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杂谈】优秀的作品应当写出人性的曲折隐秘——横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电视剧《人民的名义》
userphoto

2022.09.01 湖南

关注

重读《安娜卡列尼娜》,不得不为列夫托尔斯泰的笔法以及他对人内心世界的洞悉所折服。

正在追求吉娣的伏伦斯基在火车站偶遇嫁入豪门、已为人母的安娜,犹如电光石火一般,伏伦斯基的爱情发生了转向,进而开始疯狂、不避嫌疑地追求安娜。这是一段挑战世俗的复杂感情,彼得堡上流社会的围观心态是,“一个追求已婚女人,并且冒着生命危险,不顾一切去把她勾引到手的男人,绝不会成为笑话的对象,相反,倒有一种英雄豪侠的味道。”

这天,培特西公爵夫人在家里安排聚会,来的都是些公使夫人、外交官等社会名流。伏伦斯基先到,后而传来一阵脚步声,来人正是安娜。社会名流们聊起一桩纯粹凭感情结合的婚事,言语中多带嘲讽,认为幸福的婚姻都是建立在理性上面。这是所有过来人以及为人父母者都持有的一种经由实践检视无比正确的观念。并且,托尔斯泰借由人物之口,说了几个再正确不过的观点,“我们所谓建立在理性上的婚姻,是指双方都不再放荡了。这就像猩红热一样,要害过一次才能免疫。”“要懂得爱情,就必须先犯一下错误然后再改正。”如果任由这些正确观点发展下去,伏伦斯基和安娜的感情就可以到此为止了,小说再写下去就变成了一种说教。如果现实生活都充满了正确观念,生活也就缺乏了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小说要写下去,还得看看伏伦斯基和安娜对纯粹凭感情结合持什么观点。伏伦斯基说,“建立在理性上的婚姻的幸福,一旦遇到原来被克制的热情爆发,就会烟消云散了。”相信我无需举出更多的证据,无数婚外情以及充斥中国电视银屏的肥皂剧都可以充分证明这一点。

伏伦斯基的观点,也正是他要击破安娜与卡列宁这桩世俗政治婚姻的信念。没有谁比伏伦斯基更期待安娜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安娜嘴唇上隐隐约约地挂着坚定的微笑,然后玩弄着脱下的手套,说,“我想……有多少颗脑袋,就有多少种想法;有多少颗心,就有多少种爱情。”

就像律师接到法院寄来的判决书,在没有拆开以及拆开后没有看到最后一页之前,心总是悬着的。“伏伦斯基注视着安娜,屏住呼吸听她说出什么话来。等她说出这话,他才像脱离危险似的舒了一口气。”

接下来,小说进入了更加撞击心灵的环节。

安娜告诉伏伦斯基,她收到莫斯科来信,吉娣病得很重。前面说过,吉娣是安娜出现前伏伦斯基的追求对象。安娜的出现使吉娣旁落,进而病重。安娜把这个消息释放给伏伦斯基是要看看他的反应。此时的伏伦斯基陷入了两难境地,一个是现在的追求对象,一个是曾经的追求对象,而且是现在的追求对象来试探他对曾经的追究对象陷入困境时的反应,并以此来判断伏伦斯基到底是有情有义之人还是无情无义之人?

伏伦斯基想知道信上都说了些什么,但安娜没有告诉他,只是说“男人都不懂得什么叫卑鄙,嘴上却老是挂着这两个字。”可以理解为安娜在谴责男性或者直接说是在谴责伏伦斯基吗?理性告诉安娜,伏伦斯基必须谴责,一个对前女友不负责任的人怎么有资格来追求她?又怎么有资格来奢谈爱情?但人性没有这么简单。

伏伦斯基递给安娜一杯茶,说,“我不太明白您这话的意思。”安娜的眼睛没有对着伏伦斯基看,说,“您的行为不好,不好,很不好。”所以,在这里你可以看出来,安娜的谴责是没有底气的,是挣扎的。“难道我不知道我的行为不好吗?但是,是谁促使我这样做的呢?”伏伦斯基的意思是说,他这样做也是没有办法,这不是他一个人所能决定的,用一句歌词来说,这叫“情非得已”。但理性又告诉安娜,她不能妥协,因此她严厉地盯着他说,“您为什么对我说这种话?”“您知道为什么。”伏伦斯基接住她的目光不放。

接下来,小说是这样写的:

“不是他,而是她发窘了。”

“'这只能证明您这人无情无义。’她嘴里这样说,但她的眼神表明,她知道他是有情的,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她怕他。”

那天夜里读到这段,我在心里暗暗骂了一句,“娘的,写得真狠!”

文学是现实的观照,现实有多复杂,文学就应该表现得有多复杂。雨果说,“世界上最浩瀚的是海洋,比海洋更浩瀚的是星空,比星空更浩瀚的是人的心灵。”因此,文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捕捉人人内心都有而笔下却无的浩瀚而且微妙的人的心灵,并藉此来塑造真实而丰满的人物。

时下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有几个人物是塑造得有血有肉的,比如祁同伟、高玉良,还有李达康。

李达康在前妻被反贪局带走的那一刻,他降下车窗看着侯亮平的眼神,苍茫无限。你可以作万千解读,是示威、是感激、是无奈、是羞辱?总之,没有一种解读是正确的,也没有一种解读是绝对的。所以网友评论李达康的饰演者是“戏骨”,我深以为然。

还有高玉良这个形象,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他既是高级知识分子,又是省委高官,他既讲政治,又难以摆脱人性的羁绊,这是一个时时在内心痛苦挣扎的真实人物形象。每当他万分愁苦的时候,他就在院子里锄地,以力量来渲泄内心的苦闷。高玉良跟妻子道别时说的最后一句话,“慧芬,还是你好!”让无数人内心酸楚。是,高玉良不是一个好人,但也不是一个坏人,因为生活中远不能用好人和坏人这么简单的标签来划分。所有现实中的人,都是既高尚又卑微、既善良又丑陋、既真实又虚伪、既聪明又愚笨,我们基本上看不到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也不存在一个一无是处的人。因此,所有优秀的作品,应当真实、全面的塑造现实中的人物,而不是理想中的人物。

反观电视剧中的侯亮平、沙瑞金、田国富,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并不成功,他们只是一类人,而不是一个人。他们的形象是脸谱化的,没有血肉。他们只一个政治符号,他们口中所讲的是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你看不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是高大上的,但同时又是不接地气的。这种粗糙的文艺表现手法其实并不陌生,远的比如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电影作品,近的比如当下抗日神剧中的“手撕鬼子”。这类作品大多没有深入生活、深入环境、深入人物内心。同样是拍反法西斯,看看《辛德勒名单》,就知道差距有多大。

正如一位江湖熟女说的,如果你觉得一个男人成熟稳重,那是因为你还没有真正走进他的内心。文艺创作也不例外。

作者:饶卫华,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律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托尔斯泰专题讲义
家庭中的爱恨情仇,他都写透了
爱恨悲欢,此起彼伏;感性理性,跌宕交错
“有多少颗心,就有多少种爱情”
《安娜·卡列尼娜》那个飞蛾扑火的美丽女子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对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