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师讲堂 | 不废江河万古流—— 经典的价值

2021-09-01 06:29

以下文章来源于乐学人文通识课堂 ,作者乐学堂

现在也有许多读书方法的讨论,但普遍特点是太复杂,太繁琐,使人更加如坠五里云雾之中。其实,大道至简,所谓方法论一定是不复杂的,高人一点就通,让人一看就懂,马上可以掌握学会,落实运用的。

那么,一个高明的读书方法,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读何书,即读书的内容。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重点读什么,非重点读什么;精读什么,泛读什么。

第二,何时读,即读书的时机。什么年龄读什么书,什么书先读,什么书后读。

第三,如何读,即读书的技巧。怎么读书效果最好;哪些功夫一定要下,哪些功夫劳而无功,哪些功夫事倍功半,哪些功夫事半功倍。

那么,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看中国人的读书方法三原则。

问曰:读何书?答曰:经典

中国文化几千年累积的典籍浩如烟海,即使皓首穷经,也恐怕只能得其沧海一粟。

怎么办呢?我们先来观察一棵大树:

一棵大树肯定是先有树根,然后从树根上再长出树干,从树干上长出树枝,从树枝上长出树叶,然后开花结果;所以,读书也要道法自然,先从大根大本开始读起,然后再往后次第去读。

大根大本是些什么书呢?就是经典。所以,中国人读书,一定是从经典起步,一定要在经典上下一番大功夫;中国文化几千年教育的秘诀,就是不折不扣的经典教育。何谓读书人,特指读过经典的人。

经典经典,顾名思义,就是人间最好的书;既然读书,当然要从最好的书起步,这本来是不言而喻的道理。

那么,经典到底好在哪里,好处是无穷无尽的,至少可以先概括出以下几个方面:

1、经典是生命的关怀。人人都有一个生命,这个生命在一天天地长大,也在一天天地流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个一去不复返的生命之河,到底向何处流逝,向何处安顿;这就是所谓安身立命问题。总有一天,这个生命的大问题会“剪不断,理还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而经典所写,正是一种对生命的关怀。当我们的生命大问题提上日程的时候,只有在经典中找答案,找出路。好比身体需要吃饭喝水,人的精神生命同样需要喝水,没有足够的水,整个生命就开始干涸,萎靡了;而经典就是生命之水。

2、经典是至善的境界。经典不仅关怀生命,而且给出了生命的最正确的答案;经典的作者都是大圣大贤,大智大慧,大仁大义,大慈大悲;他们和凡夫俗子不一样,他们心中有道有义有情、有灵有神有气、有气象有风度有境界;所以,他们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自然就带着道、带着情、带着神、带着气、带着性灵、带着慈悲、带着境界;他们对生命的觉悟,已经登峰造极,已经圆满至善。那么,我们对生命的思索,也只有通过经典来上层次,上水平。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取法乎上,得其乎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诸如此类,都是一个道理。

3、经典是永恒的智慧。有人以为经典都是古代的书,时代在进步发展,今天的人要跟上时代,要与时俱进,所以,要读今天的书。

殊不知,所谓“经”者,常也,常就是永恒不变的意思。“典”者,最重要的文献。

所以,经典虽然作于古人,写在古代,下笔古文,依托古时,但经典背后的那个“道”,那个“理”却“一轮明月照古今”,在时间上永垂万世而不朽;在空间上放之四海而皆准;只要“天不变,道亦不变”,只要基本的人性不变,经典就能经历无情岁月的大浪淘沙,而依然流芳百世。“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再过一百年,这世上的人都不见了,可是,那时的人还会打开《论语》和《庄子》,还会打开柏拉图的《理想国》,还会打开……

4、经典是创新的基础。学习经典并不影响创新,并不耽误现实,并不妨碍与时俱进。“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永恒,不能创新,无需创新;最好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试问“仁者爱人”,如何创新;器可变,必须权变,应该创新。古人叫变法,现在叫改革,但把其中的道都篡改了,打着变法改革的旗号,干着一己之私的勾当,“改良改良,越改越凉”,按时下流行的观点,那叫“语言的腐败”。

