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门垅的年轮|往事

1958年,我和姐姐、大妹随母亲从社塘坡西门口乡下迁往吉首街上,与在县中药店工作的父亲团聚。父亲张罗到西门垅杨三姐家租房,将一家人安顿下来。此后,全家与西门垅街邻相识、结缘,在这里谋生、成长。

  关帝庙读书  

吉首原名镇溪。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朝廷在此设立镇溪军民千户所,简称“所里”。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设乾州厅,民国二年(1913)改称乾城县。1950年,乾城县县治从乾州迁往所里。1953年,根据苗语音译,所里更名为“吉首”,乾城县更名为吉首县。“吉首”译成汉语,意为“生养的地方”。乾州、镇溪两地在明清砌筑石城,镇溪石城规模小于乾州。

   1949年吉首城区示意图,吉首以前叫所里,源于明洪武年间在此设立的镇溪军民千户所,1950年12月,乾城县委县人民政府从乾州迁至所里老城,在靠厂坪、西门垅的黄家大院办公(图片源于《吉首市志》)


   吉首西门垅这一片居民在改革开放后陆续新建改建了住房,左边高处为吉首市第二小学,这栋五层教学楼是在原九师附小关帝庙旧址上建起来的,右边高层住宅为原吉首县委大院


吉首石城西门,包括西门垅及坳上、杨孟寨(原叫衙门寨)、北门上、粮台上,一条青石板街连接着几条小巷,老百姓习惯上把这一片叫西门垅。西门垅沿水沟往下走是宽敞的黄家大院。20世纪50年代,乾城县委、县人民政府入驻这里办公,后扩展为吉首县委、县人民政府干部职工工作、生活的院子。往左上坡是州人民医院,医院陆续扩建,也围成一个大院子。两个院子都朝厂坪开门,出去200多米即到湘川公路(后叫团结西路)。我们住在这一片的孩子,启蒙读书的小学,办在西门垅山头关帝庙里。

   1957年9月,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吉首成立,州府设吉首镇,各族群众在吉首人民广场举行欢庆活动,广场对面建筑为州图书馆(图片源于陈庭茂《湘西百年影像》   韩煌准摄)

   吉首各族各界群众为前来参加庆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成立的中央民委等单位的来宾献花   (图片源于陈庭茂《湘西百年影像》   徐萍摄)

从西门垅葛四超家屋场右侧上坎,攀登60多级石砌台阶,即到庙垴上。这里建有关帝庙、城隍庙两座庙宇,关帝庙的规模大些。记忆中的关帝庙为砖木结构。砖石砌就的关帝庙大门气势雄伟,上部雕有奇异鲜活的花鸟人物。进门过道上的戏台、两旁的二层厢房、后进与周围的辅房,改做学校的教室、办公室。中间是宽敞的天井,天井后面为大殿,大殿用来做礼堂。雨天师生在这里集会、做课间操、上体育课。大殿左右的侧房,成为教师的住房。

   1957年的吉首街头 (图片源于陈庭茂《湘西百年影像》)


   1952年10月,装机1台、12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在所里下河街马槽岩建成发电,供照明用,结束了乾城县无电历史,这是1957年的吉首发电厂(图片源于陈庭茂《湘西百年影像》)


   1955年的吉首土产收购部(图片源于陈庭茂《湘西百年影像》)


据西门垅老人回忆,200多年前,杨家先祖最早来镇溪西门垅定居,后来其他姓氏陆续迁入。抗日战争时期,苏、皖、浙及长沙等沦陷区文教机构内迁湘西,位于吉首峒河下游鳌鱼峰的省立第九师范学校,于1940年利用西门垅关帝庙创办附属小学,收教当地子弟与来湘西逃难的难民孩子,当时叫九师附小。

   依托省立九师,建在峒河下游鳌鱼峰上的吉首民师 (图片摄于1955年,来源为陈庭茂《湘西百年影像》)


