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眇解》| 那些得道守一的人、事、物都具有什么特征?

今日音频:  -《道德经眇解》第三十七至三十九章

无名 论德 得一音频:00:0009:33

(点击圆按钮听音乐)


第三十七章
无名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真正遵循大道行事的人,从表面看上去他无所作为,但是他所身处的环境、事物、人都在此种无为之下自然和谐地运转,所有人、事、物都在各自的轨道、频率、节奏中自然地成长;所以,看似无所为,实则无不为,一切都在他的关爱、允许、接纳、包容的恩泽之下化育。

一位君王若能以执守真道来要求自己,并同等地对待他人,万事万物都将各归其位,自然运化,和谐生长。

如果因为人心的造作,世风日下,使得世界环境沦落不堪,那我将会倡导人类回归自然,朴素地生活。

回归自然与朴素的生活,人们不再有过多的欲求,这将会使人心真正地安定下来,向内心深处去探寻。精神的富足,身心的愉悦,然后创造外在物质的丰盈。久而久之,天下将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民心安定,社会和谐。


第三十八章
论德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拥有高尚品德的人,从来不以自己有高尚品德而自居。高尚品德的人心中没有德行高下的分别与对比,这是他德行高尚的真正原因。那些品行低劣的人往往喜欢居功自傲,标榜自己的德行高尚,这样恰恰是失去了品德与功德。
上等德行的人,不管他做了多少功德,都不会将功德归于自己,却认为自己什么都没有做。与此相反,下等德行的人明明没有做多少功德,却喜欢将功德都归于自身,借以彰显自己。

有仁慈之心的人,他们去关爱、护佑、包容、滋养万物,而不认为这是自己的一种付出与损耗,对万物仁慈、友爱是上仁者的一种本真流露。而那些凭义气去行事的人,往往都带着私心与偏好,却不能使内在的大爱流淌,使得他时常会凭一时的义气去行事。表面看上去他多劳多能,实则是为了证明与彰显自身的荣耀,恰与内在的缺失成正比。

特别注重讲礼节的人,他们同样也会非常积极地去为他人付出。但是,一旦他感受到所做的事没有任何成效,所面对的人没有给予相应的礼尚往来,他就会将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收回,不再以礼相待。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规律:心中要是没有真“道”的人,而后就会退守“德”的层次;而连“德”都失去的人,然后就会退守“仁”的层次;失去“仁”的层次,而后就会退守“义”的层次;失去了“义”的层次,而后就会退守“礼”的层次。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果沦落到仅仅依靠表面的礼节来维系,就说明彼此之间的真诚、信任已经非常薄弱。这是使得关系与社会变得混乱的原由。

那些万事都抢占先机、快人一步的人,于道而言只是末节,也是使人陷入愚痴不明的开始。

因此,有胆识的大丈夫都应当追源溯本,而不追求表面的先机、利益,不以看得见的功德而自居,而是明白一切都要回归于道,一切都始于道。其自身与道相合,才能够恒久而渊远流长,与万物生长、运转的根源合为一体,时刻保持与它一样的心境,无所为

不执着于求道的末流,才能真正的远离逐末,回归真道。



第三十九章
得一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
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一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裂;

地无以宁,废;

神无以灵,歇;

谷无以盈,竭;

万物无以生,灭;

侯王无以正,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

珞珞如石

天下之大,古往今来那些得道守一的人、事、物,都具有以下特征:

天空保持与万物的合一与平衡,便能获得永久的清明;

大地守一,与大地上的所有生命和谐共融,便会获得永恒的安宁;

祈求神明,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使自己与宇宙一切生灵的心意相合,便能显灵;

一粒谷物若能全然敞开自己,接纳天地雨露的滋养,与万物合一,便能获得饱满而丰盈的生命果实;

万物皆是如此,若能守一,保持与万物相合,便能自然生长;

王侯将相之所以能够在高位安统天下,是因为他们能将天下人的利益得失当成自己的利益得失,同等对待。

因此,守一、合一,是使万事万物达到圆满、永恒状态的根本原因。

天空如果失去了清明,变得污浊,就很有可能受到污浊能量的干扰而崩裂;大地若不能保持安宁、平静,将很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人心若不能保持安宁,守于一处,神明也就不会显灵,那对世人来说,神的存在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谷物若不能吸收天地的滋养,与天地相合相融,便不会有丰盈饱满的果实,那么,能量也不能储存在这一粒谷物的生命中,而它的生命能量也将枯竭、消散;万事万物如若固步自封,不与自然互动,滋养自身,便不能蓬勃地向上生长,最终将会失去本有的生命能量,生命也会逐渐毁灭、耗散;一个君王,如果不能去考虑天下百姓的利益得失,凡事只以自己为先,那么他将会被天下百姓所推翻,失去君主之位。

因此,世间身份的贵与贱,地位的高与下,都是一体存在的平等生命。没有看似贫贱的普通百姓,又怎会有那些让万众仰望、身份尊贵的人呢?没有底层人民的扎实付出,又怎会有高层领导的卓越功绩?

所以,王侯将相总是以“孤”、“寡”、“不谷”来称呼自己。如此自称,难道不是把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百姓当作成就自己的根本吗?那么众人不也应该如此吗?

所以,在世间那些最应该得到荣誉、称赞的人,往往都不渴望人去称赞他,去给予他荣誉。这样的人,他的一生不求将自己标榜、打造成一颗名贵的玉石,而只是甘愿成为一颗毫不起眼、被人踩在地上的石子。

 - 未完待续 -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下载时间:2021年07月15日、07月17日、07月20日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读书笔记-第三十八章》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德行如水,心静则明
『百家论道』刘理仁道长:造善积福、以德养寿
《庄子》外篇卷9缮性诗解1知恬相养和理性出文饰灭质广博溺心
智慧瑰宝:老子『道德经』全文(下)
修道秘诀准则(一)---靳草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