所以,创新和继承必须一块讲,继往才能开来,承上才能启下,返本才能开新;抛弃传统,背离大道,一味创新,也可能创造出邪恶来。

5、经典是学问的根源。还是用那个大树的比喻,如果经典是大树之根,其他浩如烟海的书籍,都是从这个大根上生长出来的枝叶花果;再用一个比喻,经典好比是活水源头,其他书籍都是江河湖海。这样一来,其他书籍即使再多,无非是对那几本大经大典的或诠释,或发挥,或实证,或表现;总而言之,千变万化不离其宗。

所以,读书的秘诀就是追根溯源,牢牢抓住“根本书”,“源头书”,把这屈指可数的“根本书”、“源头书”啃下来,悟了智慧,开了法眼以后再去博览群书,真是双目如电,摧枯拉朽,势如破竹,迎刃而解,有成语云:一通百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无师自通。可见读书贵在一个“通”字,过去的读书人都有几分通家气象,而且三四十岁就显现出来。现代人抛弃了经典,也不乏好读书者,然而目录不明,经典不通,上来就博览群书,其实都是支离破碎,浮皮潦草,思想底蕴没有见长,倒是长了不少浮华。

6、经典是民族的标识。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文明和文化这两个概念。何谓文明?文明是看得见的,外在的,器物的层面,诸如典章制度,生活方式,人生礼俗,传统节日,文物古迹。何谓文化?文化是看不见的,核心的,精神的层面,即人们对宇宙,社会,人生等终极问题的认识,是一种思想意识,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心性,是灵魂,是骨子里的东西。“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文明是文化的外化和载体,文化是文明的内涵和底蕴;换句话说,里面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外面就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文明形态;比如,中国人有敬天法祖的文化精神,就会创造出祭天,修建起天坛,设立一个清明节,写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样的诗句。

反过来说,外面有什么样的文明现象,就可以追溯到里面有什么样的文化精神。比如,中国人喜欢画梅兰竹菊,不是喜欢花花草草,是欣赏体会一段生命的风骨,“不求人夸颜色好,爱它清气满乾坤。”。中国人喜欢玉,不是因为它贵重,元宝也贵重但挂在身上就俗了,因为玉的温润,是一种君子人格,体现了礼乐精神。

再追问一句,文化精神又来自哪里呢?答曰,文化精神就藏在经典的字里行间。根据这三层包涵的关系,经典是一个民族最终的标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不是一个可以随便举起的旗号,要看你的旗帜是否写着“文化”,是否写着“经典”。犹太人有言:圣经是随身携带的祖国。经典不灭,则文化不死,文明就不会亡。

反过来,经典传承中断,变成绝学,好比斩断树之根,命之脉,随之就是文化精神的萎缩,文化荒漠的出现,继而就是文明的衰败,乃至文明的灭亡。这时候,才能理解一代大儒张载为什么要“为往圣继绝学”了。

梅贻琦——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校长,曾经说过一句传世的名言: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那么,经典就是随身携带的大师。经典,永远是大学的灵魂,拿走了经典,大学空荡荡的,让人失魂落魄。


西人牛顿也曾经说过一句传世的名言:我只不过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不仅仅是一个伟人的谦辞,而且也道出了一个普世的真理。

有了经典的熏陶,再去博览群书的时候,也有一个选择的问题。比经典低一个档次,但也经住了岁月的淘洗,可以把它们归入名著的排行榜,也应该浏览涉猎。比名著低一个档次,内涵有限,含金不高,只是具体专业的介绍性,工具性书籍,可以归入资料的排行榜,根据需要随缘阅读。剩下的基本内涵全无,毫无含金的之书,也只好归入印刷品的榜列,最好保持一点距离,以免光阴被它虚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73):青旗荐书之——《万古江河》
一首《江河万古流》经典中的经典,分享给大家
历史长河,万古何在?——读《万古江河》有思有感
不废江河万古流——那如夏花般绚烂的汉文明
书单来了:清华大学校长致录取新生的赠书书单
《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真正引以为荣,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