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国培育爱心天使的四大策略

美国培育爱心天使的四大策略

 

   “人之初,性本善”,“尊人者,人敬之;爱人者,人爱之”,爱心,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最伟大的品德。有人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笑得更灿烂,内心更温暖,而他长大后也更接近成功。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美国人是不是也这样养育孩子,他们又是怎么让孩子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呢?

   在美国的公民教育中,公正(fairness)、责任(responsibility)、尊敬(respect)、合作(cooperation)、自律(selfdiscipline)、信念(belief)、友好(friendship)等观念,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品质,是学校、社会、家庭对孩子的一致要求。美国各个中小学校根据孩子成长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塑造孩子基本人格品质入手,一步一个脚印把孩子们引向善良、正直、宽容、负责。他们的爱心教育的主要内容有:1、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在学校里,绝大部分教师都不会在公共场合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到自己尽了最大的努力是最主要的,而具体的成绩是次要的。在课堂教学及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你尽了最大的努力”是教师对学生最大的肯定。2、培养学生责任感。学校教育中,在强调每个人有一定的自由度,有一定的属于自己的空间时,特别强调每个人必须承担着对他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如美国高中毕业生要顺利毕业,要想进入大学,必须拥有作为志愿者在社区服务性工作的经历,且参加这种“义务劳动”要达到规定的标准)。3、培养分享精神。教师要做出榜样,应同学生来分享一切,不能让学生自私,只顾自己。4、培养需要信任感。让学生讲真话,懂得人人都有被信任的权利。5、培养学生和善解决冲突的能力。6、培养尊重别人,欣赏别人的能力。能够理解和允许不同的意见,甚至反对意见。7培养勤奋与耐心。8、培养无条件热爱别人的美德。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到养老院、孤儿院、残疾儿童中心等去参观访问,一方面启发学生的同情心,一方面培养他们的平等观念。他们认为,一个人只有懂得爱,才能善良,才能正直、才能有同情心,才能有责任感。认为爱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 

   1.爱心教育的核心就是“服务精神”
   在美国听不到孩子们“为人民服务”这样的口号,也看不到“向某某人学习”的运动,但是,美国人也提倡公民的“服务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如同一棵棵小苗,深深地埋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扎根成长。      
   在幼儿园里,阿姨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保持周围的环境干净整洁,会教育他们:在地上看到一片糖纸、一个果皮,拣起来,扔到垃圾箱;或者引导他们去做一件什么事情,然后告诉他们,这样做了,可以为其他小朋友创造一个好的环境。
   上了小学后,孩子们就开始接受公民教育。
   这时,孩子们除了课堂听讲外,还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老师引导他们在参加社区活动中,帮助别人,做有益的事情。在实践中,学生们体会到做为一个美国公民应该有哪些义务和权利,应该怎么样去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老师还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爱心问题的讨论。
   谈论的问题常常有这样一些内容:
   a.我的存在给周围的人带来了什么?
   b.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C.我能给别人做些什么?
   在谈论中,热心公益,爱护环境,尊重别人,自我尊重,善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等的想法和表现,都会作为公民的美德,而受到老师的表扬、支持和鼓励;相反,对周围的一切不闻不问,对他人的困难漠不关心,这样的态度都会被视为不道德的。
   从小学到中学,美国孩子有一个课外成绩单。这就是“服务精神”的记录。这个成绩单主要有这样一些内容:
   a.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
   b.帮助照顾养老院老人。
    c.为残疾人做的事情。
   d.为保护环境出力。
   e.其他助人为乐。
   其中,美国孩子特别被鼓励个人发挥作用,比如,某一次活动的组织者,或者在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常常受到特别的嘉奖,成绩单上往往有记录。
   在美国,孩子们的这些助人为乐的行为不是隐名埋姓,而被—一记录在案,成为每个学生的道德光荣,这也是以后升学考查的一项内容。在选择学生时,许多学校都非常重视他们之中的课外“服务精神”成绩单。 

   2.爱心缺乏症的治疗
   尽管美国父母重视孩子的爱心教育,但是,由于美国社会的利己性,还是有许多孩子患上了“爱心缺乏症”。儿童心理学家总结“爱心缺乏症”的症状是:
   a.与人打招呼总是“喂、喂、喂”地叫。
   b.对师长动辄威胁、要挟,在任何时候都是强调自我。
   C.对同学的困难漠不关心。
   d.对公共的事业冷淡,没有热情。
   美国人认为,孩子还小,意识到“我”和别人不同,甚至用“我”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这时候,如果父母依然处处对他迁就,百依百顺,那么,就容易形成他的“自我中心”,忽视别人的存在。如果家长经常满足孩子争先占光的欲望,将强化他的“自我中心”,长大以后,他就会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这对孩子的人格建构将造成缺陷和影响。
   针对孩子的“爱心缺乏症”,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儿童心理专家弗尔·卡博教授提出了如下的治疗方案:
   (1)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弗尔·卡博教授说,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具有3个推进式的特点:
   a.会善待自己,珍惜宝贵的时光,矢志进取。
   b.能善待他人,体贴别人的痛苦,广交朋友。
   C.会善待世界,注重沟通,付出爱也得到别人的爱。
   (2)帮助孩子树立远大的志向。
   在这方面,弗尔·卡博教授认为,远大的志向是与博大的爱心融为一体的。
   少年华盛顿从小就立志一要为美利坚民族的崛起而奋斗,结果他追求真理、努力奋斗。华盛顿的一生,充满了对他人、对民族的爱,终成一代伟人。
   (3)让孩子心存感激之情。
   这样治疗“爱心缺乏症”,可收到持久的“疗效”。
   弗尔·卡博教授认为,有些孩子在接受别人照顾时,还一个劲地埋怨别人照顾不周,在他的心里没有"感激"二字。有些孩子虽然在接受帮助时嘴里说“谢谢”,心里却认为他本该受到他人的帮助。这样的孩子也是难得有“爱心”的。
   因此,在美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注意教育孩子,让他们懂得“感激”、同情、尊重。因为这些情愫汇集到孩子的心灵里,就会迸发出“爱”来。