1959年9月我在这里上小学时,学校已更名为吉首镇一小。学校开辟了室外操场,操场旁修建了盛教亭,用于纪念曾在九师附小读书,后参军赴朝、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牺牲的罗盛教。操场周边已拆除的城隍庙旧址新建了几栋教学楼。

   1965年11月,社教运动结束时,吉首中药店等单位职工合影(后排右二为中药店负责人老邓;后排左三为笔者父亲武伯顺)

在镇一小的学习比较轻松。老师上课注重启发学生,课后批改作业细致认真。对成绩不好的同学,老师也会耐心开导。学校布置的课外作业不多,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走玩。老师除教书外,常给学生讲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

   吉首峒河与文溪河交汇处原为胡家庙潭,左前方为1976年开建、连接枝柳铁路吉首火车站的峒河大桥,右前方为1984年竣工的文溪桥,左侧是峒河小游园,正面是向阳坝

学生欢喜吉首民师(省立九师后改为吉首民师)派来的实习老师。实习老师年轻、热情、活力四射。会唱歌跳舞、擅长体育的老师尤受小学生喜爱。几个月下来,实习结束分手时,老师同学互相依依不舍,哭了鼻子。

   1965年“六一”儿童节,即将从吉首镇一小六甲班毕业的向召望(右)、武吉海(左)同学

六年级的班主任陈和忠老师,生活阅历丰富,语文课上得生动幽默。他时常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古训来勉励学生。他批改学生作文重在激励,一些精到评语,往往使读书不太有长进的学生发现自己的亮点。

讲一口新化话的何清老师,担任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具有男子汉的气概。他组织少先队活动讲究仪式感,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获取向上力量,确立人生志向。

   1972年,武吉海与小学同学吴元生(右)在团结路上的吉首照相馆合影

教算术的杨通信老师,身材单瘦,不仅算术课教的好,兴趣来了也教我们打几手苗拳。他认为,身体是小孩子的本钱,身体好有时比成绩好还重要。

毕业于国立八中的邓德惠老师和五年级班主任李隽芬老师,教学耐心细致,注重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974年,几位儿时朋友在一起(前排左起:张从喜,葛四超;后排左起:武吉海,曾二,熊茂新)

晚上和寒暑假,西门垅的孩子到学校捉迷藏、追逐打闹,有时搞得鸡犬不宁。学校领导、老师碰见,不轻易喝斥。学生互相打闹吵架了,老师才过来解劝、息争。老师以其宽阔胸襟,包容了孩子们童年的莽撞和野性。

在西门垅居住的,多数家庭生养4到5个孩子。葛光兴、罗兴理、邓德华家有6到7子妹(方言,指兄弟姐妹),彭大满家5兄弟,冯奇林家5子妹。有的家庭祖孙三代同堂,挤在一栋屋里。新中国成立前,西门垅多数住户靠做小生意、帮人打工讨吃(吉首方言:讨吃即谋生)。

   1982年夏天,母亲罗金凤在西门垅家门口播谷,当时街邻的住房多为木结构瓦房

西门垅住房以木结构平房为多,住封火砖墙房和有天井院落老宅的,有彭、高、杨、文、游、满、阙、张等10来户人家。当年,居民挑水、洗衣、洗菜,大人小孩春夏秋洗澡,都到一公里路外的峒河码头。不少孩子放学后,在家门口做作业。做完作业,男孩子春天放风筝,冬天打陀螺,平常滚铁环、板泥巴,女孩子踢毽子、跳方格(当地叫跳房),玩得不亦乐乎。

   1985年春节,吉首西门垅,笔者岳父谭文生(前排左一)、岳母向太兰(三排左四)全家合影

   1986年春节,笔者在吉首西门垅家门口与父亲武伯顺(前排左三)、母亲罗金凤(前排左二)及家人合影

那个阶段,家长为生计起早贪黑、忙忙碌碌,很少管孩子的学习。一般人家能送孩子上学读书就不错了。至于读得如何,顺其自然,认命。学生逃学、打架、犯错了,家长接到告状,揍一顿孩子完事。家长没有过高期望,孩子的日子过得从容、开心一些。

