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探访坚持写稿60载的“农民记者”韩述华
    2013年2月16日,初春的微风仍带寒意,但绥阳县风华镇光明村的田间地头已冒出新绿。笔者在泥土的芳香里看到了一座泥巴外墙建成的二层小房,这就是韩述华的家。

  今年78岁的韩述华在“诗乡”绥阳颇有名气,他虽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但笔耕不辍,已在写作的道路上行走了60余载。他的文稿,在《贵州日报》、《诗刊》、《诗歌报》、《农民日报》等数十家报刊上发表,达到2000余篇。

韩述华正在写稿 李勋 摄

  笔者来到韩述华家中时看到,韩述华和妻子居住在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房间里,房间里靠墙摆放着一张床、一张书桌和一个烤火用的炉子,天花板上用木板钉着塑料布。笔者到来时,这位老人正坐在书桌前奋笔疾书。“不好意思,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还好今天不下雨,要是外面下雨屋里也会下小雨,那就只有请你们到屋外的房檐下坐了。”韩述华对笔者说。

  若不经人介绍,很难想象眼前这位满脸皱纹深壑、身着简朴帆布外衣、脚蹬一双解放鞋的老人就是韩述华,尤其那双如年老的橡树一般粗实的双手,与人们心中的文人形象似乎相距甚远。就是这双劳作在田间地头的手,写出了一篇又一篇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生活的作品。


  提起自己的写作之路,韩述华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上个世纪50年代,一名叫做陶庆华的县团干部让韩述华与文学创作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候,我们组里订了一份报纸,陶庆华来村里检查工作时发现我特别爱看报,就鼓励我动手写稿子。”回忆起第一次写稿的忐忑,韩述华仍然感慨万千,那时的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写,就写了60年。

  在韩述华书桌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大本用塑料袋封存好的厚厚剪报,岁月已经为这叠珍贵的记忆镀上了泛黄的色彩。一张张大大小小发表过的作品被韩述华整齐地贴在这本“报刊剪样2010年8月8日重订”的本子里,从剪报的完整程度可以看出主人对它的珍视爱惜。

  《怎样当好生产队长》、《农民必须和谐》……笔者翻阅韩述华发表的作品时发现,其中有歌颂党的恩情的,有讲述惠农政策的,有描述生活中点滴的……每一篇,都紧密围绕着群众的生活。

  “我写稿就是要写农民关心的事儿,为大伙宣传党的好政策。”韩述华这样介绍自己的写作理念。实际上,他的新闻稿件还曾多次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为当地的群众们谋得实惠。

  “记得我有篇稿子反映了这个事,有一年正是农忙的时候,供销社里没有塑料薄膜卖,街上的'黑市’却在高价出售,农民们得多花好多钱。但稿子一发出来,供销社里很快就摆上了薄膜,'黑市’就没有了市场。”说到这儿,韩述华的脸上露出自豪的笑容,在多年的新闻创作里,他自己也记不清为乡里乡亲们争取了多少利益、普及了多少政策,对他而言,只要乡亲们得到实惠,过得舒服,就是对自己采写新闻最好的回报。

  韩述华擅长的写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在他发表的文章中不乏诗歌散文,特别是他的“韩式情诗”,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遣词朗朗上口,至今在绥阳广为流传。不过对于韩述华而言,颇为遗憾的是当初他为妻子认真谱写的情诗也未能得到妻子的“赏识”。

  其实从一开始韩述华的写作之路就并未得到妻子支持,妻子的不理解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直以来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过去还要供养5个孩子,韩述华对写作的痴迷,在妻子的眼里就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了,尤其是部分带有“曝光”性质的新闻稿件还会让韩述华得罪一小部分“新闻当事人”。

  如今,随着年岁的增长,韩述华创作的脚步也逐渐放缓下来,并非是他失去了对文学创作的热情,而是时代的飞速发展为这位老人带来了新的困扰。

  “我不会使用电脑,家里也没有电脑,现在写了稿子要投稿,我得去镇里将手稿先打印出来,打印要3块钱、发传真到报社3块钱,每次都得花6块钱,投过去的稿件也不一定能够刊发。”韩述华说,每个月光是打印费他就得花上几十块钱,这笔钱对于老两口并非一个小数字,除了政府每个月给韩述华夫妻各补贴的50元钱,他俩的经济来源就只有三个儿子每人每月给的50元钱,全部加起来不过250元。尽管如此,韩述华表示不会放弃写作,也特别希望自己的作品还能登上《贵州日报》。

  现在,韩述华的衣服口袋里随时都会揣着一支笔,每当灵感一来,不管是在田里,还是在集市或是在家,都会立马记录下来,他说这是自己改不脱的老习惯。

  望着屋外日见成型的风华工业大道,韩述华感慨,现在生活一天天好了,还是多亏了党的政策好,才能让咱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你说怎能不感激?以前我在煤油灯下写稿子,现在是在电灯下搞创作。以前门前路不通,现在出门就能坐到车。”

  说到这里,韩述华愈发高兴,拿着自己为正在建设中的风华工业大道新创作的6首诗歌赠予笔者,并现场朗诵了新鲜出炉的一首名为《挖掘机》的诗歌:伸出长长的手臂/拥抱脚下的土地/抵达远方的梦/一步一步“进取”。

  韩述华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写作精神,打动了贵州日报报业集团遵义分社的员工。2月16日,遵义分社组织员工捐款,并在当天带着贵州日报社姚远社长的嘱托,将6000元现金、两袋大米、两桶油和两箱牛奶送到了韩述华手中。

  送别笔者们到村口的时候,韩述华驻足挥手告别,在他微笑的脸庞上,笔者看到了他对给予他帮助的人们的感谢以及对生活的希望和梦想,那也是一个“农民记者”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何正华诗作
去绥阳双门峡,你才会相信真的世外桃源!
诗 魂——悼韩公树华先生
诗乡诗魂
中国诗文化陈列馆
贵州游记02:诗歌之乡——绥阳,邂逅十二背后的美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