有西湖书院一区,今改为高等小学堂矣。绕湖而居者,有窑角、湖尾、荷亭、与湖西第一亭,相连为一境。马厂亭、井边亭、后县等乡,多杂姓,户口畸零,有百余户者,有数十户者,有不满十户者,居多以种蔬肩贩为业。风俗朴野,即求一带经而锄者,盖不易觏也。本区之东,界北水关闸一带城垣,西为外马坑。杂姓,百余户。上有厉坛峙焉。为白龙、人居甚少,多以墓佃为业。为宝福、杂姓五六十户,多植果木。乡有宝福寺,以是得名。邻近又有地藏寺,僧众均无多,香火不甚盛。为梅亭、杂姓百余户,山场颇宽,多植果木。为凤凰池、杂姓六七十户。为内福屿洋、为外福屿洋。两乡共二十余户,有杨、吴、李、郑等姓。由此越张都墓湖,俗名状元池,大逾百亩,每岁畜鱼,获利甚厚。抵洪山桥东岸,与洪塘区交界。南,曰:祭酒岭、杂姓十余户。曰:捷报里、在将军山下,王姓十余户,山上有将军庙。曰:坊下。以路旁多坊,故名,杂姓十余户。再过为拍铁桥,拍铁桥折而上有西院,皆废疾之人所居。桥畔附居者有十余户,均孙姓。右折为柳桥,杂姓,十八户,多业圃。左折越西禅寺,寺为闽中大丛林,僧众不下百余人,香火极盛。入浦东区界。北,曰:白水塘、有李、马、林等姓,约四十户,多为墓佃,少力田者。台后、铜盘、两乡合为一境、张、吴、郑等姓,约六十户,山多田少,民甚瘠苦。竹柄、杂姓,二十余户。亦多山少田。溪头亭、即粗芦店、杂姓,十余户、皆邻乡迁居于此者。丞相坑、分内外二乡,林、徐两姓约百户。螺峰、属下马鞍。马鞍。与螺峰共一境,约百余户。有谢、苏、张、李等姓,田少山多,林文忠公之墓在焉。逾马鞍山为鹁鸽垄,入文山区界。
      校 注
  ⑴原文作“人大湖分县界”“人”字误,应为“入”。

 



地形略上之二(区域乙)
  

   区 域乙
    西门外
  柑蔗区
  柑蔗区在县治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距西城六十里,土著三千余户,程、洪为大姓。间有张、邹、林、郑各姓。有业儒者,有力田者,有牵车、服贾者。乡分洲头、洲尾、横屿、数村,绅设初等小学堂一区,而盐仓亦在焉。夹洲多植橄榄、桑蔗,颇称富庶。西曰:昙石、黄姓,四百余户,习四民之业。白石头、多叶姓,约三百余户,习农商操舟。岭头、林姓,七八十户,习农、商、蚕织。店头,林、叶两姓百余户,习四民业,兼习蚕、织,又多出洋经商。联头。程姓,二百余户,习四民业。近蚕业颇盛,土人又多出洋,赴暹罗各处为商。过江为白龙洲,入竹崎区界。西北曰:青岐,杂姓,八九十户,田少,多种橄榄。与竹崎隔江对峙。南曰:港边、杂姓,百余户,力田,兼习操舟。横岐、杨姓,二百余户,力田操舟,并制船户竹笠。檀山,王姓,四十余户,习操舟。鼓山洲、杂姓百余,习耕种。厚屿、又名下屿,林姓,百余户,农商为业。小桥。张姓,又有渔户,附居者多杂姓,约共三十余户,力田,兼习操舟。再下为盐船岸,入文山区界。东南曰:洽浦、洪姓,三百余户,习四民业。西山、詹姓,三十余户,习农业。溪头港、陈、林两姓,六七十户,力田,兼操舟为业。徐厝墩、徐姓,四百余户,习四民业。中房、陈姓,七百余户,多力田,有业儒者。桐口、杂姓,三百余户,多业商。溪下亭。人居不多。与官源区之官口,隔溪相对。按地势,西湖之西文山,其南浦东西,再西,洪塘、凤冈,西北柑蔗,官源、白沙、大穆、大湖。迤南穆源、竹崎,都巡,南屿、溪源、仙阪、上渡,南北方隅,仍不若兹之顺。
  竹崎区
  竹崎区在县治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距西门五十里。其位置扼闽江之西岸,西岸上下,各有数乡。由西岸右折而入,上下复有两溪,上曰小穆溪。溪之南北岸,乡以十数。下溪之名不传,北岸寥寥三四乡,南岸则一望皆山,绝无人居矣。今以竹崎为中心点,而以沿江西岸上下各乡,及上下溪之南北岸各乡属焉。竹崎背山临江,居民杂姓,有邢、胡、吴、歌⑴阳等姓。二百余户。市肆骈罗,森林发达,多植青果、桔柚。其地有分司,有汛弁,有厘金局。沿江一带,驳船凑泊,亦上游一繁盛之埠头也。闽江西岸迤上之乡四。曰:唐举、杂姓,三四十户,习农、商。金钟阁、十余户,业耕种。上崎、杂姓、二拾余户。程湾。杨、邓等姓,拾余户。再上为源口,入穆源区界。迤下之乡四。曰:榕岸、高河、白龙洲、荷洋。再下为石门峡,入都巡区界。小穆溪北岸之乡八。曰:溪口、亦名下溪口,以其上有大穆溪也。在本区则当称为上溪,以其下复有一小溪也。是处居民皆杂姓,不过十余户。萧厝壑、萧姓,八十余户,耕种兼撑船为业。潘头、杂姓,二十余户。圆厝前、杂姓,四十余户。文山下、四五十户,耕种为业。上塅、三四乡散处,总名上塅,共百余户。杂姓,产柴、炭、棕、竹、筍、板料及米,其上有倪山陈北山先生之墓在焉。南阳、杂姓,二百余户,产与上同。外洋。杂姓,百余户,产同上。由此入三十里,与永福之白云乡交界。南岸之乡四。曰:中楼、杂姓,二十余户。东岛、杂姓,四十余户,其后有五谷岩,山势高竦,风景颇佳。岩前有庙,祀徐、赵、薛、韩、玄、伍、柴七真人,为远近乡人祈梦处。土人迷信甚深,云仙人示梦极灵验,祈者益多,亦风气未开之一证也。庐里、杂姓,七八十户,产与上塅同。峰连。钟姓,二百余户,产与上略同。越境亦属永福界下溪。北岸之乡为山洋顶范、杨等姓,二百余户,习耕种,地产火柴、火炭。中埕、杂姓,二十余户,习耕种。竹桥、杂姓,二三十户,习耕种。汶洲。杂姓,约百户,多种杂谷,乡有小港,春夏可泛小舟。由此南下属洪塘区界,已上所列本区之领乡也。
  白沙区
  白沙区在县治之西偏北百八十杪,距西门六十里。本区地势如匹练双横,可分南北两大段。⑵之东达角洋,与大湖交界,西达叶洋,与青岐属柑蔗区。交界。北段之东抵半领,越境为箬洋,属大湖界。西抵马坑,越境为大小寨,属大穆区界。而白沙则地当冲要,南北段各乡出入之总汇也。白沙土著,约二百户,皆杂姓。人习四民之业,市肆骈阗,货物充斥,有官设驿站在焉。今以白沙为中心点,而以南北各乡隶之。南段所属,凡十五乡。曰:叶洋、杂姓,三十余户,民习耕作。可河、郑姓,二十余户,习耕作。溪头巷、张、刘等姓四十余户,耕种为业。厚义、一作厚惠,张姓,二十余户,习耕作。姑物、邢姓,十余户,耕作。宝镜、叶姓,二十余户,耕作。里楼、源格、两乡相连三十余户,杂姓,习耕作。东溪、杂姓,二十余户,习耕作。秦洋、杂姓,约三十余户。锄头、高姓三十余户。澎湖、杂姓,二十余户。等毛、亦名德毛。碎米石、与等毛相连,共三十余户,杂姓。角洋。何姓,约二十余户。北段所属凡十四乡。曰:云头岭、陈、王、郑三姓,六十余户,业耕作。马坑、约六七十户,多林姓。仙山边、南山,两乡相连,共四十余户。孔洋头、吕、吴等姓,六七十户井下、杂姓,三十余户。溪坪、杂姓,十余户。漈上、青坑、半岭、三乡相连,共四十余户,多习耕作。化云、杂姓,四十余户。下宅江姓,六七百户,人习耕种。土产有龙眼、青果、杉木、筍丝等物。兰柄、五六十户,多李姓。黄溪。杂姓,三十余户。
  官源区
  官源区位本境之西偏北二百四十杪,距西城三十五里。本区以龙岭为中心点。龙岭已上,左右分两大溪,而龙岭则溪水会流之处也。左溪发源于鹞山下,右溪发源于溪源里,二水经流屈曲分支而下,至龙岭,乃合而趋于怀安。两溪之旁,分田画井而居者,犬牙相错,皆本区之领乡也。左溪之北,直达罗坪,与大湖分界,南达葛歧畲,与柑蔗区之溪下亭交界。所属之乡,凡三十。曰:罗坪、四五十户。深垅、四五十户。洲洋、七八户。洲满、严姓,四五十户。南浦楼、多田地,少人居。瀛洲、丘、许、潘、池等姓,四五百户,乡多山田 。山蒲垅、人居甚少。黄大坑、王姓,六十余户,多以耕种为业。龙岩、七八户。白箬坑、李姓,四五十户。云坑、蓝姓,二十余户。下洋、陈姓,十余户,此处分两路,一向北,直上三里达云坑,一向北,右折过桥亭,达山蒲垅。有关防、土著、有游、杨二姓。古土盾、陈、杨二姓,五六十户。大岩下,苏姓,百二十余户。里店、陈姓,六七十户。白石洋、陈、林两姓,百余户。苈里、刘姓,十余户。埔后、苏姓七八户。埔前、董、李等姓。坂尾、与埔前相连,共二百余户,多张、林等姓。上宅、杂姓三十余户。沙溪、何、罗等姓,地产竹。曲马、何、江二姓,五十余户,力田为业。下廷坑、陈姓,二十余户。对面山、一名东面山,李姓,十余户。下垅、畅姓,十余户。牛头、崎亭、少人居。由此北行里许,至陈塘桥,过桥半里即达龙岭。流洋、居民约二三十户,勤于耕作,田土极肥美。葛歧畲。人居甚稀。此循左溪即发源于鹞山下者。以北,迤逦南下之属乡也。右溪之南,达官口与柑蔗区之徐厝墩交界。官口过溪,为溪下亭,亦属柑蔗区。北达乌石,与白沙区分界。所属之乡凡二十有七。曰:官口、邹、陈、林、洪等姓,五六百户。下村、由龙岭过溪里许,有狮公殿在焉。由此再行里许,即至下村。大坪、与下村相连,郑、高两姓,五十余户。西境、李姓,二百余户。东境、畅、陈二姓,七八十户。新境、洪姓,百余户,新境及西境三乡多出溪粉,销数甚旺,俗称官源里粉干。增湾、杂姓,六十余户。仁山、姜、刘二姓。七八十户。安邦、林姓,四五十户。黄坑、林、王二姓,三十余户。牛豆、许姓,百余户。侯官厝、江姓,二十余户。溪垅、六七十户。匾坪下、人居不多。唐田、院里、谢、黄、王等姓,共百五十户。石龟、郑、李二姓,七十余户。廷坑、池、魏两姓,七十余户。溪尾、只两三家。溪坪、杂姓,四五十户。龙骨、十余户。山兜、十余户。白大、阮姓,三十余户,此地系从前驿站,尚有马槽在焉。境厝里、仅四五户。虎仔、蔡姓六七,隔里许,有梁山院,为前朝寺宇古迹,前因劫夺行旅,寺为官毁。溪源里、邹、陈二姓,十余户,由官口迁入。乌石。洪、邹两姓,十余户。此循右溪即发源于溪源里者。以南盘旋北上之属乡也。
  大穆区
  大穆区位本境之西偏北百二十杪,距西城约百里。本区以溪口乡为中心点,而以大穆溪左右岸及闽江东岸之各乡并隶之。溪口土著张姓,约百余户,多业农商。乡之中,绣壤交错,市肆星罗,为各乡货物委输之总汇,颇称繁盛。由溪口沿溪行,直达大坑桥而止。夹大穆溪左右岸而居者共十乡。达大杭桥则入大湖所辖之丁山界。由溪口北折循闽江东岸经行达谢湾而止。沿岸而居者共七乡。过谢则入古田所辖之牛头塘界。大穆溪左右岸之乡,曰小寨,曰大寨,大小寨本处大穆溪之下游,缘为入溪各乡所必由之总路,故聊附丽于此。二乡共八九十户,杂姓,多植果木。曰大穆溪,杂姓,二十余户,业农、商。曰潘安厝,林姓,三四十户。曰铁打桥头,杨姓四五十户。曰院埕,杂姓,五十余户。习耕作,兼榨茶子为油,输出颇旺。曰牛场,曰程头店,两乡相连,张姓七八十户,物产与院埕相同。曰龙峰山山有炊饭石,俗传龙峰寺产米,炊饭石产酒。其石不时自鸣,古迹犹在。山下有民居二三十户,物产与上相同。曰大杭桥。李姓,百余户,土人多以榕油为业,岁出数千石。闽江东岸之乡,曰象鼻山,人居甚稀。曰下洋,杂姓,六七十户,习耕作。曰汤院,陈姓,五六十户,耕种为业。石人浦至此,华离隔绝。中有祥溪口、三官塘、梅埔、大箬、乾鹊口、白芒、雷坑口、水磨、湖柄等乡,则属闽清县辖。再上有小箬、南坑、过洋等乡,则属大湖分县辖。虽非密迩,尚有属县之关切。由大升过溪,曰安仁溪,刘姓,三百余户,是乡无田土,居民多种青果,及撑米船为业。曰罗洋,仅三数户。曰谢湾,刘姓,三数户。此三乡者虽孤悬海外,阻隔殊远,亦本区之领乡也。
  穆源区
  穆源区位本境之西偏北百二十杪,距西门约百里。本区以穆源溪南岸之桥头乡为中心,而以南北岸指本溪两岸。各乡,及闽江西岸由穆源溪折上,即闽江西岸,与大穆区所属之东岸相对。之各乡属焉。桥头乡杂姓八九十户,傍水依山,自成村落。有市镇以转输货物。有保甲以维持治安,有盐馆以主持课税,有学堂以培育青年人习农商,俗颇质朴,实本区数十乡之表帅也。南岸之东达源溪口,与大穆溪纡斜相对。中有源口、或名鼋溪,土著百余户,均吴姓,田地无几,多产橄榄。金沙、吴、石等姓二三十户习耕作。奎石、张、翁、黄等姓,百八九十户,多种乌柏、李树。中有市肆,颇不枯寂。超墘、郑姓,三百余户。格里、郑姓,四十余户。北山、陈姓,四十余户,皆山田。官路、郑姓,七十余户。淡芦、郑姓,三四十户。大谟、黄、林两姓,百余户。汉头、四五十户。过山、杂姓,三四十户,皆山田。院岚、陈姓,四十余户,皆山田。园坂、陈姓二三十户,皆山田。岚口、吴、郑等姓,六七十户。横苈陈姓,二三十户。是乡田野稍平,多习耕作。由此行二里许,即达桥头。等乡。西达黄义坑,与永福之拱桥交界。中有新厝坵、温姓,五六十户,皆山田。溪源、张姓,七十余户,皆山田,有古寨在焉。安章、陈、林等姓,百余户。举口、杂姓,二三十户。箬洋、张姓,七八十户。南源、即里头垅,张姓,三四十户。仑中、张姓,八九十户。黄义坑杂姓,十余户等乡。北岸之东,由洋后起点由洋后折上行达下崎,属闽江西岸西达下寮坪,与闽清交界。中有过溪、郑姓,二三十户。鸿尾叶姓,三百余户。南洋、朱姓,约五十户。古洋、杂姓,约四十户,与南洋两乡,均在下崎山后。石门山、古沙里、两乡均杂姓,人居寥寥以农,樵为业。栢溪、千里洋、湖边、榜上、南坑、石圳以上各乡,前后相连,多者不过三数十户,姓氏与石圳等乡,大略相同。等乡。闽江西岸由下崎杂姓三四十户,业农,商。起点,上达石郑、溪口,与大穆区之谢湾,隔江相对。中有埕头、陈姓,百余户,业农商,附近有观音亭在焉。青坑、黄姓,四五十户,习耕种。西园、黄姓,三四十户,习耕种。马坪黄姓,七八十户,多产青果。等乡。过此为闽清口,再上又有章洋、林姓,二百余户,习耕作。石郑、傅姓,三十余户。北溪、江姓,三十余户。水井堡、刘姓,三十余户。下埔、上埔两乡皆刘姓,不过三数户。诸乡,虽隔绝界外,中阻闽清口与马坪各乡不相联属。然既归本县之统治,则亦本区之领乡也。
  文山区
  文山区在县治之西,距城十里。入城分两路,一沿岸行,绕洪山桥直达西门,约十里。一走梅亭、过宝福,转入荷亭,至城约七八里。本区合文山里、林、郭、原等姓,四五十户,山多田少,土人兼为墓佃。内外浦里、两乡相联,陈、金两姓,约百八九十户,多业耕种。盐船岸有盐仓,小市挑盐泊船之所。居民多陈姓,约七十余户,业农。由此沿江行半里,至小桥。居民多张姓,又有 杂姓渔户附籍,共三十余户业农,兼习操舟。为附属乡,而以黄店为中心点。黄店,背山高安山。傍江,洪山江。土著多郭、原、林等姓。市上零星小肆数间,官以其地设制造局焉。区之东隔贵安山与西湖区之白龙交界。南逾高安山,过张都墓湖,与西湖区之凤凰池交界。西为牛远亭、谢姓,五六十户,以耕作兼墓佃为业。转官、杂姓,二十余户,耕作兼墓佃为业。杜坞、吴姓,二十余户,多力田。湖头、杂姓,二十余户、力田为业。下屿、林姓,二百余户,耕作兼种杂果。程田。杂姓,二十余户,耕种兼为墓佃。由此西北折,走鹁鸽垅,与西湖区之马鞍交界。北曰大夫岭、陈、罗、李等姓,约四十户。上凤池、下凤池、皆林姓、约各二三十户、耕山田为业。后壑、林姓,十余户,由尚干迁来。南宰坪、林姓,十余户,住山寮,种薯与松栢为业。李公山、宋丞相李忠定公墓在焉。鹁鸽垅。两乡人居甚稀、均不过数户。过此入西湖区界。详见上。
  洪塘区
  洪塘区在县治正西,距城十五里,以状元街即洪塘街。为本区之中心。栋宇云连,约计千余户,多杂姓。工者、农者、商者、方巾阔袖而业儒者,靡所不有,亦一繁盛之乡也。土人并能制麻竹篦梳,贫苦者或捞蚬以自给。东之领乡四。曰:洪塘里、杂姓,四五十户,业农圃。上店、陈、林两姓,四五十,多种橄榄,沿山北上五里,有观音亭峙立江上,傍无人居。郭厝里。郭姓,四十余户,以耕种操舟为业。由此过洪山桥入西湖区界。北之领乡三。曰:下店、陈、林二姓,二三十户。田地无多,遍植橄榄。高沙、约百余户。怀安、宋、元、明时县治旧址,有高、张、程等姓,约五六百户。与都巡区之侯官市交界。西北,曰:西边、约二三十户,习农圃。科坞、郭姓,四五十户、业农。横头街、十余户,业农。瓦埕街。杂姓。百余户,业农、商。由金山寺过渡,与都巡区之浦口交界。东南,曰:阵阪,杂姓,七八十户,业耕作、工、商。林厝墩、林姓,二三十户。习工、商,耕作。莫厝墩、莫姓,三十余户,多力田,亦有业孺者。柯厝墩、柯姓三四十户,各习耕贾。东陵州、李厝墩。杂姓三十余户,力田,兼业工,商。至新开垅口,与凤冈区交界。西南,曰:麦埔、施姓,百余户,习耕、商。瀛洲、俗呼岩州,杂姓二百余户,习耕,贾。塘下、刘姓,三百余户,业农圃,兼种时花。梅花楼。杂姓,五十余户业农商。由梅花楼过渡,为潘厝衕,入凤冈区界。
      校 注
  ⑴原文作“有邢、胡、吴、歌阳等姓”,“歌阳”乃“欧阳”之误。
  ⑵从上下文文意看,此处疑漏“南段”两字。


