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朗山关古驿站

    □文/图 吕金华

  位于贵州省绥阳县蒲场镇境内的朗山关,是古代遵义至正安古驿道上的一处驿站,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现存尚有朗山关关口,以及关口东麓的孝成桥和回龙寺三处遗迹,见证着当年朗山关的历史烟云。

  朗山关:古代兵家必争之地

  朗山关,位于大将军山与小将军山之间的山垭处,关口东麓有朗水南流。据《贵州通志·舆地志》载:“大娄山东迤,起策神台。又东为将军山,又东为朗山,芙蓉江南源出焉。东北流,朗水出焉,南流。”朗山关作为军事关隘,建于何时,未见明确记载,但当可认定为播州杨氏土司所建。闵廷均《播州土司军事力量强盛情况探析》(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第34卷、第5期,2013年5月)一文说:“杨氏入播以后,历代土官在雄关险渡建立的军事关隘,充分利用有利地形,设立关隘驻军。乾符中杨端驻军于高遥山,与罗闽部对峙,在山上‘据险立寨,为久驻计’。高坪玉龙乡有‘定军山’,传为杨端屯兵之地,与之相对的海龙囤,建于南宋宝祐年间,原名龙岩囤,是杨氏先世屯兵要塞‘播南险胜之地’,万历中杨应龙重修,在海龙囤周围还建有养马城、养鸡城、龙爪囤、海云囤,联成一气,互相犄角保障。这些险囤,杨氏‘以为子孙万代之基,保固之根本’,派重兵把守。除前述者外,其它关隘有猫儿娅隘、乌江关、南山寨、吼滩寨、苦竹、羊崖、铜鼓三寨、楠木、三羊、简台、三铜、李汉坎、滴泪三坡、瓦窑坪、石虎诸寨、松门垭、七月二城、后水囤、玛瑙、堡子、长坎、青蛇囤、沙溪囤、水烟、天旺诸囤、穿崖囤、桑木垭、官坝、张王坝、金子坎、朗山关、清潭洞、桑木关、风坎关、九杵关、三渡关、苦竹关、老君关、黄滩关、板角关、崖门关、娄山关、白石口、冠子山、沙溪城等。整个播州被众多关隘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冷兵器时代体现了杨氏土司的军事才能,也体现了播军的强盛。”可见,朗山关在杨氏统治播州时,就是重要军事关隘。

  明末平播战争暴发时,这里曾是明军南川部攻略的地方。《明史·马孔英传》载:“官兵进朗山,进蒙子桥,深箐蓊翳,贼处处设伏,悉剿平之。应龙益惧,遣其党诈降,谋为内应。折枝尽斩之,伏以待。珠果夜劫营,伏发,贼惊溃,追奔至高坪。”这段话的意思是:马孔英率征播八路官兵之一的南川官兵,一路攻略,进了朗山和蒙子桥的森林地带,虽然播州兵处处设伏,但均被马孔英部剿灭。杨应龙因而非常害怕,又派手下诈降,准备作为内应。却被作为马孔英部监纪军事的重庆推官高折枝全部斩杀,并埋伏着等待杨应龙兵来偷袭。杨应龙部下杨珠果然率兵来夜袭劫营,结果高折枝伏兵齐出,杨珠部惊而溃逃,被高折枝一路追赶到了高坪。可见,在朗山关这一仗,以明军大胜,播州军大败而结束。这一仗,使朗山关的名字进入了《明史》。清代沙滩大儒郑珍《四囤记》说:“马孔英破朗山关,入在青蛇之北。逆酋心腹四溃,无巨险可恃,宜璘之鼓行至海龙,如走康庄矣。”可见,朗山关被攻破之后,杨应龙就无险可恃,而明军却如走康庄,直捣海龙屯了。

  明军平定播州以后,朗山关一带进入安稳期。朗山关驿道上,出现了客栈、商铺、寺庙。乾隆四十四年至四十九年(1779-1784)任遵义知府的焦尔厚,有一首《题朗山关寺壁》:

