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一话day361:写文章自创典故是一种什么样的才情?
第二辑
今来说的这个话题,主人公是我们都熟悉的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第一次考科举时曾写下了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在这文章里他曾自创了一个典故,在当时,他并没有因为这个而落榜,反而得到了主考官的赞誉。这是一个怎么个故事,且往下看。
隋唐创立的科举制度,到了北宋,不论规模,还是考试的制度设置都空前完善了很多。在宋代,科举采取了糊名制,主考官阅卷是看不到考生姓名的。要知道在科举刚刚诞生的时代,隋唐那会,参加科举的考生在考前都会拿自己的文章去找朝中有声望的人,这一行为并没有什么违背规则一说,而且这一动作还有一个词语来形容,即“干谒”。唐代有很多诗人到了长安都干过这事,当时的人并不因此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所以可以讲,在唐代科举说白了只是选人才的一种辅助手段,除此还有推荐,一直要到两宋及以后,科举才逐渐平民化和制度化。
公元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从老家眉山出发,顺着长江前往当时的首都开封应试。当时的主考官特别有名,是文坛的宗主,我们如今都熟悉的欧阳修。另一个主考官是梅尧臣,他也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可以说,由欧阳修、梅尧臣他们两个作为主考官,科举的含金量自然是极高的。
在那时候的科举考试,先规定好了一个题目,也就是类似于今天的命题作文,然后让应试的考生围绕题目来写策论,这很有些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的写法。
苏轼当时在科举时就写了《刑赏忠厚之至论》这么一篇文章,我们的苏轼就围绕着这个题目,阐述了自己仁政的思想。他的整篇文章说理非常透彻,这使得主考官的欧阳修阅卷读完后大家赞叹。于是欧阳修真的很想点苏轼为第一,但转念一想,他又担心如果是他的学生曾巩,一旦选为第一会被朝野和其他考生说闲话的,因此,他就把苏轼的这篇文章判为了第二。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轼的文章很得欧阳修的喜欢,但碍于“避嫌”的缘故,只能点为了第二。站在今天的我们来看这件事,我们或许会为苏轼而打抱不平,其实呢这也没什么。欧阳修后来特别欣赏苏轼,时时加以提点帮助。
但是,当拆封试卷以后,一度让欧阳修很是傻眼,像这样的文章竟然不是他的学生曾巩写的,而是一个名不经传的苏轼所写。也就是从此时开始,苏轼被欧阳修所器重。再接着,在复试中,苏轼又凭《春秋对义》真正拿到了第一名。
讲了这么多,你肯定好奇苏轼究竟自创了什么典故?
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一文中,苏轼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当尧之时,为士。皋陶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
这个故事在苏轼的文章非常具有说服力,就连文宗欧阳修也百思不得其解。于是欧阳修就亲自问苏轼,苏轼就回答说,出自于《三国志·孔融传》中。而欧阳修果真回去把整个孔融传都翻阅了一遍,结果还是没能找到。没想到这时候苏轼就讲:“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这段话是说,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将袁绍的儿媳妇甄姬赏赐给了曹丕。孔融知道后就对曹操说,周武王当时灭商后将妲己赏赐给周公,也是将敌人美貌娇艳的女眷赏赐给别人。一向多疑的曹操对此竟然深信不疑,后来翻遍史书却找不到出处,只好私下过来找孔融虚心请教。没想到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不难看出,这是孔融在讽刺曹操的做法。
欧阳修听到这里,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苏轼用的这个典故也是杜撰的。写文章,古人用典一般都比较讲究,特别是在魏晋时期,文风都讲究用典华丽。一般古代文人对着用典都很有讲究,像苏轼这种编造的按说都会被文人所不齿。但是在欧阳修看来,苏轼此举乃敢于创新的做法,并称赞苏轼:“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果不其然,后来的苏轼在北宋文坛独步天下,与欧阳修也成了忘年交。
对于苏轼的这样举动,在那个法度极为森严的科举制度下是非常少见的,虽然在守旧派看来,像苏轼这样的属于作文不规范,但苏轼的灵活变通,正是今天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苏轼在北宋一朝,仕途虽然不顺,但其生活的态度,历经千年仍散发着光芒。他的那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不知感动了几多人,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也不知抚慰了几多人,直至后来被林语堂赞为“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绝版”。
说完了苏轼的这个故事,要说到晚上在办公室加班给学生出考察试卷的事了。我的一位学生朋友(这种叫法有些怪是吧,其实类似于忘年交)来找我,让我给他看一篇稿子。看完他的稿子,我就问他,你这文里好几处引用的诗句不像是引用的,是怎么回事。没想到,他倒说,这是自己编的。还别说,虽说是自己编的,还挺顺的。
讲到这,我忽然想起来,我们小时候写作文,好像也经常这样编。看来呀,会不会编段子,也是一种“本事”。我们虽然不能和大文豪苏轼比,但在写自己的文章中,灵活自由还是可以做到的,不拘泥传统,敢于为了自己的文章大胆发明创造,这既是一种突破,更是一种勇气。你说呢?
今天就说到这,朋友们晚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轼的“想当然”难住欧阳修
苏轼在科举考试时,瞎编了一则典故,欧阳修却对他赞不绝口
素材 苏轼
“前浪”“后浪”关系的典范:北宋欧阳修苏轼的师生情
苏轼第一次中榜,文章里的典故是编的?还让主考官刮目相看?
苏东坡“忽悠”欧阳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