 
 



地形略上之三(区域丙)
  

   区 域丙
    西门外
  都巡区
  都巡区位县治之正西,距城三十五里。土著许姓二百余户,其愿而朴者,皆力本务,服先畴。其颖而秀者,则折节读书,而习为儒,有系籍圣贤者矣。乡之中有西国教堂,并附设医馆一区。民、教相安,尚无争哄。由其俗之不嚣故也。区之四隅,西与溪源区交界。东隔江与洪塘区交界。南抵葛岐屿,与南屿区之蔗洲交界。中之领乡十。曰:桥头、有盐仓,市镇居民约二百余户,多陈姓。左近有十四门桥,过桥五里,可达溪源宫。岐头、袁岐头、两乡皆杂姓、约数十户。陈宅、后山林、陈二姓,约百余户。洋中厝、青仔垱、董屿、陈、吴二姓,约五百余户。郭屿、葛岐屿。约百余户,业糖蔗。北达石门峡,与竹崎区之荷洋交界。中之领乡十有八。曰:浦口、有王、郑、林三姓,林姓最大,皆从尚干迁来,约五百余户。由此过洪塘江,即抵金山寺。,余剩、刘、廖两姓,约百余户。金桥、王姓,约百余户。厚美、张姓六百余户。油线、攀埔、两乡皆杂姓,约各四五十户,多业农。上街、林姓,千余户,业孺⑴及农,商。丘厨、萧、许二姓,百余户,业耕织。过洋、陈姓,七十余户,业耕作。石门街、张、林两姓,约二百户。路腰、杂姓,三四十户,业农。丰埕、俗呼空埕,杂姓,三四十户,业耕织。沙墩、卞、江两姓,四五十户,皆渔户陆居者。沙堤、俗呼沙岫、赵姓千余户,业耕织及商。侯官市、本唐、宋时侯官县旧址,有城隍庙古迹存焉。土著杂姓四百余户,田地甚少,多植橄榄、龙眼。乡中有山名龙台山,山上有塔,又有斗米山者,在乡之迤北江中,由此北行,过山麓,即达塍岸。斗米岐、少人居。蒙稿洲、约二三十户。堘岸。刘、翁二姓,二十余户。乡后有山名十甘园山,乡之东面临江,江边有山,即石门峡。
  溪源区
  溪源区在县治之正西,距城约三十里,本区以溪源宫内祀陈三相公,每天旱,远近乡人祷雨甚验。为中心点,而以西南西北及东向之乡隶焉。溪源宫地当冲要,为西南北数十乡出入之总汇,而东向各乡参列其前,如众星之拱北辰。萦回环护,其中绣壤交错,地旷人稀,与外间颇形隔绝,不啻桃源之别有世界也。东向之乡,曰:庄前、杂姓,百余户,业耕作。蓝柄、杂姓,百余户,业耕作。超山、杂姓,四五十户,业同上。罗汉洋、十余户,杂姓。鲤尾、杂姓,三十余户,业农。尾垱。杂姓,三十余户,皆渔民登岸者,业同上。由此过十四门桥,属都巡区界。西北上抵横楼,与永福交界。下抵陈坑里,与竹崎区之山洋顶交界。由下而上,共十九乡。曰:陈坑里、陈姓,六七户。上南坝、两乡各五六户。深巷、杂姓,十余户。可溪、人居甚稀。洋中、七八户。苦竹、俗呼富竹、人居甚稀。金钩环、李姓,十余户。叶坂、叶姓,八九户。石壁、五六户。石侬、四五户。大水坑、五六户。坑口、八九户。大坵田、六七户,以上各乡皆杂姓。池宅、林姓,十余户。水企、四五户。螺头、八九户。清饭盘、五六户。横楼。四五户,由此再入永福界。西南上抵陶洋,与永福交界,下抵尾寮,与南屿交界。尾寮,地在旗山后,逾山可达南屿乡。自上而下共十一乡。曰:陶洋、陈姓,二三十户。燕秀、许姓,四十余户。炎山、六七户。粗芦坑、李姓,八九户。上峰、七八户。山洋顶、此别一乡,与属竹崎区者同名,土著范姓,约十余户。土溪、六七户。南楼顶、李姓十余户。温洋顶、俗呼远洋居,民四五十户。溪坪里、八九户。尾寮。六七户。
    西南门外
  浦东西区
  浦东西区在县治之西偏南二百四十杪,距西门约七里,距南门约五里。本区合浦东西两乡为中心点。两乡毗连,相距仅半里。浦东土著林姓五六十户,浦西杂姓有陈、林、萧等姓。约八九十户。居民有力田者,有为卖菜佣者,有执技以游食者。其地则平野多田,河流如带,时相灌输,土脉肥沃,未可以黑子弹丸而等诸自郐以下也。区之四隅,东北达吉祥山、太平山、南禅山、三山皆不甚高、东向平列。与闽县隔界。中有船厂后、杂姓,三四十户。河上、杂姓,五六十户,地多园、田、鱼池。南行,有十八洋墩,为各乡往来之通道。墩内掩埋枯骨。土人云,皆系明季之被倭难者。洋柄、杂姓,四五十户,田地甚少,居民多习负贩工艺。山仔里、杂姓,四五十户。以近市故,人多移徙,无恒居。上浦头、杂姓,二三十户。洋中亭在吉祥、太平、南禅、三山之麓。路傍有坊,有前明龚状元墓。有观音亭,折西南行数十武,有南禅寺。内设开智高等小学堂。左右两旁有店肆二十余间,居民甚少,又多迁徙。等乡。东南抵三县洲,过江属上渡区界。中有陈骷髅、明季被倭难者,暴尸纵横于此,故名。是乡杂姓,三四十户,均习耕作。坡尾、杂户百七八十户,土人多耕洲田。并种糖蔗、油麻、青豆、小麦等物。外洲、杂姓,约百户。是处下连白马桥,俗呼江下。上游各府商贩,多集于此。市肆骈阗,木植栉比。港内小舟络绎,极为繁盛。帮洲、亦名傍洲,地颇坟衍,有民居,有市肆、舟人过客,杂处其中。土人或习操舟,或习耕作并植蔗、麻、豆、芋为业。三县亦洲地,土人习操舟造船,或负贩为业,亦多执役于各行栈者。等乡。西北抵西涧,涧内祀瘟神,左折而出,即西门直街。再出与西湖区交界。中有教场坂、约百户,人习执技负贩。西营、杂姓,五六十户,以负贩并工艺为业。西洋、杂姓,三四十户。乡中有田圃,有鱼池。涵头、多林姓,约二三十户。荷泽桥、陈、何、汪、丘等姓三四十户,均习耕作。院后、杂姓,五六十户业农,并习工贩。西河、陈、郑两姓,三四十户、多习耕作。小凰山、多林姓,约五六十户。是乡田地。颇多。大凰山、陈、许等姓四五十户。两山之背西禅寺,香火颇旺,为闽中大丛林之一。兴化园、有吴、董、王、杨、林等姓,约四五十户以田园及鱼池等项为业。斗池、六七十户,吴姓居多,业同上。小柳、分前后两乡,约七八十户,皆杂姓。小凤村、杂姓,约二十户。教场里杂姓二三十户,与西涧密迩。等乡。西南达新道,与凤冈区之和尚洲隔江相对。中有上浦、毛姓,七八十户,皆习耕织。后洋、李、陈等姓,三四十户,业耕作,并习造船。上坂、杨、曾等姓,五六十户,多习耕作。下坂、十余户,业农。长汀、杂姓,八九十户,南下有净土庵,为前后七八乡合力共建者。新道、约三四十户,内皆洲田,多种糖蔗、油麻豆等物。等乡。
  凤冈区
  凤冈区在县治之西偏南二百四十杪,距西城十里有奇,距南城约二十里。本区以凤冈书院为中心点,而以亭桥、朱宅两乡入焉。凤冈书院俗称文昌祠,祀朱子遗像,相传为朱子尝荔处。祠前有联云:本地风光,曾评荔子,当门山色,恰对莲花。乡人于其中设乡约局,有事则集士绅会议,盖亦地方自治局之缩本也。亭桥陈姓二三十户,聚族而居,有祝圣亭遗址在焉。明景泰中建,今圮。朱宅位亭桥之左方,土人亦均姓陈。乾隆间,由台屿迁此。击析相闻,其于凤冈书院,犹邾之于鲁也。区之东达和尚洲,与浦东西区之外洲只一水之隔。中有弥陀里、即坊兜,有市肆,民居约五六十户,杂姓。下迳、陈、郑、吴、王等姓,约百余户。杨宅、杨、刘等姓,约三四十。后巷、林姓,三四十户。浦上、林、陈两姓,七八十户。半道、林姓,三四十户。港头、林、吴两姓,四五十户。太坪尾、陈、王等姓,二十余户。曾厝湾、潘、何、孙等姓,三四十户。亭头秦、曾等姓,四五十户。各乡属焉。由亭头东南下,至和尚洲,不过二三里。西达新洲,以洪塘江之下流为界。中有张宅、郑姓,十余户。镜浦、皆渔户陆居者,仅二三十家。周宅、陈、唐、潘三姓四五十户。冯宅、又名凤泽,游姓百余户,有两等小学堂一区。高宅、高、尤、陈、刘各姓,约百余户。地产蚬,每日捞取,鬻之以自给。庵后、翁姓,仅数户。厝柄、张姓,约十余户。路头、院前、二乡与上元乡本为一境,居民共百余户,今准地望,割上元,隶北隅。院前左近,有韦陀桥一座。葛屿、李姓,百余户。雁滨、俗称南边,林姓二三十户。叶宅、李、郑二姓,六七十户。等乡,而以隔水之竹榄党、柴排楼两乡附之。叶宅与新洲仅隔一水。南达透浦界上渡区之湾边角。即岐角。中有江边宅、林姓,百余户。天前、赵姓,十余户。傍出而居。西浦头刘、于、秦各姓,四五十户。岭后、一名出简兜。高螺头、吴姓,二十余户。凤冠、为凤冈之主山,有高、李、刘等姓,约七八十户。杨桃岭、吴、陈两姓,约百余户。山东岭、侯、王等姓,四五十户。玉兰谷、沈、陈、石等姓百余户,中有初等小学堂一区。透浦沿江岸而居,二百余户,有高、谢、沈、欧等姓。等乡属焉。由透浦东南,下为湾边角。北达潘厝衕与洪塘区之梅花楼隔水相望。中有谢宅、下道、王、曾、陈、蔡各姓,百余户。卢滨洲、卢姓,百余户。后曹洲、王、许、蔡各姓,百七八十户。刘宅、刘、陈、李三姓,约二百余户。上元、与路头院前合为一乡,已见上注。大塍、仅两三户。洋中厝、石边头、由石边头西北折,有税馆,并有元帅庙在焉。再出为官渡,可达潘厝衕。桔园洲、人居甚少,避水患也。潘厝衕、杂姓,百余户,业耕种、糖蔗。申厝浦一姓申,业农圃、糖蔗。等乡属焉。
  南屿区
  南屿区在县治之南偏西百八十杪,距南门约五十里。本区背负旗山,三百皆江,西通八达,占籍皆杂姓,有陈、林、刘、叶、张等姓。不下二十余户,为本境之第一巨乡也。乡之中,市肆约二百余间,百货备陈,略称完备。乡左为山境堂,林姓五百户,由水西徙居于此,亦本区之联乡也。按南屿西南有白屿桥,长八九十丈,广丈余,其上有三港,二为近岭之水,一为永福大樟之水,皆由此桥出,而趋于五通港,其水名水西。前明林春泽卜居于此。其后嗣日潮昌盛,人因谓之为水西林。乡右直有上官塘亭,为行人往来之孔道。风景颇佳,足供游眺。土人分习四民之业,而游手以待职事之转移者,盖寥寥焉。故其乡颇称富庶。区之四面,东有溪坂、谢姓二百余户,多耕山田。黄坵、杂姓约百余户,力田并织蓆,兼畜锚缆为业。锚缆,即海洋之钓船也。浦口、约百余户。柳浪、洲地约三百余户,有黄、卢、陈等姓,土人多植桔树,并种西瓜,亦有撑溪船为业者。由此过五通港,可达仙坂区之芹洲、陈厝。陆续份份呼六十份,亦洲地也。土人多林姓,约百余户。以沙洲迁徙靡常,故耕作者少,多畜锚缆为业。等乡。由陆续份以东,渡江为九仙观洲,属凤冈区界。西有官塘、林姓,约百户,习耕作。由此过白桥,即达耿头。耿头、俗呼犬头,约百余户。土人有学习符咒秘术,能上刀梯,称为狮公,传名远近者。后山、黄姓,三百余户,习耕作。北屿、龙骨、杂姓二十余户,近旗山下,地瘠民贫。五都里、其中民居,零星错落,有三十六墩。每墩或七八户,或十余户,皆傍旗山而居。谷处岩栖,惟以樵采种薯,自给而已。楼前、刘姓,百余户,习耕作。等乡。由楼前逾旗山属永福县界。北有澳岐、杨姓,三百余户,习耕作。红山党、杨姓,二百余户,习耕作。元丰、大小两乡、有强、力、方、张等姓,约二百余户,多耕山田。东头关、刘姓,七八十户,习耕作。缸窑、约二百余户。是处有垓窑,能制粗垓缸钵,故名。马宝、谢姓,百余户,习耕作樵菜。下陈垱、蔗洲李姓,二百余户,以种蔗、制糖为业。等乡。由蔗洲再出为葛岐屿,属都巡区界。南有苏岐、冯姓,约百户,力田为业。尧沙俗称辽沙,有五县分司驻焉。土著唐姓千余户,习四民业。沙洲一带多植桔,出产颇旺。等乡。与尧沙隔江相对者为芹洲,属仙坂区界。本区四正之外,又有西南一隅,共十三乡,今准地望以附丽之,曰溪田、周姓甚多,余皆杂姓,约共四百余户,颇称饶裕。下屿、林、强二姓百余户,习耕作。岭兜、黄姓四百余户,习农、商。玉仕、陈、张二姓八九十户,耕作为业。党上、黄姓,百余户。山兜、陈姓,百余户。力田为业。下浦、李姓,二百余户,男子力耕,不足以供食。其妇人多入城佣工,乡甚贫苦。窝梨、杂姓,四百余户,业农,樵。薛屿、杂姓,七八十户,山居力田。仓下、林姓,五六百户,业农、商,并有习儒者,物产亦以橘为大宗。黄岸、林、黄两姓,四百余户,习耕作。龙湖、俗呼土牛,杂姓,约百余户,土人多往永福经商,专贩炭篾。浦口。与上之浦口有别。是乡多陈姓,约五百余户。土人习耕作,兼种糖蔗为业。多樵采榛莽,鬻之外乡,以备烧制砖瓦之用。,与浦口接壤者为后尾、尖兜,一名千山兜。亦属永福界。
    南外门
  仙阪区
  仙阪亦名苏阪。区位县治之南偏西百二十杪,距南门约七十里。土著陈姓三百户。人习农商之业,文风亦颇盛。登甲乙两科者,常不乏人。时有跻显秩,为当世名卿者,盖本境文明第一之乡也。乡之右过小桥,有东厝,街市肆百余间为附近十余乡交易之所。饮食日用之需,咸于是取给焉。今以仙阪为中心点,而以东西南诸乡,及东北隅之各乡丽之。东北之领乡四,曰方村,方姓,约二百余户,习农、商及造舟为业。上洲、林姓,约二百户,习耕作,土产有梨、桔及李等物。芹洲、即洲头、黄姓,三百余户,力田兼撑溪船为业。土产以橘为最多。陈厝。与芹洲毗连,亦洲地。居民陈姓,约九百余户。习四民业,土产橘亦颇多,近江处,有官设排塘在焉。与陈厝隔江对峙者为垚沙,属南屿区界。东之领乡八。曰:塔兜、依山而居,杂姓约三四十户。下半洋、张、郑两姓,约四十余户。以力田及种橘为业。盛汉、柯姓,二百余户,田地甚狭,土人多习经商。湖刘、傍山而居,刘姓,约四百余户,业耕种。淇源、杂姓,三四十户,土人多习制瓦。本乡与盛汉、湖、刘均居御袍山下。其前有虎、豹、狮、象四小山,形状酷似。由御袍山过峡,又有猪母场山顶,后有白额虎山,作赶猪形。过虎山,属闽县界。大文山、其乡庐于弥勒腹山下,俗呼芒山,约六七百户,皆陈姓。田地无多,均习烧瓦,计有瓦窑十八所。马腾、陈、吴两姓,约百余户。田地无多,士人习贸易为生。仙岐。杂姓,四百余户,多以烧砖为业,窑灶计百余所。是乡傍 山临江,田地极狭,力耕不足于食。故多习贸易。江边有厘金分局在焉。与仙岐隔江对峙者为阳岐、属上渡区界。西之领乡六。曰:古城、地远而僻,土人言语,钩舟格磔,与各处不通。相传内有三十六墩,以人皆鲜至,莫能详焉。其中无他产,惟青梅、杨梅最多,货此以自给。亦有缚制蒙帚,以鬻外乡者。直厅、潘姓,约百户,习田圃,亦多种橘。镜口、居民仅十余户。由此出里许,过小渡,可达访亭。访亭、陈、王等姓,约百余户。是乡多种橄榄。渡湾,约五六十户,有王、张、陈三姓,乡内亦多瓦窑。保丰。李、王、张等姓,约百户,以农樵及种薯自给。由保丰再入为观猎,属永福县界。南之领乡七。曰:黄溪,杂姓,百余户。上半洋,潘姓,约四五百户。小文山,杂姓,三四十户。泽苗,张姓,约千余户,习农商,乡多产橘。帮道,姚张等姓,约八九十户,业农亦多产桔。潘厝边、潘姓,五百余户。乡俗尚武,从前捷武科者颇多。瓜山。杂姓,约三百余户,傍山而居,习农、商,亦有种薯以自给者。由瓜山折西南行,亦与永福之观猎、大樟交界。
  上渡区
  上渡区在县治之南距城十五六里。本区以斗门亭为中心点,而东斗、西斗则区之左右辅也。东斗土著约二百户,多杂姓。西斗占籍者不满三十户。两乡中隔一亭即斗门亭。为天然之界限。室庐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庆吊交通,互为宾主。朋从子姓,笠屐往来,未闻有强凌弱、众暴寡之患。其俗之长厚,盖有以使之然也。就本区之中央起点,东抵对湖,越境为闽县界。中有湖边、蛟边、与湖胶三乡鼎峙,各百余户,多齐、陈姓。上湖、杂姓,百余户。陈坑井、陈姓,四五十户。吴厝顶、吴姓居多,数约三四百户。下湖、约二百余户,多张姓。程埔头、张坑、对湖三乡各四五十户,均杂姓。过对湖则交闽县界。又以上吴厝顶、下湖、张坑、程埔头、对湖各乡,多种蔬菜,兼植茉莉为业。等乡属焉。西抵阳岐,仙阪区之仙岐隔江对峙。中有鱼塘头、台屿、俗呼瓜屿,多陈姓,约五六百户。湾边、为行旅待渡处,旁有市肆,居民约数十户。由此上折至透浦,交凤冈区界。阳歧由本区西斗门折南行,过斗门桥,不及二里,即达阳岐。是乡颇繁盛,居民四百余户,分陈、朱、郭、周等姓,有文庙,及税馆在焉。等乡属焉。南达吴屿,与闽县交界。中有吴厝头、三四十户。齐安、齐姓,二百余户,多植桔蔗。潘宅、王姓,数十户。蟠屿、林姓约九百余户,乡内有一屿,活水蟠蜒,故名。土人农、商各半,亦多植桔蔗。仁山尾、林、李两姓,七八十户。吴山、林、赵、陈三姓,约千余户。吴屿多陈、林两姓。其物产同蟠屿。由此再出,则与闽辖之义屿交界。等乡属焉。北达仓前桥,逾桥又入闽县界,中有湖胶、本与湖边、蛟边两乡相属,割隶于此。由湖胶东北,上有白泉山,内设小学堂一区,再上则为鳌头凤岭,岭后,即程埔头,陈坑井等乡。白鹭岭、洋甲、新亭、三乡毗连,约二百户,杂姓。上渡、市肆毗连,路左有望北台,巍然高耸。仓前山其上多洋人占居,洋楼环列,其前有市肆,直达仓前桥,最为繁盛,有南路之盐馆在焉。等乡属焉。
    西门外
  大湖区
  今之望县,古百里诸侯国也。县之下有丞,为一方之行政官,而受成于县令,犹古之附庸也。大湖辖乡以百数,地势辽逖,为令尹控驭之所不及,设丞一员驻其地,盖如指臂之相使,而资以佐治也。今定县丞驻所为区之中心点。本区位县治之西偏北百二十杪,距西门约百里有奇,东北界罗源,连江,中凡二十乡,东南接白沙区之黄溪、兰柄,中凡九乡。其西北西南则分三大段。西北曰:雪峰段。西南曰:绅带段;曰:小箬段。统帅其属乡,以隶于本区。东北之乡,曰:墙坪、土著多陈、王姓。东姚、姚姓,约数十户。岭头、是乡有民居,有市肆。新岭尾、居民约数十户。杨柳、桥东、蒙桥、是处分三路,一可通连江,一可通罗源,一入刘源。刘源、兰里、多山路。后洋头、下壑、清坑、文山、岗南、墘村、上官、上横、上房、池坑、后坊、象桥。是处一派皆山路,居民多耕山田。后溪东南之乡,曰:后塘、陈姓,数十户。郎官、箬洋、此为本区东南下之大路,直接白沙区之仙山、井下、兰柄等乡。马墘、居民多翁、陈等姓。吴山、洋下、坑头、蒲山、徐坑湖。此为本区东南下之支路,直接白沙区之黄溪,兰柄等乡。雪峰段雪峰为本区最名胜地,中有崇圣寺,前遭回禄,致成焦土,仅存二柽并古鼎数口,石塔古迹而已。旁有狮子岩,蓝长者之墓在焉。相传长者昔尝舍宅为寺。之后,面有天洋、天吴、业山、滂山、是乡土著,皆方姓,约数十户。等坑,张、梁、饶等姓,约数十户。下塘里、居民多习耕种。前洋、岭下土著多陈姓。良地、枝柄、墓头、温洋、广坪、坑尾、曹地、下寮、以上各乡,皆业耕种。大陈坪、西坑、黄埔、马厝等乡。由此入罗桥,走白鹭洋头,是为闽清界。前面有郭山、林洋、朱墓、龟山亭、长基、是乡多林姓。刘洋、坵坪、由此西北行十里,达罗桥,亦可入闽清。九透桥、此桥左出岭兜,直抵雪峰,右通小箬段之绅宅,下达绅带。见村、岭上、岭兜、仙洋里、是乡土著罗、江、陈、张四姓,约数十户。由此再入五里,有龙岩峰,中有龙岩寺,古佛亭,更有龙井、龙迹、仙岩、石磬、石鼓、鹰石、喷玉泉、影星潭、苦竹岩、弥勒石、莲花台、笔架石十二景。后坑、张漈、浚上等乡。小箬段再出即闽清县境。之领乡,曰:李园、太平桥、中崇、上寒亭、平坡、是乡多旅馆。火管亭、上格、牛洋、鹅项岭、岭头亭、幼泉、居民一姓李。梧溪、居民一姓余,上有梧峰,秀削插云。有仙洞、石门、石盆、仙脚迹诸景,又有一寨,其中可容八百余人,是处亦与闽清交界。猫啼岭、烂桥庵、安仁乡、多王、谢姓。黑桥、虎齿溪、东宅、绅宅、江姓,数十户。花桥头、是处有市肆。茶苑、平古洋、居民皆林姓。南山、锡地。居民皆连姓。绅带段陈姓,数十户。之领乡。前左,曰:升见、俗呼新店,张姓数十户。上山门、居民皆池姓。背楼、居民皆张姓。五范领、少人居。较场坪、土人云,昔有张逆绮稚演操此地,故名。三十六坡、蓝田、俗呼南亭,居民陈、胡姓,最多。郑氏、秦洋、是乡一姓瞿,多业农。上苑、严姓数十户。西宅、左溪、苑里、三休。由此可直达县丞驻所。右,曰:水槽亭、伏虎亭、鱼吞岭、际兜、林姓数户。九蒲亭、田墩、文园、多詹姓,由此再出,即大穆溪。又有洋头、上元、后洋、岩头、潘漈、化城亭、居名多多姓。丁山、大坪、居民多马姓。双溪,由此北走上南亭,亦可达雪峰。则其北向之附属乡也。
      校 注
  ⑴原文作“业孺”“孺”字误,应为“儒”。
  



