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笔记:《苏轼十讲》

原创 张剑涛 率然语丝 2021-11-28 22:14


推荐理由

这是东坡粉不可错过的好书,朱刚先生选了苏轼最重要的十个切面,看起来是点,连起来是面,有深度,也有广度。

比那些带着作者个人好恶意识的苏轼传记,这本书更加客观,每个话题都有详实的史料,剖析分析也很有逻辑,因此有不少独特的见解。

下面为我的简要总结思维导图和文字版:

第一讲 雪泥鸿爪

  • 苏轼诗词中对“鸿”的描写,串联了他漂泊无定的一生。

  • 以致仕初期的“雪泥鸿爪”、贬谪黄州时的“飘缈孤鸿影”和“人似秋鸿来有信”、到人生最后阶段的“春来何处不归鸿”,“鸿”的寓意或积极进取,或困顿无奈,或接受现状,代表他最重要的人生态度转变。

  • 磨牛之喻:“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贬谪生活如“磨牛”般日复一日,被困于一隅。

  • 常以“月”表达心境,皓月轮转,而自己却身不由己,月明清澈,也可喻我心自清。

第二讲 贤良进卷

  • 通过苏轼苏辙二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卷,分析了两兄弟互相配合的考试写作策略,以及从中体现的政治理念等。

  • 通过本讲也可以详细了解北宋制科考试的情况。

  • 苏轼苏辙考试前后的情况分析,剖析了他们和王安石的矛盾为何产生。

第三讲 乌台诗案

  •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案件,也是北宋最为轰动的文字狱事件,一直到宋徽宗时仍然有人利用苏轼的诗词继续诬陷。

  • 详细梳理了乌台诗案的前因后果、审判文件、判决结果等。

  • 苏轼对新法初期主要攻击点在科举改革上,新法取消诗赋,并以王安石主编的经义为考试内容,也成为南宋理学取仕的开端,因此苏轼在皇帝专门征求意见时上《议学校贡举状》,表示明确反对。随后逐渐因为其影响力,成为新法非常巨大的绊脚石,被外放杭州。

  • 乌台诗案发生时,王安石已经罢相,宋神宗亲自推行新法,苏轼之前对新法的攻击,变成了对宋神宗的攻击,因此宋神宗才对“旧党”传播力最强的核心人物苏轼进行打击。

  • 乌台诗案的供词也成为一种特别的诗话:在司法要求下,由作者本人对诗句进行详细的解释,后续辑录为诗话,保留了相当丰富的解读资料。

第四讲 三咏赤壁

  • 三咏赤壁总结了黄州被贬时期的精神转变:《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 黄州赤壁并不是三国赤壁,借题咏志而已。

  •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豪放词开创者的第一代表作。

  • 《赤壁赋》是宋代“文赋”的第一代表作。前后两篇文章仅相隔三个月,《前赤壁赋》通过主客对话展现了苏轼超越人生的达观精神,也容易引起共鸣,《后赤壁赋》更像日记,更具个性、私密性和神秘性。

  • 一曲《定风波》,真乃人间绝唱。

第五讲 庐山访禅

  • 《五灯会元》记载,东坡是东林常总的法嗣,本章详细梳理了其和禅宗交往的过程。

  • 苏轼贯通儒释道,八岁以道士为师,后常有道士陪伴,后佛教的影响越来越深。和禅宗结交最初可能源于父亲苏洵,后多与僧人交游。

  • 苏轼可能不太喜欢庐山,“不识庐山真面目”,看似置身其中,实际上站在庐山之外。

  • 苏轼的庐山诗偈,并未得禅宗彻悟。也许苏轼这样热爱人生、富有激情的天才,无法彻底地抛开人间声色。

第六讲 王苏关系

  • 王安石以“君子”自居”,著书立说“必以尧舜三代为则”,不以个人成就为主要目的,而是要全面改造这个世界,再造“三代”盛世。因此,王安石所实施的新法是超越帝王的(徽宗年间王安石像被新党放入孔庙接受皇帝礼拜),苏洵《辨奸论》直接把王安石定为“奸臣”,可谓目光独具。

  • 苏轼以汉唐之制较当下得失,属于继承为主改进为辅,说明他是位能吏不是改革家,是一个实务打手而不是国家的操盘手。

  • 他和父亲苏洵意见一致,又能把握王安石新学的核心目的,加上苏轼无人能比的文坛影响力,其反对意见极具杀伤力。王安石必然会在新法实施过程中要摧毁这个旧党最强大的炮弹。

  • 王苏最后还是和解了,此时王安石闲居南京,苏东坡运气稍微好转,离开黄州路过南京和王安石会面,两人撇开政见,谈论诗词文学,也算是文坛佳话。

  • 王安石的新法对后世影响极大,抛开个人好恶,在政治领域,王安石比旧党所有人都要高明,可谓一代帝师良相。

第七讲 东坡居士的“家”

  • 苏轼早期以眉州为家,在多次贬谪中,“家”变成了奢望。在常州购房置地之后,虽远贬海南,常州仍然是他牵挂着的家,并且终老于此。

  • 因为不曾想过离开政坛,苏轼的一生就变成了被动的一生。虽然遍和陶诗,却没有真正获得身体的自由。

第八讲 元祐党争

  • 元祐初年,新党下台,旧党并没有能够像新党一样团结,司马光“更化”旧制,而旧制本身有多个派别,缺乏新党推行的非常系统的政治、经济和教育架构,在司马光死后,旧党就基本变成一盘散沙。

  • 苏轼在政治和文学上一直坚持独立主张,因为有地方从政的经历,他既主张保留部分新法,又不完全赞同旧党的主张,故有时会遭到两方攻击,处境并不算好,后来只得再次要求外任。

  • 一个豁达的人,大概不会真的把谁做敌人,苏轼最后和绝大部分人都和解了,除了吕惠卿。

  • 苏辙是苏轼最坚定的政治“盟友”,兄弟二人同在京城的时间并不多,因此总希望能够有“对床夜雨”的手足相处时光。

第九讲 唱和《千秋岁》

  • 秦观的《千秋岁》形成了文人自发的集体创作行为,由此可探究宋代“文坛”的形成。

  • 苏轼自己组织过两次集体的唱和,把一直处在个人唱和状态的文人创作,变成多地区、跨时间的集体创作,是贬谪文化极为突出的文化传播现象。

  • 跨时空的唱和行为能够形成风气,客观上也是因为宋代邮路和印刷术比较发达。

第十讲 个体诗史

  • 苏轼今存二千七百余首诗、三百六十多首词、四千八百多篇文章。

  • 苏轼词的词题和词序开启了词的“个人所有化”,词不再是为歌妓写作,通过词题和词序把词收回作者本人,将其限定为个人的情绪表达。

  • 杜诗的“诗史”,是以“一人之诗”呈现“一代之史”,这也造成了后世解读杜诗的困难。

  • 苏轼的大部分诗题都参与了全诗意境的创造、含义的表达,成为作品有机的组成部分。相比杜诗,苏诗更加个性化,是在大历史背景下的人生史。

  • 晚年苏辙闲居颖昌府十年,以日常生活为创作主题,基本延续着苏轼的个人诗史创作形式。

文章已于2021/11/29修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个迷死人的男子,叫苏东坡
苏轼书法欣赏
与君今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一生被贬数八个州 大文豪苏轼终把逆境写成了诗
苏东坡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他用四首诗告诉我们人生为什么一定要乐观
风云三尺剑,花鸟一床书(原创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