   3.父母怎样培养孩子关心他人
   埃丽的儿子伦伦今年7岁了,他没有独生子女常有的那种专横、霸道、任性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埃丽高兴地向朋友们说“他的好脾气和爱关心人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当人们向他请教培养孩子关心别人的良好品性的方法时,从伦伦的成长过程,埃丽列举了这样一些经验:
   (1)父母要做关心别人的模范。
   埃丽认为,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她说:“我和爱人都受过高等教育,知道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成长所起的作用。所以,我们一直严于律己、坚持正面的教育。我们孝顺长辈、关心亲朋、邻里关系和睦,并且,尽可能地尊重他的一些孩子气的同情心。”
   每当逢年过节,埃丽总给老人们买些东西,送些礼物,也经常主动帮助社区里的一些有困难的人。这些,“我们总是让伦伦知道,还常常请他发表意见。”
   (2)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
   埃丽认为,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关心,特别是夫妻之间相互恩爱、体贴;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爱心,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餐桌上,在给孩子夹菜的同时,他和丈夫不忘给爱人也夹一筷;出门前,在给孩子整装的同时,他们也不忘叮嘱爱人一句;外出购物,在给孩子买玩具衣物的时候,他们也不忘和孩子商量给爸爸或妈妈买一样什么东西;一个西瓜切开来,总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偶尔一方不在,总是跟伦伦商量着,把剩下三分之一留给爸爸或妈妈吃。
   (3)学会与人分享。
   美国的父母认为,当孩子诚心诚意请家长分享自己的东西的时候,如果家长坚决推辞,哪怕只是象征性地分享,也不肯接受,谢绝孩子的一份好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没有了谦让和与人分享之意了。因此,作为父母,在培养孩子与人分享的同时,自己首先要学会坦然地与孩子分享,成为与孩子分享的伙伴。
   (4)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情况。
   作为父母,总是担心孩子受苦受难,担心孩子遭受挫折。这在中国和美国都是一样的。但是,美国人对此的看法却又有些与我们不同。
   他们认为,尽管我们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但我们总是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平稳,好象生活没有风,也没有雨,总是一派艳阳天;这样会有许多副作用。如果父母总是这样做,其实也是错误的。让孩子学着承担一些父母的喜怒哀乐,这也是培养孩子爱心的一种途径。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美国,一般来说,父母不会刻意地去掩盖生活的另一面,常常会让孩子从小学着和自己一起去分担生活的不容易。他们相信哪怕只是让孩子了解、理解以下生活的不易,这样也会促使他们学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学会关心别人。 
    (5)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美国人认为,不要让孩子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所以,他们在培养孩子的爱心的时候常常会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一般情况下,勤快是培养出来的,所以家长要树立这种观念,并付诸行动。并且,大胆放手地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埃丽说。     
    4.爱心教育的关键:教孩子学会分享
   在美国人的眼中,孩子“小气”虽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是,如果什么都不愿意与人分享,独占意识特别强,那么他就很难有强烈的爱心。因此,美国人认为从小培养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意识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关键。
   如何教孩子学会分享呢?
   美国一些父母的做法是:
   (1)不要溺爱孩子。
   美国的儿童教育专家指出,孩子吃独食,是与父母的溺爱密切相关。很多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把好吃好玩的东西全让给孩子,孩子偶尔想让父母分享,父母却在感动之余,常常说:“我们不吃,你自己吃吧。”长此下去,就会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就会形成他们理所当然地把好吃的、好玩的据为己有,自私自利的不正确意识。
   (2)不能让孩子搞特殊化。
   专家们认为,在家庭生活中,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环境,这样才对防止孩子滋长“独享”意识有积极作用。
   因此,美国的家长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在想到自己的时候,还要想到别人,知道自己与其他人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成员关系,自己有愿望,别人也有愿望,把好东西与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只顾自己,而不顾别人。
   (3)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
   孩子之所以不愿与人分享,是因为他觉得,分享就是失去。因此,美国的家长在理解孩子的这种“难割舍”的心情的同时,往往注意使孩子明白:分享其实不是失去,而是一种互利。
   孩子独立心很强,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家长们常常教导孩子: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与帮助,这样彼此关心、爱护、体贴,大家都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4)对孩子进行分享行为的训练从婴儿开始。
   专家建议的做法是:让孩子拿着镜子,家长拿着匙,家长温柔而愉快地递给孩子匙,然后,又从他手中拿走镜子,通过这样的反复交换,孩子便学会了互惠和信任。
   (5)给孩子分享的机会。
   a.经常让孩子与小朋友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孩子与小朋友们共同活动,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
   b.经常提供孩子为家长服务的机会。如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孩子分配得合理,就进行表扬,强化他的分配和分享的意识。
   (6)不要矫枉过正。
   美国人认为,家长在教孩子学会分享的时候,要注意分寸,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能勉强孩子什么东西都要与人分享,更不能因为孩子拒绝分享而惩罚他。

   【点灯心语】孩子有了“被爱”的感觉,才会把爱心传递给别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及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语
美国优秀学生的五个特点
孩子变成白眼狼 家长要先检讨
老师再厉害也教不了这些,孩子这5个方面只能靠父母,家长必看
以爱心扶正倾斜的幼苗
【孝文化】家校携手 推进行孝实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