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解《道德经》靠悟,更要靠证!

理解《道德经》靠悟,更要靠证!

道家大师兄

作家,代表作《60问读懂道德经》

39 人赞同了该文章

琢磨《道德经》久了,便会有一些难以理解的字句始终横在心间,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之相生”等等。思维再怎么推演,总感觉还差了点意思,相互阻隔不能圆融。所以只能寄希望于以后哪天灵光一闪,悟之;或者有所体会,证之。

前日,坐在道观大殿前晒着太阳,忽然就有了一些心得,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道德经》第十五章

通行本: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帛书本: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重)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这两个版本的内容,包括古今的注解,都大有问题,如果不是此次的自身体会,我可能很难有此理解。由此可知,实证对于明道的重要性。

这一章,帛书本下划线的字句在传世本中被调换了顺序,应该是为了承接下句“孰能浊以静之徐清”。然而“混兮其若浊”的浊,与“浊而静之徐清”的浊,却有着根本性的差别。

首先,前一个浊只是“若浊”,真正要表达的是“”,混然一体的混;就好像“大智若愚”并非真愚,而只是要表达其智一样。但第二个浊就是真浊了,“浊而静之徐清”,浊水静置则会澄清,是一种自然现象。

其次,本章前半段的内容,是对“古之善为道者”的状态进行描述,与后半段“浊而静之徐清”并无逻辑上的联系。不过传世本为了强行把二者捏合在一起,加了“孰能”二字,把自然现象变成人为准则,其实是画蛇添足,很容易对读者造成误导。

误导一:如果前后是承接关系,那么“”就应该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状态,得道者“若浊”嘛,可这样就与“静而徐清”对立,逻辑不能自洽。因为《道德经》全文提倡清静:“清静以为天下正”。

误导二:“孰能浊”,“孰能安”,浊、安当以动词讲,也就是“静之徐清”的时候要让它浊;“动之徐生”的时候要让它安。而帛书本中的动词是“”、“动(重)”,“”与“”是被动词作用的对象。添加了“孰能”二字,语义发生重大变化不说,整句也显得累赘,不通。

所以此处真正的原文应该是帛书本的“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重)之徐生。”并且断句应该为:“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重)之,徐生。”那么又有了新问题,到底是“安以重”,还是“安以动”?

帛书本原为“”,只是因为繁体“”写作“”,所以依据传世本校勘为“”。然而整本《道德经》有不下一处的“”,比如“反者道之动”、“动善时”、“动而愈出”等等,为何别处的“”未写作“”?很有可能,这里本就应该为“”,只是被后人修改成了“”。

为何要改,我推测大致有两个原因。其一,原文难以理解。“静之”很好理解,就是静置的意思,但是“重之”又是个什么动作?想象不出来,不如改一改,说不定是前人偷懒写错了。其二,动与静相对,有“静之”就该有“动之”,正合阴阳。

其实,“”也即是“”,在《道德经》中是不够格与“”等列的,而只能作为从属。比如“躁胜寒,静胜热,清静可以为天下正”,就明显是静为主而躁为从。也就是说,“”若为根本,“”就只是末枝,所以“静为躁君”、“躁则失君”,而能与“”等列的,恰好便是“”。《道德经》第二十六章有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浊的状态在经过“”之后,会变为“”;安的状态在经过“”之后,会变为“”。“”,可理解为生机、清阳、焕然之状。

那天当我安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时,身心越来越放松,感觉有重量缓缓下沉,同时身体上部有清阳之气生,清爽,透彻,好似要融解在空气中一样。这个时候,我不由想到了《道德经》所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我有过多年的站桩经历,在站桩达到松沉的状态时,会感受到整个身体的重量下移,压在双脚上。日常行走坐卧,我们是不会感受到自身重力的,因为早就适应了。而在站桩放松时,身体的承重结构改变了,才会有这样的新鲜感受,类似于“骨肉分离”:肉重而下沉,骨轻而上升。

往下沉,就需要有一个力往上托,好似负担;往上升,就需要有一个力往下扯,好似搂抱。这二者并非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需要通过一个介质来达到平衡,才能保持稳定,这个介质便是“气”。力若发生变化,相应地在介质上也会有所体现。比如站桩松沉状态下和平常状态下,“气”的感受也会不一样。

万物都需要经过“安以重之”,才能“徐生”。种子要种下来不能扰动,往下生根而后才能发芽;动物要休息沉眠,而后才能恢复精力;重症的人要安心静养,而后才能恢复生机。不是有“安生”这个词语吗?安,而后能生。

《道德经》帛书本出世以后,我们才发现传世本与它存在着诸多细微的差别,但经典就是这样微言大义,往往一个字的差别,含义就会相差千里。

我们是幸运的,有些字词可以从帛书本中找到佐证,但帛书本毕竟也有残缺,毕竟也并非老子所书原本,在没有文字参考的情况下,又该如何对《道德经》进行正本清源呢?唯有自证。

夫道,有情有信,可得可证,独立不改,周行不殆。有了道,文字也就不再那么重要了。但是在此之前,一字之差,足以造成千里之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净经》: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
道德经 |15章| 体道而行的人不追求圆满
心本《德道经》校正今本《道德经》:静之徐清,动之徐生
道德经第十六章笔记
静以修身,宁静致远
【共读】《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