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人的底气

 ——评张玉新《在形上之思与行下之作间徜徉》

王春 

 

《文心雕龙·体性》有云:“气以实志,志以定言,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古人早就看出情志需要气质充实,文辞则由情志决定,大凡精妙文辞,没有不根植于真性情的。信哉斯言!真性情之人,才能写出真性情的文字。推而言之,真性情的教师才能胜任需要真性情的语文教学,真性情的语文名师才能力倡洗尽铅华的“原生态”课堂,也只有真性情的语文教研专家才能不计名利而把培养“纯净的语文教师种子”作为志业,不遗余力地帮助年轻教师尽快实现专业成长。手边的这卷长春出版社推出的张玉新教授的新作《在形上之思与行下之作间徜徉》,正是集语文名师与语文教研专家于一身的张玉新老师对中国语文教育及自家语文人生思考与评判的真性情之作!一卷读罢,更能体会张玉新老师倡行“原生态”课堂的良苦用心,同时也感受到做一名语文人应该有怎样的底气。

全书分“我的专业成长”“在教学研究中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成长”“在读书中成长”四个部分。既有真实且极具启发性的教育叙事,又有冷峻深刻的职业思考,更不乏理性浑成的课堂实录与教学评价,不可或缺的当然还有张玉新老师真性情的“下水”文章。钱理群先生曾经倡言语文教师要做个有思想的可爱的杂家。我以为这是对语文教师全能化的要求。做杂家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这对于绝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是一个近乎严酷的要求,因为大多数的语文教师的阅读量是极其有限的,用张老师的话说那叫“大于等于教材,小于等于教参”。有思想就要求语文教师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除了包含对教材及教学行为的思考外,难道不应该有对教师行业及教育本质的冷眼审视吗?一个学识渊博、思想独立的老师,自有其可爱之处,如果这位老师还嬉笑怒骂、质性自然,极具人格魅力,那就必然能够一呼百应,感召后学。读张玉新老师的这本书,就能感受到这位有思想的杂家的可爱之处。

不向笼中学百灵:语文名家成长历程的生动剖析 

 

张玉新老师在全国著名中学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任教二十年,这二十年是从初涉教坛到形成自己独到的语文教育观的过程,更是不断思辨实证,自我扬弃的过程。“我的语文教育观的形成,是从对现实的语文教育现状的不满开始的,因不满转而开始对语文教育传统进行梳理,始终把自己作为一名语文学习者,以自己的语文学习感悟为个案,验证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可以在现代语文教育中生成新的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使自身的语文学习的个案得以丰富。可以说这是一个以自身为例验证、阐释语文教育传统的过程,同时又是使自身的语文学习经验得以提升为形上之思的过程。

张老师在书中谈及语文教师的成长一般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即模仿教学阶段、独立教学阶段、独创教学阶段、自由教学阶段,成长好比上台阶,惜乎很多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介于前两个阶段之间就止步不前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有外在的,也有教师自身的。在模仿教学阶段,“要是你身边缺少高手,都是些‘伪高手’,学识并不高,也没有什么见识,又自我感觉良好,你就会感到十分苦恼,看不到自己的方向。”“所以,尚处于模仿教学阶段的青年教师,一定要有心计,看准模仿的对象,否则,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导致难以走出较低的教学境界。”张老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恰恰说明了独立思考是成功跨越各个教学阶段的重要前提。因为坚持独立思考,张老师的教学成长并没有从对别人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开始,而是经历了“从不信到不服,从独立到独创”的过程。“我基本上没有经历模仿教学阶段,直接进入独立教学阶段。我对同行的业务水平的观察主要通过公开课和平时言论、交往。我从一个人家里有没有书断定他的书底,从交谈中看一个人是否有品位,从他的课堂教学判断其业务发展趋势。”这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极具启示意义的一点就是专业成长的重头戏是厚重自己的知识底蕴,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而非把重点放在俯仰随人的生搬硬套上。很多青年教师热切的渴望实现专业成长,但盲目模仿名师而不加以判断和扬弃,所谓捷径可能本身就是弯路。张老师在书中《如何学习名师:莫从笼中学百灵》一文里写到如何学习名师这个问题,有三点看法:一名师的成长有不可复制难以模仿的特点。二你看到的名师已经被包装,不是本来面目。三没准你只学到了糟粕。结论是“与其一味盲目学习名师那样外求诸人,不如刻苦磨炼深思自省内求诸己。”《庄子·天道》所载的轮扁斫轮的故事正能说明这个道理。轮扁七十岁了还在一凿一斧的造车轮,轮扁造轮的技术可谓天下独步,“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但此种神技是多年实践的经验积累,而非对神功秘笈的照搬照抄,正因如此,也就存在“妙处难与君说”的境况。“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自己的儿子都无法倾囊传授,遑论他人呢?

