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眇解》 | 为什么圣人足不出户,就可以知天下?管理者怎样掌握“无为”的智慧?


今日音频:  - 《道德经眇解》第四十七至四十八章

知天下、无为.mp3音频:00:0004:43
(点击圆按钮听音频)
第四十七章
知天下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天下有道,圣人观天下,却不一定要通过行遍天下才能了知世界。圣人通过观人来观己,通过观心来观天下。心,就是他了知世界、观察世界的一个窗口。所以,圣人不需要刻意开一扇窗,也能见到天道,因为他深知道不远人,真正的道时刻与心同在
真正的道就在生活中,真正的道无须走很遥远的路才能寻到。走得越远去寻道,只会使自己离真道越来越远。知道得越多,信息了解得越庞杂,越容易使自己迷失在其中,遗漏掉最简单朴实的大道,也越难触及真道的核心。

所以说,圣人不用行遍天下,便可了知天下;不用亲眼目睹事情发生的终始,也能明白事物发生的缘由与本质;不用刻意地去作为,也能够成就自己、成就他人。


第四十八章
无为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世间人对于知识的学习都是希望多多益善,与日俱增。对于一个修行的求道者而言,却是相反的过程。

为道者往往是不断地去放下自己头脑中的固有之见,不断地打破、革新、突破已有的知识牢笼。为道者不再用知识去武装自己的头脑,不再用固化的模式去支配自己应该如何工作和生活,而是放下头脑,用心灵去觉知身边的一切。通过觉知身边的一切,不断地去除自己的偏见、自己的固有认知、自己的评判、自己的怀疑,以及自己的所知带来的障碍。当这些全部都被去除以后,为道者会发现,原来一件事情要达到目的,并不一定是只有用自己以往所知晓的模式、知识、能力才行。当天时、地利、人和俱足,没有任何外力能够干扰一件事情的发展。

所以,当为道者了知至此,便会懂得无为的智慧,并且真正懂得如何去做到无为。

达到此种心境的为道者,他看似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没有介入过掌控的能量,但是,所有的事物都在他的关爱、允许之下自动有序地运转。此为“无为而无不为”。

一位有智慧的君王或管理者,时常会以平和的心境来看待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即使矛盾与冲突众多,人心交错复杂,他仍旧会以平和的心境来看待发生的一切。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有智慧的人深知所有人、事、物都有自己成长与变化的轨道与规律,旁人干涉不了,也左右不了。所以,一位好的君王与管理者时常会以天下“无事”的心境来看待“有事”。有如此心境,才能够安抚人心。领导人的心返璞归真、安心自在,让百姓自己有能力去化解、去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困境。

若是一个君王不明白事物有它发生发展的规律,就很容易用自我固有的经验与知见去引领百姓,干涉事物的发展轨迹,就会干扰民心,出现越帮越乱的局面。

所以,一位智慧俱足的管理者要掌握“天下无事”以及“无为”的智慧。


 - 未完待续 -

本文由“壹伴编辑器”提供技术支持

* 下载时间:2021年9月26日
*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中的管理之道
做人如水:“上善若水”的现代诠释
《道德经》十种人生智慧,不可不知!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99句话
《道德经》腹稿解读1導學參玄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