  儿时的玩伴  

有闲暇时间的童年,能给孩子成长提供丰裕空间。我们求学的60年代,生活虽然艰苦,但有趣的事倒不少。

   吉首1982年撤县建市后,在多届市委市政府的努力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特别是近些年,在老城区街巷硬化、污水处理、公共卫生建设及河道、山头绿化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回应了市民的呼声。这是1989年,与家人在新建的吉首人民北路峒河小游园合影

读小学那6年,遇到国家三年自然灾害,家里米桶时常告荒,吃不饱饭是不少同学家的常态。家境稍微宽裕的同学,招来的玩伴就多一些。

家住西门垅粮台上的同学吴元生,大姐夫是派出所民警,二姐、二姐夫在县饮食公司上班,哥哥后来在州科协放电影,母亲在吉首电影院门前摆摊卖醋萝卜。元生见我饿饭,不时邀我去他家里吃醋萝卜充饥,结伴到电影院门口玩耍。当年读书没有课外辅导教材,也无处借读图书。恰好电影院门口的小人书摊,摆有琳琅满目的连环画。我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林海雪原》《红岩》等小说的接触,是从图文并茂的小人书入门的。借看小人书的零钱,元生帮我付款。有时他还带我到电影院旁边的和平食堂打牙祭,吃光头面、喝甜酒水。

   吉首镇一小“文革中改为育红小学,改革开放后又改名为吉首市二小,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的市二小小学毕业班同学合影

逢星期天、节假日、寒暑假,孩子要帮家里上山砍柴、捡菌子、下河钓鱼、挖野葛。

在西门垅及周边居住的,有荣庄大队杨孟寨、大坪场两个蔬菜生产队。砍柴、翻菌子、钓鱼这些活儿,菜农子弟比居民孩子里手些。

   多年来,西门垅街邻自发成立红白喜事理事团队,有街邻葛文高、谭隆强等老一辈牵头做大菜,老人谢世后,现由葛文高的小儿子葛光辉承头料理喜宴

那时一起上山砍柴,承头的是菜农田伯家小名叫驼二的孩子。清晨起来,一群孩子互相邀着,带上磨快的柴刀,跟随驼二渡过峒河,翻山越岭去打柴火。开始几年,就近在对河的猫儿垴、罗汉晒肚、鼻子岭、田冲、七层坡一带砍柳木、抱木、檵木(俗名:土僵条)、枞树枝等柴火。后来越砍越远,须走过摆头冲,爬到香炉山一带打柴。若要砍青冈木、栎木、岩檐木、野茶树等耐烧的硬杂木,要走得更远些。驼二年长我们几岁,他做事麻利,善识木料,砍柴歇气时,常教我们学吹木叶口哨,哼唱农村山歌。

   西门垅周边的县委会、州医院大院几次拓展拆迁,这一片的住户大多搬往峒河对岸的向阳坪居住,王大义(前排右二)与他儿时伙伴不时回西门垅帮厨

捡菌子也有门路。四月份一场春雨,天气闷热,在马尾松林子里,红枞菌长出来了。秋天重阳节前后,几阵秋风秋雨,孕育出一蓬蓬的乌枞菌。春秋时节产的枞菌中,以乌枞菌为贵气。它清香扑鼻,吃起来鲜嫩可口。善于捡菌子的老菜农,不像我们毛头小子只顾往密林里钻。他们选择一些林相稀疏的仔枞树林,用镰刀勾开巴茅草、腐叶,往往一翻就是一堆。我们跟随看着,来去几回摸到了门道。一天捡个5到6斤枞菌回家,挑小个、品相好的菌子去卖,换点油盐钱。老的、大个的枞菌,留下来自食。

