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下诗歌边缘化及其他

    在当下中国,诗歌的边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许多诗人和热爱诗歌的人们的深度忧虑。其实,当今诗歌的边缘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比如在美国,诗集的出版数量很少,多为自费出版,发行量也不大。比起世界其他国家,中国的诗歌状况可能更好一些。进入新世纪以来,在中国大陆,诗歌活动的举办频率、规范等均远超于西方国家。比如,近两年在中国青海举行的青海湖国际诗歌节上,应邀与会的外国诗人面对多达数百名的中国听众进行诗歌朗诵时感觉特别兴奋,因为在西方,很少能够见到中国大陆这样“火暴”的诗歌场面。由此可见,中国当代诗歌的边缘化并不像我们诗人自己想象的那么严重。虽然都存在诗歌被边缘化的现象,但西方诗人的心态相对而言比我们中国当代诗人要更加平和一些。因为在西方文学界中一直有这样一个观点,即诗歌在文学中处于精英的位置,是文学中的皇冠。既然诗歌是一种相对贵族化的艺术门类,就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读者,读者群必然是小众化,而不是大众化。

在我们的印象中,当下的西方诗歌也不是处于一个上升的阶段,20世纪末以来至今,西方诗歌似乎也在走下坡路。西方诗歌传统悠久,绵延了很长时间,前面已出现了许多大师,当今的诗人普遍处于焦虑的影响中,在创造性上难以取得突破。而汉语诗歌从胡适开始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形态,我们把它称作新诗,或者称作现代汉语诗歌。由于中国新诗起步较晚(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它还在发展之中,还不够成熟。比较而言,中国新诗所面临的困境是空前的,西方现代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都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当代中国诗人如何在双重困境中取得突破,找到新的艺术领域与天地,就成了对诗人们自身严峻的考验。很多中国当代诗人的创作到中年以后就难以为继了,这其实不仅仅是中国当代诗人自身创造力的衰退,而且也是对整个中国新诗处境的一个隐喻。

谈到当下中国新诗处境的边缘化问题,就不得不提及诗歌的标准或尺度问题。这两个问题是内在关联的。现在诗歌的标准的确比较混乱。比如,民间诗人和知识分子诗人常常互相指责,就因为他们的艺术评判标准不同,分歧很大。在这里简单谈谈我个人对诗歌标准的理解与看法,我以为:最基本的一条是要言之有物,要表达比较饱满的情感状态与独特的生命经验。第二,语言上要有一定的要求,可以是口语,但不能是口水。语言要有意味,对口语的运用要有提炼加工。第三,应对生活有所发现与感悟。平面化的书写、用平实文字记录日常生活状态,导致诗歌跟小说写作的方式没了本质性的区别,这会取消诗歌的文体特征。小说可以非常世俗化、经验化,但诗歌还是应该有精粹的思想感悟在里边。歌德说过,诗人需要全部的哲学。现在很多诗人缺少一种思想与精神境界。比如,老诗人郑敏作品中的树可以与天空进行精神层面的对话,而当下许多青年诗人和诗歌作者的作品中就见不到这种境界。第四,应坚守艺术想象力,艺术想象力的有无与高低是衡量一个写作者诗人身份与资格的重要尺度。当下许多诗人和诗歌作者主动迎合大众文化潮流趣味,满足于日常生活表面化的记录和书写,想象力自然就降低了。想象力与超验性有关,而现在许多诗人一味讲求世俗化、经验性,这样想象力的翅膀就被人为地折断了。

