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归向“杂于一”

  纯散文写作强调“纯于一”,即从取材、营构到形式、语言,都要凸显文学自身独特的话语与价值。然而,在一个急遽裂变、泥沙俱下的新时代,纯散文写作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困惑与困境。持守“纯”,是否就能守住“一”呢?

  朱强的散文富有探索精神,他写作的“钻头”不满于既定的“矿藏”,也不满于被用滥的固定视角,以独具个性的方式接通地气。《墟土》(载《人民文学》2014年2期)的中心物象是“土”或“墟土”,由此展开的两翼是现场与象征,前者为实,后者为虚,相互交织。当人们将焦虑的目光投向古建筑被“拆迁”时,朱强却发现了被忽略的、不同文化断层的“墟土”:“古老的房屋断断续续都倾圮了,年复一年,零落成荒烟蔓草。瓦砾、灰土、朽败的檩条,被陆续迁来的居民清理、回填、平整。废墟,最终就变成平地,新的建筑在废墟里竹节似的生长起来。”一个文明古国的蕴含不仅在博物馆,在书册,更在墟土。

  文学的意义在于从“无用”中看出“有用”,从日常麻木中刺醒文化之痛。当庞大的挖土机带着巨铲掘地九尺时,墟土“呈现出一道巨大的断面,斧切刀削般地光亮着。这道光,深入地下,少有三米。”试问,谁目击过这道来自地下的光?怎样才能让世人感受这迟到的战栗?

  朱强利用“墟土”的黏性将当下细节与古代场景粘合一起,复活那不同色块所对应的古典时空,揭示出今人所站立的“地面”正来自不断叠积的文化之“墟”。作者叙述或复原了“墟土”形成的过程,同时指证了古典的“根气”:“当年外公在我五岁时候,口口声声指着建国路上那一截断墙,说,这就是当年的皇城,他很希望这种虚构的荣耀——能够从他的骨血里流经到我的骨血里。”就这样,作者让象征的“墟土”在叙述过程中断续发出沉厚之光。

  这种对复杂的经验、时空、文史、哲理的糅合与把握,以鲜活的意象组合展现出抽象画般的思想截面。在进行垂直、立体的穿透式叙述时,朱强始终紧扣对家族私生活的反讽式叙述——现实中正在发生的“拆迁”悲喜剧,时刻牵动着那块“墟土”以及古文化积淀在当下的命运。尽管古代也有“拆迁”,因为战乱、灾荒和改朝换代也会出现废墟,但下面的“墟土”却不曾触动,巨大的“气场”不曾损伤。然而在当下,一千年的“墟土”转瞬就被挖空、运走,以至于“我就在城市被悄无声息地运走以后,日复一日地成长起来。渺渺兮予怀,心里却生长出了一个个巨大的空洞,在古代,故乡的失去,是因为人的离开,因为距离,因为大山大河的重重阻隔。现在我们一步也没有走,是故乡的失窃,故乡的隐蔽退场,使所有的人,生活在别处”。

分享到: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雨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东方文学】张文进:故乡文化印象
梁永涛散文||吾乡吾土
给故乡写封信
张翎的散言散语(海外华文作家研究)
黄复彩散文《那烂陀》
【西南文学•散文】何遂忠/四川/“牛”去哪儿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