   西门垅老住户邓忠于,今年53岁,他父亲邓德洪原为吉首镇修理厂书记,他爷爷传下来的祖宅由他父亲与邓德很、邓德华2个叔叔继承,三家后人都在这里修建了砖混水泥结构楼房

钓鱼是门技术活。同学葛四超,家里有四兄弟,他排行老四,钓鱼是一把好手。先前他跟随在永顺泽家湖教书的二哥、二嫂就读,四年级转学到镇一小。他家里钓具齐全,有闷潭(吉首方言:指用长杆、长线在深水潭钓较大鱼的方式)、耍花(指用中长杆、中长线在流水中钓鱼的方式)、索滩(指用长60~70公分的短杆、短线在河滩急流中钓小鱼的方式)三套钓竿。下午放学早时,他邀我就近去文溪河钓鱼。这条发源于吕洞山的小河,支流流经龙舞、振武营,到吉首向阳街口与峒河交汇。小河当年清澈见底,沿途多有河滩、湾潭,白条鱼、羊角鱼、鲫鱼、鲤鱼等各种鱼在河里觅食。葛四超教我持竿耍花,用生蛆做饵料钓取河鱼。操竿2个多小时,遇到有口,可以钓到1到2斤鱼。拿回家里做菜,父母喜欢得很。后来又带我到峒河开钓,在瞿家滩穿巴岩虫索滩,到狮子庵水库闷潭,用红蚯蚓、包谷粑钓取鲫鱼、鲤鱼、石狼和马嘴鱼。每每开钓,都有收获。

   西门垅老住户葛光辉,今年61岁,他家父辈有4兄弟,他这一代有6子妹,原祖宅拆旧建新分成两家,四叔葛四超一家住房已出售,他靠勤劳做事修建了这栋3层楼房

钓竿取自生竹。在河边挑选合适的竹子,连蔸挖起,经过修整火熏,吊石头倒挂风干。然后穿上尼龙丝钓线、鱼钩、锡头、鱼漂,再配上鱼篓,便可下河作业。

   西门垅老住户田祖生,是当年带领小伙伴上山砍柴的田驼二的哥哥,今年76岁,54岁时从州工程公司病退,现每月退休金3000元,家里还住着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木板房,他患病的老伴与困难街邻享受城市居民低保补助

葛四超家对门的杨伯,在家兼做鱼钩。他将细钢丝分大中小号下料,用钢锉锉出倒钩,整弯成型,然后分批加工淬火,做成鱼钩出售。后来,家住杨孟寨的州吉首化工厂采购员杨其彪,从上海、无锡购回日本产的鱼钩,锋利好用,杨伯的手工制作就停产了。

   西门垅老住户张水保的二女婿刘永良,今年70岁,从粮站退休后与爱人张明英回到岳母吴登柱修建的楼房居住,他说,逢年过节西门垅老人承头修建的土地堂香火旺盛

挖野葛主要用来卖钱,西门垅廖有文家几兄弟比较里手。野葛分黄葛、青葛、小葛。黄葛富含淀粉,以生长在砂型土壤、风化岩里的粉多好吃。青葛一般生长在马尾松树林里,葛根切开略带暗红色,它扎根很深,味道甘甜,不易挖取。小葛就是蕨菜根茎,要经过加工提取淀粉煮熟方可食用。黄葛、青葛可以生吃。农村挖葛以前用于食用渡荒,城镇把它当作小吃。我们几个孩子跟随廖家兄弟,秋冬在姚家岭、猫儿垴、小溪一带斜坡上挖黄葛。一天下来,可挖20到30斤。洗净蒸熟后拿到镇一小门口卖给学生,1分钱切一坨。连挖带卖,两天工夫可挣2元多钱。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可以补贴2到3天的家用。

   西门垅坳上老住户游新亚(69岁)与爱人张世宣,两人在吉首镇元件厂相识结婚,生育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夫妇俩退休后花100余万,拆除封火砖墙院落老宅,新建了这座现代化的五层楼房

