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人行”是几人?

 

“三人行”是几人?

丁启阵

 

     《论语·述而》有一节“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中的“三人”,究竟是几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分析一下,归纳起来,大致可有五种观点:一是虚指其多;二是虚指若干;三是虚指其少;四是实指三个,包括“我”;五是实指三个,不包括“我”。

商务印书馆《成语大词典》(2005年版)释义“三:表示多数”,属于第一种观点;

杨伯峻《<</FONT>论语>译注》译“三人行”为“几个人一块走路”,属于第二种观点;

朱熹《<</FONT>论语>集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钱穆“三人行,其中一人是我”(《<</FONT>论语>新解》),属于第四种观点;

诸如此类,不烦一一列举。

究竟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答案呢?在无法让孔子从2500年前的鲁国穿越过来,向他当面讨教的情况下,只能作学术理论上的探讨。探讨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个方面是,孔子思想。

一个方面是,文法分析;

还有一个方面是,文献佐证。

孔子这里想要表达的思想,应该是:只要愿意并善于学习,老师随处可得。而不是:如果想要学习,老师总是可以找到的。如此立论,证据甚多:孔子自述学习经历,“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子贡回答公孙朝“仲尼焉学”,“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孔子后人的阐发,如,孟子所言,“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沛然若决江河”;《中庸》“舜善与人同,乐取於人以为善”;不胜枚举。

老师易得,“三人行”中的“三人”,自然不能是多数的意思。多数就成了老师不易得,需要踏破铁鞋到处寻访,需要睁大双眼披沙拣金了。

文法上,“必”字的语义,也指向“易得”,而不是难得。“善者”、“不善者”,或从,或改,都可以让自己得到提高,即都可以做自己老师。孔子所说的“师”非常广义,并不需要硕士博士毕业、获得教师资格证书、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境界。

历史文献中,“三”用作实指其数的,用例不少。《论语》中曾子“三省吾身”,颜回的“三月不违仁”,其他如“君子三友”,“君子有三畏”,“君子有三变”,多了去。《孟子》舜、稷“三过家门而不入”,《孔子家语》庙堂前金人“三缄其口”,刘向《列女传》记载“孟母三迁”。

综上,第一种观点,即认为“三”表示多数,可以十分肯定地加以淘汰。第二种观点,即认为“三”虚指若干,可以稍作思索后加以淘汰。因为,它含有多于三的意思。第三种观点,即认为“三”小于三,因为缺乏文献证据,暂时淘汰。

第四、五两种观点,在孔子思想、文法、文献证据三个方面,都可以说得通。但是,以玩味语感,“必有我师焉”中表示方位的虚字“焉”,更像是远指的“那”,而不是近指的“这”。因而,我倾向于第五种观点。

但是,仔细揣摩“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不难发现,孔子的所说的“我师”,没有任何的门槛、资质要求,人人做得。

总而言之,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实际意思是:每一个人的身上,我都能学到东西。

钱穆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三人行”不说“三人居”。他认为,“行则道途偶遇”。意思是,随便在路上看见两个人,便有一个可以做我的老师。此说可取。

实际上,比起舜在深山老林里都可以从树木、岩石、麋鹿、野猪那里学到东西,孔子的这种说法,显得有点弱。它之所以成为名言,成为惯用语,是因为孔子有门生三千,到处传播;并且写进《论语》,跻身经典行列,借助皇权,规定童子必须朗读、背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一年级语文试题 (240)
子路和孔子
《论语十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没有那么难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学习492-493
中华经典资源库2 | 《论语》中最经典的7句话,内涵到底在哪(内附独家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