地形略下之一(山域)
  

   山 域
    城内区
  乌石山 在县治之南,倚郭,当会垣东南隅。唐天宝八载,敕名“闽山”。宋熙宁中,程师孟又改名为道山。《三山志》云,山有三十六奇。其南麓盘亘于城外者曰豹头山,则有宿猿洞古迹。
  玉尺山 亦名闽山。
  钟 山 明马森钟丘园。均为阛阓所蔽。
    西园区
  东岭、鹅鼻岭、观音仑、贡彦岭。
  大北岭 在县治东北二十里,迤逦骈连,如列屏然。长仅十五里,均不出西园区外。
  东 岭 有大坑之水,南流八九里,为闽县之桑溪。
  鹅鼻岭 有粗芦坑之水,南流十五里,经西园区而入于汤门外之官浦。
  观音仑、贡彦岭 之水南流十五里,经西园区而入于井关外之官浦。
  涧田山 在县治之北十五里。
  崎 山 在县治之东十里。
  玄坛岭 在县治之东北十里。
  凤 山 在县治之东北九里,前有官浦。
    富村区
  莲花峰 在县治之西北十五里,下有涧水,向东南流。
  升 山 旁有飞来山,俗呼猫头山。在县治之西北十六里,旁有涧水东南流。
  浮仓山 即富村。在县北十里。
  品石岩、卧龙山、共一山 在县治西北七里。
  大鹏山、五凤山 相连,在县治西北六里。
  拜郊山 即今北坛。在县治西北三里。
    大北岭区
  莺哥、独屏二山 在县治东北四十余里。其水南流入连江县界。
  大帽峰 连亘八九里,在县治北四十里。其水南流,下分溪桥入连江界。
  芙 蓉 在县治正北六十里地,与桂湖之桃源相近。其水西北流入连江县界。
    小北岭区
  寿 山 在县治北六十余里,南距九峰十里,东南距芙蓉八九里。其水东北流入连江县界。
  九 峰 在县治北五十余里,北距寿山十里,东北距芙蓉十余里。其水山前与山后,均东北流入连江界。
  长箕岭 在县治西北四十余里,距小北岭头二十余里,地与上楼相近,其水东南流入桂湖。
  见天岭 道里方向与上节参看。北为点洋乡,南为长箕岭乡。向北之水经社坑桥西北入罗源县界,向南之水合上楼之水,东南入桂湖。
    文山区
  凤池山 在县治西北八九里,其水西入洪山江。
  铜盘山 在县治西北五六里,其水东入西湖。
  贵安山 在县治西三里,其水东入西湖。
  文 山 在县治西北九里,其水西入洪山江。
    西湖区
  大梦山 在县治西三里许,与保福山,梅亭山、清泉山、五凤山、高安山、祭酒岭断续相间,脉络牵连。直走洪山桥,临江而止。前后左右相去,各五六里。
    浦东西区
  高峰山 在县治西南二里许,又南里许有大凰山,地与西河相近。
  怡 山 即今西禅寺之山阜耳。在县治西南五里。
  吉祥山、太平山 地势骈联,在县治南四里,属闽辖。
    洪塘区
  洪塘山 居县治之西十里,其分支有东岐、云岭、程山俯临江渚者为西山,东为妙峰山。其稍南者为佛楼山,为瓦埕山,皆滨江浒。其峙江中若印浮水面者,为小金山。
    凤冈区
  凤冈山 在县治西南二十里,东瞻台江,西愿金锁江,南对台屿山。其山分五支,甚在区内。惟杨桃岭、白鹭岭二山,地连凤岭,为其支麓,界入上渡区。
    上渡区
  仓前山 即天宁山,在县治南十里。东为闽县界,其西脉络,牵连蜿蜒甚远。有巍然回顾者为鳌头山,风岭属焉。俗称为鳌头凤岭。其下为望北台岭,西为白泉山、登平山、虞塘山,皆此山之支麓也。
  斗门山 即鸡笼山。在县治南十八里地,近虞塘山。
  柯 屿 又名台屿、瓜屿。惟三小阜鼎立田间,西与风冠山相近,距县治西南二十余里。
  阳崎山 距县治三十里,一名龙安山。
  高盖山 东属闽县,西属侯官,距县治十五里。其山之西南,曰齐安山。
    柑蔗区
  葛岐岭 俗称蟛蜞岭。在县治北稍西三十余里。
  钱 岭 俗呼岭头。在县治北稍西四十余里。
    官园区
  龙 岭 距县治北稍西三十余里,地与陈塘桥为近。其水西南流。
  鹞 山 距县治北稍西六十里,南距龙岭二十余里。其水西南流。
    白沙区
  云头岭 距县治西北七十里,其水西南流入白沙溪。
  大穆区 大湖区附
  双髻峰 为小箬溪水源所出,在县治北稍西一百四十里,其水西南流。
  鳌峰岭 居小箬溪之右,相去四五里,在县治北,稍西一百四十余里,其水入小箬溪。
  雪 峰 根蟠四邑。侯官、罗源、古田、闽清。其一隅南向者,今属大湖分县所辖。在县治北稍西一百八十余里,其水西南流。
  梅埔山 东负大湖分县,西向闽清口,在县治北稍西一百十里。其水南入闽江。按梅埔山与闽清县交界,产梨甚佳。
    竹崎区
  五谷岩 居小穆溪之右畔,在县治西稍北五十五里。其水东北流入竹崎江。
  唐举山 居小穆溪之左畔,相去里许,在县治西稍北五十六里。
    都巡区
  石门山 北近都巡乡,南接过墙乡,在县治西二十余里。
  龙溪山 一名西山,溪源之水出焉,在县治西三十余里。
  龙台山 在侯官市山上,有塔,在县治西二十里。
  赤塘山 东近晋山,南接上街乡,在县治西二十里。
  十甘园山 东北近石门峡,东南近塍岸,在县治西二十余里。
    南屿区
  旗 山 有五仑,土人称为五面旗。在县治西稍南五十余里。其南麓有二屿,俗呼为北屿、南屿。
  岘 山 东北去旗山二三里。其水东流下趋白屿桥,名为水西,在县治西稍南五十余里。
  白鹤山 北去旗山三四里,在县治西南六十里。其水东流。
  笔架山 东北距旗山五六里,在县治西南六十余里。其水东北流。
  龙湖山 俗呼乡名为土牛。与古灵隔江对峙,永福县大樟之水经其山下,而东趋大江。
    仙阪区
  阴崎山 位阳崎之西南,大江经其右以出。西峡在县治之西南三十里。
  芒 山 土人名为大文山。北去阴崎二里许,在县治南稍西二十余里。
  御袍山 其下其虎、豹、狮、象四山,骈联相属。前对旗山,右接大文山,在县治南稍西二十五里。
  方 山 在御袍山之左,山峡中南望,略见其边障,地与闽县交界。在县治南四十里。其水东南流入闽县界。
  瓜 山 三峦直下,分派如瓜,在县治西南五十余里。其水东北流。
  古灵山 一名大帽山,一名席帽山。千峰奇峻,前有文笔峰,俗呼奇峰尖。特见峭拔,在县治西南六十里。