儿时玩伴吃苦耐劳,多是生活所逼。有了这些经历、见识,年长后谋生,门路就宽一些。

  感受底层运转  

我们这批年龄相近的同学,从镇一小毕业后,多数走上社会,有的较早就随大人做工谋生。少数同学考上吉首县第一中学和吉首镇新开办的群慧中学。

   西门垅新住户张明安,今年56岁,在家门口与儿子、儿媳、孙女合影。老张1990年从吉首乡振武营村进城,买了西门垅老住户、原劳动服务大队队长杨东林的一层木房子,靠做小生意挣钱,在原址新建了三层楼房,儿子在市二小读书长大,一家人定居在西门垅

1964年,湘西州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吉首县办点,西门垅所在居委会住进了社教工作组。在运动后期,社教工作组充实、健全了基层组织,新配了居委会主任和居民小组长。记得居委会主任由干部家属侯学英担任,推选镇联合厂出纳李群芝的母亲做西门垅片区居民小组长。

   西门垅高头垅,左边是原吉首镇副镇长吴启林岳母家,右边是老住户复员军人杨传宗家,从保靖乡下到吉首市二小读书的小女孩,与陪读的妈妈租住在西门垅杨三姐家改建的楼房里

邻里相处,免不了有磕磕碰碰。小孩扯皮、垃圾丢放、搭建棚架、议论是非,都容易引起邻里矛盾。有的由小组长出面,劝一劝就和好了。遇到双方误解深的,积怨结下梁子。也有不服气把状告到居委会主任那里的。居委会主任侯学英办事泼辣、心直口快,有时秉公处理也会招致当事人的不满。

   西门垅黄家大院围墙。2000年后,吉首市委市政府迁往乾州新区办公,老院子卖给房地产商开发新建了高层楼盘

社教运动后期,吉首镇出面成立劳动服务大队,发动无业人员及靠打零工谋生的居民,加入有组织的劳工服务。我母亲一向靠帮人洗衣、为奶牛场割牛草、挖土方挣钱,收入极不稳定。参加劳动服务大队后,从事运输砖瓦砂石、预制板、筛取河砂等为基建服务的工活,不再为每天找工做发愁。随着吉首基建业务的拓展,西门垅无业人员的收入有所增加,街巷里的欢笑声多了起来。

   现黄家大院老宅已经拆除,只留下一株近百年的白玉兰树。黄家大院主人黄五爷一家做桐油生意发财后,一直厚待长工、佣人,多行仁义,西门垅存世老人至今还感念他们一家当年做的善事

接着而来的“文化大革命,打乱了正常的生活秩序,波及了一些成分高、有历史问题及当权基层干部家庭。我岳父谭文生在吉首县公安局做刑侦股副股长,一家人受“砸烂公检法”影响,下放到寨阳乡新溪大队大塘坡落户。平常处事小心谨慎的高隆瑞一家,因出身不好也被下放农村。他家的封火砖墙院落,租给别人居住,从此再没有返回。有一户民国时期在乡公所做过事的街邻,因害怕揪斗自我了结。家住西门垅的吉首镇副镇长吴启林,在单位亦受冲击。从停课闹革命、红卫兵串联、造反派武斗、农民进城抓坏人、清理阶级队伍,到动员中学毕业生和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不少西门垅住户,遭遇了突如其来的人生变故。

   州人民医院也迁往乾州新区开业,留下的老院子现住着退休医生、职工。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是内迁湘西的省国立商学院校址,商学院的学生也在西门垅一带租房居住

那些年,虽然常有政治运动的震荡,但对平民百姓生活的实际影响,不是那么明显。老百姓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找政府说事。一般人家只要安分守纪,不去张扬惹事,日子还算过得去。粮油面肉、豆腐、布匹等生活必需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城镇居民基本生活尚有低限保障。有工作的人都由单位管着,工资虽少,但月月有发。有特殊困难的家庭,年底可以申请单位评定补助。平常日子过不去的,可从单位借取互助储金救急。子女多的特困家庭小孩上学,有减免学杂费的优惠。读中学的困难学生,政府分等级评发助学金。我在吉首一中读初中,就靠政府发放的助学金帮了大忙。那时日子尽管过得紧手,但大家心里比较踏实。