  僧迎少尘境,古刹漫来游。

  云压青山暮,泉鸣野竹秋。

  摩挲余断碣,眺望一登楼。

  不为参禅意,停骖记小留。

  该诗首联“僧迎少尘境”,一语道出朗山关佛寺非同凡响,颔联继写高远空旷的外部环境,颈联以摩挲断碣,眺望高楼暗示自己生发了“到此一游”的观感,尾联明说要把在此短暂停留的观感题写在寺壁上。全诗即景顺情成章,诗格自然雅畅。

  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可看出战后的朗山关,是一副官道繁忙、游人多至的景象。

  然而,平播二百多年后的咸丰、同治年间,这里战火再起。

  据《贵州通志》、《遵义府志》、《绥阳县志》、《绥阳军事志》等志书记载:同治三年(1864),清军把总吴元彪被逼反,率部起义,攻占了绥阳县城及绥阳大部。同治四年(1865)五月,四川总督骆秉章令布政司刘岳昭统率湘军十一个营进驻四川綦江,同绥阳旺里八甲华头山寨主陈治安商议,廖熙麟、王永同等出川为刘岳昭充当向导。五月四日,刘岳昭部先锋李嘉福率七个营,先由南川入黔,赶走踞正安的朱王张宝山后攻占绪安等地。六月,刘岳昭指挥木营、雄营、老营、护卫营、新营、长胜军、威胜军,从綦江经桐梓、娄山关、板桥入踞绥阳朗山关为西路进兵。先锋李嘉福以左营、右营、护后营、英营、俊营、奇胜军、飞胜军,自四川经正安入踞绥阳大关为东路进兵。西路三个营扎遵义四面山,以拒黄号。先以何行保率果毅营和遵义、桐梓两县团练踞板桥各要道,以守护粮道兼备策应。并呈文速报四川总督骆秉章速增调安字营、跃字营、忠字营等劲旅兼程由四川经遵义团泽口先破吴元彪部所占的凤鸣寨后,转至清水坪、永山坎,以截吴元彪七星坡来援的要道,并进踞县城南门外的黎家堡。五月八日,吴元彪率部迎敌于朗山关、五里坎等地,吴见刘军阵势森严,旌旗壮丽,知是劲敌,不宜硬战。因此,刘岳昭部占领朗山关、回龙寺、菩萨庙、狮子山、风门垭、赵垭头、官地堡、鸡公山、柿子坪、陈家祠堂、水口寺等寨。五月初九日,刘岳昭令遵义板桥所部,进驻朗里的蒲老场、牛心山,以连接黄鱼桥大营。李嘉福东路军由旺草进驻桑木关。李命绥阳旺里陈治安、廖熙麟为东路向导和筹粮,王永同、易为霖为西路向导,冉长春、廖熙培为西路筹粮,知县谭聘侯督办一切,留杨镇一营扎旺草以护粮道。把总廖镇儒率团练数百人为向导,扎小关,令廖熙麟到大关设粮治。李嘉福亲率先锋营、后卫营、右翼营进驻桑木关、园音寺,大军进营朗里黄鱼桥附近。由此完成了对吴元彪的包围。

  吴元彪起义于同治六年(1867)年三月以失败投降告终,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从战略上讲,未派重兵把守东面的桑木关,以致此关被李嘉福攻点,也未派重兵把守西面的朗山关,以致此关失于刘岳昭之手,使东西门户大开,无险可守,被包围于小小县城之中,当是最直接的原因。可见,朗山关作为绥阳西面的战略要地,在绥阳军事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朗山关还是绥阳蒲老场一带的古盐道必经地,这条盐道,从蒲场经朗山关、新场、斜石坎、唐家店到松坎,记录着先民苦难的盐运史。

