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着》:潜规则、伦理背弃,没有存在意义地“活着”不如死去
《活着》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坎坷不平、波折四起的人生,从而进行了一个对于生命新高度的讨论与接受。这在一定意义上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生命和自我的认知高度相同,总结成一句话便是“认识你自己”。福贵正是在自己并不平安,甚至于并不幸福的人生中逐渐开始认识生命的真我,而去放弃幻想中的生活的“小我”。思想的转变即精神上面的转变,从一开始的满怀期待到后面的无力救赎实际上是一种思想上跃层阶级的转变。
关于生命的解读,余华在自己的书中给出了很鲜明的观点以及见解。这种对于生命的理解并不仅仅只是思想上的理解,甚至还颇具古希腊自然科学以及人文哲学方面的见解。在自然科学的理论中,生命是一种能够通过在有养分的液体里自行分化的物质,但是在人文哲学方面,生命的意义多半在于社会意义以及历史意义两个层面。
社会意义也就是这个生命作为DNA存在于世界上的个体意义,而历史意义则就是在历史上生命存在的价值和影响的整体意义。余华在《活着》中表达的意义正是包含了这两种意义,主人公福贵在个体上是属于独立的物质性生命;而另一方面,作为历史上整体存在的生命意义,福贵的人生其实也是一种警觉与警醒。
余华的目的并不仅仅是通过笔触丰厚、感情浓烈的文字来表达作为个体生命的福贵的一生,更是为了在整体意义上达到一个划时代的、撕破碎片和美梦的作用。历史的意义在福贵的精神方面得到显著的体现。
亚里士多德在生命方面提出过属于自己的观点,在后来,这一观点被称为“亚里士多德生命观”。在他的论述里,生物与非生物最基本的区分与差别,就是在于此物质的精神和灵魂究竟是否存在。而生物体内的精神,则是给予生物以形态的东西。
在这一层面,生物和生命的合理性得到了最基本的见解,而在他的观点里,生物的精神甚至可以作为裁决生命价值的一个衡量标准。《活着》主人公福贵的生命价值在前半段的篇幅中依然是闪烁的、有所体现的,而在后半段的篇幅中,则并没有得到什么具体的表现。
生命作为营养与死亡的供给体,到后来依然强烈的存在于福贵的身体里,但是在宏观的角度来看,他体内的生命体虽然依旧存在,精神价值却已经消失无踪,因此从生命观的角度来说,后面的福贵,实际上已经是一具行尸走肉了。
在对于作者余华本身的理解,我更愿意将余华称作是一个童话作家。而余华本人也曾经在 《活着》这本明显是现实主义小说的前言中提到过:我曾经希望自己成为一位出色的童话作家,要不就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作品的拥有者。
如果我能够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就能够轻微很多,当然,与此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削弱很多。”在精神层面上,余华对于《活着》的具体释义更接近一部“凌驾于现实主义的黑色童话”。
康德说,活着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其实这是对于《活着》在另一个世界观意义上的整体解读。活着之所以艰难,是因为人们往往要通过手段去达到活着这个目的,而不仅仅是为了活着去完成手段本身。在这个层次和意义上,很多人都选择了避重就轻,去注重“活着”的方式以及“活着”的手段,而不是“活着”的目的本身。
就像是两个人同时对一个正在努力的生活的人发起提问,一个提问者问道:“你每天辛勤工作、努力做事,究竟是为了做什么?你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这个人也许会一时语塞,因为生命的意义本身是一个非常宏观的话题。而当你去问这个人:“你该怎么样去生活?”他的回答就很简单明了了:“辛勤工作、努力做事。”两种回答显然是不一样的。
当然,这样去理解《活着》这本书的精神内核,略微有鼓动人们去追求崇尚物质精神追求而不切实际生活的举动,因此仅仅从生命的目的去探讨活着的本质和内核是片面的。更多注意力应当放在人们对于“活着”本身更高层次的追求。
因为仅仅就生活这个词语来理解,粗茶淡饭是生活、山珍海味也是生活;风餐露宿是生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是生活。这几种生活能够笼统地归纳成“活着”吗?显然是不能的。只要是人,都会有对于自己心中活着的理想追求和释义,每个人对于“活着”的标准和寄托都是不一样的。
《活着》中的角色们对于活着的态度很能代表一部分人对于生活的期待阈值。父亲希望福贵能够出人头地、福贵则希望凤霞能够有所归属、凤霞希望有庆能够上学认字.....当然,最后这些希望都落空了,但是毫无疑问,每个角色对于“活着”本身的追求都是希望自己的后辈能够超过自己现在的生活,这样的心理其实恰恰与现在人们的心理是相同的。
也正是因为揣摩到了大时代环境背景下这样的环境和群众心理,余华在活着中一方面表现出了各个角色们的强烈希望,另外一个方面,则在情节的安排下使得这些希望全部落空,这本身是一个非常巧妙的安排,恰恰与真实的现实是呼应的。因此这部小说在实际上的意义是一部黑色童话,也是一部凌驾现实主义之上的童话。
其实关于余华的《活着》,一直以来都在文坛颇有争议,很多人认为,余华在小说的设置方面显得很是戏剧化,从而给予人以脱离现实之感。因为其实一个人的人生有时候非常简单,像福贵这样一波三折的,实在是少数,而正是因为余华将福贵的命运设置的实在是太过坎坷,在这种层面上,《活着》对于现实的映射意义就显得并不是这么大了。
但是在这里需要证明的是活着关于艺术的层面的实际意义,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则是因为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当然高于生活,而艺术品本身带给人的距离感,则来自与整个艺术作品的不可分析性,假使一部作品能够被人翻来覆去的阅读,过度的理解,非要把艺术品从艺术的高度去拉到现实生活的讨论水准,艺术品就失去了它本身的艺术和价值。
文字的艺术性也正是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在理解艺术价值的时候,不应该将现实生活作为参照对比,现实生活只能对于艺术品的现实意义起到参考性的作用。
存在即合理,但是在《活着》中,存在本身的意义甚至要大于这个故事的合理性。福贵的一生是坎坷的,他曾经什么都拥有过,到后来却什么都失去了。探讨在生命意义的高度上,这样的人生其实和宏观的人的一生有所相似之处——人的一生不正是赤裸裸的来,又赤裸裸的走吗?