   湖南省立第九师范学校,位于吉首峒河下游北岸鳌鱼峰上,明代苗族著名宿儒吴鹤先生在这里读书研学,后依此创办潕溪书院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底层投机取巧、冲动整人的“猛子”,毕竟极少。我们见到的基层骨干,多数朴实敬业。他们以自己的默默付出,维护、支撑了动荡时期的基层运转。

  好好活着  

面对物资匮乏乃至时运不济,西门垅老百姓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一些遭遇困境的人家,能扛着艰难、委屈,有的苦熬等来峰回路转。邻里之间的交往,亦不乏人性的温暖。

   潕溪书院在清代一度兴盛,1936年,国民政府借此创办“湘西特区师资训练所”,后改为省立九师、吉首民师等师范学校,现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1936年开办现代师范教育以来,共培养了7万余名师资及各类人才。图为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院党委委员田红(左三)、院办主任肖世殊(左四)、院办教师向彬彬(左二)、书院管理员郑弘(左一)在书院讲堂天井合影

不时来西门垅串门的盖斌,当年十五六岁。其父盖明德是州人民医院骨科医生,1957年被打成“右派,“文革”中病逝。州医院领导照顾盖斌进后勤科做食堂采买。盖斌工作一腔热情,业余时间不忘读书练字。后来,盖斌投靠陕西户县他姐姐家。临走时,一再感念领导、同事在困难时期给他的特殊关照。

   吉首乾州文庙。1938年8月,国立安徽中学因抗战流亡迁移到乾城县,女初中部设在乾州文庙,校本部和女高中部设在所里,师范部设在雅溪,男高中部开始设在河溪,随后迁往永绥文庙(今花垣县),统称国立八中,当年,朱镕基总理夫人劳安在乾州文庙就读女初中部,朱总理与劳安哥哥劳特夫在永绥文庙就读男高中部

家住北门上的同学张世福,父亲被判重刑。他母亲不离不弃,带着3个年幼的孩子,靠在关厢门日杂店卖货过日子。张世福继承母亲的贤惠、厚道,无论读书、下乡和后来回城做木匠,不会埋三怨四,一直老老实实做人、学艺,跟街邻结下很好的人缘。

   乾州古城老街。1937年2月,湘川公路乾城县河溪至矮寨杨孟段竣工通车,6月,所里至乾州8公里的公路修通,为沦陷区文教机构、师生、难民内迁湘西提供了便利,国立八中为湘西教育培养了一批本地师资

杨孟寨的王大义一家为人义道,在“文革中遭遇不幸。他家里屋场宽敞,安有石碓、石磨。西门垅街邻平常推磨五谷杂粮,过年过节做粉蒸肉和糯米粑的粉子,都借他家碓磨加工。我父亲所在的中药店,一年照顾家属磨碎几次明矾,赚取点收入。母亲带着我们几子妹在他家厨房冲碓,一做就是一天。大义父母不怕添麻烦,招呼我们喝水、歇气。

   2001年4月,朱镕基总理与夫人劳安重返湘西考察,写下“湘西一梦六十年”诗篇。图为朱镕基总理一行停车在吉首矮寨坡头观看湘川公路,抗日战争时期,内迁湘西的学子从这里坐车爬坡去永绥县城读国立八中高中部(前排右一:劳安大姐;右二:朱镕基总理)

杨其彪与向根生,是街邻称颂的热心肠夫妇。杨其彪岳父是当地农会的土改根子,他在州吉首化工厂做采购员,见多识广,为人豪爽大气,特别健谈。熟人托他出差带买一些紧俏货,他尽力帮办。遇街邻家有红白喜事,他出面打点应酬。我与爱人谭世英的姻缘,是根生大姐帮助牵线做媒促成的。