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张老师曾经有过精辟的论述,“书底的厚度决定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对于读书的问题,张老师强调读书该有自己的章法。“我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先自己研究教材,再围绕教材积累资料,从核心到外围。读书也紧紧围绕教材拓展阅读。我至今也没有看闲书、杂书的习惯,我没那时间。比如教材中鲁迅作品多,我就通读《鲁迅全集》,古文多,其中《史记》最多,我就通读《史记》。还利用学校和东北师大的图书资源,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学术论文、鉴赏文章。”张老师的读书教研是以教材文本研究为起点的,不依凭相关资料所进行的裸读文本,能够真正实现以一个语文学习者的身份与文本展开对话,真正有利于独立思考的展开,才能发现真问题,然后再围绕产生的问题读相关的书,“竭泽而渔”式的查证大量资料解决问题。而真正解决了基于文本裸读产生的真问题,教学设计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必然是基于学生学的意义上的教,是有的放矢的教,是优效的教,是真正有意义的教,而不是张老师所笑骂的“以貌似认真负责的态度误人子弟”。

张老师在书中提出语文教学追求有技、术、道三个境界。我的理解是外求诸人不要迷恋于人家的技和术,更应该留意人家背后的道。内求诸己要扎实锤炼好自己语文教学的内外功,坚持自己的语文教学追求,守护好属于自己的语文之道。正因为张老师坚持扎实读书立根基,深入思考致广大,执着追求个人的语文之道,他才会投身于初高中语文教改实验,尝试在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中着眼思考语文教学的诸多问题,沿着语文教育的阶梯,走民族化的道路。正因为有对语文教育的宏观把握,更坚定了张老师对于自己大容量、快节奏、灵活多变的“原生态”课堂教学风格的学术自信。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张老师这本书对于渴望进步的语文教师的意义就在于他讲的都是真性情的话,告诉你学什么,更难得的是告诉你不应该学什么。

 

基于学的教:大容量、快节奏、灵活多变的“原生态”课堂追求

    

当教坛花样翻新的教法渐成时尚之际,趋时还是守拙,这的确是个问题。涉世渐深,突然明白一个评课法门,参以古训就叫“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乱是浅的表现,浅是乱的根源,二者之间是互为表里的关系。判断一堂课的标准应该着眼于这堂课的教学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基于教的教,还是基于学的教。只有基于学的教,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去解读教材、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当然,基于学的教也应该讲求教学品位。针对高中生的思维特点,学段要求,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有深度的思维训练,广博的知识扩展,最重要的一点是应当有充分的学生参与,这一点直接体现在教学起点的确定上。

张玉新老师倡导并力行的“原生态”课堂,正是基于学的教法,且具有容量、快节奏、灵活多变的特点,依据文本价值确立教学目标,并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因而其教学可以高起点入,高终点收。张老师的书中共收录了《<</SPAN>短文三篇>教学实录》《唐人七绝鉴赏》《<</SPAN>人是什么>课堂实录》《<</SPAN>宋词>课堂实录》《<</SPAN>东坡词二首>课堂实录》《<</SPAN>打渔杀家>教学设计》等六篇教学实录(设计)。基本代表了张老师的语文教学风格。以《<</SPAN>东坡词二首>课堂实录》为例,便可窥见其教学风格的纵横大气、张弛有度。一堂借班上课的语文课,在学生没有任何预习的前提下,张老师先是务求简洁,问题导入,继而校音析意,反复诵读,最后方法点拨,归纳概括。张老师这堂课确定的教学目标就是当堂背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探究鉴赏的一般方法,不追求“术语化”的解读,而追求生活体验式的解读,在解读中共同体验审美愉悦。张老师所贯彻的当堂熟读成诵的目标在恰当的方法指导下顺利完成,而这种方法指导有两点值得关注,第一点是诵读指导,又分两点:一是通过教师暗示、强化,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这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二是恰当的方法指导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将课文的散文式排列呈现为诗歌的分行排列,使学生在关注汉语的四声音律中促进背诵成果的生成,这是终身受益的方法。第二点是诗歌鉴赏方法指导,张老师概括为三个层次九个字:第一个层次是“懂事儿”,是对文本“写什么”的归纳概括,通常的语文课堂为了这一层次放大到几乎占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而张老师只把它限定在较短时间内,而且主要是通过诵读来实现;第二个层次是“知趣儿”,就是对文本“怎么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总喜欢用比较专门化的的术语来解读,学生必须艰难的掌握一些超越文本理解程度的概念,然后再验证这些概念,张老师则通过引导学生从生活常识中感悟文本的精髓,使学生没有爬坡的感觉;第三个层次是“品味儿”,就是对文本“为什么这样写”的剖析,通常的语文课堂较少关注这样的问题,或者简单介绍作者的风格,以知识介绍代替风格体悟,张老师则通过适当扩充阅读面,对同一作者不同作品的分析,自然归纳其风格的多样性。张老师的这堂课,力矫“讲深讲透”占满课堂的流弊,没有细致分析解读文本,而是注重宏观方法的引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流程呈现“写意”的特点,教学艺术的写意性形成了独立思考的“空白”,正是这个“空白”突出了教学重点的质感,提高了教学效率。

