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有好的想法不等于就能写出好作品(创作漫笔之十七)

有一位四川的作者给我写了个小说,题目有点意思,叫《老板对我们的地有意思》,我乍一看,还以为他是想写当下很普遍的挤占农村弱势人群土地的,可是,小说读下来,一点这个事情的影子都没有。我给这个作者写信问这是为什么?作者给我回信说,他的确是很想写这个现象,不过他把农村的弱势人群分作三个层次,进入暮年但对土地很有感情的老人,一心想赚钱发财的中年人,以及那些尽管是出生在农村但对农村尤其是土地没什么感情的年轻人。然后小说就开始逐一地展示这三组人群的状态。小说的故事也很散,人物则是带有群体性的,没有什么深刻描述的人物,因此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从这个小说让我想到,这样的情形在很多作者当中都存在。一个作家获得思想的方式很多,可以通过各种学习的方式去获得,然后,就用这些学习当中得来的思想直接去创作,写出来的小说,往往最后都脱离了生活,显得毫无生趣。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小说创作自然不会也不应该排斥作家思想的介入,但是,小说并不是作家用来表现思想的一种方式,这个话要反过来说,作家即便是有很深奥独特的思想,那也还是需要注意搜集这些思想形成的方式,简单来说,也就是要把自己沉浸到生活当中,不要更不应该把那些促成思想形成的生活过程和细节都舍弃掉。与纯粹的思想家不同的是,作家不是那种只要在生活当中赢得了某种观念之后就把所有的过程都舍弃都丢掉的人,相反,作家应该是一个细心的人,是一个有着“形象思维”的人,是一种连呼吸气味都不舍得丢掉的多心人。只有在这样一种状态下,作家才会在打开电脑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来的就是活生生的人和事。就不会假借着小说人物去纯粹地表现自己想好的那些事。

从很多大作家的作品当中,我们无不能呼吸到这样鲜活的例子。一百年前,美国作家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写他那部惊世之作《瓦尔登湖》的时候,我们从他的小说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美国东部康奈迪克省周围那种自然的景色和活在那样气氛中的孤独的作家心中的感受。我是在作家写出这部作品一百年之后才到的那个地方,我在那样的宁静的湖边上,好像可以感受到当年一样深入作家内心当中的那种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感受,唯一不同的只是,我不具备着大作家那样特立独行的品格,我在那样的景色当中除了感觉大自然的美景之外,还感受到了某种寂寥,某种在我看来难以忍受的寂寞,一种来自宁静空间的压力。这就是我与那位旷世奇才的差异。可是,我们在作家的作品里读到的却是作家面对着寂寥的大森林和空无一人的湖水的时候,那种自己与自己对话感觉无比兴奋和惬意的感受,他甚至连从他眼前一晃而过的小松鼠也都不放过,连松树上散发出来的那种奇异气味都没有放过,连雨水浇过之后留在倒下的大树上长满藓苔的样子也都没有放过,正是这些属于大自然的表征,给了作家在那个地方生活的力量和信心。

小说写作首先是来自生活的,这个来自并不是说,只要作家知道了就行了,而是要以精彩精炼的方式也同样传达给读者,让读者也有着某种感受过程,这可以说是小说创作的一个诀窍。

而所谓的思想,或者也可以叫做立意,都是在作家将这些活生生的生活展示出来之后,才很自然地会去得出某种结论,这是小说思想性的一种特殊方式,有了这个方式,小说艺术就具备了与其他任何著作区别的界限,也就有了小说这桩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中国著名乡土文学作家贺享雍 · 答问三章
致敬—路遥先生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
陈忠实和他的《白鹿原》
详情
伊晨 | 你信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