现在仍有相当多爱诗的人选择写旧体诗词,这表明人们对新诗仍有一种疏离感。这也说明中国古典诗歌高度辉煌,人们不想从古典的审美趣味中摆脱出来。但作为一个有现代体验的人,用古典诗歌的形式很难真实、生动、深刻地表现现代人的生命和文化经验。比如一谈到爱情,人们会想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这种海誓山盟式的爱情体验,但现代人的爱情经验就与前人很不相同了,变得更为复杂了。在此举一首台湾女诗人夏宇的爱情短诗《甜蜜的复仇》为例:“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老的时候/下酒”。这首诗既是写爱,又是写恨,蕴涵了一种复杂的现代爱情经验,这在古典爱情诗歌中很难找到的。如果不用新诗的话语方式,现代人的爱情经验就很难得到有效的表达。由此可见,新诗与古典诗歌相比,有其独特的价值。不能说新诗的成就已经超越了古典诗歌,因为新诗刚刚诞生90年,与高度发达的古典诗歌相比,在时间积淀、审美形态发展等方面均未完善,无法撼动古典诗歌的地位。但新诗独特的风貌与优势,恰恰是古典诗歌所不具有的。因为时代变化了,文学经验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诗歌领域也是如此。新诗的诞生本来就是为了配合新文化运动,新诗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表达中国现代经验的历史任务。所有中国人的现代诉求都可以通过新诗或现代诗歌这种先进的文艺形式来表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新诗凸显了与古典诗很不一样的价值。上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新诗起到了在文学上为现代中国人“代言”的功能。我以为新诗这种为现代中国人“代言”、彰显个人价值的功能始终没有减弱。简言之,从民族审美趣味的角度来看,由于许多有一定文化修养的中国民众沉浸在古典诗歌审美趣味中难以自拔,对新诗难以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新诗被边缘化的趋势。

在当下,面对大众文化、娱乐文化甚嚣尘上的时代语境,中国当代诗人应该摆正自己的文化心态,定位好自我的社会角色与文化身份。我个人认为,诗人的写作姿态不能高高在上,但一个真正的诗人,在骨子里,在美学趣味上,还是应该保持某种贵族化的东西。现代诗歌在取材上是日常化、生活化、高度经验化的,但如果在境界上、在审美的品位上不能跟大众保持适当的距离,最终会导致大众对诗歌的失望乃至轻蔑。现在有不少“先锋”诗人极力与大众文化打成一片,利用传媒的优势,将自己打造成大众文化明星,以吸引更多的眼球,但却是以降低诗歌的审美品位为代价的。再比如,2006年的“赵丽华诗歌事件”为什么会在社会上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响和争议?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对女诗人赵丽华的部分口语诗表示公开的不满?我们就事论事地来做简要分析吧。我想主要原因是读者们在女诗人赵丽华那些在网上传播的口语诗歌文本中,看不出它们有任何艺术上的高妙之处。其实很多人对诗歌还是保持了某种神圣化的期待。一旦这种期待落空了,他(她)们就会由失望转为不满乃至愤怒。在潜意识中,读者还是需要诗歌去提升他们的修养与品位的。如果诗人们发表的诗歌是口水甚至垃圾诗歌,大众对诗歌最后的期望就会完全落空。


我们现在处于一个大众传媒的时代,这个时代对诗人的要求其实不是降低了,而是增高了,作为一个诗人你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在通常情况下一个诗人代表着一个诗歌群体。其实无论是赵丽华还是其他哪位诗人,当他(她)本人及其诗歌被大众恶搞,这对一个诗人的写作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即使是非常杰出的诗人也有平庸之作出现。所以在这个消费化的时代,诗人们对待自己的诗歌写作要更加慎重才行,不能以一种纯粹消费、娱乐的心态去从事诗歌写作,必须在诗歌艺术面前保持一种必要的严肃态度。只有当诗人自己塑造出诗人与诗歌的正面形象,才有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大众对当代诗歌与诗人的偏见。客观地讲,当代诗歌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优秀的诗人很多,我们当为此欣慰。但当前的伪诗人、伪诗歌也不在少数,令人忧虑。在当前,大众尽可能给当代诗人一个宽容的环境,充分理解他们,鼓励诗人进行严肃的创造,而诗人们自己也要自强自重,唯有如此,当代诗歌的边缘化命运才有可能被摆脱,当代诗人的文化抱负才有可能获得充分的实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西川:诗人与大众严重脱节
腾讯新闻
以传统为根,写现代之魂|文化观察
诗歌向何处去?
大众是当代诗歌的陌路人?
无标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