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差什么?

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差什么?

没有人没有梦想,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梦想也就成了梦中才能实现的想法?

为什么会这样?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差什么呢?

想来想去,笔者认为就是差行动,差奔着理想或者说目标持续努力的行动。

有了行动就能实现梦想了吗? 有人说了,我也行动了,也努力了,为什么还没有实现我的梦想呢?

讲到这里,我想说的是,假如现实与理想之间相聚1万公里的话,你的行动距离,也仅仅是完成了10%。还差的很远很远。

一、

这是在网上看到的一个案例:

同事A在合资公司做白领,觉得自己满腔抱负没有得到上级的赏识,经常想:如果有一天能见到老总,有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干就好了!

A的同事B,也有同样的想法,他更进一步,去打听老总上下班的时间,算好他大概会在何时进电梯,他也在这个时候去坐电梯,希望能遇到老总,有机会可以打个招呼。 

他们的同事C更进一步。他详细了解了老总的奋斗历程,弄清老总毕业的学校、人际风格、关心的问题,精心设计了几句简单却有分量的开场白,在算好的时间去乘坐电梯,跟老总打过几次招呼后,终于有一天跟老总长谈了一次,不久就争取到更好的职位。

通过这个案例,你发现什么了吗?

同事A的理想只是空想,这样的做法,是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可以说社会上绝大部分的人都处于同事A的这个层面。

同事B呢?采取了一定的行动,打听老总的上下班时间,希望给自己创造机会,创造一个能够展示自己的机会。

同事C呢?不但创造机会,还干什么呢?还要对这个机会要进行准备,所谓机会是留个有准备的人。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你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里了吗?

理想和现实差的就是行动,就是有准备的行动。

有了行动,即便是有准备的行动,并不一定能实现理想,但是没有行动就一定不能实现理想。

很喜欢这句话,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每当自己感觉的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时候,需要静下心来问一问自己,我努力吗?我努力到无能为力了吗?相信这个时候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二、

常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听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感。

道理是什么,道理是人们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道理犹如战略一样,他可以告诉你大致的方向,但是却无法告诉你脚下的路该怎么走,究竟怎么走,还需要你自己去迈步,哪怕是跌倒了再爬起来。

方向目标定了,并不一定就能到达,正如你从北京去上海,你知道大致的方向,一路向南,但仍然需要考虑乘坐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是乘飞机,火车还是搭乘汽车。比如搭乘汽车,你仍然需要从家里摸索出一条去车站的路,也就是说方向定了,路上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搭乘汽车,半路汽车坏了,搭乘飞机,飞机出了事故等等,仍然需要在出现问题的时候,找出变通的办法才能达到。

人生的路也是一样,并不是一开始就知道如何走的,只要遇到了具体情形,根据实际情况,才能找出下一步的路。如果不到达一定的阶段,或者实地去考察,通过拍脑袋冥想,是找不出具体的路径的。

记得在逻辑思维听到一个人用半年时间解决了一个连专家20年都没有解决的问题。

20世纪90年初,越南普遍存在儿童营养不良现象。这个问题非常难以解决,很多专家想了很多办法都无法解决。

杰里·斯特宁(JerrySternin)效力于帮助弱势儿童的国际慈善组织“救助儿童会”(Save the Children),他受越南政府邀请,要在短期内容解决儿童营养不良这个问题。

经过调查,儿童营养不良是一系列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比如卫生状况差,生活贫困,清洁饮用水缺乏,农村居民往往不重视补充营养等等。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一个国家、社区长期努力,短期内是无法做到的。他没有从这些问题入手,而是另辟新径,决定具体考察农村家庭儿童营养状况。

通过调查他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儿童都营养不良,在有些村庄,有些孩子就不存在儿童营养不良问题。经过调查分析统计,他发现营养良好的儿童,母亲的喂养方式与普通家庭不同。比如:

