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每日诗话】穗言穗语(五),作品
3月6日穗言穗语
  
  1、如果说阅读一本书的经历,也是一种冒险游戏。我一定是其中最顽皮的孩子,游戏一百次、一千次后,依然乐此不疲。与书本相伴,某种意义上也是和语言独处,居住在语言构筑的房子里,这其中的快乐、忧伤、迷茫和困惑等等,只有居住在其中的主人,才能完整的陈述。我的确是一只不安分的鸟,总爱从一个巢穴,飞向另一处高枝。这山望着那山高。于书本来说,我的确是花心大少。我还会因为一本书,而爱上作者,用手指和心灵翻来覆去的与作者神交。或者爱上作者书中推崇的某人。
  2、在一场永无止境的冒险游戏中,我愿意做一个赢家,有时也愿意做一个输家。当一本书,以他飓风般势不可挡的魅惑和风情,征服我时,我会心甘情愿被他的文字和心灵俘获,成为他脚下膜拜的花朵和忠实的粉丝。
  在没有阅读《现代诗歌的结构》之前,我也曾阅读过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作品,但是几乎是浮光掠影,我并没有过分的专注于他。现在我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一头扎了进去,开始为这个19世纪末伟大的诗人而欢呼。
  有一点弗里德里希,说得实在是太正确了,也就是马拉美诗歌的晦暗程度,已然超出了同时代其他诗人可以理解的范畴。(说得再夸张一点,就现在的诗人,又有几人能真正读懂或理解呢)马拉美的诗歌,具有现代诗歌的普遍特征。他让词语真正被重构、被二度命名、被借出又接回。马拉美的诗歌作品,充满了谜语,并且有悖常理。他的作品,就像一只白鹤,立于鸡群;或者像一个孤独、自闭,时而高傲、时而沮丧的冥思者,只要门徒众多,他就是无可置疑的大师。
  我想正是因为马拉美的出现,未来才会有一批光彩夺目的名字涌现,弗里德里希大叔曾经列出了他们的名字:格奥尔格、瓦莱里、斯温伯恩、艾略特、纪廉、翁加雷蒂。
  3、马拉美的诗歌作品,实现了波德莱尔的艺术理念:艺术幻想不是理想化的描摹和再现,而是对现实的变异。他拒绝用概念化的、单义性的陈述来表达他的主体论思考。因为呆板、固定于单义性的陈述,就会丧失诗歌的神秘性。他的创作和思考的路径,不是从经验世界走向本体论的普通化,而是反过来。
  也就是说,马拉美的诗歌,虽然运用了我们生活中许多最俗常的实物,譬如花瓶、扇子、镜子、玻璃等,却让这些实物“其暗示性放大,取代可理解性”,也就是限制实物本身,带给我们俗常的可理解性。去除了它们的物性,将它们抽象移植在我们的眼前。因此他不通过概念,而是将一种绝对存在,将虚无印刻、投射在最普通的实物,放大其中的不被理解的神秘部分。实现了一些实物和事物本质的隐密性。
  我知道这段话,理解起来,的确有些绕口。但是马拉美诗歌中的神秘气息,恰恰和他有意为之、通达晦涩的本性有关。他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设置障碍物和藏宝图,首先拒绝了一些简单、苍白、无知的眼睛。
  4、有时我想,我们许多诗人或读者,对某首诗歌的留念和痴迷,恰恰是诗歌传递给我们的莫名颤栗和神秘性。因为这样的诗歌,可以每读每新,时时领悟和愉悦体验。
  我愿意我爱的那个(),永远是谜,而我就是那个不知疲倦的揭秘人和解密者。我必须留下一个括号,以便为自己的花心,随时填空。
  5、“让词语和图像,自己说话”,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许多诗人,在经历了千山万水的跋涉之后,突然明白了“返璞归真”。可是当你没有经历过繁花似锦,你又如何能懂得“词语”本原的秘密呢。从你主动的参与和附加意义,到你拆卸词语身上的装饰和外套,你需要走过多少不言而喻的山山水水啊。
  现在我迷恋词语和图像,自身的隐秘和晦涩,那不可理解的部分。尤如一种不可见、也不可解释的高压电流,会让我敏感的身体,发生物理、乃至于化学的反映,灵魂和肉体,都在激情的颤抖,因为有一处未知的仙境或地狱,正等候着我去冒险和发掘……
  6、我们热爱的诸多诗人,无论是狄德罗、诺瓦利斯、波德莱尔,还是马拉美、兰波、瓦莱里、策兰等,他们的作品,都蕴含着“晦暗的沉重”,这是诗歌不可抹杀的神秘性品质。尽管给未来学者、诗人的解读和理解,设置了重重的障碍和迷宫。但一首诗歌经久不衰的魅力,恰恰是有一部分,是未被时代和时间认知的那一部分价值。
  说心里话,我的确是一目十行,迅速地越过了兰波的“空洞的超验性,刻意的反常性,不协和的音乐”章节。整整两天时光,我都沉浸在马拉美和兰波,他们营造的神奇诗句和打破传统的理论里,我最关注的一点,诗歌的创作目的,就是到达陌生处。这一诗歌理念,对于今时今日的中国诗坛来说,依然是十分正确的路标和大旗。
  兰波的诗歌创作,是承接波德莱尔的理论设想,加以实现和实施的过程。包括马拉美,也是。他们的目的之一,就是让我们在阅读中,不断迷失方向。兰波的诗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1871年开始分界。第二阶段诗歌作品,多晦暗、奥秘。自1871年之后,他的诗歌,拒绝创作让人领会的意义结构,而是制造出碎片、碎裂状态的线条,感官表达敏锐却非现实的图像等。
  而这一切的表达,兰波通过简化粗朴的句子和语言,让混杂的内容形成自我独特的张力。也就是语言的混杂、句子的激荡、结构的拼贴,形成了一种高于意义、贯穿诗歌气场(无论噪音、乐感等音调混响效果)的统一体。诗歌的语言行为,从内容表述转为一种专制的观看方式,由此诞生一种不同寻常的表述技巧!