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活着,而前半生享富贵的时候,福贵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他吃喝嫖赌,以此来诠释自己活着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而到了后半生家财散尽,他终于开始意识到存在的意义的时候,他又找错了方向。他开始将自己活着的意义寄托于某个具象化的事物上,比如凤霞、有庆。在凤霞和有庆死后,他又将这种过度的希望和精神寄托于苦根。
最后苦根又死了,在一轮轮对于自我价值观的怀疑中,福贵终于开始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但是到了这个时候,一切都晚了。他的精神价值以及被一轮轮的现实打击得不堪重负了。
余华用“活着”这个简单明了的释义去翻译了海德格尔的Dasein。海德格尔的信念中,Dasein作为一种虚幻的、不切实际的存在,进入到世界以后开始为了现实主义所变得具象化,最终与这个世界融为一体。
福贵的人生可以说是与这个理念所大同小异的,毫无疑问,因为缺乏一个具体的、能够使生命存在的具象化,福贵将自己空虚的精神、空乏的灵魂无限的寄托在其他的个体上。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个体不被他所掌控,人生轨迹不仅仅只被他的信念影响,因此希望才会一次次地落空,从这个角度来说,福贵的活着并不存在意义,他的悲剧是注定的。
《活着》在故事性这方面的架构,其实并不是非常能够经得起推敲。有人质疑说活着在架构上的设置并不合理,缺乏作为一个故事的完整性和逻辑能力,但是必须要提到的是,在很多层次方面《活着》的主题根本就不是叙述故事,活着换句话说,余华根本不打算好好讲一个故事,在《活着》这本书中,他将生活和活下去作为主人公福贵的目的,但是在情节方面他给予的情感和主题是磨难。
这个意义也就是说,余华在更多方面所需要的目的,不是说去完成一个逻辑严密、梗概清晰的故事,而是去点醒读者们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命运的认知,这样的终极目的是他自己本身在故事的开头就已经提到过的。
不同于其他小说的开头,余华在开篇引出福贵这个人的经历的时候,以旁观者听说的角度进行了叙述,这样的角度其实可以理解为读者对于这个故事这篇作品本身的观察角度。读者既不是作者,也不是主人公福贵本人,他们无法参与到这个故事的架构中,也无法完全从文字中感受福贵的感同身受。因此余华给他们安排的角色是旁观者。
作为旁观者,他们不能去插手这个故事的走向,也不能完成这个故事的结局,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读者们会被福贵的一生打动,从而开始比照自己的人生,引发对于生命的反思和检讨。这才是余华自己本身的目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活着》这个故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部分参考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许感受不到福贵悲惨暗淡的人生,但是也一定会因为福贵人生的痛苦引发对于自己的深思。甚至会开始将小说人物与自己进行参照对比,借此来完成自己对于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参考。在这一点的塑造上,余华的技巧无疑是非常高明的。
他不会通过直接的参照去进行现实生活的对比,而是循循善诱地引发深思。在《活着》的阅读过程中,作者的意志对于读者的意志从头到尾起着引导作用——生命是不能承受之轻,活着的目的和活着本身的意义并不是为别人而活,而生活也绝对不会一帆风顺到底,生命出生时,就伴随着死亡和承受,平淡才是生命的本真与终极意义。
不管生命之间曾经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到头来也就是一抔黄土,尘归尘土归土,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这样。活着不管目的是什么,本身就已经足够艰巨了,而读者们不是福贵,但是会参照福贵的生活方式,垂直活着,水平留恋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活着》看余华的生死观
只要活得高兴,穷有何惧(值得深思)
读余华《活着》‖文/无问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3个人生道理,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答案
读《活着》一书有感
读余华《活着》万般皆散,何苦来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