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费军:外婆的炊烟|散文选读

作者|费军

来源:当代乡土作家(微信公众号)

小区倪奶奶用柴火烧煤球升起的浓浓烟雾,让我想起了外婆和她老人家亲手创作的炊烟。但凡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对炊烟都不会感到陌生,都不会忘记乡下屋顶上那一幅幅浓烟滚滚的场景。

我从小随外婆生活在柏坊铜矿旁边的一个小山村,祖祖辈辈吃土地饭,住的是几辈人住过的老土砖屋。这土砖砌成的房屋,靠墙脚的地上聚着一些从泥壁上散落下来的土块,没有掉下来的裸露着,牵连着些稻茎,倚在墙面上,风一来便摇晃几下,掉些尘土,蜘蛛网星罗棋布,可见家庭筚路蓝缕,条件异常艰苦。我家九口人,老老少少挤在二间老土砖屋里。窗子也是黑乎乎的那种木格子窗棂做成的。烧火做饭的灶屋在前面的那间小屋。灶台连着两方墙,灶口前面堆柴垛,灶台上比别人家多了个瓦罐,那是外婆的专利一一节约罐,逢米下锅,外婆就会从中抠一把米放在瓦灌里,几天后罐里涌出的便是一天的粮食。无论夏日炎炎,还是寒冬腊月,外婆都坚守生火做饭的岗位,一生与炊烟为伴。寒冷的冬天里,我虽然醒了,但仍然赖在床上,脑袋不时地往外伸,看着外婆在灶台上做饭,看到那火光拽动外婆劳作的背影,感慨良多。泥灶里的柴火噼噼啪啪地唱着歌,那火苗在呼呼地跳着舞,从锅盖上冒出来的腾腾热气,飘荡在灶台的上空,如同浓雾一般,令人眼花缭乱。

早些年,我家灶屋的烟囱没有别人屋顶上的那种高烟囱,只是在灶尾上方简单地开一个长宽各约二三十公分的洞,我们管它叫“烟眼”,它四周的缝隙用泥巴糊上,每当烧火做饭的时候,柴草燃烧的烟雾就会窜到灶尾的“烟眼”那里,然后一股脑地冒出来并往外窜,外婆利用这些余热烧水、热饭、热菜。炊烟的形状和爬行高度取决于风向,若顺风,炊烟就会被吹散得不成体统,如同战场上吃了败仗的土兵四下逃散,若逆风,炊烟则像恋母的小鸡,久久地盘旋在烟眼上方不肯散去。现在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回忆那袅袅绕绕的炊烟,依然一往情深。在我的记忆里,炊烟还与柴火的干湿有关,柴干风正则炊烟具有柔美、温顺的一面,反之就会令人讨厌和生气,尤其遇大风,烟火不畅,浓烟会一股脑地像白龙一样从灶下呼通呼通地窜出来,特别呛人,浓烟夹杂的火焰,扑倒你脸上,燎眉毛的事也时有发生。

炊烟和人一样,脾气复杂。柴灶造就了炊烟,风考验着炊烟的性情,还有那些柴火的干湿决定炊烟的颜色,那时候,常常看到外婆被灶下冒出的浓烟呛得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尴尬样子。但无论炊烟再怎么捣乱,外婆总是一声不吭,坚持做一家人的饭菜。外婆大部分光阴都是在烟熏火燎的炊烟中度过的。炊烟陪伴了外婆的一生,直到她老人家去世前一阵子还在与灶里的炊烟交往。后来我非常后悔没有多打些干柴,使灶里的火保持半红透亮,让外婆小熏点烟,但为时已晚。好在外婆去世的前几年,家里盖了新房,还修改了“烟眼”,在屋顶上装上东白村罐子窖生产的瓦罐,并按了水泥,烧火不冒烟和烟火不畅的情况终于得到了改善。天不好风力大的时候,冒出的炊烟也乖巧了不少,并且还有了过去没有的温柔。

那时候,我和乡村里的男孩子一样顽皮,经常趁着外婆做饭的时候,结集在湾前屋后的晒谷坪上,或在村口的老枇杷树下玩耍,做着“老鹰捉小鸡”、“抬轿轿”、“躲猫猫”、"抽陀螺”等最具乡土气息、最有趣的游戏。有时玩过了头,忘记了吃饭,听到外婆叫回家吃饭的吆喝声,才恋恋不舍地回家。有时怕耽误吃饭,怕大人训斥,玩一会儿就站到石头上歇一会,看看屋顶上有没有烟冒出来,若是没有了烟,说明饭已经做好,该回家了。那时从屋顶上飘出的炊烟,仿佛像挥动的“”手臂",等待饥肠辘辘的归家者,而遥望炊烟的我们已经从这“手臂”的挥动中感知到家的温暖和美食的召唤。那炊烟,成了外婆是否做好饭菜的“告密者”,也成了我们回家吃饭的“信号灯”。

后来借光家族阿姨,有幸在柏坊铜矿子弟学校读书,既离家近又省学费。可好景不长,上初中时,学校就搬迁到离家十五六里的柏坊阳家湾,为了不误上学时间,外婆每天四点就得起床生火做饭,还要为我准备中餐的咸菜,每天的咸菜外婆极其用心,或是炒或是蒸,尽量减少盐份,做点味道,然后再为楼梯般的弟妹服务。下午放学后就盼着回家吃一口外婆预留的麦麸米汤冲饥。到了村口,多么希望家里屋顶上能冒出一股又一股炊烟,想象着外婆给我做好吃的情景,心里格外的温暖,步子也不由地三步并作两步,回家的路或许正是为了那道炊烟而近了许多。

伴着老家的炊烟,走过了自己贫寒的儿童、少年时期。那时,春醒了,我与小伙伴到水田边摘鱼腥草;夏凉了,就到水塘中戏水弄鱼、捉蛤蟆;秋凉了,狂采野菊花换钱交学费;冬临了,与伙伴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

成年后,我在县城买了房子建了小家,烧火做饭用的是天然气,彻底结束了那种烟熏火燎的日子。但每当回到老家再不能看到那浓白而又冒得老高的炊烟,心里难免泛起了层层涟漪。外婆离开了那间土砖屋,也离开了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炊烟。站在老屋的院子里,再也听不到外婆的呼唤声,看不到外婆慈祥的面容,看不到外婆亲手创作的炊烟,吃不上那特别香甜的柴火饭菜,悲凉顿时从心头涌起,鼻子一酸,泪水禁不住潸然而下。

通往老家的路,由原来的石板小道变成了水泥马路,但却也从此变得漫长和陌生,回家,不再急切。偶尔回到老家,独自徘徊在荒草萋萋的院子里,脑海里常浮现出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人和事,仿佛又看到了炊烟,嗅到了灶下飘出来的炊烟味道,还踮着脚、伸长脖子,朝着屋顶的那个烟囱看啊,看……此时此刻,回首一幕幕熟悉的往事,真是“心有千千结,欲语竟凝噎”。

如今,乡村的老房子都已经改造,外婆的炊烟也不再待见,但它却根深蒂固地根植在我的心中,永远地飘荡在我的心田里。也正是那炊烟记录着许多人的生活轨迹,也正是那如诗如画的炊烟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温馨和幸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炊烟
文友主页丨陶诗秀:寻找炊烟
南通日报
思乡散文:母亲与炊烟
一个家庭的燃料变迁史
无烟柴火灶的制作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