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公馆桥有座德政碑

百年前的温泉镇公馆场(今公平街),是古代黔北至川南驿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这里民居集中,行人熙攘。沿街的客栈、饭庄、茶馆,为过往的商旅提供食宿。位于中街的“公馆”,则专门接待来往的州、府官员。芙蓉江支流赤尾溪从右下方流过。对岸,是正安州(今正安县和道真县)的地界。赤尾溪上没有桥,人们往来,须在公平街上场口的船塘渡口坐船,方能到达彼岸。

清光绪乙巳年(1905)春天,正安州知州郎承模从遵义返正安,天黑至公馆场,打算在公馆住一宿,天亮即登程上路。可就在那天晚上,春洪骤至,连续三天大雨,赤尾溪波翻浪滚,洪流拍岸,渡船无法摆渡。郎承模不由叹道:“烟水苍茫,哀歌无渡,途穷日暮,惆怅何之!甚至濡首灭顶、沉沦者不知几何?”于是“思欲驾虹,以求利涉。”水退,郎承模回到正安,立即与绥阳知县方峻协商,议定两县共同建桥;同时和正安厘金局段局长等人,落实了筹募资金的方案。修桥善事,得到广泛拥护。郎承模率先捐银50两,两地人士,亦纷纷解囊相助,无钱者,则捐粮馈菜,或投工投劳。丙午年(1906)冬天,300名石工木工,在石匠师傅吴明空、木匠师傅陈福堂的带领下,开始修建公馆桥。石工在赤尾溪两岸属绥阳的窑坪、雕上和属正安的黑尾坝三处开山取石;木工则在绥阳干田坎长磏寺一带伐木作支架。次年三月,修成桥基,正准备安装精石时,春洪暴发,桥基毁于一旦。后将桥基上移100米,在今公馆桥处重建。历经三载,于宣统元年(1909912日告竣。公馆桥为蛋形石拱桥,全长72米,跨径39米,高23米,宽9米。桥南有石梯47级,桥北为40级。桥面南北两头,各塑相向雄踞的石狮两尊。东西两侧,建条石护栏,护栏正中竖两壁碑刻,均为三立柱一横枋镶夹。横枋上飞檐斗拱,造型精美。两边护栏镂雕的翠竹幽兰、荷花芳草、云龙跃虎、葫芦琴剑等,形象生动,神采各异。栏柱上阴刻两付对联:“石磴连云平雁齿,河梁偃月卧虹腰”;“司马才人豪情题柱,骑驴相国逸兴寻诗”。对联喻义深长,对仗工整,书法潇洒遒劲。桥梁屹立悬空,势若长虹。昔日险阻,终成通途。

为了纪念公馆桥的落成,人们在桥头北岸平台上,立了三座高大的石碑。其中一座是老百姓为郎承模树的“德政碑”,碑文为:“痌瘝在抱”。痌(tong)为痛,瘝(guan)为病;痌瘝,即病痛、疾苦之意;痌瘝在抱,就是把老百姓的疾苦挂在心上。

作为知州的郎承模,能够关注民生,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自然是“民不能忘”。那时,在这边远的山区,没有报刊音像等媒体彰显他的政绩和表达人们对他的敬仰之情,于是为其树碑立传,让后人记住了一个“把老百姓疾苦挂在心上”的优秀地方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公馆桥
重游绥阳石房子、公馆桥、龙塘寺——绥阳、正安、道真游之一
《德政碑》——祸临家门不偏袒,依法惩子送公庭
唐·苏灵芝《田琬德政碑》高清欣赏(二)
(6)清代桥头人曾为知县树“德政碑”
【上荆南府主三让德政碑】贯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