 
地形略下之二(流域)
  

   流 域
    城内区河道沟道详《闽县志》。
    西园区
  有二水,一为鹅鼻岭、粗芦涧之水,行三里许,经埔党而入西园,始名为溪,又行四里而入于水头之官浦。其浦可通潮汐者,在井汤门外。
  一为贡彦岭之涧水及近山之水,行四五里,至桥头、下店,有北岭及虎爬岭水行三里许来会。平行三里许,过磐石之原厝尾,二里许至思儿亭,有富村之龙潭里水,由七桥行十二里,出横坝来会。是此水源在富村区之龙潭里,而委在西园区之思儿亭也。至是又分东西两支,东之一支东行半里,入于斗门之小浦,其西之一支南行里许,过□兜即树兜。而入于湖堘之官浦。在井汤门外。即淤废之古东湖旧址。井汤门外之官浦,受西园、盘石两处之山水,其委分为两支,一由汤关闸入城,为闽县界,一由汤门城濠入,为闽县界之东城濠。
    富村区
  一水源自龙潭里而下七桥,行三里许,经溪墩、新店、文斗店二里许,过湖前、堘魁、炉头出横坝,约行五里,而会于西园区之思儿亭。
    大北岭区
    重峦叠嶂,溪涧极多。兹举其大者言之,得有二水。
  一东岭鹅鼻岭以内,有诸涧水,与牛汶诸涧之水群流会合,而出分溪桥。其委过连江辖之梅洋,以入于江南洋。
  一源出柯岭长长垅八里许,经上楼、下楼,东行十余里,而东入于桂湖。而桂湖受诸山溪涧之水,难于一一指名。水势汪洋,不通舟楫。北行十里余。其委由桃源,俗称长洋。经汤岭而出于连江辖之江南洋。
    小北岭区
    区内高峰峻岭、溪、涧难名。其东北行者有二,水东行者有一水。
  一源自柯岭长长垅东行八里许,经上楼、下楼,东行十余里,又合近山之水,由过东溪三里许,而会于桂湖。
  一源出文石社坑,东北行六七里,至湖里,有北来之官洋水来会。又曲折五六里,过飞坑桥,行四五里,有日溪、小沧溪之水来会。遇多桥亭、分胶山,闽谓脚为胶。入于罗源之歧峰里。
    西湖区
  水分东西二向。其西向者,凡诸山涧谷之水,多系细流,不能成溪,注于洪山江。其东向者,近山雨后之水,悉注于西湖。城内北关闸之水,亦灌注于西湖。由西湖南出桥头闸,绕城为濠,而出于南门之浮桥者,则属城外之浦东区。入于西关闸者,则为城内之善化坊。
    文山区
  无大溪浦。其山多雨后涧泉,乍流乍止,未闻以溪名者。今姑从略。浦东西区受西河西湖之委。其一为洪山江之水,从西河分为西支。其三支纡曲东流,乡人悉指为浦,均横出于南门外。一为洗马桥,一为六柱桥,一为福德桥。其一支南行屈曲,约四五里趋白马桥,南行里许,由帮洲、三县以入于台江。其源委均不在本境。其一为西湖之水,东绕城濠约七八里,而出南门外之浮桥,则为闽县界。
    洪塘区
  之水,当上四府冲流,其大江即闽江。分两派,在东者为洪山江,俗称为西港,在西者为洪塘江,俗称为南港。而西南乡人居于南港以下,地近五通港者,则又呼洪塘为北港,大樟溪为南港,亦易地使然也。区内上半段有一二浦道以通潮汐,下半段有三四浦道以通潮汐。居民于浦道侵占甚易,开通亦易。惟所异者,区之上半怀安,横亘中流,下多沙石,有自固之势,少崩坏之虞。区之下半地系沙洲,易于崩裂。光绪丙寅、丁丑年,两经水患,居民迁徙一空,或村庄化为泽国,或户口仅留数家。嗣经新开港道,以减南港洪流,而桔园洲、潘厝衕、申厝浦三乡,遂上弃洪塘,而下附凤冈。虽下向尚有浦道横隔,弗顾也。
    凤冈区
  地与洪塘相接,上隔横泷,藉减南港之水,以达于台江。其水势与水患,亦与洪塘区相似。中有分支浦道,可通潮汐。东之港口曰半道,曰下径,西之港口曰周宅,曰透浦。其水之东西可通者,惟周宅与半道而已。
    柑蔗区
  上承四府之水,东经柑蔗乡村,冲没洲田两三千亩。方今流沙已聚,渐欲成洲矣。
    官源区
  溪之源有二,上分而下合。其一北出鹞山下,南流十五里,有黄大坑之水,自东北十里来会。又南行七八里,又得有关防之水,自东北七八里来会。又南行十五里,有沙溪之水,自东北十余里来会。而下注于龙岭下,一为溪源里想即陈塘溪,俗称稍异耳。之水,南行二十里,经陈厝里,白大乡,有山兜溪坪之水,自西北十余里来会。又南行十七八里,有石龟溪泷,自西北八九里来会。又东南行十六七里,而下注于龙岭下,遂与东北之水合。出陈塘桥,南行十余里,东经流洋、西经官口,直趋于桐口属东。中房属西。之间。地踞怀安之上流,或名为岊江。
    白沙区
  蒙溪之水地近官源里。西南行十余里,由叶洋入行崎江。黄溪之水,西南行经林土人读为兰。柄下宅二十余里,由溪头巷而出于江,其地名白沙。其一为大湖区之远水,西南行三十里,而至林柄合流,以入于闽江。
    大穆区 由大穆上行十五里为祥溪,而溪源无闻,今从略。
  大湖区附
  大穆溪之源为大湖区。雪峰之远水自南亭、双溪,而下经大坪,丁山。属大湖辖,自溪口入者称丁山。大坪自双溪出者先至大坪,后至丁山。西南行约三十里,出大坑桥,而过龙峰、俗称灵峰。程头店、铁打桥头、潘安厝,约行二十里,而至溪口,乃达闽江。侧对西北穆源溪。安仁溪在闽江东岸之最上流,上去谢湾十里。其源自大湖之下洋西南行五十里,而至安仁溪。
    穆源区
  穆源有长溪。其源自闽清县界之拱桥出,南北皆有涧水凑合,春夏可行小舟。秋冬濑浅,则绝无片艇。约行百二十余里,始达闽江。
    竹崎区
  小穆溪在竹崎江西岸。源自峰连出,其地与永福交界,东行十六里,其委始达竹崎江。
  樟溪在闽江西岸,地与小箬相望,距县治百四十里。溪流甚小,故名不著,俗称北溪。
  石郑溪口在闽江西岸,地与谢湾相对。距县治百六十里。其源自水井堡东北,流十七八里,达于闽江。
  闽清口距县治百三十里。其源自闽清县出,莫测其远近,地属闽清界。
    都巡区
  溪源宫之水其源由燕秀岭中出,东行三十里,下趋十四门桥、侯官市。乡复有水,西过沙堤、沙墩、丰埕、路腰,之前约行二十里,至十四门桥,与溪源宫之水合。乃西南下,过鲤尾之前、袁崎头之后,约八九里至澳崎,而会于五通港。
    南屿区
  旗山、五仑之水,下注成溪,自绕山麓,曰锦溪。东南行五六里,而贯南屿、北屿,出白屿桥之间,而下接江水。地多产蚬,居人呼为蚬江。东行四五里,汇为五通港。梅溪之源在旗山后,属永福界。东南行三十里,而会于蚬江。
  浯溪之水,其源来从永福县之大樟,东南行二十里至仓下。其水东北行,名为浯江,而东趋白屿桥,以五通港为归汇。
    仙阪区上渡区附
  其江水之源,由永福之大樟、观猎出东北岸,经龙湖、黄岸、仓下、苏岐、尧沙、江口等乡,约三十里。西南岸经保丰、渡湾、访亭、方村、芹洲、陈厝约三四十里,而会五通港为潮汐。
  瓜山之水行十余里,经潘厝边、苏阪,即仙阪。以入泽苗江。
  黄溪之水,东北行六七里,经上半洋、小文山入于泽苗江。遂分为二,其东北行五六里者,横出于苏岐江,其东南行十里者,经盛汉、马腾、仙岐,而与五通港会。上渡区少水,惟台屿、阳屿、蟠屿、浯山、浯屿有数支浦道,通潮汐、备旱潦而已。不足以言水也,故附此。
    各区水道总说
  闽江之源,远承建、邵、汀、延之水,近受古田、闽清、永福、及大湖、水口两分县之水。自水口下只一大派中,至怀安,分为两支。左为洪山江,至南台江,出万寿桥下,即交闽县界。右为洪塘江,逾凤冈区,为金锁江,旁受永福县大樟之水,为阳崎江,俗呼五通港。东南经仙崎为侯官界,历义屿即交闽县界。

地形略(道路)
  