   张炜宁(10岁,左二)、张文轩(9岁,左一),兄弟俩是吉首乡下大兴村人,奶奶带他们在西门垅租房居住,早上起来经过坳上去吉首市二小上学

街邻张明军的继母吴登柱,是社塘坡乡坪云村人。坪云村出过乾嘉苗民起义,首领吴八月,村庄与我母亲娘家罗家寨田土相连。后来我家遇吉首县委会扩修宿舍需要搬迁,吴姨忙着接纳我家选址在她家左侧,她说你家搬来有事好相互照料。明军父亲张水保开始在县委会做炊事员,后来下放到县文工团继续做饭,一生兢兢业业。张明军“文革中先招工到龙山洛塔煤矿挖煤,之后调州二轻局做会计,近50岁转岗到吉首市检察院任反贪局长。父子俩忠诚老实,做事靠谱,可惜都天不假年。

   吉首市二小的大门后来改开在北门上,即北正街,2022年4月,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学校要求学生上学佩戴口罩,测量体温,进门用酒精消毒,家长送学生只能送到学校大门外

同学张从喜母亲早逝,三兄弟跟着父亲过日子。从喜读书成绩不突出,但善于钻研技艺。他招工进吉首汽车配件厂做钳工,成为车间一把好手。朋友家有机电维修、安装,请他帮忙,他乐于接活。经他手设计、制作的家用金属器具,有模有样,经久耐用。

   州市政府支持市二小扩大校区范围,将紧靠学校的原吉首汽车配件厂武警营房调给二小扩建教室,现二小已有98名教职工,25个班级,1800余名学生,逐步满足农民子弟进城就读的需要

街邻熊茂新,父母都是基层领导。父亲熊节安任过县财政局副局长、县计委主任,母亲杨姨是县制鞋厂书记。父母为人温良低调,很少谈起做过的善事。熊茂新身材高大、一表人才,参加工作后干过工人、司机。后遭受病痛,不幸英年早逝。

倒是当年的钓鱼高手葛四超有些财运。他招工到县水产公司杀猪卖肉,后来自己下海创业开办厂子,注册“葛四腊肉”,一时生意兴隆,成为吉首地区腊味加工的一块牌子。

   1965年,吉首镇一小毕业证书

历经岁月磨炼,西门垅住户留下的长者,多数是文化欠缺的妇女。这些老人一生勤俭持家,虔诚向善。即使在“文革时期,也照样偷偷烧香拜菩萨,祈祷时来运转。她们逢年过节到雅溪三王庙、马坳狮子庵进香、还愿,给寺庙捐点平常积攒的香火钱。后来环境宽松了,又出钱在西门垅恢复土地堂。平常念着苍天有眼,教育儿孙不做亏心事,要行善积德。老人们的心愿,是希望家人及儿孙平平安安、珍惜当下、好好活着。

   20世纪60年代布票

   20世纪70年代粮票

如今,吉首城市发展面貌大变。西门垅的住房普遍拆旧建新,水电路和公共卫生有了很大改善。这里的多数住户已迁往峒河对岸的向阳坪居住,少数在吉首新开楼盘和乾州新区购买商品房安家,有的随工作变动迁到外地城市,剩下的老街邻不多了。

   1982年春节,凭票定量供应物资单

西门垅的发展变化是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从中可以感知时代前行的脉动。它印证了老百姓过日子求的是家庭和睦、生活改善、国家安宁。中国共产党执政,彻底翻转改造了底层社会,并永不停歇地克服时弊,改进提升治理能力,造福人民大众。党领导人民开创了太平盛世,这是平民百姓之大幸,也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愿景所在。

(附注:本文作者武吉海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

-  END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湘西吉首乾州古城
湘西吉首行
静卧张家界边,湘西有座小城被凤凰古城盖住风头,却美得不动声色!
说说吉首市的来历
寻梦湘西山与水
康泰森:湘西----街市百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