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五步心法

 

 

《大学》开篇写了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写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对于这段文字,有几种理解。

 

一种是把它理解为人生行为的几个逻辑步骤,具体分为六步骤:知止、有定、能静、能安、能虑、能得。另一种是把它理解为修炼的七个层次,叫“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下面我根据早年儒家前辈的教导,结合后来学习整体观的体会,谈谈第三种理解。

 

《大学》这段话,说的是儒家的五步心法:定、静、安、虑、得。它们对应的是人的五种意识活动状态,而实施五步心法的过程,是意识由动变静,再由静变动的过程。

 

心法的第一步是“定”,“定”是相对于乱而言的。意识活动杂乱无章的根源有两个,一是内容无序,二是目标多变。变内容无序为内容有序,需要把外放的意识收归自身;改目标多变为目标固定,需要建立远大理想。对此《大学》给出了“知止”的方法,以“三纲”为人生目标,通过“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使意识活动“止”于这个目标。因此,“定”是在杂乱背景中使意识动趋于内向和专注,它是一种意识活动初步自控的状态。

 

心法的第二步是“静”,“静”是“定”的继续,是一种意识活动较少的状态。“定”是使意识活动由无序变为有序,“静”则是使意识活动趋于平和。从“定”到“静”,关键不在于打坐,而在于意识活动的内求,当意识活动的对象从外界转变为人体自身乃至意识活动自身的时候,意识就会出现“静”的状态。

 

心法的第三步是“安”,“安”是“静”的深化,是一种意识活动接近平息的状态。这时候的意识如一弯不动的湖水,如一面明亮的镜子,能够照见别人,也能够照见自己。它是意识的本然状态,对于经历了前两步心法的人来说,它是一种意识活动高度自控的状态。

 

心法的第四步是“虑”,“虑”是“安”的运用,是意识活动再次启动的状态。“虑”改变了意识活动内向、安宁的状态,开始接受和加工外界的信息。由于“虑”是建立在“安”基础上的,因此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事物,并得出正确的判断。“虑”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思虑,思虑没有“返求诸己”的过程,没有进入“安”的状态,因此不容易得出符合事物规律的认识。

 

心法的第五步是“得”,“得”是“虑”的结果,是意识活动与事物规律混化以后,意识活动内化的一种状态。这个“得”先是得出了符合事物规律的认识,而后返回来使自己的意识活动得到了确认。这是一个外“虑”内“得”的过程,它不仅因为得出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而使人与环境变得和谐,也因为意识活动得到事物的确认而强化了自身的生命活动。

 

由此可见,这里说的《大学》五步心法是一个修心、用心的体系,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进而内外相通的心法体系,其目的不在于心静和心安,而在于心虑和心得。通过实践《大学》五步心法,会使人知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而一旦“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隆普敦 | 修行的方法
第六意识的功能
内维尔戈达德:1948年课程(二)
潜意识引化媒——借助走神进行实证(三)
AAA为什么人类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呢?
《大学》讲读3:再说三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