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城中秋话旧俗

 

京城中秋话旧俗

 

 

中秋,史称“下元”节,与上元节——正月十五相对应;从面有民谚:“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是说天气的,我也曾记过多年,往往还是真的灵验。

小时候过中秋,祭月是主要的活动。到了八月十五傍晚,家家户户的庭院里,都要面向东南方摆设一张八仙桌,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藕、西瓜等。月亮渐渐由东南升起,家中的女子(京城习俗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一说)依长幼顺序,一一叩拜。供毕,全家团坐,饮酒赏月,分享瓜果、月饼等祭品。

桌上的毛豆枝,是专门为“兔儿爷”准备的。

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闹起了瘟疫,几乎家家都有病人,吃什么药也不见好。月宫嫦娥看到人间烧香求医的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玉兔到人间去为百姓消灾治病。于是,玉兔变成一个少女来到了北京城。她走了一家又一家,治好了很多病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都要送给她东西。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这样,玉兔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北京城内外,直到瘟疫消除。

为了纪念玉兔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人们便用泥塑造了她的形象,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

在民间,老百姓们都遵守着“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约,所以,祭月多由妇女承当。通常总是跟在母亲身边的小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大人的行为,因此产生了专供儿童祭月用的造像:兔爷儿。

祭月活动则是祈福平安,其中更是对请兔儿爷倍加推崇;爷,是封建时代对高贵人的尊称,进而引申到对神的尊称。玉兔不是凡间的家畜,也不是野兔,而是广寒宫里的神兔,不能随便捉来玩耍,要玩,只有“请”一尊泥塑的称为“爷”的“兔儿”,恭而敬之地“供”起来。

那时,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而且,插在头盔上的野鸡翎只有一根,老北京有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独挑。后来,“兔儿爷”又由单个武士,发展成整出武戏的“兔儿爷”,如《长坂坡》《天水关》《战马超》《叭蜡庙》等,其服装、道具,无一不和舞台上相似。再后来,又有了反映人们日常生活的“兔儿爷”,甚至,人们还把“兔奶奶”也请到了供桌上,让他们夫唱妇随,二者衣着打扮,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

北京的兔儿爷特点是骑着坐骑,透着一股威武劲儿,特别是骑虎的。这兔儿爷做好后要先上一层白底色,然后开眉眼儿,你看这眉毛,小动物都是只有几根长眉,所以兔儿爷的眉是挑尖的。

传说终归是传说。兔爷儿的产生,其实源于人们对月神的崇拜和对神话的确认。有关月亮的传说在此产生重要影响。月中有兔的传说始于春秋时代。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反映了神话的内容:一弯新月中并置着口衔灵芝的蟾蜍和奔跳的白兔。这说明汉代仍流传月中有兔子的神话。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画像砖“东王公乘龙”也出现了玉兔捣药的形象。1968年,江苏省丹阳市发现了一座南朝佚名陵墓,墓中出土了两块画像砖,分别表现月亮和太阳,月亮砖中有一棵树,树下有一只捣药的玉兔,杵臼毕具,十分生动。

进入农历八月,金风送爽,天高云淡。北京的街头就出现了一个个摆满兔儿爷的小摊子,那些用黄土泥制成的兔儿爷和兔儿奶奶,都是兔头人身。有的身披铠甲、背插护旗、俨然是一位威武的将军;有的端然危坐,气宇雍容,又象一位大度的文臣;还有的或翩翩起舞;或捧杵捣药,令人目不遐接。而沿街叫买兔儿爷的小贩,更会以各种诙谐的表情招徕顾客,使小小的兔儿爷成为孩子们不可缺少的应节玩具。不过,“兔儿爷”再神气,被“请”回家也只能风光一天,第二天就成了孩子们的玩物。

其实,无论“兔儿爷”作为一方神灵还是民间工艺品,它本质上不就是一团可爱的泥吗?由于兔儿爷神态招人喜爱,所以流传着不少妙趣横生的歇后语,

关于“兔儿爷”的歇后语有:

“兔儿爷”出水——两脚泥;

“兔儿爷”洗澡——一摊泥;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

下面就举例说明几个:

“兔儿爷掏耳朵——崴泥。”

泥塑的兔儿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耳朵特别长。因此会引起儿童的遐想:兔儿爷怎么掏耳朵?如果掏耳朵不是只能掏出一堆泥吗?这里的“崴泥”两个字,表面上是往外挖耳朵里的泥,实际是北京的土语、比喻把事情办坏了,或者是办事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碰了钉子。金受申在《北京话语汇》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事情糟糕,但糟糕的程度不严重。例如“地里活儿这么忙,这两天偏偏下雨,您说崴泥不崴泥”。

 

  “兔儿爷折跟头——窝了犄角”

这又是一句形象幽默的歇后语。因为兔子本身耳朵长、尾巴短,民间艺人在制做兔儿爷时,往往在耳朵上加以夸张,有的干脆把一对长长的耳朵做成活的,可以随意拆卸。摆在桌上插上耳朵,兔儿爷就显得活灵活现,北京的小孩把这对可拆卸的耳朵称为犄角,如果让兔儿爷折上一个跟头,那么这对犄角非被窝坏了不可。北京人就用这个来形容某人办某件事受到了挫折,显得十分形象。

 

  “兔儿爷拍心口——没心没肺”。

泥塑的兔儿爷中间是空膛儿的,什么也没有。兔儿爷拍心口自然里面没有心也没有肺。北京人常用这句话来形容某些人没有心计,不会应付,不会算计,大大咧咧。听到这句歇后语,再想想憨姿憨态的兔儿爷,常常会使人捧腹大笑。

 

  “兔儿爷洗澡——瘫啦”

这句歇后语也是突出兔儿爷是用泥塑的这一特点。试想,把泥制的兔儿爷放到水里去洗澡,还有不瘫成一堆泥的吗?这里借以形容那些在铁证面前瘫软下来的罪犯,也常用来讽刺某些在威势前面败下阵来丧失气节的人。

 

  “兔儿爷打架——散摊子。”

当年出售兔儿爷的小贩,都把各式各样的兔儿爷摆在桌案上,俗称“小摊”摊上的兔爷要是互相打起架来,还不碰个乱七八糟?到那时摆摊的小贩只有散伙回家。这里的“散摊子”也是一句北京土语,意思是散伙,即各干各的去了。

 

  “兔儿爷带胡子——假充老人儿”。

人年岁大了才留长胡子,兔儿爷带上了胡子,不过是一个冒充的老年人。这句话中的“老人儿”应当把重音放到儿话韵的“人儿”上,是指家长或长辈,说时常带有戏谑的意思。

北京的兔爷儿家喻户晓,因此还派生出许多与兔爷儿有关的俗语,例如:

“兔爷儿的旗子——单挑”,这是因为兔爷儿的靠旗只有一边;

还有“隔年的兔爷儿——老陈人儿”,因为兔爷儿是泥制的,很少能保存到第二年,所以,如果见到去年做的兔爷儿,那可就属于老兔爷儿了;等等。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

有曲为:“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今年终在中秋有了三天假期了,可兔儿爷呢?却不多见了。一块普通的胶泥,在艺人的手里出落得如此灵秀,难怪当年有人提议把兔儿爷当作奥运吉祥物,它是咱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北京兔儿爷全解读—优视画坊(专辑)
兔年说北京兔
中秋节请兔儿爷
老北京泥玩兔儿爷简介,兔儿爷图片欣赏
兔爷儿
兔儿爷与歇后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