   道 路
    城内街道
  县治之中,以街为干路,巷为支路。若支路之中,复有支路,四通八达,不能悉见正文者,则用旁注以详之。至地名仍从俗称焉。
  总督口为肃政铺。上接宣政铺,即鼓楼前,属闽县辖。迤西之支路四,东属闽县。曰香巷、总督前、直达总督后、其北畔之支路,二,曰马房巷,曰西牙巷,可达府前街。虎节河。沿小龙湫出狮子楼,直抵南门,为南街西畔之支路十有一,曰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此谓七巷、均在安泰桥上。牛育巷河沿、侯官县前、南畔之支路,一可达来里巷,及乡约所。又侯官县前之北,有万寿巷,割属闽县。来里巷、城边街、南傍城北、有两支路、一曰乡约所、一曰上殿、直上则乌石山麓。西通南后街。后街之东,即七巷。西支路九,曰杨桥头河沿、小花巷、巷尾交杨桥头河沿。水流湾、北支路,一左折即杨桥头河沿,右折即文藻山河沿,过小桥直行即虎婆庵河沿。南支路一曰雅道巷,可通衣锦坊。小水流湾、巷尾转湾,即雅道巷。衣锦坊、北支路二,一即雅道巷,一为潘安巷。河沿中间有柏林坊,无出路。南支路一曰闽山巷,通文儒坊,巷西复有一支路,曰洗银营,通本坊尾。由本坊迳进过驿前桥,折左循河沿,过观音桥北畔。有富横巷、保定巷各支路。折右曰小园巷,曰驿里。驿里转车弩境,可达仓前河沿、小园巷、直出交金斗桥、亦达仓前河沿。文儒坊、北支路二,一即闽山巷,一打线营河沿,亦通衣锦坊、驿前,桥兜。其南支路二,曰三官堂,曰后巷,通光禄坊。本坊直抵金斗桥,过桥即仓前河沿。丰井营、无出路。光禄坊、北支路一,曰早题巷,通三官堂。南支路一,出小弄,通玉山涧。本坊直入抵后巷,一折过河,亦交仓前河沿。已上衣锦,文儒,光禄,谓之三坊。玉山涧河沿。北支路,一过老佛桥,通光禄坊。南支路一,通营房里,直前又分两叉,左交仓前河沿,右接仓角头。再下分三义路,东为侯官巷,侯官县前,西为怀德坊,达山兜尾、大营,其支路亦多,南曰花封别径,左折上乌石山,右折上第一山,直上为天皇岭,由天皇岭东下,即上殿,通于城边街。隆普营、永祚社,白水井,北曰营房里、水玉巷、官园里、二营、三营、横头街。由横头街越灵响境,出仓角头,右折仓前河沿,复有察院庄、仓王庙、春育亭各支路。此南区一带路径之大略也。
  西区之干路自府西铺即府前街,东属闽辖。起,越定远桥,经西门大街而终于西门兜。北支路七,曰旧米仓,中又有两支路,折左可通渡鸡口,折右可通后曹河沿。后曹河沿、东有支路,一通择日街及营尾,西折为后曹。后曹北支路,一通城边曹,南支路二,一通西峰里,一通余府巷。小锦巷、西峰里、余府巷、谢婆巷、官厅后。南支路八,曰马房巷,西牙巷,达明河沿,虎婆庵河沿,孙老营,小排营,麻竹巷,善化坊。北区之干路自北门南下,分两干,一东南折,曰北大街,曰下土埕,曰北珠妈庙,曰夹道坊,曰正一行宫,曰涂街里,曰渡鸡口,一西南折,曰三山馆,曰北后街。其东畔之支路悉属闽辖。西有元翰巷,择日街,营尾,桅杆后等。支路则属本境,至如北泰山巷者实二干相通之小路。又有府东廊、在府署之左。府西廊、在府署之右、由此绕皇华馆而出,即涂街里。及府巷、由府署照墙畔而入,可通渡鸡口。亦皆本区之支路也。
    城外道里
  县治城外有五门,曰汤门,曰井楼门,曰北门,曰西门,曰南门。而五门交界之处,汤门外与闽县接,井楼门外与连江县接,北门外与罗源县接,西门外与大湖分县、水口分县、闽清县接。南门外与永福县接。其大路有五,而五路之中,尤以井楼门、西门、南门为冲要,是官府商贾行旅所必由也。兹就其道路远近交接之处为约计其里数,条列如左。
    汤门外道路
  出汤门外东北二里许,至前歧头,闽县分辖,支路迤西半里许为洋下,闽人读“原”作“洋”,今姑从俗。北行里许为水头合上两乡,倚山结庐。,山属闽县,田属侯官,迤西半里为湖塍。支路。东北行五六里为崎山,逾山峡东下为闽县辖苔井乡。迤西为厚山,地属西园区,距汤门十里。
  由水头北行溪堘,地在西园乡前。六七里为涧田。迤东北一里为埔党,迤正北二里许为泉头。上下两湖在鹅鼻岭下。
  由涧田之照北岭西北三里许为扬坂,迤北为廷坑,在观音山下。西北行里许,为龙坑尾。象福寺在其西,地属西园区,距县治二十里,此为汤门外之一路。
  东岭又名大坑岭,为闽县交界处。其往来多由闽县东门外之上埔乡。距县治二十里,东北行十里为陈洋。与连江交界。东北行五里为捷坂。与连江交界。设有界牌。迤东十里为关田。折北行八里为分溪桥。折西北行十里为牛汶。东向梅洋,为连江辖。由捷坂迤西,有两径。下径西北行七八里为土猫垅,又西北行四五里为洲洋尾,为水鸡口,与鹅鼻后之中元境接。上径西北行三里为后房,为隔下,地属大北岭区,距县治六十余里。此为汤门外东岭内之支路。鹅鼻岭左接东岭,右接观音仑。其往来或由东门外,或由汤门外。其上为岭头乡。迤左里许为竹园,又里许为恩顶。迤右为观音仑,又里许为贡产岭,与大北岭内之猫椆相接。
  由岭头北行二三里为后坪,在后为大帽峰。有山最高,鹅峰寺在其地。北行四里为雷厝坪。又北行里许为中元境。左邻洲洋尾并水鸡江。又北行十里为增楼,逾山即为连江界。距县治六十余里,此为汤门外鹅鼻岭内之正路。
    井楼门外道路
  井楼门外绕城东行半里许为河尾。迤北行里许为汤边东西两乡。绕城西行半里为营房里、为营迹。又半里为红墙,为山头角。折东北行半里为樵兜。北行里许为思儿亭。折东北行里许为茶园。沿山北行半里为西园。中有杭头、中亭二乡。迤东南半里为凤山。迤东南二里为斗门。
  由思儿亭北行半里为岑亭。中附墓亭一乡。又北行半里为磐石。俗呼彭石,中附四井、原厝尾二乡。沿溪堘北行二里,分支路。西北入秀山乡,后有秀山后一乡。北行半里为溪里。迤西北行半里为满洋。又西北行半里为篁墩。折北行半里为阳畲。在虎爬岭下。
  正路又北行里许为桥头,为下店。迤东北行百余武为下井。北行半里为东埔园。又半里为下楼。又半里为东埔顶,与扬坂接。
  由磐石东北沿山行里许为钱厝谷。沿山行半里为郭前,西向与下井接。
  由桥头北行百余武为岭下,再上为岭下塘,在大北岭下,地属西园区,距县治二十里。此为井楼门外之大路。大北岭左接贡彦岭,右接北岭。上有岭头乡,北行二里为官溪。折东行二里为茶山。东连猫头乡,又东北行里许,为牛角垅。地与鹅鼻岭后之后坪接。
  由官溪行半里为梅岭。折东行四里为硋窑。北行逾岭三里为大山。又北行三里为弥高。俗呼弥陀。折西北行四五里为弓竹山。沿岭西北而下十里为汤岭,与连江县交界。
  由梅岭北入三里许为板桥。北行五里许为降虎。又四里许为洪水桥。设有界牌,其路直趋汤岭,距县治六十余里。
  由宦溪折西行二里许为陈坑园。迤西支路行三里许为柴里。逾岭北行三里为黄田。此为桂湖十三墩之大路。过一溪至连白洋。北行三里为黄土冈。俗读冈为去声,山脊也。循岭西趋直下二十里为桂湖。分两路,其一西行二里许为湖墩,其一北行二三里为后垅。北行里许为罗汉。又分两路,其一路西行里许为大洋,西南下四里许为垅头。折西行五里许为山洋坑。又三里许为溪湾。此地有寨,其一由罗汉上岭十里为月洋。北三里为峨嵋。西与南边之山宅相连。里许至半岭,西北行十里为院前、为芙蓉,此为名山之一。折北行二里许为中楼、山宅。凡山宅皆畲民所居。此处与连江交界,距县治七十余里,是为井楼门外大北岭之大路。
  小北岭左接大北岭、右接虎爬岭。西北行三里为井囝。又里许为七星坪。又西北行三里为牛汶,此别是一牛汶,与东岭不同。南折行六七里为红庙。折西行三里许为白土。俗呼土字,作平声。其上为火烧阑,其下为溪尾,三乡如鼎峙之势,均在莲花峰后。东南下可达虎爬岭,距县二十余里,是为井楼门外之支路。
    北门外道路兼由井楼门出入。
  北门外折东绕城行半里为龙腰。东行里许折北为魁炉头。北行百余武为湖前亭。又上行里许为文斗店。其前为大路,上达新店。折东百余武为富村。其乡有三,东向者为前面,北向者为后面,西向者为墙头。北行里许为新店,亦小北岭往来之市集也。
  由新店东折,过马嘶桥,分两路,东行百余武为厦坊,又东连下张,北行百余武为后塘,北连土头里。又北上百余武为战坂。八墩中为坂墩,东为许厝里、为桥下柳、为石厝里。其上为塞兜、为斗顶、为洪厝里、其西为西垅边,皆在莲花峰下,距县治十八九里。
  由新店迤西北上百余武为官路,左为古城,右为后坂。折西北行四五里为七桥。沿山行里许为龙潭里。其山谷颇长,距县治二十里有奇。
  由新店迤西仅半里为溪墩。又西连山头墩,迤西北行三四里为猫头山。其地在升山下,距县治十七八里。
  居北门兜者为桥头亭,迤北行仅半里为崎上,为畸下。又西折北坛,折东北行半里许为梅柳。其山后为王墓。迤北行仅半里为义井。此二乡均在五凤山下,距县治六里。
  小北岭左对莲花峰,右接升山。其上为岭头,约分三路,左右皆支路,中为官路。
  其一东行三里为前洋。又东行二里为石牌墩。朱文公曾经此地,黄勉齐之墓在焉,在莲花峰后。北行里许至溪下,折西北行七八里为左岭。北行三四里为大横。北行逾桥二里许为过东坑。北行三里为九峰。此为名山之一。折西四里许为南洋。其东为洋坑,东北为赖婆里。此处与大北岭之桂湖交界。又北五里许为芹石乡。东向与芙蓉近。距县治六十余里。
  其一由岭头北行三里,至聚齐亭。又四里许为青石溪,过桥登岭六里为蔡岭。由山兜转入西北行十里为下楼。是为罗源、大湖必由之路。设有五县寨汛地。此处又分两路,一由北行二里许,至长弯里登岭,三里为翠微院。有亭,有寺,北行五里为黄坑。地与芹石相邻。折东过石桥十里许至寿山。为名山之一,产图章石。距县治六十余里。此大路之支也。一由黄坑西北行五六里为文洋。折东北行五里为楄□坑。折东二里为党洋。山宅。又东五里为南峰。折东南五里东坪,路接磉下,为连江界,距县治约八十里。此大路之支也,一由文洋下岭有石磴一千八百三十五级,至飞坑桥、旁有飞坑乡山宅,迤西二里为杉洋。过桥、折西二里、为湖里乡。北行为日溪乡。有渡船,北通罗源大路。折东十里至小沧溪,与连江交界。由日溪上岭五里为古楼。折东五里为梓山。西北行十里为西楼。折东五里为张洋亭。内有客寓。又东行五里至多桥亭。初名倒桥,俗嫌不美,改名多桥。又东行五里至分胶山,与罗源交界。直入四里为歧峰,则属罗辖。距县治约百里有奇。此又大路之分支也。
  由文洋之西北上岭十里为点洋。与长箕,只隔见天岭。折东五里为梅坑。山宅。自点洋十里过溪为路口。折南行三里为上万洋。又折而东北行二里为下万洋。上岭六里为石竹山。与永福石竹山同名。北行里许为官洋。折西行三里为坂头。其西皆属大湖辖,距县治八十余里。由下楼折西二里为中楼。又西五里为上楼。上岭半里为长箕。一名桃枝,又名长机。折东二里为鹅洋。又东五里为西洋。此又大路之分支。此小北岭内之支路也。
  由上楼西北行十里至长长垅,两川夹溪,内无人居。又西北六里为柯岭。西为冈洋,属大湖分县。过溪六里为文石。俗呼“石”字作“蜀”音,西有左拔属大湖辖。折西五里为社坑。迤西三里为河洋。距县治七十余里。
  其一由岭头折西行十里为叶洋。分为内、外两乡。折西北行七里为桃田。北行六七里为半洋。北行四里折东为贵洋。折西二里过松葊寺,又西二里为沙溪。此水经官源出桐口乡。又折东北行五里为上仑。其山脉北与上下楼相接。其地势南与官源里相连,距县治五十余里。此小北岭内右畔之支路也。
  北门外由桥头亭西北行半里为白水塘。过北岳境里许为台后。其西为铜盘。又西邻竹柄乡,循山迤北半里许,是为丞相坑。迤西里许为粗芦店。又名溪头店。又循山西北,入半里许为内马鞍。迤西仅半里为雷峰。距县治约八九里。
    西门外
  出西门后可分三路,一由西湖边西出文山里,一由中路直趋洪山桥,一由城边过西涧,南行可达南台,兹就其序列之。
  由城边折北百余武为西湖头,迤逦荷亭,西北行里许为马厂亭。折西百余武为后县。过桥入西湖,中有褒忠祠、开化寺,隔湖相望者为窑角乡。
  由马厂亭西北行仅半里为井边亭。折北半里为湖尾乡。迤西里许为外马坑。迤北半里为白龙、有厉坛、地藏寺、宝福寺在焉。西行半里许为梅亭。迤西里许,可达黄店。迤北里许可达文山里,距县治十里。
  出西门外直行,迤逦过果子牙,至榕西第一亭。又至接官亭,相连大园里。其北沿山而居者为坑里,为西院。西行百余武为打铁桥。此处有支路,南行者入西禅寺,西行者经柳桥、福屿洋,会于洪山桥。相连有坊下乡。北峙者为将军山,其下为捷报里。西行半里许为凤凰池,西上祭酒岭。匾曰浴凤亭。又西经张都墓湖。俗呼状元湖。直行里许为洪山桥街。地分两路,赴上游者由船、由陆皆北行,赴洪塘过江者,循桥皆西行,距县治十里。
  由洪山桥沿江东岸北行二里许,经梁厝壑,里许经原厝壑,半里许至黄店。分两路,一由沿江北入二里许为文山里。又北行二里许,过盐船岸之后,折入东北半里许,为外浦里,北连内浦里。折北行复转西三里许为大夫岭。西北上里许为程田。又北连鹁鸽垅,北行逾岭里许为下凤池,北邻上凤池。又逾西北岭半里许为后壑。折西南下半里为南宰坪。俗呼拉屎坪。西行二里许为牛远亭。循山西出半里为转官。又西出为杜坞。又西行平原为湖头。又西南行半里,经桐口而出为下屿。以上十三乡皆山径螺旋,忽左忽右。初从盐船岸江边西北入,后从桐口、下屿西南出盐船岸,不过三里,而山行约二十余里矣。距县治十八九里。
  下屿乡约分两路,一沿闽江东岸沙洲上溯,隔山内数乡,西北亦可达柑蔗。可达柑蔗。一由桐口沿溪西北上,从官源里可达大湖分县。兹先列官源里之路,而柑蔗次之。
  下屿乡北邻桐口、沙溪陈塘溪之水,皆由此出江。过垾塍,二里至中房,北行半里为双庙,北行里许至溪下亭。北行二里,至葛岐畲。西邻刘洋。里许至牛头、崎亭。西与溪尾铁岭,隔溪对峙。西北行里许,过陈塘桥。里许至龙岭头。分两路,一迤东三里为东面山,迤东北二里为下垅。又里许为下廷坑。又折东里许为曲马。又东北行四里为小北岭之沙溪。此数乡在龙岭左。接一迤西过溪里许为师公殿。迤西北里许为下村。又西有大坪乡属焉。此数乡在龙岭右。
  由龙岭而上有东西两溪,而两溪又有支流来会,而居人或远或近,均可就溪以计其里数。越东溪支流里许为上宅。北行平野半里为浦前。其西相连为坂尾。又越支流半里为浦后。北行里许为藶里。北过小溪为白石洋。东北行半里许为里店。又里许为大岩下。又里许为古。又三里许为有关防。
  由白石洋北越小溪为下洋。北行三里为云坑。折东北行里许为白箬坑。又行二里许为龙岩。又北行里许为南浦楼。又四里许为黄大坑。
  由下洋过桥为山蒲垅。分两径,东向者三里为洲满。北行四里为罗坪。北行五六里,上达鹞山下。西向者北行三里为瀛洲。又北行六里为洲洋。又四里为深垅。亦上达鹞山下,此为东溪水之所自出也。距县治三十余里。越西溪而上北行里许为西境。东峙者为东境,西峙者为新境。西北行二里许为增湾。折东北行半里许为仁山。折东行里许为安邦。又北行二里许为黄坑。其地近东溪之下洋。
  由增湾过溪为牛豆,折西过涧为侯官厝。又折回过涧为深垅。
  由牛豆北行里许为扁坪。下折西行里许,经石龟堡古迹,过涧里许为唐田。其西相连为院里,折西过二里为石龟。北行二里为廷坑,直上半里为溪尾。
  由廷坑过东涧八里为溪坪。其上六七里为乌石乡。北行五里为龙骨。又五里为山兜。由唐田北过小涧为白大。是为前朝驿站。又北行十里为金厝里。折东行里许为虎仔。北上三里为梁山院。其东为溪源里,下经白大,是为西溪水之所自出也。距县治三十余里。