  1935年1月,红军长征九军团第八团进驻绥阳,十多天后撤离绥阳前往遵义、桐梓,也经过了朗山关,使朗山关成为一个红色关隘。

  孝成桥:朗山关前的美德符号

  朗山关南麓的朗水上,有一座辜家桥,也曾叫过孝成桥。

  据道光《遵义府志》载:“通远桥,在城西三十里,通遵义。《孙志》、《陈志》名回龙桥。今名辜家桥,又名石滩桥。”《孙志》,是明万历年间遵义知府孙敏政修纂的《遵义军民府志》;《陈志》是康熙年间陈修六(名瑄)修纂的《遵义军民府志》,这两部志书中对这座桥有记载,说明其修建时间至少在明代平播以前。只是在道光《遵义府志》中有了几个新的名字。

  今天我们看到的辜家桥,其实已经不是明代的通远桥或回龙桥,而是民国七年梁嘉树重修的一座独拱石桥。桥长约30米,桥高约5米,拱径约7米,桥宽约4米,桥为东西向,两端各有10余级石梯。修成时名孝成桥,并立有石碑,碑上刻有碑记。但其碑已毁,人们又习惯性地叫它辜家桥了。

  梁嘉树,绥阳朗里(今蒲场)人,清光绪甲午年(1894)岁贡,大约生于1855年,逝于1923年,是一个具有侠肝义胆的诗人,他曾捐修了蒲老场魁阁和这座孝成桥。

  民国初年,蒲老场发生了一件感天动地的事情:有个叫郭久远的人,割股救继母。民国《绥阳县志·人物上·孝友》载:“郭久远,邑朗里人,少失怙恃,有继母奉如亲生。一日病甚,久远割股以救之。事闻,县令赐匾嘉许。”梁嘉树知道这件事后,虽然觉得这种做法“过于中庸”,但其仁孝却感天动地,于是不但写文章向县里报传,使郭久远得到了“蔡县长(蔡用休,江西人,民国七年任绥阳县长)以礼召见,赞美旌奖”。同时,梁嘉树还将他组织捐建的石桥命名为“孝成桥”,还写了一篇《孝成桥碑记》立在桥头,将这件感天动地的孝行记录下来,以弘扬传统孝道,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功德事。其碑记如下:

  桥何以名孝成也?缘朗山沟口,地当绥、遵、桐三县官道,上下游各有石桥一所。戊午春,山水暴涨,二桥均圮。乡人以盐运改经此道,搭木履行。夏五月,树禀准培修乡贤冉琎墓,迄未兴工。乡人因以提倡修桥之说进,并请迁徙桥基,改修拱桥,较可经久,树心窃韪之,于是雇工度石,率作兴事。七月初五日,忽闻朗一甲高桥孝子郭久远者,割股救其继母,真诚感格,母子均不药而痊。所谓孝德动天地者非欤?由是里语巷传,径达公署,蔡县长以礼召见,赞美旌奖。树窃慨世道衰、人心漓、伦常缺焉,往往有生身父母,尚乏孝养,郭君如此真孝笃于继母,事虽过于中庸,心实出于仁孝。智愚观感,耳目一新,诚可作中流之砥柱也。叹赏之下,适石匠来见,谓开料已毕,请诹吉修建。爰率乡人相度地势,鸠工庀材,不日告成。因钖嘉名以示后世,窃以孝为百行之首,一诚而人神感通,桥为万人所经,一举而公私便利。事虽不侔,而适逢其会,若相与有成者然,遂名之曰孝成云。(民国《绥阳县志·地理上·津梁》)

  在朗山山口,地当绥、遵、桐三县官道上,有一条朗水河,原来上下游各有一座平桥:上游的桥叫白木桥,民国《绥阳县志》说它位于“城西二十八里,距卜场三里”,这座桥后来修复,现在仍叫白木桥;下游的一座便是通远桥,即辜家桥。民国七年(1918)春天,两座桥均被冲毁。乡里人因运盐不便,搭木过河。夏五月时,梁嘉树准备培修冉琎墓,但还未兴建,乡里人就建议他修一座桥,并迁徙桥基,改平桥为拱桥,这样可以经久一些。于是,梁嘉树采纳了乡人的建议,就修了一座石拱桥。当时,正值当地人郭久远的孝行因梁嘉树报告给蔡用休县长,得到蔡用休县长赐匾嘉奖,梁嘉树为了“嘉名以示后世”,希望把它树成一个道德符号,就据此把这座桥命名为“孝成桥”了。