   以我个人对张老师倡导的“原生态”课堂的理解,“原生态”就是依据教材的科学优效施教。不踵事,不增华,是理固宜然,理所当然。

 

“长能耐,立规矩”:语文教研专家的“功德”意识与担当情怀

 

张老师总是强调语文教师要有功德意识,这里的功德是与功利相对而言的。语文课的功德就是不要功利短视,不要用考试替代教学,要启迪性灵,教授方法,让学生获得真本事。因为张老师负责全省高中的语文教研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全省语文组的组长,所以张老师的功德意识不仅仅是为语文教学指明路,同时还为语文教师“挣口袋”。张老师常说,语文教师要想坚持自己的教学理想,就得“长能耐,立规矩”。“就是说你在业务上的发展要比你们校长官位发展快。这样才能客大欺店,教学不受外行的无端干扰,因为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否则,睡不着,眯着。”为了让语文老师长能耐,张玉新老师做了很多工作。

在吉林省高中语文教学新秀的评比中,张老师就强调要把新秀评比作为有效的“指挥棒”,对教师的评价发挥积极作用。书中的《学识导向还是技巧导向——新秀评比断想》一文详细记述了张老师的想法、做法,当然还有说法,“既有学识,又有教学技巧是最好的,当二者不可得兼的时候,我们舍技巧而取学识也。”因为缺乏教学经验而富有学识的老师,讲得再差,也差不到哪去,早晚都能讲好;没有书底的老师又一味迷信教学技巧的花样翻新,讲得再好,也好不到哪去,不提升自己的学识,只能固步自封。张老师推动的全省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参赛资格是必须在全国语文教师读书大赛中获得相应的名次,原因很简单,练就内功再练拳脚,否则终是花拳绣腿。张老师在《老汤与活水》一文中把教师的知识沉淀比作大厨的老汤。“自然,教师就像大厨一样,要有厨艺——教学艺术,要有老汤以及老汤的熬制工艺流程——独特的积淀。在老汤的使用上更是独门绝技。做汤放多少,勾芡放多少,炒菜放多少,等等。优秀的大厨不能做什么菜都一门放老汤,那样不仅糟蹋老汤,做出来的菜也都一个味儿——汤味儿,这肯定是低等的厨子。”这自然是在强调知识储备的重要性与课堂教学的灵活性。老汤要保质增量也须不断加入活水。“源头活水从哪来?水库、河流、深井、山泉,都是来路。譬如书籍、网络等等都是。但是你要学会辨别,你知道,现在很多河流都被污染了,现在出版的许多书籍同样不够纯正,原创性实在太少,别看名头,靠名头骗人的很多。”张老师强调青年教师要多读书,关键是多读好书,要有所选择。眼光和功夫一样都不能少。

在书的后记中张老师谈及自己的成长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坚信自己是幸运的。在赖以谋生的行业里,总能得到高人指点,贵人相助,这些都是值得感谢的。”“在我的专业成长过程中,有过许多高人和贵人,有这样一位,我和别人的交往也往往是他的引荐或参与了他组织的活动,他就是张翼健先生。”张翼健先生生前曾任吉林省教育学院副院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是高人,更是许多吉林省语文人的贵人。张玉新老师在书中缅怀张翼健先生时写道:“他为自己的事情很少求人,要面子;可是为别人的事情经常求人,甚至有点不顾面子。”张玉新老师的书中收录了《悠悠藏香,为你点燃》《张翼健,哈哈哈》《仁者寿乎?仁者寿》等文章追忆和翼健先生在一起的难忘岁月。在玉新老师笔下,翼健先生的音容笑貌,凛凛风神,犹在眼前。弟子对恩师的深挚情谊,读之令人动容读罢掩卷长思,张老师对年青人的悉心培养,难道不是在倾力传递一种“功德”吗?

张玉新老师总是谦称自己的语文见解为“野狐禅”。但张老师的文章、见解都是基于近三十年语文教育教研的工作实践而总结形成的。用张老师的话说这叫给想法和做法一个说法。读罢《在行下之作与形上之思间徜徉》,除了感喟,更多的是思考。我们有哪些想法变成了好的做法?我们的做法是否能够成为对业界有贡献的一家之说法呢?我们这一代语文人该用什么来做自己的底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课堂观察│张玉新:化繁为简的“减法式”问题解决
个性化阅读,打造原生态课堂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
语文教学必知“十好”
优质教学常态化的智慧建构
《让语文教学回归原生态》
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