  由桐口赴柑蔗,中分两路,自北至南十余里,间有一山隔之。山之内从桐口沿江上行,经垾堘二里中房。折北行半里为桐溪。北行二里为溪头港。又二里许为徐厝墩。又里许为官口。循山行五里为西山。有内、外二乡。循山北行四里为洽浦。始自山出里许为昙石。西北沿江行五里许为达柑蔗。
  由下屿在桐口下,一名厚屿。沿东岸沙洲北行,为鼓山洲。二里为檀山。里许为横崎。半里许为港边。里许为联头。半里许为唐头。半里许为岭头。一名铁岭。又三里许为白石头。再上为洽浦,为昙石。与行内山者路合,即达柑蔗矣。距县治四十余里。
  柑蔗之上为青崎。与竹崎对峙。沿江上行六七里为叶洋。又三里许为小穆港。与西岸之小穆溪相对。又沿东岸行三四里为白沙。自外入内有四径,由下之第一径先入者为可河。东南行二里许为溪头巷。又里许为厚义。折东行里许为始物,又二里为宝镜。其后有山隔之,不能通他境也。第二径由大桥过仙山边,折东而下里许为南山。又南下三里为里楼,东连源格。东行二里为东溪。又四里为秦洋。东北行五里为锄头。又里许为澎湖。二里为德毛,相连为碎米石。东北行里许为角洋。与大湖之冈洋交界。距县治约八十里。
  第三径由南山东行里许为孔洋头。又二里为井下。二里许为溪坪。三里为漈上,又连及青坑半岭,与大湖之箬洋交界。
  第四径由大桥东行三里为化云。六里为下宅。五里为林柄,土人读。林字作“兰”音。又五里为黄溪,与大湖之灵峰交界。一名龙峰。距县治八十里有奇。
  由大桥沿东岸上行里许为云头岭。又五里为马坑。又五里经小寨、大寨,七里为大穆溪。
  大穆溪之外为溪口。东北行三里为潘安厝。又三里为铁打桥头。隔溪南望者为院埕。东北沿溪入三里为牛场、下东连、程头店,再入与大湖之灵峰交界。距县治百一十里。
  由大穆溪沿江东岸北上三里为大穆埕。又三里为象鼻山。三里为下洋。五里为汤院。又五里为石人浦。其地为祥溪,西望马埕属侯官界。又沿江北上经三官塘、梅埔、乾鹊浦、白芒,皆闽清界。出界为雷坑口,为闽清、侯官交界之地。北行五里为水磨。又五里为湖柄。地兴漳洋相望。又十余里经小箬、大箬、安仁溪,均属大湖分县。北行五里为罗汉。又五里为谢湾。过此则为牛头塘、大盈濑,均属水口分县界矣。谢湾距县治百六十五里。
  过洪山桥而入洪塘,分上、中、下三路。上行者由郭厝里迤北百余武为下店。又百余武为上店。逾山可至西边。沿山北上三里许为观音亭。又沿山北行三四里折西为怀安。沿江西下为高沙。三里为西边,其南连科坞。南行里许为横头街,转入洪塘街。从中行者,由郭厝里西行里许为洪塘里。又里许为状元街。即洪塘街。西过瓦埕街,西向江中,有金山寺,又一塔。从下行者,自郭厝里西南行四里许为阵阪。又分为东南、西南两路。向东南行二里为林厝墩。又里许为莫厝墩。又里许为柯厝墩。二里为李厝坡。隔江东与西门外之西河相对。隔横港南与凤冈之亭头相对,距县治陆行十八九里,用渡则水陆仅十二三里。其向西南行者,自阵坂行里许为楼下,三里为麦浦。西渡可至桔园洲,潘厝衕申厝浦。折而南行里许为梅花楼。即洲仔。又折而东北入里许为瀛洲。折而东行里许为塘下。又东连东陵洲与李厝坡接,其里数同上。
  由金山寺渡江里许,西至浦口,分上下两路。其上为北,其下为南。南行沿江而下二里为后山,里许为董屿。其西连郭屿,又里许为葛岐屿。又二里为蔗洲。其后为马宝。南行里许向东者为下陈党。向西者为东头关。又三里许为缸窑。南行三里为元丰。折东行二里许为澳崎,有江山党一乡属焉。与隔港南屿区之溪阪相望。左与陆续、份洲隔港相望。距县治三十余里。
  北行沿江而上半里许为余剩。西行一里为金桥。其后为晋山。沿垾堘北行三里为后美。北过垾堘二里为侯官市。距县治三十里有奇。
  由侯官市沿内港东岸南下三里为都巡。东连赤塘山,南连坵厨。五里为石门街。四里为过洋。五里为桥头街。即十四门桥。又沿内港东岸南下二里为崎头。里许为袁崎头。与西岸之尾党、鲤尾相对,为鼎立之势。又里许为陈宅。三里许为洋中厝。又二里许为青仔党,与江窑马宝相接,距县治三十余里。
  由都巡以下平野南行二里许为上街。三里为攀埔。二里许为油线。四里许为青洲。地与袁崎头相近。距县治二十余里。
  由侯官市内港西岸南下者五里为沙堤。俗呼沙岫。三里为沙墩。三里许为丰埕。俗呼空埕。四里为路腰。其后有庄前、蓝柄二乡。三里许为超山。过十四门桥,沿溪折西南下五里为罗汉洋。沿小溪南行五里为溪埕。又五六里为尾寮。在旗山下之前麓。距县治四十余里。
  自十四门桥西入溪源宫,路分五支。左之一支在溪源宫旁,西北行五里为下南坝。又五里许为上南坝。折西行五六里为陈坑园地,与竹崎区之山洋顶接。距县治六十余里。
  右之二支,自溪源宫旁之溪坪里,西南行十余里为温原顶。西北有南楼顶,相去四里许。沿小溪西行八九里为上溪。五十余里为山洋顶。与竹崎之山洋顶地名相同。又西行八里许为上峰。与永福交界。距县治约八十余里。
  自溪源宫行二里许为可河。折北五里为深巷。又里许为洋中。沿溪盘岭而上五里为苦竹。俗呼富竹。又五六里为金钩环。折西稍南十里许为粗芦坑,属右为第三支。西行十余里为炎山。又八九里为燕秀。又行十里为陶洋,与永福交界。距县治九十里。
  自金钩环,折西北行五里为叶坂。西邻有石壁乡。属左为第四支。西行稍北六里许为石侬。又二三里为大水坑。又十里为坑口。又九里为大坵田,与永福交界。距县治九十里。自金钩环西行六里为地宅。折西稍南三里为水企。属中为第五支。折北而西行四里许为螺头。又十里为清饭盘。又六里为横楼,与永福交界。距县治九十里有奇。
  自侯官市沿江北上,东望江中有斗米崎。北行里许过山麓为塍岸。乡后有十甘园山。山边为蒙稿洲,半里许过石门峡。里许为荷洋。三里许为白龙洲。三里许为高荷。里许为榕岸,半里为汶洲。汶洲有溪自西来,沿北岸里许,竹桥西三里,中埕十五里。山洋顶与溪源宫之陈坑园接,距县治六十余里。自汶洲北行五里为竹崎。沿江西岸行三里为小穆溪。外则为下溪口,内分南北岸。北岸为支路。西岸为正路。沿溪北岸西入里许为萧厝里。里许为潘头。三里为圆厝前。又二里为文山。下距县治六十里。
  沿溪南岸西入三里为中楼。四里为东岛。其乡有五谷岩,可以登眺,五里为羊角山。乡中有上段,旷土数千亩。又有三四小乡,散处其地。沿小溪行十里为炉里。西入二十里为峰连。沿溪折转北岸稍西十里为南阳。又十余里为外洋,与永福之白云乡交界。距县治八十余里。由小穆溪沿江西岸北上五里为唐举。里许为金钟阁。又里许为上崎。里许为程湾。半里为源口。即黿溪口,其地为穆源。距县治九十五里。
  自源口入溪,分南北两岸。南为正路,北为支路。沿溪南岸西入四里为金沙。二里为奎石。二里许为超墘。三里为格里。折西南行三里为北山。里许为官路。二里为淡芦。五里为大谟。其后有二乡,南行里许为汉头。西南行半里为过山。七里为院岚。其后一乡,西南行五里为圆坂。二里为横藶。此处略有平原。二里为桥头,此穆源之市镇也。二里为新厝坵。十余里为源溪。以下皆山行,七里为安樟。十余里为举口。六里为箬洋。五里许为里头垅。一名南源。六里为仑中。十余里为黄义坑,与永福之拱桥交界。距县治一百八十余里。
  沿溪北岸西入四里为洋后。五里为格里。七里为鸿尾。其支路折西北四里为南洋。六里为古洋。五里为石门山。七里为古沙里。其后路可达下崎。距县治一百二十余里。
  自鸿尾越小溪三为里柏溪。以下十一乡皆地僻人稀,樵多农少,其里数不可胜举。若千里洋、湖边、榜上、南坑、石圳,琐碎畸零,不成村落。至若俥竹旗、长山、新田、官田、下寮坪等乡,悉同此类。与闽清交界。距县治一百四十余里。
  自源口沿江西岸北行十里为下崎。十七里为观音亭。与东岸汤院相对。五里为埕头。与东岸石人浦相对。五里为青坑。与东岸祥溪对。五里为西园与东岸三官塘对。五里为马坪。与三官塘侧对。五里为闽清口。属闽清界。距县治一百三十余里。
  自闽清沿江西岸北上十里为北溪。五里为水井堡。五里为樟洋,五里为石郑。又五里为石郑溪口,与谢湾对峙。再入为闽清县界。距县治一百七十里。
  自西门往南台,其路多歧,直行斜行,皆可贯通。须自外及内,乃可条举而不紊。兹先就其滨江一带言之,以次渐及其余。由西门外西南行半里许为西涧。下连较场里,南行半里为小柳。小凤村在其西,此处有支路。又半里为兴化园。半里许为大凰山。半里为小凰山。西禅在西乡之西。南行半里为西河。半里为后洋。半里为上浦。半里为新道村。前一带皆沙坡,约二三里,其乡为坡尾,迤逦南下里许为帮洲。洲之相连最后处为三县地。在台江中,距西门外十五里,距南门外十二里。
  由小柳折东行半里为斗池。东南行里许为涵头。此处有支路。南下半里为荷泽桥亭。荷泽桥乡在其东。又半里为院后。里许为上坂,折东行半里为下坂。南行百余武为净土庵。又南半里为陈骷髅。下与坂尾接,距西门外十里。由涵头折东行半里为西洋。向东南斜行十八洋路,二里为埔西,其东为浦东。折南行一里为长汀,下与净土庵接。距西门外九里。
  由涵头东北行半里为西营。又半里为教场坂。东行半里为洋柄。山仔里、上浦头在其东。折而南下半里为河上。直下十八洋路。里许为浦东。西与浦西接。东南行百余武为船厂后。洋中亭在其东,自南出者多由此路,约长二里许。南连南禅寺。折西半里为白马桥,与外洲平列。其界可接长汀,距西门外九里。
  过仓前桥西南行有两路,西连凤冈,南连阳崎,南之支路可达吴屿,惟赴阳歧之路,须经凤冈,别分一支路为南行之路,乃可达也。兹将约举凤冈、阳崎、吴屿,而次第言之。
  过仓前桥折西行,经仓前街、望北台里许为上渡,可入凤冈之下道,此一路也。西行半里为新亭,又半里为洋甲,又半里为白鹭岭,相连山头道,可入凤冈之下迳,又一路也。沿山南折半里许为杨桃岭,可入凤冈之凤冠乡,又一路也。
  由下路入者西行二里为下道,折北行里许为港头。大坪尾在其西。里许为亭头。其半里可入和尚洲、沙坡,行里许过渡,可达台江之帮洲,有曾厝湾在其西南。又北行里许为庐滨洲。半里外有横港,与洪塘区之塘下,东陵洲对望。西折里许为后曹洲。又里许为石边头。北向有税馆,并设官渡。过内港仅半里为潘厝衕,申厝浦两乡,在洪塘区。麦浦、梅花楼新开港道之下陆行。仍须过渡。距西门十五里,距南门二十八里。水行用渡,东达西河,距西门十里有奇。南达帮洲,距南门十五六里。
  由山头道入者,西北行里许为下径。又半里许为杨宅。向西行一里为后巷。又一里为十字亭。浦上乡居亭之东北。西北行二里为亭桥。朱宅在其东,相去半里。迤西一里为张宅。西行半里,有路可通刘宅,相去一里。又行一里为冯宅。迤西北行半里为高宅。厝柄在其东,相去百余武。折北行半里为庵后。北邻路头,有路东通院前、上元、韦陀桥三乡,成鼎立之势。迤北行半里为葛屿上下二乡。东北与洋中厝接,西北与南边接,其相去各半里。又北一里为叶宅。东与税馆接,北与隔港之申厝浦相对。距南门二十七里。
  由杨桃岭入者,度桥过赤竹洋,迤西北行四里许为凤冠。此处有一水,纵三里,横二里余,首东而尾西,左三乡,右三乡皆背山为庐。循山左麓西行里许为高螺头。又一里为岭后。自凤冠循山右麓迤西行,折而北入里许为山东岭。迤西循山麓而出,百余武为玉兰谷。其乡相衔为西浦头。望南行半里为透浦。南行里许,为湾边角。折而北上里许为天前。西望隔江二里为九仙观洲。长仅二里。又北接江边宅,又半里许过桥为周宅。东望隔浦一里为镜浦。北行半里与冯宅接。距南门二十五里。在西有三洲,浮着江中。其上为新洲,长仅二里。东望隔水,叶宅,葛屿相去各一里。其中为竹榄党、柴排楼、马洲三乡,长仅二里余,东望庵后、高宅,相去各半里许,其上衔新洲尾。其下为九仙观洲,长一里有半。上距马洲三里,东与天前,隔水相望。距南门各二十余里。
  由山头道循山南行仅半里为坊兜。又山行半里为塘池。虞塘头在其后,相去半里。南行平野,历斗门之西乡,过台屿之前,约六里而至湾边角。此处为过客问津处。或由斗门亭行五里许,不入湾边,逾山南行三里许,可至阳岐。此为土人问渡处。距县治二十余里有奇。
  欲往吴屿者,南登仓前山,望西南行,经洋头边,循鼇头凤岭,约三里许南至白泉庵。南下半里为上湖。此处有支路,一西一南,西行者半里为湖边。湖胶在乡之西北,相去仅半里。又半里为蛟边,循山行半里为斗门乡。东、西二乡。北与台屿接。距县治十五里。
  南行者由上湖行二里许为齐安。吴厝头在乡之首。过高盖山四里许为潘屿。东南行四里许为吴山。又东行三里为吴屿。南与闽县之义屿交界。距县治三十里。
  由仓前山之正南,其山甚长,东半属闽县,西半属侯官。逾山为岭后,经洋楼民居,曲折行半里为程浦头,为张坑,为对湖。前后相连,东向者皆闽县界。由岭后折西,经鼇头凤岭南麓,行里许为陈坑井。乡在山谷中。循山麓东南一里为吴厝顶。迤逦过下湖,南行平野一里,为小山,历下田半里为北园。其乡在高盖山之北首。距县治十五六里。小山、北园,闽辖。
  湾边角与阳崎两处,远为兴、泉、永之通途,近为福清,永福之水道。故行客舟人多集于此。俗称此处为五通港。以其上承洪江之水,旁受溪源、蚬江之水,中纳永福大樟之水,下集瓜山、黄溪之水。舟楫纵横,行人乘便,处处可通也。兹为就上递下,为次第历数之。
  自湾边角登舟,西行里许,至陆续份。此洲地也,沙土崩积不常,多陆续得之。东西与九仙观侧接,西北与澳崎接,洲地广三四里。再行半里,达柳浪洲。登岸半里许,为浦口,西连黄坵。溪坂在其北,与隔港之澳岐相望。西南行三里为南屿。乡有山境堂胜迹,其后为后山乡。逾山半里许,为犬头乡。前有一溪,沿溪行二里许,为龙骨。过溪为北屿。地近后山。后为五都里三十六小乡,而以楼前为大,均旗山之山麓,与南屿相去仅五六里。自南屿沿山,西行六七里为官塘亭,折西南行四五里为官塘,隔溪为溪田。距县治六十余里。
  自湾边舟行五道港,三里许登陆为江口。西行四里为尧沙。与南屿隔水相望。折西南行里许为苏崎。有水过其前,自永福来者直行,自泽苗来者横行,于此一会,而横跨苏崎之上为浯江,乃下趋,合屿桥为蚬江,仍汇于五通港。自尧沙西行六七里过渡为玉仕。下屿在其北,相去三四里岭兜在其西北,相去六七里。再上为后尾,为千山兜,属永福界。距县治六十余里。
  自苏崎过渡一里为仓下。窝梨、下屿二小乡在其北,相去均四五里。西南一里许为黄岸。迤西一乡为薛屿。又七八里为龙湖。俗称土牛,山兜乡在其旁。又二里为浦口,以外为永福界。距县治七十余里。
  自阳崎用渡与湾边同。之西南,舟行六里许为陈厝。东与隔江之江口,西与隔江之仙崎相望,均近五通港。迤逦蝉联者先芹洲,一名洲头。次方村,前后八九里。由方村过渡为镜江。二里许过小渡为访亭。南行半里为渡湾。四里为保丰。又南行五里为永福之观猎界。距县治八十里。
  自阳崎之南,舟行五里为仙崎。登陆南行半里为马腾。折东南行半里为大文山。俗呼芒山。循山麓南行半里为淇源。南达盛汉,折东南循山麓行半里为湖刘。登山盘行,十里可达方山,但险僻耳。循山麓折西,行里许为塔兜。折西南行里许为黄溪。山在白额虎山下。
  由盛汉西行,仅半里许为下半洋。里许为小文山。上半洋在其南半里。西南行过桥半里为泽苗。俗呼白苗,陈厝乡在其内。又里许为帮道。半里许为东厝街。此为邻近二十余乡之市集。过桥西连仙坂俗呼苏坂。半里许为潘厝边。折南行三里许为瓜山。而以背后之峻岭为界。距县治七十里。
  由潘厝边迤西里许为直厅。西南与洋亭接。循山麓西南入五六里,有一山隔之。其内有溪东、溪西、庵头、旗富湾、墨斗山、曲尺山等乡,土人统称为古城。志称古灵。三十六墩。地远且僻,内有数乡,其音格磔钩辀,与邻近言语不通。谈者莫详其地,故人少至焉。距县治八十余里。