  可惜,桥碑早已不见,人家仍然习惯性地把这座桥叫成辜家桥,也枉费了梁嘉树一片良苦用心。

  现在,虽然已经很少有人从这座桥上经过了,但作为绥阳古驿道和古盐道的见证,仍有着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

  回龙寺:高僧开法,皇帝赐匾

  在朗山关东麓,紧挨着辜家桥,有一座回龙寺。

  据乾隆《贵州通志》载:“回龙寺,在绥阳城西二十三里。本为蒲象庵,元时建,增修,改今名。”从这条记载中可以读出三个信息:一是绥阳回龙寺的位置在绥阳城西二十三里,即是今天蒲场镇镇西出口处不远,地名随寺名,也叫回龙寺;二是绥阳回龙寺的曾用名为蒲象庵,蒲与庵同意,意为草盖的圆形屋,这或许就是回龙寺最初的样子,只是后来增修改建了,改变了原来的模样,再用旧名也不合适,所以改了名字;三是绥阳回龙寺的初建时间在元代。

  民国《绥阳县志》载:“回龙寺,城西二十六里。原名嘉瑞寺。明成化间,程阁老普炼出家于此。玉楼巍峨,佛殿宏大。清同治时,刘制军平吴乱过此,奏闻,发库银一千,穆宗赐书‘福佑涪江’,御印金匾犹存。”这个记载中有这样五条信息:一是绥阳回龙寺与县城的距离比《贵州通志》的记载多了三里,这无关大碍,因古人对里程多为估算;二是曾用名由蒲象庵变成了嘉瑞寺,说明它曾经过蒲象庵、嘉瑞寺到回龙寺的寺名变化;三是明成化年间,阁老程普炼曾在此出家,考察这条记载,不尽确实,因明代阁老中姓程的只有一位程国祥,主要活动于万历年间,而非比万历早一百多年的成化年间;四是殿宇也不是草盖的圆顶屋,而呈现出“玉楼巍峨,佛殿宏大”的壮貌,变成了一座很有气势的庙宇,《贵州佛教文化史》说“绥阳回龙寺有田产300余亩,年收庙租500多石”;五是四川制军刘岳昭于同治三年至六年(1864-1867)平定吴元彪起义时,因刘岳昭率西路军据守的朗山关与回龙寺近在咫尺,两军曾在回龙寺一带交战,所以才有刘岳昭奏与上闻,皇家才发国库之银一千两赐予回龙寺,同时清穆宗(同治帝)还亲书了“福佑涪江”御印金匾给回龙寺,这件事在《清史稿》中都有记载,看来不虚,其原因大约是当时庙里曾供着关帝,有武圣保佑平定起义胜利之意,所以《清史稿》的记载为:“‘福佑涪江’:同治五年,令南书房赐遵义府绥阳回龙寺关帝庙”。

  民国《绥阳县志》又载:“陈阁老墓,在城西二十五里嘉瑞寺之前,沙水环抱,地势奇秀,寺僧又加意保护,安然无恙。”这条记载中的“陈阁老”与另一条记载中“程阁老”不知是同音而误,还是记载有误。查清代有个陈阁老,即清代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转工部尚书陈元龙(1652—1736),字广陵,号乾斋,浙江海宁人,从他的年谱看,也未到过绥阳,且其墓多认定在浙江海盐,而非遥远的贵州绥阳。

