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学风采】再谈备课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也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提高教学能力的过程,过去,教师们常常认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因此教师备课时只要处理好与教材的关系即可。这种处理单一关系的备课观显然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处理好哪些方面关系才能备好课呢?


1
备课与教案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备课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备课。而写教案就是把课前的教学设计的思路用文字表达出来,只是狭义上的备课。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必须跳出写教案即备课的狭隘的观念,而应树立终生备课观。其实,备课不一定仅仅是写教案,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写在课本上,写在卡片上,甚至记在心里…...


2
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关系


  从教材分析来看,有些内容宜采用接受性学习;有些内容应采用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备课时必须认真分析教材,才能有针对性地选用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不宜什么内容都采用探究教学。事实上,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并不是两个极端,而是相互渗透的,在探究学习中可能有接受学习的成分。例如:当学生探究过程中普遍出现迷茫时,教师可采用必要的启发式讲授,从而使探究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下去。


3
知识性目标和过程性目标的关系

  

  学生获得知识和经历学习的过程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要关注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如观察、质疑、联想、分析、推理、合作、交流、问题解决等,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为实现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在备课时教师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知、体验新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学习方式的设计上,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发现、理解、探索和掌握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 

 



4
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许多教师心目中,教材是规范教学的“圣经”,因而在备课中,唯教材是从,不善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开发课程资源。新课程认为,教材是教学资源的核心,但并非唯一的资源。因此,备课实际上是对教材、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要积极开发各种课程资源。

  

  首先,创造性地处理教材。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对教材灵活进行合理的“增”、“删”、“改”,“换”。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意义的反思。此外,教师自身丰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教育教学技术等,也都可以成为课程资源。

  

5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预设是备课的基本要求,但是,不能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设想得细致入微,以期上课时能“一帆风顺”。这些所谓精心的设计反而让学生产生一种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机智灵活地处理预设之外的“意外”会让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备课时应该具有生成意识,要多些有备无患的紧急预案,设计的教学方案要有弹性,预设目标时要能随机“升降”,教学环节能够随机“增删”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预设在课堂的动态演绎中生成更多的精彩。

 

6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然而在备课中,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进行经验式的教学设计,教学的许多决策都是凭教师个人的经验和意向做出,而非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其最大弊病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7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师应始终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强调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所以,教师备课研究教材时首先要考虑授课的对象的知识和能力层次,根据他们学习状况因材施教,同时更应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并能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
“新知”与“旧知”的关系


  学科知识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对学生来说,这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新知识与旧知识、已知与未知的问题;对教师来说产生了在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来获得新知识的问题。钻研教材就要深入研究这种新与旧的关系,力求以“旧”引“新”,利用“新”来巩固和深化“旧”。这个新旧的辩证关系是我们钻研教材时应注意掌握的教学方法和原则。


9
难与易的关系


  某些学科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和抽象性,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有较好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因此,教师教学确有难的一面。教师钻研教材就是要想方设法化“繁”为简,化“隐”为现,化“难”为易。比如分散难点、由旧到新、联系实际、多做实验、进行类比等等都是化难为易的有效方法。此外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化难为易的一种手段。通过形象的比喻,亲自实践等使学生印象深刻不易忘记,再加上风趣的语言立即使抽象、复杂、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10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备课不但要钻研教材,同时还应钻研如何通过传播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因素,是钻研教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基础原理和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的好办法。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善于思考,善于联系,善于对比,善于总结。




11
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研究教材好比下围棋,只有全局在胸才能下好每一个子。这个比喻十分贴切。若以一册书的学科知识为全局,那么各单元的学科知识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局部。若以一个单元的学科知识为一个全局,那么每节课的学科知识就是组成这个全局的局部……教师只有心中有全局,处理各章各节教材,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知道功夫下在何处。


12
知识与品德的关系


  教师备课时,要重视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德育思想,渗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各科教学是渗透德育最基本的途径。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不但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学生的言行和世界观;还要充分利用学科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影响并规范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思想和勤奋精神与创造精神等等。


13
备课与备自己的关系


  备自己就是反思自己的知识储备,认清自己的特长,总结以前上此课的瑕疵等等。“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只有认清自己,才能用其所长。那么怎样备自己呢?一备自己长处。每位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天赋,结合教材特点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形成独有的教学风格,从而影响学生的人格。二备自己“短处”。课堂永远是一个变数,老师平时就要广备资料,加强知识储备,刻苦练习,成为多才多艺的“全才”。三备自己兴奋点。课堂应有高潮。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结合自身特点和教材特点,找到自己的兴奋点,以此点拨学生的兴奋点,推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从而擦出师生创造的“火花”。


14
备“教”与备“学”的关系


  备学生首先“知学情”。要了解学生的“已有发展区”,比较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知识能力已经达到的情况;要合理界定“最近发展区”,制定大部分学生能达到的教学目标;要规划“长远发展区”,预期部分学生在下一个学习阶段能达到的程度,区别施教。备学生要“授学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备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交给学生科学精当的学习方法。同时,备学生还要“知品性”。孔子教学能知生品性、因材施教。他曾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对总是退缩的冉求,时常鼓励;对好勇过人的仲由,加强约束,这是知生品性而施教的典型案例。育人要从备课这一环节去体现、加强。


15
个人备课与借鉴备课关系


  “个人备课”应该和“集体备课”、“网络备课”相结合,把集体备课与网络备课作为个人备课的有效补充。集体备课有利的一面是,集思广益,实现“共享”,节省精力;不利的一面是,情况各异,常有争议,造成内耗。所以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同时,应针对班级和自身情况进行适当修改,把集体智慧化成符合自己的教学所需,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长处和功能。同样,网络上有许多备课资源,大多是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结晶,教师可以“批判”地“拿来”,结合实际地“享用”。这样,既减轻了个人备课的强度,又避免了“拿来主义”的草率。




16
一时备课与一生备课的关系


  教师不能上完一堂课就草草了事,应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对教案进行修改与完善。实际上,课后的反思、修改与完善是备课工作的延续。我们只有用心备好一堂课,用心反思这堂课上的成功与不足,以后才能备出更精彩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说,备课不在一时,它重在积累,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更多地源自生活的时时处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听了一位老师精彩的讲课,很受感动,于是就问他用了多长时间进行准备。这位老师回答说:为上好这堂课“我备了一辈子。”所以,一个好的教师,随时随地都要为上课做准备,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磨砺与积累才会逐渐丰盈。 

把一个教师的教学生涯浓缩起来,也许就是一堂课,把一生的时间都用于备课的老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所从事的事业才称得上“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备课的好坏,决定着一节课的优劣。布鲁姆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让我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去探索,去揣摩,这些惟妙惟肖的关系,把备课真正“备好”。




本文来自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平台http://edu.gsres.cn

推荐人:岳永生    甘肃省张掖中学

(更多教育教学资源请访问甘肃省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http://www.gsres.cn)



【微信用户请返回上一页,在左下角对话框中回复“9063”表示您已经阅读了本文章,网页版用户请直接回复“906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容量课堂:让“教学”回归“课堂”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终身学习是教师的立身之本
课堂密码:面对课堂的深度与宽度,我们何去何从
听评课的常识与理论(二)
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