 



物产琐记(天然品)
  

   天然品
    动 物五部
  毛 属
  大 宗
  黄 牛
  水 牛水行可数十里。
  马
  黑 羊其皮能疗杖疮,其肝能愈目疾。
  猪
  犬
  鼠
  田 鼠产田间,农人多张机取之,剥其皮炙食。
  猴
  兔其毫可制笔,值廉而通于用。
  常 产
  山 羊生深山,纤毛短角,肉瘦无脂。
  羱山羊之一种,其革可制靴,其血冲酒服,可愈产后伤风。
  绵 羊北种南来,现福清各处多有。
  野 猪腹大脚长,牙利如镰,常居山穴中。
  狮 犬头尾绝似狮。
  猎 犬性比众犬较灵,亦较猛,舌尖多黑。
  豺 犬形似犬,稍高大,其爪最利,能抵牛腹。见虎则缘树而上避之。虎伺于下,因溲溺其腹部,虎痒不可止,则恕而自爪其肉,多有烂死者。
  狼褐色,形略似豺。北门外赤桥、新店等处均有。
  虎
  金钱豹色黑,满身作黄点。
  狐
  九节狸尾九节、黑白相间。其性最灵,愚民相传,能作祸祟。
  果子狸状类猫,果熟,多夜出窃食。
  玉面狸喙尖、面部毛皆白。
  鹿
  麂
  麞
  玃类猴而色仓⑴。
  猢 鼠尾大色灰、食果实。
  鼠 狼色黄黑类貂,而尾大,其毫亦可制笔。
  竹 产竹丛中,能食竹,亦名育虫。人或竹刺入肉不可出,此物,其毒立消。
  刺 猬似鼠多刺,不可向迩。
  特 产
  驳 马独角,牙长二寸,苍黝色,隐斑文,形类狗熊。
  豪 猪毛黑有刺,尖利如簪,能射人。夜则走山园中,以其毛刺捲薯芋而去。又有土猪一种,豕形熊足,爪甲长寸余,在山穴不鸣,缚至人家輙吼。又有涓猪一种,性好食蜂。
  山 犬色赤黑,喜食果实。又有一种羊犬,其状类羊。
  貉色赤而斑,其状似貍。猎者侦其睡而捕之。
  香 狸过处草木皆香,故得名。
  熊似豕,爪心有白脂,味甚美。福州诸山素少,此物惟万历间,尝见于屏山。
  毫 鼠肥而多脂,可食。
  羽 属
  大 宗
  鸡有一种鸣能应潮者谓之水涨鸡,亦曰伺潮鸡。
  鹅
  雉
  白 鹇状类山鸡,色白而有文采。
  鸭分四种、一全番,一半番,一菜鸭,一野鸭。全番最大,锦毛红鼻,以全番雄者与菜鸭雌者交,生卵煨之,其雏即成半番。野鸭性最喜水,亦名水鸭,能终日浮行水面。福州下江饲此者颇多。闻每年获利亦颇厚云。
  鸬 鹚乡人多畜之,以绳系颈,使之捕鱼。
  雁 
  鸳 鸯
  鵁 鶄水鸟,似鹜。
  鹞似鹰,苍黑色。其羽可用夹箭干。有一种鼻根黄如蜡者,名曰蜡鼻。
  鸢鹰属,似鸱。
  信 鸟似鹊而小,能作百禽声,又名进鸟。
  鹊
  鸦
  乌似鸦,色纯黑。知反哺,又名孝鸟。
  鸠有斑鸠,鹁鸠二种,又青色者日青鸠。
  燕有越燕、胡燕二种。胸紫身小者为越燕,胸斑黑身大者为胡燕。
  雀色黄者为黄雀。
  花 鷝性灵巧,卜者系之笼中,携至人家,饲以米,使啄卦以占休咎。
  鹪 鹩俗呼鲁鷝。
  鸽善认主人之居,携以外出,有故,可使之传书还家。
  鹧 鸪形似家鸡,炙其肉食之,味绝美。酒楼菜馆,多以此为珍品。
  鶬
  鹥水鸟,俗呼水葫芦。
  画 眉白眉、褐质善鸣。其声青圆悦耳。
  蜡 嘴喙黄。
  翡 翠即鹬,善捕鱼,俗呼鱼狗。
  鹭 鸶即白鹭,项有长翰如丝,见鱼则饵而取之。
  啄 木喙利如锥,善啄木食虫。
  鸜 鹆剪其舌,则能言。
  鹑身有斑点,雄者尤善斗。
  常 产
  竹 鸡白蚁闻声尽化为水,或有停柩不葬,柩被蚁蚀者,多取此物置权屋下,以治之。
  绒 鸡多白色,性近暖。病虚者食之,能壮阳气。
  鸥 鹳似鹤,鸣以翼。
  鹰曲喙,善搏鸟,其色灰。
  鶖秃头。
  天 鹅大于雁,又名野鹅。
  练 雀又名长尾三娘。
  白头翁大于雀,头白点。
  信天翁恒集石上,伺鱼过则取之。
  郭 公身赤,头尾黑。
  鶗 鸠俗呼孤鸡,鸣则草衰。
  布 谷鸤鸠也,鸣当耕时,故名。
  百 舌能作百啭音。
  鶪俗呼伯劳。
  鹈 鹕大如苍鹅,好食鱼,俗名淘沙。
  杜 鹃一名谢豹。
  鸮即鸺鹩,小者曰孤猿。
     □ □产溪中,尾五色,小于鸭。
  特 产
  吐 绶即锦鸡,有美毛,自爱其采,终日照水,多溺死者。
      鸡一名文鹭,金顶朱味,春来夏去,舞飞声如雷。
  杉 鸡恒居杉木头,有黄毛,长如垂缕。
  鹄身白,微红似鹤。
  隼一名鸇,鸷鸟也。
  山鹊即山鹧,形似鹊。
  鸨似雁,一名独豹。
  金 晖色如黄金,能作数般声,又名黄楠鸟。
  独足鸟或呼山魈鸟。
  蓝袍鸟青蓝色,来当布谷时。鸣声嘉嘉,然此鸟多则年丰,故又名嘉多鸟。
  红 娘丹喙赤身,颇似鹦鹉。
  雷 舞色苍赤,闻雷则舞。
  山 呼苍色,身大如鳲,声清如莺。
  雪姑儿毛杂黑白,即鹡鸰。
  綵 囊似鸡而小,顶有五色囊,故名。
  呼 潮潮至则鸣。
  鷁色苍,似鹭而大,俗呼卢鷁。
  吉 弔略似百舌。
  鳞 属
  大 宗
  鲤一种鳞赤者,或言有毒不可食。
  鲥多骨,春夏之交,上下江各处皆有,味极肥美。
  青 鲮厚鳞,不甚大,俗呼青鳞仔。
  鱼 舌多肉少骨,味颇浓厚。
  鲢有红白二种,有江鲢、溪鲢、池鲢之别,又一种名黄鲢,较短小,而肥腴亦不及。
  草 鱼有乌鰡草黄鰡草之别。福州城外各乡多穿池畜,鲢、草二种出产颇旺。
  金 鱼畜之盆中,以供游览,故又名盆鱼。
  鳗分池鳗、溪鳗、湖鳗、、浦鳗四种,通称淡水。又有一种名芦鳗,为下江尚干各乡之特别产。膏脂极厚,和酒炖服,能壮筋骨,补元气。
  鳝
  鱱白质黑章,大者不过五六寸。
  玉 鱼色白如银,故又名银鱼,洪塘江多产此物。
  田 瑟俗呼弹瑟,产田塍间,无鳞有刺。
  常 产
  鲈肉白色似鰡,而有黑子。
  鳜口巨鳞细,或称水脉。有一种名狸脚,最美。
  鳊身似板,味极美。
  白 刀其形如刀,江河皆有。
  鲇即鲿,俗称池鱼,能登竹。
  鲫似鲤,一名鲋,色灰。
  江 鰶味美多刺,产洪塘江。
     □似鳗鲡而细,分青、黄二色。
  白 鱼产江中,板身多鲠,大者六七尽。
  特 产
  梅 鱼产洪塘江。
  鲽 沙形扁,性温,又名鞋底鱼。
  国公鱼味美,又名方头鱼,以头方故也。
     鱼戋骨柔无鳞,唐李柔呼为银羹。
  琵 琶身似琵琶,无鳞。
  大姑鱼似鲤无鲠,生湖塘间。
  黄 穑尾淡黄色,身小而薄。
  田 鱼耨形似鳅而大。
  棘 鬣似鲫而大,其鬣如棘。
  黑 颊似棘鬣,而形稍黑。
  黄 彡色黄,赤细鳞。
  过 腊鲫头,身似鳜,又鲢夏来春去,故名。
  斗 鱼身有花,又善斗。又名钱片鱼。
  白 鳔即金钱鳔,其形圆薄似钱,故名。
  松 鱼气味如松。
  竹 鱼状如竹筒。
  雪 鱼似鲤,白唇。
  石 斑虎旺文,长数寸。
  介 属
  大 宗
  鲎青黑色,眼在嘴上,口在腹下。尾尖锐,能刺人。其壳如半瓠,可以为瓢。
  蟚 蜞似蟹而小,闽人多以盐糟和而醢之,曰蟚蜞酱。
  土 鼈似蚌而色黑,俗呼土批,炖食之,极补阴分。
  蚬即蟟、临江插竹霸,购种贮其中以养之。生涯极蕃,谓之蚬埕。
  白 鰕产江浦中。
  池 螺似稣螺而大,色黑产池中。又一种产田中,谓之田螺。
  泥 螺软彀有膏。
  常 产
  黿本境有黿溪,旧产黿。
  龟有陆产、水产二种。
  鳖
  蟹洲港浦皆有之,俗呼毛蟹。西湖所产较大,团脐膏厚,味极美。每届菊花时,闽人多载酒游湖,购食之。
  蓑 螺形似蓑故名。
  对 虾土人腊之,两两对插,便于寄远,故名。
  特 产
  醋 鰕去壳淹之,味极佳,产洪塘江。
  虫 属
  大 宗
  蛙背深绿色,即虾蟆。
  黾即水鸡,土人以此为殊味。
  蟋 蟀女、昭蟟、促织、寒螀通名蟋蟀。以名之应时而分也。
  蜂有一种能酿蜜者为蜜蜂。人家或作木椆,高悬以贮之,其中自推大者为王。萤、俗呼囊尾星。
  蝶
  蚱 蜢生稻间,不害稻,即阜螽,俗呼蚱蜢。
  蚊
  蝇
  蚁
  蚯 蚓俗呼地龙。
  蜗一种无彀者为蛞蝓。
  蚤啮人跳虫。
  虱又有一种,曰壁虱,俗呼木虱,即臭虫。
  蚋
  常 产
  蛇有蝮蛇、青竹蛇、花蛇、乌蛇、蚺蛇诸种,蝮蛇最毒。蚺蛇胆则可以和药。
  蚕
  蜻 蜓俗呼猫蝴。
  蝙 蝠类鼠有翼,昼伏夜飞,俗呼枇杷豆荚。
  蜥 蜴
  蜈 蚣
  蛛
  蛣 蜣即蜣螂。
  螳 螂
  蚊能吮牛马血。
  蝼 蛄头部胸部,受箭镞者擣蝼蛄汁,滴伤处,箭头自出。
  飞 蛾一名慕光。
  蝎 虎即守宫。
     蚑即蛭,又名水蜞,水气所结。
     蟢 子即牡带虫喜,七足者有毒。八足者能医小儿伤风。
  水 螋似促织,隐墙壁中,溺水,人饮,令生疮。
  金刚钻即没子,细如微尘,刺人比蛟蚋为尤甚。
  家 猎即蟑螂。
  伊 蝛或呼委黍,湿虫。
  特 产
  石 鳞似蛙,味美,俗呼各冻。
  龙 虱飞水田中,极似灶虫。
  夜 燕其飞蹻捷如风。龙眼熟时,缘枝接树,瞬息皆为渔猎。
  石 背状如荔核,生荔支叶下。
  七步紧似壁虎,性最毒,能咬人立毙。
  杜 塍似晰蜴。
  龙亲家即蛇医。
  蔗 蛄即蔗虫。
  龙眼鸡红首,五色翅,生龙眼枚中。
  金 龟即金辉,吃桃、李、杨梅。
  刘 蜞洲田稻根上生。五色多足,可食,味颇佳。
  簸箕虫生墙壁下,形如鼈。大径寸,以刀划之,顷刻复合。
      校 注
  ⑴原文作“则恕而自爪其肉”,“恕”字误,应为“怒”。  植 物六部
  谷 属
  大 宗
  稻三种曰秫,即糯米。曰粳,即禾亢米。曰占,即来自占城者。又分赤,白二种,早晚两熟。
  麦有大麦,有小麦,又有豆一种,似麦,而壳稍异者为米麦。
  菽即豆总名。分黄、白、绿、黑、赤诸色。又有藿豆、褐豆、豌豆、豇豆、水豆、菜豆、扁豆、金豆、御豆、葛豆、刀豆、蚕豆、五色豆、皂荚豆、虎爪豆、蛾眉豆各种。另有一种土豆,可榨油者则谓之落花生。
  番 薯本来自外番,故名。有红、白二种,熟食可以充饥。红者甘如蜜,尤适口。土人或以之捣粉,或以之酿酒,或刨丝曝干,长不及寸,号薯米。
  常 产
  粱
  稷即穄米,似黍而粒大者曰膏梁,浙曰芦穄。
  黍有马尾黍、钓勾黍、番黍三种,番黍则呼玉米。
  粟粱之细者,即北人所称小米也。
  胡 麻有黑、白二种,以其可压油,故又呼油麻。
  特 属
  晏 棱畲民所种,俗呼畲稻。
  蔬 属
  大 宗
  菘类芜菁,即白菜。
  芥有青、紫、白三种。
  油 菜子可压油。
  蕹 菜能解百毒。
  芥 蓝色深碧,又一种洋芥蓝,味尤胜。
  菠 薐有竹菠薐、石菠薐二种。
  葱
  韭
  蒜又一种曰独脚蒜。
  芋形长而大,小者如卵,生于魁之旁。俗呼芋蛋,食之尤美。
  芹有赤芹、荻芹两种,生池泽中,亦名水芹。
  苋有白苋、赤苋、花苋、人苋又一种马齿苋,性最凉,血解毒。
  番 苋本外国种、早午食行血,晚食则破血。
  艾 菜
  菌亦名蕈、俗呼为菰。有香蕈、木耳、胭脂菰二种。香蕈味极美。
  瓜有菜瓜、冬瓜、西瓜、木瓜、丝瓜、甜瓜、南瓜各种。
  芋 瓠色浅绿,长而曲,味清甘。
  匏短头大腹,味苦。
  笋
  葁
  常 产
  蓼 荞即薤,用糖醋浸成,味颇适口。
  雪里葓淹食,味佳。
  薯 蓣又名山药。
  落 苏即茄,有紫、黄、白、清水各种。
  蔊 菜梗柔,叶细,味辛辣。
  壶俗称葫芦。
  胡 荽即香荽。
  倭 菜春、冬二种。
  荠可作菹及羹,味甘。
  薇即野豌豆。
  蕨
  蒟子可作酱。
  特 产
  莙 达茎灰,淋汁浣衣,白玉色。
  草 属药附
  青 蒿
  蒉江生者皆淡蒉,可以綑屦织席,兼可为缆。
  菅似茅、可为索。
  灯 心茎圆细直长,兼可织席。
  芦
  通 草制草花多用之。
  龙舌草色青,有脂,妇女用以泽发。
  岩 条亦名岩蒌,其香可避暑邪。
  葛可织荠布。
  菸即烟,可避瘴气。
  萍俗呼为。
  萱即宜男草。
  茅
  苇
  荻龙须草即石龙,刍可以为席。
  薏 苡
  菅 菁
  藤
  香 附即莎根。
  土红花能治劳瘴。
  薄 荷
  黄 柏即黄蘖。
  泽 泻
  福 参
  括 蒌
  黄 岑
  常 产
  鹅 郎即兔草,长不满二尺,管空多液。嗜鸦片者煎服之,其瘾立断。
  芸 草即避烟草。
  瓦 松
  铃儿草
  小 青捣其叶,能治瘤疮。
  莸即臭草,可避瘴气。
  茨
  薯 榔染皂草。
  茭形似蒲带。
  蓼有一种生水泽者为水蓼,味辛,可代粬作酒。
  零陵香即蕙,又名薰草。
  芙 蓉色浅碧,气芳,卉属。
  木 莲即薜荔。
  蒟 蒌治头痛。
  石 益采子焙乾,捣为丸治虫毒。
  益母草叶如艾,花淡红,一名蓷。
  罗勒草 即兰草。
  菠色深绿,清明取其汁作粿。
  马 蓝似苦益菜,能治妇人败血。又一种叶小者曰槐蓝,圆如蓼者曰蓼蓝。
  金灯花即天蒜。
  仙人粮即黄精,根如葁,黄色,焙乾服之,补中益气。
  石 韦一名石皮,煎汤浴之,能去产风。又一种生古瓦上者曰瓦韦。
  骨碎补俗呼猴葁,能坚骨固身。
  牛 膝治血块。
  醉鱼草又名闹鱼花,取鱼用之。
  何首乌雄赤雌白,根大如拳。
  石蚕草出山石上,根类蚕。
  商 陆一名章柳,能疗水肿。
  盐麸子以豆子,酸咸止渴。
  桔 梗
  柴 胡
  半 夏皮黄、肉白,产丁戊山。
  沙 参
  杜 仲
  括 蒌一名天瓜。
  百 合捣粉,服之补土。
  石 斛生石上者佳。
  木鼈子俗呼马钱。
  天生术
  藿 香本海国种,形如都梁。
  菴 闾似蓬艾,能避蛇。
  地 黄
  天门冬一名宜冬。
  细 辛根细,味辛。
  茴 香即蘹香子。
  茱 萸深柴色。
  决 明子似菉豆。
  连 翘
  天南星
  蓖麻子仁白有油,似火麻。
  鼓子花即牵牛子。
  覆盆花茎叶皆有刺。
  紫 苏能行气和血。
  葛 根
  木 瓜花似海棠。
  茵 陈又有一种大叶者名山茵陈。
  苍 耳又名苹负来,即卷耳。
  土三七即金不换,种本出广西,能止血生肌。
  特 产
  使君子略似栀子,产将军山。
  独 帚即马帚,可为帚彗。
  仙人掌形似人掌。
  鸡 肠以中虚似鸡肠,故名。
  虎 杖似红草而大,可染赤。
  赤孙施即菉施。叶如浮萍,治妇人血结。
  广 角产妇炖酒服,不伤风。
  羊 蹄叶长色紫,赤秃菜也。
  龙牙草神于治痢。《本草》云,即马鞭草。误。
  马鞭草穗似马鞭。
  还魂草治狗咬刀伤。
  白地栗即剪刀草,一名慈菰,能治痈肿。
  蒴 藋一名接骨方,主续筋骨。
  紫金牛叶如茶、味幸,治时疾,膈气,风痰。
  苦 参味苦,止泻。
  香 蔴煎汤浴,去风。
  天青地白痘入眼者,捣敷之可去。
  山石榴即金罂。
  虎耳草生水石旁,治聤、聋、痔疮。
  白 麴可酿酒。
  乳 草能通乳。
  七步紧草治蜥蜴毒。
  书带草
  犁头草
  醉西施
  灯笼草治疔疮。
  独脚仙治血块。
  箬下珠治小儿疳疾。
  鸡母刺治火伤。
  鲤鱼橄榄剖之,中有鲤鱼形,产乌石山。
  天芥菜治疥疮。
  越王馀算治水肿浮气,结聚,宿滞不消,腹中虚呜。
  石萝卜产后圣药。
  琼田草治风疾。
  紫 贝解一切蛇毒。
  鸡项草一名千针草,采根焙干,碾为散,治下血。
  旱莲草即肠草,治下血。
  鼠 粬杂米粉作糗,味最甜美。
  佛 甲略似马齿苋。
  候潮草潮至则开,退则合。
  凤尾草以形似名。
  长 生无根而生。
  吉 祥四时一色,家有喜庆,先自开花。
  麒麟尾如玉簪,可敷疮。
  半边莲夏开花,花偏一边,无圆者。
  知风草以节可占风,故名。
  钩 吻即野葛,俗呼梭葛,误服中毒者,以生羊血、鸭血、绿豆浆、饔菜叶灌之均可解,或鸡抱不成卵,调香油灌之,亦可。
  花 属
  大 宗
  桂月开者为月桂,四时开而色深红者为丹桂。
  木 樨八九月盛开,闽中最多,清香扑鼻。
  梅有红梅、白梅、腊梅。素心者为上品。
  玉 兰色碧白,气味香馥。
  山 茶有红茶、番茶二种,番茶种出日本。
  玫 瑰有白素二色,俗呼蕾苤。
  海 棠列有一种垂丝海棠,色淡红,多叶。
  栀子花花六出,色香殊绝。
  莲分红、白两种,又有风车莲、午时莲,皆碧色。
  兰以素心为第一品。有一种吊兰,裹而悬之,不土而荣。
  朱 橦一名佛桑,即扶桑。
  树 兰分碎米、真珠、鸡爪三种,统名树兰,亦呼木兰。
  蔷 薇有红、紫色、黄色、金色之别。
  罂 粟花有五色,即士鸦片。
  末 丽即茉莉。
  夜来香藤本。
  秋海棠花似海棠,草本。
  鸡 冠
  夜 合一名合欢。
  水 仙
  百子莲
  金 凤一名凤仙。
  菊品最多,独有一种深黄色,花如滴滴金者,夏间开。
  丁 香花小不甚香,有黄、白二种。
  常 产
  桃 花有綘桃、碧桃二种。
  芍 药
  辛 夷即木笔。
  瑞 香状如绣球,深红色。
  山 矾一名七里香。
  紫 薇俗呼不耐痒花,又名百日红。
  含 笑
  夹竹桃叶如竹,花如桃,俗呼俱那异。
  木芙蓉又有一种名醉芙蓉,朝开色白,午后渐红。
  指甲花花白而细似米粒,一名散沫花。
  野悉密即素馨。
  雪 球
  凌 霄花黄、有毒。
  酴 醿又一种茎叶相似,而花差小者曰木香。
  迎 春俗呼金腰带。
  半丈红即海棠。
  汉宫灯春开,花秋结盏。
  雁来红又名老少年,即秋红。
  葵有向日葵,秋葵之别,又一种小花者名锦葵,俗呼胡月燕脂。
  玉 簪又名白鹤。
  凤 尾又一种名七里香,置书帙中,可辟蠹。
  虞美人一名满园春,罂粟别种。
  美人焦
  剪金红花圆无香。
  剪春罗又一种八九月开者,名剪秋纱。
  紫 燕色紫,花似燕子,另一种白者为白燕。
  金 钱色深红,圆如钱。
  绣 球
  杜鹃花有红、紫、黄、白各色。
  金银花 服之能解毒。
  特 产
  麝 茶即阇提,俗呼斜。本南海种,由商舶传入闽中。
  金 沙玖瑰类⑵,香不及。
  密 □花红,干叶。
  雪 瓣
  贝多罗
  奇楠花
  闹羊花一名曼陀罗。
  碧 雪
  锦 竹一名石竹,花如缬锦。
  红豆蔻俗名孽花。
  鳶 尾俗呼紫罗伞,花紫碧色,根可入药。
  鹤 兰
  度年红花自冬涉春不变,故名。
  满堂红香闻百步,开即为瑞。
  聚八仙类琼花。
  水丽春
  昙花蕉
  玉笼松似醉杨妃。
  鹤顶红类百合。
  满天星又作雪柳、可作盆中之玩。
  喜相逢一花两色,红白相间。
  滴滴星
  十样锦
  玉 屑色白,状如碎玉。
  鹰 爪色淡黄,末锐似鹰爪。
  果 属
  大 宗
  荔 枝
  龙 眼一名益智,又名荔枝奴。
  橄 榄一名青果。
  枹即柚,今怀安凤冈最多。
  桔 
  石 榴有青、白、黄三色。
  枣闽中多白者。
  黄檀子即黄弹、俗呼黄皮果,又名王弹子。
  拱 斗即金斗,色红、味甘酸。
  梨本境过山洲所产最佳。
  梅 子
  杨 梅
  桃
  卢 桔即枇杷。
  柿有花柿、卵柿、乌柿、米柿之别,烂熟者为柿。冻焙熟者为柿饼。食之最为润肺。
  猴 柿即椑 ,不可食。
  栗山楂取其汁亦可榨油。
  榅 桲似橙子而大,味酸甘。
  蔗土人多捣取其汁以制糖。
  凫 茨一名荸荠,其味清甘。
  藕
  菱两角,又有一种四角,或三角者曰芰。
  番石榴种本出番地。
  茶有红、白各品,种类不一。
  常 产
  柑有一种芬芳异常,垂指如人手。亦有似拳者,曰佛手柑。
  香 橼
  余 甘其味先苦后甘,又名敢谏子。
  金 桔小于诸,结实如弹子,色黄如金,故名。
  橙有佛头橙、香棉橙、青橙、雏橙、栾橙诸种。
  来 禽一名花红,即密林檎。
  核 桃种本出羌胡,故又名胡桃。
  杨 桃一名羊桃,味似橄榄,酸涩,嚼久微甘。亦有用蜜渍者,曰蜜浸杨桃。
  杏有金杏、银杏、木杏三种。
  椎似栗而小,生山谷间。
  榛小者为茅榛。
  莲 子
  酸 枣味酸,土人以之制糕。名曰酸枣糕,亦名千重糕。
  频 婆似林檎而大。
  葡 萄其根号木通,可入药者。黄白而细,实如马乳。
  鸡 头即芡实。
  特 产
  柰类林檎。
  肥皂果
  菩提果味香甘而脆,以种出西域,故名。
  多南子色紫,味甘,似梅子。
  无花果一名木馒头。
    箇摩子肉如莲,可煮食。
  多罗蜜亦名波罗蜜。
  孩儿果状类樱桃。
  木 属
  大 宗
  松另有一种水松。
  榕此树福州独多,故郡城名榕城。
  杉 
  豫 章即樟,气辛烈,近多设厂,熬脑以备军火之用。
  桑 柘种与桑异,亦可饲蚕。
  乌 桕叶可染色,子可榨油。
  槐
  樗
  御 柳
  栟 榈即棱榈,皮可索綯,干可作扛。叶条可作拂蝇。炖其肉服,可泻心火。
  榆有一种,叶对出者为枌。
  漆
  山 梨有红、白、紫心之别,以紫心者为贵,制器用广。
  桄 榔紫黑色有文理者可制器。
  楝
  竹种类甚多。
  金 荆质坚有文彩,可制器用。又有紫荆、白荆二种。
  梧 桐又有一种,子可榨油者,曰油桐。
  常 产
  桕有一种,叶侧生者为侧桕。
  桧桕叶,松身。
  女 贞似冬青,俗呼长生树。
  冬 青其叶四时常青。
  椿其叶香,可入蔬。
  柽或呼西河柳,叶细枝柔,有黄、白二色,黄者又名黄杉。
  桦皮可作烛,亦可贴弓。
  枫锯之,可为垫板。
  楮其皮可捣为纸,亦可织为布。
  檀其叶类槐。
  枸 枳能解酒毒。
  木 槵其子可为念珠,亦名无患子。
  朴即厚朴。
  柳
  黄 杨木理细腻,质极坚緻。
  特 产
  楠另有石楠一种,生石上。叶彷佛枇杷,有刺。
  梓闽人多伐之为炭。
  沙棠木似梧桐,中空。又一种花梨,质坚可制器用。
  杜 松似杉而小。
  罗汉松
  茶 树有两种,一种叶可制茗,一种子可榨油。
  水 棉类杉,多植滨水处。
  白 牙可为器玩。
  鸡 筹可植盆中,或呼瓜子松。
  鹿 目质坚韧致,如鹿目,故名。
  金 青木直出而坚,重可制为杖。
  槠有石槠、苦槠、甜槠三种。
  椒即胡椒。
  椤可制器,极耐久。
  凤尾蕉即铁树,叶如凤尾,花黄色,治脾疾。
  牳 筍叶似批杷,可煎为南草。
  青 刚叶似石楠,质坚可作鞍鞽。
     木党 子似茱萸,而香味极辛。
  南 柷捣叶渍米,饭熟成泔青色,相传食之可延年。
  白布沙取其叶,炖糖霜服可治咯血。
  檺焚为硬炭。
  柯质坚韧,可为船及斧柄。
     木余质坚,可供鎸刻。
  加 条其叶可摩犀角象牙。
  橡壳可染皂。
    矿 物四部
  金 属
  大 宗
  铁按《三山志》,铁品有三,初炼去矿,用铸锡器物为生铁,再三销拍,作鍱为鑐铁。亦云,熟铁生柔,相杂用作刀剑,锋刃为钢铁。
  常 产
  金
  锡
  铜
  五金各矿苗均未开采。
  特 产
  银铅矿前十余年,有丁君集股开西北郊银铅矿,折阅。
  石 属
  大 宗
  白 石
  常 产
  燧 石以铁片小径寸,敲之以取火。
  石 膏
  石 英
  石钟乳
  特 产
  寿山石珉属,品类甚多,以田石为第一。有黄、白、红、黑各色,隆寒不泐。其雕为图章者,犹多下品之石。
  青 石
  砺 石。
  土 属
  大 宗
  白炼土亦作白墡,乌石山多有之。今被人开挖,有塌陷至数丈者。
  常 产
  天生硝
  天生磺
  天生
  硃 砂
  煤多未开采
  特 产
  碗 土又名碗药。
  釉用饰磁器,较有光彩。
  水 属
  大 宗
  笕 泉水由竹筩中通。
  水力硙磨碓米磨粉,以水运动,洵天然机。
  常 产
  甘 泉乌石山浴鸦壑最佳,大仅如孟,虽久旱不竭。
  特 产
  温 泉带磺质计六处,一在八都及九都,曰天汤泉,一大廿四都小箬,曰圣汤,一在六都汤岭,旧名汤泉,一在井关外汤边,过浦曰三座,又曰双槽,一亦在井关外石壁,为村妇之浴池。
      校 注
  ⑴原文作“色仓”,“仓”字误,应为“苍”。
  ⑵原文作“玖瑰”,“玖”字误,应为“玫”。