1、营养好的孩子,妈妈一天给给孩子喂4次饭(每日进食总量和其他孩子一样,只不过分4次吃)。而一般家庭一日两餐。这样的做法并不适合儿童,因为孩子们营养不良的胃无法一次消化那么多食物。

2、营养良好的孩子,妈妈喂养方式积极,父母亲自喂孩子吃饭,而且孩子生病的话,还鼓励孩子多吃饭。这与多数父母做法不同,多数父母任务认为,孩子知道自己该吃多少,会自行从餐桌上取用适当的饭量。

3、营养良好的孩子,妈妈准备的食物品种多样。这些妈妈们会从稻田里捉一些小虾小蟹,掺在孩子的米饭里。当地人一般认为,虾蟹是大人吃的食物,不适合拿来喂养小孩:

通过调查分析,他成功找到了提高儿童营养水平的方法,并在越南进行推广以,在半年内越南的儿童营养不良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身为一个外国人,斯特宁根本不可能自己想出这些做法。这样的做法,在办公室和会议室开会讨论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这样的方案的,只有到现场,询问现场人员才能找到。

三、

明代大学问家王阳明曾经提出过知行合一的理论,毛泽东也写过《实践论》,并提出实践居第一位,认识居第二位。

民国时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把实践更是提升到重于知识的高度,将自己的名字从陶执行改为陶行知。他曾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

什么是实践,实践就是具体去做,去实行。

就拿写作来讲,要想锻炼和提高写作能力,看多少书,听多少写作课,都是没有用,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是拿起笔来,坐到桌子旁,铺上纸,在纸上一笔一划,把大脑中形成的东西输出写成文字,一遍一遍,唯有这样才能锻炼写作能力。

练习过写作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刚开始做下来的时候,大脑的思考是不清晰,也不知道要写些什么,唯有提起笔来,大脑中存放在各个神经系统的思维,犹如一条条支流向主流汇聚的河水,才慢慢涌现,也才慢慢汇集到笔下。

写到这的时候,笔者的想到了一个关于写作的比喻,这个比喻是未写本文之前大脑中不曾出现过的。

其实开始写的过程好比是护士验血,你伸出手指头,护士给你扎一下,你的血液就顺着护士扎开的口子慢慢流淌出来。我想这个扎口的过程,就犹如作者拿起笔、坐在桌旁,铺上纸的过程。也就是实践的过程。

倘若没有护士的一扎,你的血液就不会涌现出来,同样,没有坐下,拿起笔来了,实际写作的这种过程,文章就不会在笔下形成。

写作的乐趣就在于,在写作的过程中,你面前的大门是按顺序逐次打开的。

刚开始写的时候,犹如你打开了一个拥有多进的四合院,而里面有多少扇门你是不知道的,唯有在打开第一扇门进去之后仔细观察,才能知晓,里面有几扇门,门后面是否还有门,然后一层一层,一进一进,逐层递进。

其实,你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很多作家写作也是遵循着这个规律,比如英国JK罗琳的哈利波特小说,写作的字数越来越多。

1、《哈利·波特与魔法石》228千字;

2、《哈利·波特与密室》243千字;

3、《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囚徒》260千字;

4、《哈利·波特与火焰杯》515千字;

5、《哈利·波特与凤凰社》686千字;

同样,我国著名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写的《三体》,字数也是再增加的。

《三体》:204千字

《三体Ⅱ·黑暗森林》:316千字

《三体Ⅲ·死神永生》:365千字

写的越多,才能写的越多。这就是实践的魅力所在。

写到这,诸位大致明白了一些吧,理想的实现,需要从行动开始,要行动了再思考,而不是思考好了再行动。

当然,实际过程中远没有这么简单。一个人的理想是否能够实现,取决于自身条件、家庭条件、社会环境等很多条件和因素,但最为重要的因素还是行动。

努力了不一定能成功,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哈利波特全集
囧图170906:哈利波特小演员人生最绝望的一刻
《哈利波特与死圣》抢先看
有什么好看的英文电影?要发音纯正的..
《哈利波特》中的至理名言
哈利波特什么时候出大结局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