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梅

说梅


  牡丹和梅花,曾是人们印象中的国花。牡丹花朵硕大,色彩艳丽,具高贵荣华之富态。梅花的花朵要小多了,星星点点,或疏或密开满在乌黑而坚硬的干枝上,而干枝又往往曲折多姿,予人风骨独傲之感。更因梅花开于寒冷的季节,那时别的花都不敢吐露,故而引起诗人们的赞美——梅花香自苦寒来。

  从造型艺术的角度看,形成美感的主要因素是整体构成。梅花之美主要缘于体态多姿。干枝穿插间的粗、瘦对比,故老梅更独具这般风采。梅花盛开或初吐花蕾时,尚无绿叶衬托,只由花朵与枝干相互构成点与线的二重唱。“删繁就简三秋树”,郑板桥虽多画兰竹,少画梅花,其实他已道出了自己对梅花的绘画感受;而王冕画梅繁花密枝,引人进入梅花的国度。陈老莲画梅喜表现一段古怪倔强的干枝上着花三几朵,寓秀于拙,仿佛是他的自画像。梵高的向日葵同样是他的自画像,真正杰出的艺术家总是将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的。正由于敏感的艺术家从不同视角揭示了自然之美,人们才更深一层感受到自然之美。历代有那么多诗人和画家表现了梅之美,梅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早已登上高雅之宝座。我在故宫曾见过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一幅册页梅花,满纸只是淡墨点,其间穿插几笔墨黑的线是干枝,予人以月下梅花或雾中观梅之整体感受。这与西方印象派的效果异曲同工。走完隔膜、封闭的漫长世纪,地球显然日益缩小,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谁也挡不住,梅花和蜡梅的西行指日可待。

  我第一次看到的梅园是无锡梅园,因当年梅园被许多民居的白墙衬托,被明如镜的太湖衬托,因而梅之身段和花之色彩分外醒目。中国传统绘画不涂背景,被绘在白底上的梅花便尽现体态之美。因而,梅花在园林中往往依素墙而栽。或者反其道而行之,种在假山洞口之类的深暗背景前,花开时明如观火。

  中国大地上到处有梅花、梅园,多少姑娘们的名字爱叫梅。我自己嗅觉不灵,只看梅,赏梅,不知闻梅香。梅之香更吸引了广大的喜爱者,“暗香浮动月黄昏”,让人未见花就已闻到了香味。文人咏梅,凡夫俗子也爱梅,梅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标志之一。绘画中最通俗的题材梅、兰、竹、菊,被誉为“四君子”。缘于她们都象征着中国传统中高尚的道德品质,梅居其首,是梅的荣誉。让园林、园艺专家们深入研究梅的品种及嫁接等科学课题吧!他们研究出来的成果之花将开遍大江南北,家家户户。在物质文明日益发达的今天,人们渴望草坪与鲜花了,在礼品中鲜花替代了糕点与烟酒。我从来不过自己的生日,连这个诞生时日也忘记了。但不意有一回,居然邮局送来一簇鲜花,是外地友人邮来贺诞辰的。花簇大都是月季、郁金香之类。如果是一簇梅花或蜡梅,当别是一番风姿了。“四君子”之首的梅花在花市中尚未独领风骚,也许由于她没有浓妆华饰的缘故。

  那一年五月间,我到太湖一个小岛上的园林果木间寻寻觅觅,发现梅园已是青绿一片,郁郁葱葱。细看,满树已隐藏着小小的青梅,才使我醒悟梅花谢了还有青果子。不过青梅很酸涩,须加工后才能成美食。在一家青梅加工厂的广场上,我看到铺满了加工中的梅子,是褐黄色的干果了,可能是作陈皮梅之类的佳品吧。梅花展示了青春的美丽,又奉献了成熟的果实,这是梅的品质吧。

  正因着眼于花、干、枝的点、线组合之美,我更爱蜡梅。蜡梅洗尽脂粉,只剩下并不鲜艳的暗黄之色,近乎蜡黄的病色了。然而在绘画的寰宇中,局部永远臣服于整体,在整体中体现其价值。由于对照的绝妙效果,蜡梅花朵之“蜡黄”,呈现了无价的特种黄金色。三味书屋后园的那株蜡梅花给鲁迅的童年留下深深的印象,这似乎也是令我独钟情于蜡梅的因缘。(收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学看台712 | 文化之旅130:带走陆河满怀梅香【童晓燕】
【旅游指南】绍兴最美梅花林
冬日第一花,梅园蜡梅已开了
三九严寒踏雪寻梅 上海最全赏腊梅地图
知否,知否?正值蜡梅满枝头
蜡梅不是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