 



物产琐记下(制造品)
  

   制造品
    动 物
  在境自制类
  大 宗
  牛皮箱
  牛骨梳
  牛骨簪
  水 胶叩牛皮胶。
  鸡毛帚
  牛筋弦
  狼毫笔
  兔毫笔
  羊毫笔
  虎皮褥
  牛皮靴
  牛皮鞋
  鞋底皮
  蜂 蜜
  特 产
  明骨灯
  明骨盒
  马蹄灯
  豪猪簪
  土 绸
  骨 丹
  常 产
  羽 箭
  羽 扇
  猪鬃针
  鱼 胶
  牛乳膏
  蜂 鼠
  入境加制类
  大 宗
  貂紫毫
  灯 纱
  川蜡烛
  罗底纱
  鲎壳瓢
  壳 灰以蛎壳及蛏、蚬、蛤、螺壳入火炉制之。
  特 产
  蠡壳窗、螺钿五色,其光射人,多用以镶嵌椅棹及床背。
  鹦鹉螺杯
  芙蓉布
  织绒布
  仿制花毯
  常 产
  丝 布
  丝 线
  象牙器
  驼骨器
  珠翠首饰
  出境加制类
  大 宗
  鸡鸭毛
  牛羊皮骨
  常 产
  土 茧
    植 物
  在境自制类
  大 宗
  竹 器
  木 器
  桄榔器
  樟 脑
  靛
  油分生油、茶油、菜油、豆油、麻油、桐油、芝麻油各种。
  糖有赤糖、白糖、板糖、冰糖之别。
  楠 草
  紫 草造烛用。
  粬分红白二种,造酒用。
  红花饼
  竹 纸
  油纸伞
  薯 粉
  篦 梳
  米粉条俗呼粉干。
  草 席
  箬 笠
  梭 蓑
  梭 垫
  草 花
  油 木匝叩茶粕饼。
  竹 篾
  木 皮
  花香茶
  香 料
  特 产
  炒 烟俗呼朋兄烟,莆人王朋兄所造。
  儿 茶
  草 菰
  油 墨陈幼腾专造。
  蕉 布闽辖蕉岭出蕉,土人制以为布。
  树根骨董
  核雕玩器
  竹 兜
  筤 筅晒衣架也,旧作兵器用。
  纸 箫品在好竹上。
  常 产
  蔓 菁
  乾 笋
  菸 丝
  竹 簟
  夏 布
  蒲 扇
  船 筏
  松脂膠
  麻苧丝
  红 酒
  烧 刀
  豆 腐有干,有腐。
  蕨 粉
  墨
    罐头果品
  入境加制类
  大 宗
  豆 饼
  藤 器
  漆 髹
  洋面粉
  各种扇
  特 产
  骨董古玩
  脱胎漆器
  常 产
  棉 纱
  葛
  薯 茛
  过筛兰州烟
  出境加制类
  大 宗
  木 料
  竹 片
  通 草
  箬
  特 产
  水松子
  樱桃皮可饰弓矢,多运出口。
  常 产
  白 枣
  乌 梅
  鼻烟料
    矿 物
  在境自制类
  大 宗
  料 器
  石 器
  砖 瓦
  锅 炉
  砧
  砺
  燧
  错
  特 产
  料丝灯
  图书石粉
  常 产
  硝故墙藏土熬成,或取粪土煅之。
  磁 器
  银 硃水银制,其渣为丹底。
  石 灰
  白 盐。
  入境加制类
  大 宗
  洋铁器
  铅制茶箱装茶出洋用。
  银 器
  锡 器
  西 漆
  锡 箔上品锡锭由外入口,匠手锤成楮叶,曰锡青,裱纸上成锡箔,多运出口。
  特 产
  铜烛台
  常 产
  金 叶
  铜 锣
  出境加制类
  大 宗
  生 铁
  特 产
  田 石
  假山石
  常 产
  各色晶胚



商务杂述
  

  居今日,非商战剧烈之世哉?白人洞明计学,多财善贾,吾亚东之市利,几尽为其所垄断。国安得不弱?民安得不贫?顷岁以来,睡狮渐醒,百度更始,朝野上下,咸知商务之於富强,有绝大之关系,而锐意振兴。於是团商会以通商情,集公司以厚商力,开工艺局以练习制造,设陈列所以比较拙工,而於京师,则立农工商部,以为之总机关,而商务因稍有起色矣。侯官为福州首县,疆土广袤,其出产物颇称繁殖,语云:“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以之应本境日用饮食之需,当无不足也。然洋货转输,源源不绝。五都之市技巧杂陈,虽有巧历,莫能名数。苟不亟筹抵制,则洋货皆不翼而飞,而土货浸无人过问。有输入而无输出,不几北行入囊中哉!夫欲筹抵制,必须实力振兴,振兴奈何,仍不外伙立公司,广开工艺局,规设陈列所,而商会则实行其联络商情,调查商业,劝导改良之政策。而官於商务一途力加提倡保护,掖而升之於商战之大舞台,道尽于此矣,岂有他哉?
    商 会已详闽县志。
    公 司亦已详闽县志。
    本境自售货同闽县。
    输出输入货亦均同闽县。
  以上诸见《闽县乡土志》,故本志无庸复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香山县乡土志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六十卷
【揭秘】“平和”县名源于大坪黄姓村落!
光绪淳安县志  2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卷一二七四
海盐(浙江·嘉兴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