  据《华岩杂录》一书记载:“华岩寺德玉禅师(1628-1701),西蜀果州(四川南充)营山人,俗姓王,号圣可。明末乱起,时师十五岁,遇老僧嘱师常念观音圣号而得脱兵难;二十七岁投辽阳禅师出家,到洪雅(四川)八面山澄江和尚处受具足戒,遂遍参南北诸名宿。后得参见破山海明,得受印记而嗣其法,并开法贵州绥阳嘉瑞寺。清康熙七年(1668)返渝,应华岩洞主之请开坛传戒,创建华岩寺,说法弘化三十余年。康熙四十年示寂,世寿七十四。有《圣可禅师语录》、《禅林宝训顺硃》、《道德经顺硃》、《梵网经顺硃》、《百颂》等著作传世。”又载:“康熙三十一年(1692)三月,圣可德玉过綦江,入贵州,住绥阳回龙寺。是年,将在绥阳所写诗文编成了一本《朗水集》,冬月返蜀。”从这两条记载可知,著名高僧圣可德玉禅师年轻时曾在绥阳回龙寺开坛讲法,后到重庆创建华岩寺,年老时又云游到绥阳回龙寺,并将在绥阳所写诗文编成集子,以回龙寺前有河流朗水经过而将其命名为《朗水集》。

  明末清初高僧丈雪通醉编了一本《锦江禅灯》,该书记载了圣可德玉在回龙寺的一些生活细节:“寓遵义绥阳嘉瑞寺。结夏上堂,举虎丘隆祖,因僧问,九旬禁足此意如何?祖云:‘理长则就。’进云:‘只如六根不具底,还禁得也无?’祖云:‘穿却鼻孔。’进云:‘学人小出大遇去也。’祖云:‘降将不斩。’进云:‘恁么则放某甲逐便。’祖云:‘停囚长智。’师云:‘隆祖恁么白足调心,高打墙篱,深掘隍壍,密固灵根,可谓有本,只是太区区生。今日德玉不尔。设有问九旬禁足此意如何,有条攀条,无条攀例。六根不具底还禁得也无?淫房多画姓,酒肆有诗名。学人小出大遇去也。万水千山里,犹是草鞋尘。颂云:无住之心哪个知,电光石火较犹迟。且将法界为床座,入理之门有子规。’”

  《贵州佛教文化史》说,绥阳回龙寺,传说因乾隆帝曾来此,故名。

  在绥阳民间,确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令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故事。相传,当年雍正皇帝无心朝政,出家当了和尚。一次,乾隆皇帝到江南巡游,来到了绥阳县儒溪大坝上,看见一座古庙,便去拜佛。在寺中,乾隆皇帝看见一位高大的僧人似乎对他的到来并不在意,奇怪的是,僧人脸上画着一把大“×”。乾隆皇帝问僧人为何如此,僧人回答,他身在空门,不计时日,脸上画“×”,是因懒得回答别人问他的法号,因为他的法号就是“八×”。乾隆告辞出来,忽然想起这个僧人似曾相识,猛然领悟,“八×”不是一个“父”字吗?一定是父亲雍正帝在这里出家呀。想到这里,赶忙回转身奔回庙中,但那僧人已不知去向。乾隆皇帝是真龙天子,他重返寺庙有如龙回头,因此,这座寺庙有了“回龙寺”这个名字。

  真也罢,假也罢,总之,绥阳回龙寺确实是受到皇家青睐的古庙,有《清史稿》中所载清穆宗(同治帝)所赐“福佑涪江”牌匾为证。

  如今,回龙寺仍屹立在朗山关口的儒溪大坝上,只是庙宇已不知经过了多少次修补,缺少了一些古韵,规模也不似过去那么宏大了,但到底是保存了下来,为绥阳留下了一点儿文化之根。

  朗山关口、孝成桥、回龙寺,是绥阳古驿道上历史烟云的见证,它们丰富的文化内涵,也给绥阳历史文化增添了厚重感。


  朗山关口


回龙寺


辜家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遵义府志卷十
余顺亮:绥阳行二则
绥阳丁氏溯源探究
【相约遵义】徒步游遵义,这9个风景区很!不!错!敢不敢约?
赏花季 | 遵义69个景区相继开放,遵义这些花海美美哒!
县长亲著《绥阳赋》,512字写尽诗乡绥阳千年风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