  7、马拉美笔下出现的“荒诞”,说得更尖锐一点:“他言说,是为了不再被理解”。在他的许多诗作里,一些语言是失效,不再传达一种俗常的经验。你若不能跳开他设置的“不被理解性”,而从语言指向的物象中,寻找关联性和暗示性,你就是他诗歌的门外汉和剔除者。
  按我的想法,这种暗示性的不被理解性,恰恰成全了马拉美诗歌的多义性,也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诗歌的出口,多条理解道路的“歧义性”。读者会被他的语言迷惑,进入诗歌,自己解谜。也就是说,马拉美在写下这首诗歌的时候,有意或无意地,为诗歌的内涵留下了更广阔的意义。这就是诗歌解读意义上的可能性延展。
  马拉美最伟大的弟子和门徒瓦莱里,曾经说过:“我的诗句所具有的意义是人们赋予它们的。”
  8、就诗歌中“暗示”的概念来说,最早提出来的,还得追溯到诗人波德莱尔。他在魔术概念相关的语境中提到了它。马拉美在1896年写的一篇短文中,指出现代风格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的“理想主义回避自然物体,而且更过粗暴的是,回避一种安排那些物体的精确思想”,成为单纯的暗示。这种暗示,站立在客观描述的对立面,是“召唤、影射”。由此诗歌的“暗示”作用,是读者、作品和作者之间重要的唯一的纽带和桥梁。
  若读者自身的经验积累,无法进入这种暗示,则无法形成审美意义上的共振效果和可能性。也就是说,读者无法分辨马拉美诗歌中提供的解码主体和暗示。这时,晦暗诗歌的隔绝作用,也就最大化的显现。
  弗里德里希,对马拉美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到了马拉美的本体论模式。提出了最重要的三个特征:1、对现实的背离,2、理想状态、绝对、虚无,3、虚无与语言。马拉美最擅长的事情之一,就是在诗歌中消除物象,在一个被摧毁的世界里,模糊了一切物象的边缘,由此抽象出来的画面和角色,就具有无法穷尽的多义性。当然,这也是一个很难被理解的魔法世界和梦幻游戏。
  9、当一种阅读,进入了一种主体冥想的甬道。我看见的诗歌,也是剔除平庸、独一无二的精神岛屿。我相信一首诗歌生成的偶然性、主观性和神秘性,也相信诗歌结构和意义,长期沉淀的必然性、多义性和客观性。
  “谎言”,如果具有光芒,那么诗歌的语言一样会接纳这种烛照。1866年7月,马拉美在给卡扎利斯的一封信里,如此写道:“当我找到了虚无之后,我找到了美。”这个美的概念,也包括诗歌格律的完美,所体现的和谐之美。他摧毁一切现实的诗歌,只为强烈的呼唤“美”,呼唤形式化的语言之美。尽管他的这种本体论辩护,最终被遗弃了,却依然影响了许多诗人,譬如瓦莱里、纪廉等。其实就中国诗人来说,许多的诗人,依然朝向马拉美的本体论模式,探寻着诗歌形式的最大意义和价值。
  10、可以说,真正读懂马拉美的人,少之又少。因为他的诗歌,足以考验读者的耐心。也可以说他在写作之前,就把读者的因素,有意识地摒弃在自己创作的意图之外。他曾明确地表示,自己的作品是一个死胡同,就代表着一种“先入为主”的隔绝。他如同一个顽皮的孩子,喜欢给原本清晰的画作,涂抹上一层模糊界限的颜料——抽象的“晦涩”。他对诗歌的词语拼贴,寄托了最大化的原始冲力和神秘色彩。
  马拉美不遵循实事和主体上时间或逻辑的顺序,其诗歌中语法、语序的顺序经常颠倒,他期盼“词语在交互的镜照中发出光芒”。他的这些手段,在散文作品《离题集》中,运用的比抒情诗里更加的频繁。那是一篇充满微妙的复调性散文,能通过一个思路,和其他的点链接、纠缠。引发多个思路同时表述。这很像音乐的复调乐章综合听觉效果,多个思路同时性发生共振,就形成了音箱激荡的综合体。
  这种风格,几乎后人再也没有采用过了。由此证明马拉美的不可同化的独特性。只是其中的一些特性,在后代的诗歌中重现过,譬如叙述过程中,秩序的颠倒或者交叉,对现实的去实物性。马拉美的风格,是拒绝和反抗现代的快感阅读,他创作了一个区域,让词语在其中获得了原初性和持续性。具有典型意义的就是通过让语句破碎成片段,才能实现。也就是:断裂取代连接,并置取代组合。这是一种内在非连续性、一种临近不可能界限的言说的风格标志。断片获得如此地位,可以象征逐渐趋近的完美:“断片是理念的婚礼标志”,而这也是现代美学的基本法则之一。
  
  2012年3月6日涂鸦、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兰波到瓦雷里,波德莱尔的继承者们
诗艺|易子讲马拉美(上)
醒来 Lecture11 陈力川|博纳富瓦 《夏夜》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后社诗学】阿兰·巴迪欧:语言,思想,诗歌
好书·书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